搜索 曾卓
曾卓简介

曾卓简介

曾卓,著名诗人。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 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目录 1基本资料 2基本信息3生平介绍4大事年表5融入时代6赞美生活7人间大爱8主要作品9作品欣赏10读者评注11友人回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曾卓(曾庆冠)别名:柳红、马莱、阿文、方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武汉出生日期:1922年逝世日期:2002年4月10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重庆中央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长江日报》社副社长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代表作品:《曾卓文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基本信息2 笔名: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性别:男出生年月:1922——2002.4.10民 族:汉族 生平介绍3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散文集《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1994年,出版《曾卓文集》3卷。原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家 大事年表4 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 融入时代5 曾卓祖籍黄陂,1922年3月5日生于汉口,四岁时,不到25岁的母亲遭遗弃,曾卓随母亲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母亲的不幸,早早便给曾卓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6岁时上汉口“六小”,开始接触中外儿童读物,小学期间在老师的帮助下发表了几篇作品,从此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并狂热地喜爱文艺,加入了由高年级同学和进步青年组成的读书会,正在兴起的抗日救亡浪潮和鲁迅的思想开始影响他。1936年,年仅14岁的曾卓写作了他的第一首诗《生活》,他在诗中写道:“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漩涡。”15岁时抗战爆发,曾卓立刻被时代的洪流吸引住了。他参加读书会,投入“一二九”运动的浪潮,成为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第一批成员。后被学校开除,被迫离开故乡,又辗转到重庆,一边读书,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火一样的青春,火一样的斗争,熔炼了曾卓火一样的诗情。1939年到1943年,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 赞美生活6 曾卓说过:“我知道,读者是不能欺骗的。他们首先区分真诗和非诗,然后才区分好诗和不好的诗。”曾卓诗的感情是真挚的,形象是鲜明的,并且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都融合着一种坚强、无私无畏、真诚、坦荡的人格力量,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从而进入人们的心灵。曾卓不仅仅是一位卓然有成的诗人。他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使他成为一位独具一格的散文家。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散文集,这些集子体现了曾卓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听笛人手记》。在这部书中,他着眼现实生活,以诗人的眼光选读外国文学作品,以诗的语言复述那些令他感动和深思的故事,敞开胸襟展示他的读后所得,并将之提炼成启人心扉、充满诗意的哲理。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你读着书,仿佛总有四个字如森林精灵扇动两翼:热爱生活”。曾卓对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尤 人间大爱7 哲人说“风格即人”,曾卓的作品与人也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一点没有违拗和相悖,他的作品总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与曾卓熟悉的人都知道,曾卓正是常常使朋友们感受到温暖和美感的。他宽厚,胸怀博大;他温情,待人以诚。他跟谁都谈得来,因此他有许多朋友。知名不知名的文艺圈中人就不说了,武昌青龙巷待业在家的藏书爱好者、汉口常码头汽运公司的普通职员、滨江蔡锷路开书店的年轻老板、鄂西北新华书店的员工,都可登其堂入其室,跟他促膝而侃。对老年作家的后事包括子女的事,他也总是给予无私的帮助。老朋友邹荻帆身后留下一部小说《苦涩的罗曼史》,也是他四处张罗销售。一个并非文坛中人的习作者,有意采访全中国健在的“七月派”诗人,追寻历史的烟云,曾卓热心地介绍联系并指导。而这个习作者不论走到哪里,曾卓的朋友对曾卓的称道都是一致的。曾卓及其朋友们的帮助,使他完成了“七月书旅”的系列采访并形诸于文字,得到了好评。曾卓在确诊病情之后, 主要作品8 文集《曾卓文集》(三卷本,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诗集《门》(1944年诗文学社);《悬崖边的树》(198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老水手的歌》(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卓抒情诗集》(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给少年们的诗》(1990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笔名柳江,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8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让火燃着》(198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听笛人手记》(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大江上》(199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笛之韵》(2000年武汉出版社);《曾卓散文选》(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诗论集《诗人的两翼》(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听那美丽的笛声》(1999年湖北少儿出版社)文学短论《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儿童小说《小鲁宾 作品欣赏9 大森林有一个大神秘踏着枯枝、落叶、青苔走进一个原始大森林我的心轻轻颤栗起来——呵,走进了一个大神秘高高树梢上流动的风声烘托出沉重的寂静浓荫中漏下的闪闪烁烁的光点衬显出幽深的黑黝参天的粗壮的大树低矮的交错的小树狰狞的怪石野兽的足迹偶然一滴水珠落在头上忽然一声巨鹰的长唳……惊愕中,又沉醉于树木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满目杂乱又多么和谐时间凝固又处处布满生气它古老而又年轻经历过多少世纪经历过多少风雪雷电它永远屹立我走着,不知道是在走向原始还是走向未来我站住,不敢走进森林的海的漩涡深处一切浮躁被洗净一切哀乐被抛置肃穆、宁静、庄重……种种感觉从胸中升起我却难以表达那使我的心颤栗的大神秘断弦的琴将我的断弦的琴送你从此不愿再弹奏着它在你明月照着的绿窗前唱一支小夜曲因为我不愿让时代的洪流滔滔远去却将我的生命的小船系在你的柔手上搁浅于爱情的沙滩我知道要来的是怎样难忍的痛苦但我仍以手扼窒爱情的呼吸花 瓶是什么力量驱使 读者评注10 本段为读者对《曾卓文集》的书评,编者注曾卓先生的《听笛人手记》里,有好几篇文章是谈前苏联老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其中在《美的寻求者》一文里,曾卓说道:他不以艺术为神明,他是一个生活的赞美者。只是,他如此的善良而温情,以至血与火、人世的纷扰和苦难,似乎是他柔和的心所无力承担的,因而往往为他所无视或回避。他所追求和喜爱的,是他的心所能感应的东西,而他的心是过于柔和了。他的作品单纯、明净,有着诗意,然而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有了很大的限制。他寻求美、发现美和歌颂美,在他的标准和他能达到的范围内。在这篇文章里,曾卓还写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作品中的某些素质,却正是我们的许多作品中所缺少,然而应该具有的,如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永远的激情……曾卓曾多次坦率地承认,他对巴乌斯托夫斯基是“有所偏爱”的。他认为巴氏的作品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于生活的爱。当然,曾卓也十分喜爱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现 友人回忆11 刘绪贻在近期的阅读和写作中,曾经几次涉及我和著名诗人曾卓的交往情况。缅怀故人的深切情怀,难以忘却的愧疚心情,促使我禁不住写下这篇回忆文章。 (一)曾卓原名曾庆冠,是我黄陂县的小同乡。我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黄陂北乡农村,他1922年3月5日出生于汉口,彼此原不相识。虽然解放前我们互有所知,但见面与接触却是在解放以后。曾卓4岁时,他的父亲以反对包办婚姻为由,遗弃了他的母亲。他认为极不公平,非常同情他的母亲,从而激起了他同情弱势者的正义感。6岁时进入武汉市第六小学读书,曾在老师帮助下,在当时报纸的儿童副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从此热爱文艺。1934年考入武汉市男一中就读,当时中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已近90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坚持不抵抗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激愤。中国共产党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抗日救亡的主张,在1931年9月20日发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