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国
揭秘曾国藩左宗棠失和之谜:清皇室猜忌下的权谋剧本?

揭秘曾国藩左宗棠失和之谜:清皇室猜忌下的权谋剧本?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位湘军名将的失和事件一直被历史学者们津津乐道。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有许多版本的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他们的失和是为了避免清皇室的猜忌,而故意上演的一出戏。那么,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曾国藩和左宗棠在清朝末年的地位。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他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誉为“平定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而左宗棠则是湘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平定陕甘回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两人都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军事人物,对清朝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权力过大,才引起了清皇室的猜忌。清朝皇室担心他们会成为新的权臣,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因此,他们对曾国藩和左宗棠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和左宗棠如果继续紧密合作,很可能会引起清皇室的更大猜忌,甚至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  因此,他们选择了暂时失和,以此向清皇室表明他们并无篡位之心。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效果,清皇室对他们的打压有所减轻。然而,这种策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他们在军事上的合作受到了影响,影响了清朝的军事效率。  总的来说,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失和可能是他们在清皇室猜忌下的一种权谋选择。他们通过失和来保护自己,避免引起清皇室的更大猜忌。然而,这种策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也反映出清朝末年的政治环境的复杂和残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02
曾国藩是如何评价垂帘听政的慈禧的呢?-趣历史网

曾国藩是如何评价垂帘听政的慈禧的呢?-趣历史网

  提起晚清最后50年的政治格局,绕不过去的四个字乃“垂帘听政”,而垂帘听政这一政体下的核心人物,则是以女子之身掌控大清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得以控制清朝权柄,事实上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英年早逝是个意外,国家没有成年的君主,导致了朝廷核心权威的缺位。其次,慈禧当上太后也是意外,咸丰生前慈禧只是贵妃而非皇后,但他却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才得以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当上太后。再次,清朝历来没有垂帘听政的祖制,只因咸丰顾忌弟弟恭亲王,将其排挤出权力圈子,导致恭亲王有了与两宫太后合谋篡夺权位的动机。  最后,后来同治皇帝与慈安太后的离奇死亡,导致无人与慈禧制衡,最终将她推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在一个强调男尊女卑,讲究三纲五常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像慈禧这样可以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而始终屹立不倒的例子,是非常罕见的。抛开历史功过的评价来说,应该只有汉代吕雉和唐代的武则天,以及慈禧三个女子在政治上达到过如此的高度。既然慈禧是个这么厉害的政治家,那么当时她的手下是如何评价她的呢?其中,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慈禧太后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评语,他说:“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对两宫太后的这句评语是在日记里写的,其实不然。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好友的信中提到的,不过曾国藩在日记中,倒是详细记录下了自己与两宫太后那次“见面”的情形。  从咸丰初年开始,曾国藩因奔丧回到湖南老家,被咸丰皇帝下令就地兴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怎么都没想到,命运的转折如此突然,自己一个京官文职人员,突然就成了领兵打仗的大帅,一手带出的湘军还成为了对抗太平天国,挽救清廷于危亡之间的主力军。曾国藩一别京城近二十年,等到再次被召见入京,已经是同治七年的年底了。  在觐见之前,曾国藩对两位太后是抱有敬畏和感恩的态度的。因为在同治初年时,两位太后作为深宫女子,竟能一举扳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势力,实现垂帘听政,爆发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让人刮目相看。而在打倒肃顺集团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受肃顺提拔的曾国藩,却没有受到牵连和打击,反而更受重用,也让曾国藩佩服两位太后的胸襟。  然而,在真正见面之后,曾国藩内心里却对两位太后的表现有些失望。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的主要任务,转为了到北方参与对捻军的平叛,以及落实朝廷的裁撤湘军计划上面,这也是曾国藩此番入京,向太后和皇帝汇报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想到,曾国藩入京前,必定对这次汇报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应对太后和皇上的问题。然而后来对话的内容,有点出乎曾国藩的意料,不像是君王问政,更像是妇人之间的拉家常。  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觐见当日,自己与太后之间作了如下对答:  太后问:“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曾国藩答:“办完了。”太后问:“勇都撤完了?”曾国藩答:“都撤完了。”太后问:“遣撤几多勇?”曾国藩答:“撤的二万人,留的尚有三万。”太后问:“何处人多?”曾国藩答:“安徽人多,湖南人也有些,不过数千。安徽人极多。”太后问:“撤得安静?”曾国藩答:“安静。”……  接下来,太后继续问曾国藩一路行程是否顺利,家里兄弟几人,然后随便寒暄了两句,便匆匆结束了此次会面。曾国藩之前准备的讲稿,因为太后没有问,所以也一直没有机会说。  事实上,在第一次觐见之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曾国藩还受到了两次太后的召见,然而问话始终都是与大局无关的琐碎之事,所以曾国藩才得出了两宫才地平常的结论。在当时,由于慈安太后对政务不感兴趣,而且口才也不好,许多实际的工作都交让慈禧太后办理。在与曾国藩的会面中,实际问话的应该是慈禧太后,也就是说,曾国藩其实是认为慈禧太后的才能很一般。  不过,既然曾国藩说慈禧能力不行,为何后来慈禧还统治了清朝那么久,难道是曾国藩对她看走了眼?其实,曾国藩在这里说慈禧能力不足,指的是治国理政的能力,但对慈禧搞政治斗争的能力,曾国藩是从来都不敢小觑的。包括后来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都不敢有一刻不保持低调,以免成为慈禧的政治打击对象。  也正如曾国藩所言,慈禧虽然搞权谋很有一套,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实在不在行。此前清廷做出的一系列成绩,都是在恭亲王的主持下实现的,后来恭亲王遭到打压排挤,慈禧一人独揽大权后,便极大地加速了清朝衰落的进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3
曾国藩后代关系图,曾国藩后代为何没出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后代关系图,曾国藩后代为何没出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后代关系图。 曾国藩的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跟他自己的做人为官有很大的关系,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给孩子做榜样的! 曾国藩的人生有六戒:1.做人做事,说话不能说的太满,做事情不能妄想一劳永逸! 2.做人要学会报恩,需要一颗包容的心! 3.不要在人背后说坏话,也不要在人前炫耀自己! 4.利益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不可独吞! 5.平凡的人不成功皆因为懒惰,要做个勤奋的人! 6: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其他的就听天由命! 曾国藩严格的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后代,都说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做人做事都是很成功的,他的后代天天都在耳濡目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着父亲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要出败家子也难啊! 我是花火,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家族是哪个? 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家族 不是曾国藩也不是李鸿章,胡雪岩就更算不上了。最有权势的人在山东呢,曲阜孔家是最有权势的家族,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地位可想而知。 儒学从汉武帝时期重用大儒董仲舒开始,罢黜把家,独尊儒术。那时候已经把儒学提高到所有学术只上了,就非常重视儒学教育了。 孔子的后世子孙被封为衍圣公,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 到了明清时期,把孔子供奉为读书人的祖宗,就连皇帝也要参拜孔子,可想而知,孔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是多么的高,自然他的家族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不是一般家族能够相提并论的。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衍圣公与朝廷的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对于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密切,多有猜测,包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于氏(无后),与乾隆帝关系密切,孔府盛传于氏为乾隆帝之女。据考证,乃乾隆帝义女(官臣于敏中之女)。后于道光年间于孔府东路建有于氏的祭祀专祠沐恩堂。于敏中被罢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清朝的时候,孔家的地位是多么的高,世受恩宠。 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资讯百科 2022-06-08
曾国藩后代关系图,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怎么样?

曾国藩后代关系图,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怎么样?

评论曽国蕃与左宗棠关系好坏,应从不同角度去看曾国藩后代关系图! “天地正气”这是左宗棠所书座右铭!表达出左宗棠站在社会角度,站在国家角度,做人做事的态度! 左宗棠能抬千棺去新疆收复失地,打击入侵者,表现出他维护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而大义凛然英雄气概! 曾国藩对清朝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缴灭太平天国,立下维护清朝统治立挽狂澜不朽功绩! 曾国藩也给世人留下《曾文公文集》不朽文集! 以”慎独”,修书、治家、平天下,为理念,忠诚大清王朝! 左宗棠与曾国藩他们私人亲密程度,大家都知道; 左宗棠与曾国藩都是忠诚大清帝国忠臣,为维护大清帝国呕心沥血! 左宗棠站的高度要高于曾国藩! 没有左宗棠抬柜西征,我们今天的国土要被蚕食鲸吞了! 为左宗棠”天地正气”鼓掌! 林则徐和曾国藩是连襟吗? 谢谢邀请! 这是个标准的谎言。相信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都听过下面这个传闻。 说实话,当时我乍一看到这个,也是大吃一惊,真的这么神奇吗?! 林则徐像 然后就去详细查了一下,从第一句开始查起。幸好都是晚近的历史人物,有很多资料可以查,知道其家庭基本成员,还是不难的。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留名清史,他有四个闺女,长女嫁给河南布政使刘齐衔,次女早夭,三女嫁给两江总督沈葆桢,小女嫁给了一个秀才。关左宗棠和曾国藩什么事呢? 同时,左宗棠妻为湘潭黄荆坪辰山人周诒端,而曾国藩之妻欧阳氏,和林则徐更是没有关系了。 这段话下面的问题更多。真是不知道谁这么无聊,拼凑出这样一段话,哗众取宠,除了吸引人眼球,和误导今人历史常识外,并无半点实际意义。 与此同时,这也提醒我们,网上的很多流传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有真实历史依据的,因为有很多不负责的创作者,出于各种目的去瞎说乱写。 历史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去伪存真”,只有真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多真历史,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如何呢?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一对欢喜冤家,二人一生多有针尖对麦芒的纠葛,又有互相欣赏对方的专注之心。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出自湖南的老乡,老乡和老乡之间自然会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所以开始二人最早期有种老乡情节在牵扯。之后功成名就的曾国藩,看到左宗棠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起了爱才之心,左宗棠走入辉煌初期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这点就算左宗棠不认,也是不争的事实。 左宗棠确实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但却有种自命不凡的傲气,简单的说左宗棠偏向于硬和直,曾国藩就有点儒家的柔和软了。二人不管是在自身性格上,还是在处事方式上,都显得有些异性相斥的别扭,可能这是二人后期纠葛的基础导火索吧! 曾国藩和左宗棠正式明面上闹翻是在曾国藩最耀眼的时刻,那一年曾国藩消灭了最令清朝头疼的太平天国,至今曾国藩灭太平军时还留下很多谜团不能解开,比如太平天国积攒已久的宝藏去向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洪秀全的幼子去向问题。当时曾国藩拿下太平天国老巢时,并没有将洪秀全的幼子擒获或杀死,但曾国藩为了让朝廷感觉这场清剿是完美的,所有就谎称洪秀全的幼子已经在战乱中死去。但喜剧性的结果却是洪秀全的幼子不但没死,还在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保护下离开了湘军的包围圈,更可笑的是这伙人去向被左宗棠知道了,左宗棠是个直性子,什么人情世故和委婉的处事方式都不是事他的菜,所以左宗棠就直接把这个事捅给朝廷了。这件事的发生让曾国藩感觉很没面子,先不说上下级的关系,就是看在老乡的份上,你左宗棠也不能这么干。 曾国藩和左宗棠有了如此大的隔阂后,左宗棠后来可能也感觉不太妙,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曾国藩日后会不会给自己小鞋穿?左宗棠的顾虑是看一个平常人,曾国藩的个人水平还没有那么差,尤其在公事上绝不含糊,这点让左宗棠对曾国藩非常敬佩。虽然后来二人小矛盾不断,甚至互相还耍点小伎俩写点暗嘲对方的词句,但也只是停留在面上的口水仗而已,一点都没有影响二人内心的真实感情。曾国藩死后,大家都猜测左宗棠不会前去吊唁,令人意外的是左宗棠特意为曾国藩书写了一幅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由此可见二人一生中的小磕绊,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后人多称二人为阳光下的君子之交,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坚固的情谊不用怀疑。

资讯百科 2022-06-08
曾国藩是哪里人,曾国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曾国藩是哪里人,曾国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曾国藩先生是一个稳重、朴实丶有才能的人曾国藩是哪里人。 曾国藩先生的稳重表现在他不乱表态,做事不贪功冒进丶不好大喜功。他一旦谋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延着计划干下去,不会三心二意,不会突然转变态度。这种作风是个可贵的打工仔品质,所有的老板都会喜欢。 曾国藩先生朴实表现在他为人处事从来都不好高骛远,也不夸夸其谈,做事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他生活也很低调,不讲排场,不求奢华。他看上去很朴拙,只是有些缺乏开创性思维。 曾国藩先生有才华表现在:1,文才不错。2,有杰出的办事能力。3,有识人之能,能知人善用。 曾国藩先生那样的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当老板的最爱。而且经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毛主席丶蒋介石都对曾国藩先生赞口不绝丶推崇有嘉。 试想一下,一个可靠有才,能独挡一面的部下,哪个当老板的会不喜欢。

资讯百科 2022-05-29
曾国潢,同事经常当众说别人丑怎么办?

曾国潢,同事经常当众说别人丑怎么办?

说明啊曾国潢!你并不丑

资讯百科 2022-05-24
曾国潢,曾国藩和曾国荃谁能力更强?

曾国潢,曾国藩和曾国荃谁能力更强?

曾国荃晚年曾说我的这一生都是拜我哥哥所赐,以曾国荃的火爆脾气最后能认识到这一点相当不易,曾国荃排行老九人称九帅,死仗硬仗的铁通将军,曾国荃攻陷南京立下首功,朝廷裁撤湘军曾国荃因为功高多谤,称病开缺回乡时,曾国藩送他一副对联,千秋邈逸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潢。劝他回乡多多读书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曾国藩的意思也就是让他回去避避风头,等过了这阵子在出来任职。曾国荃回向乡后,算是湖南地界的首富,头号乡绅,他在家读书热衷于公益事业,曾国藩的能力和成是曾国荃不能比的,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曾国荃手下许多将领都是他推荐的。曾国藩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的最快,十年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 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 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家书里很多都是劝弟弟们,学习,修身的,他让弟弟们先后到北京求学弟弟生了病他端汤喂药陪在床前。 弟弟们回家之后,他不时的想念,写下了很多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曾国藩对几个弟弟用了很多的心血,他在成长上关心他们,在学业上教诲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在仕途上提携他们。终其一生好不懈怠。他的这几个弟弟除了曾国潢在家当管家,其他几个都有了很高的功名,这跟曾国藩的提携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通过科举都没考出来,特别是曾国荃资质平平最后也做到了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后来弟弟们在他军前效力,他在书信里又教导他们怎么带兵,治军、用人。咸丰七年曾国荃給曾国藩写信报告军中一些事情, 信中有些牢骚,曾国藩回信说“接到弟弟的信,知道一切,定湘营已经到了三曲滩,营官成章鉴是武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弟弟可以与他结交。来信说你意趣不在这里,所以干起来索然寡兴,这是大大不行的。凡人做一件事,便须全副精神去做,全神贯注于这件事,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件事想那件事,人没有恒心,一生都不会有成就,现在带兵,就是埋头苦干,尽心尽力,求得带好兵的方法,带兵的方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咸丰八年曾国荃进围吉安,曾国藩写信说“知道一切城里敌军围困已久,估计不久也可攻下,但严格切断敌人的文报,是第一要紧的事,弟弟应做出表率。 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厚望,率领湘军攻破吉安,曾国藩从此役中,看到了九弟国荃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 咸丰十年曾国荃围攻安庆,曾国藩写信说“接到来信,得悉营墙和前后浚沟都倒塌了,深感焦急,然而也怕是挖壕沟时不大得法,如果挖的土堆得离壕沟很远,雨就是大些,不至于又冲入濠内,…弟弟与希庵之骄矜之气,要互相制约一下,那么北岸应当安如泰山了。 1861年9月,湘军占领安庆,太平军16000余官兵投降。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了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老九有个毛病就是,每攻下一城,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因此他的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铤而走险。大家想想看他的这种风格假如没有曾国藩罩着, 朝廷的那些大臣能放过他。后来曾国荃攻陷天京后纵容属下,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仗已打完朝廷追究他的责任,曾国藩当然要比其弟深思熟虑得多,也更谙熟为臣之道。他主动裁撤湘军,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九弟开缺回籍。朝廷马上就批准了。曾国藩这一招即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立了大功,能平安降落的不多见,曾国荃的功业得益于有曾国藩这样的兄长,不然或遭不测、或只是乡野的一个秀才,曾国藩家书里有很多书信是写给他的这位九弟的。字里行间都透着如父亲般的教导,

资讯百科 2022-05-24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哪些好的国学书籍推荐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哪些好的国学书籍推荐吗?

历史是国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由于本人比较喜欢历史,家里历史藏书有上千册,也看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下面我来给你推荐一下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如果是业余爱好,正史点的可以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 《那时汉朝 》, 《血腥的盛唐 》,张宏杰的 《饥饿的盛世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等。野史点的可以看看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如 《康熙大帝 》,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其他类似的还有《大秦帝国》等。如果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类,推荐林语堂写的 《苏东坡传 》,以及其他民国四大传记,当代人写的经典人物传记有王水照的 《苏轼传》和 《欧阳修传 》,陈梧桐的《朱元璋传》等都不错。此外,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帝王传记系列也很不错,值得看看。 通史方面,卜宪群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帮专家编写的 《中国通史》还不错,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剑桥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 》,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通史故事》、 《世界通史故事》写的也很好。另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话说中国》系列历史书也很不错,全彩印刷,就是贵了点。 当然,著名的史学巨作《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左传》,《国语》也是不容错过的,如果看不懂古文,推荐购买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这两家最权威。 如果是想专业深入了解历史,那就推荐以下书籍。 全面了解以及断代史方面。明清史方面,孟森的《明史讲义》、 《清史讲义》值得一看。先秦史和秦汉史方面,杨宽的《西周史》和《战国史》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韩兆琦的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 》以及他的《史记签证》都很权威。另外,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史记著作也可以一看,他也是这方面的业界翘楚。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和 《万历十五年》,南炳文和汤纲的《明史》可以一看,南明史首推顾诚的《南明史》。此外,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的史学著作也值得一读,他们四人无论是史学涉略面,还是史著述作量,以及史学识见度,在近现代史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专门史方面,推荐如下:在政治史与制度史方面:方志远的《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何炳棣的 《思想制度史论》,杨宽的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 陈寅恪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赵中男的《明代宫廷典制史》,黄仁宇的 《明代的漕运》等,都是业界权威。 军事史方面:J.F.C.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顾诚的《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梁志胜《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姜克夫的 《民国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军事通史 》都值得一看。特别推荐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军事史普及丛书 》,比如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等很值得一看。特别要推荐的是蒋介石亲自下令编纂,由王云五,钱穆,黎东方,陶希圣等20多名台湾顶级史学家、军事专家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系列》,18巨册,煌煌500万言,并每册配有军事地图,全面生动再现了我国4600多年当中的500余次会战全景,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有关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目前大陆军事院校和解放军高级将领必读书目,现在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看一看,定会有收获的!不过也要特别提醒,此书出自大家之手,编写的老先生用语比较文言,如果文字功底不是很好的,建议配备一本古汉语词典辅助阅读。 文化史方面:赵轶峰的《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和《明代的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等也十分不错。其他的有关文学史方面书籍太多,就不过多介绍了。 中外关系史方面:万明的《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也写的很不错。 最后,研究中国历史,自然少不了24史,在24史等古史研究领域。史记方面,目前最权威的当属韩兆琦和张大可,三国历史研究方面,最权威的当属方北辰的《三国志全本今译注》,汉书、后汉书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足够权威的专家值得推荐。在24史全译方面,最权威的当属许嘉璐主编的 《二十四史全译 》88卷本,但是很贵,最便宜也要8000多一套。性价比高点的则有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全二十六史》12卷本,谢圣明主编的 《白话二十四史》28卷本等也不错,几百元一套就可以买到,也可以一看。另外,提一句,黄云眉对《明史》的考证比较系统全面严谨,其《明史考证》一书影响深远;另外,谢贵安的《明实录研究》等也是业界权威。

资讯百科 2022-04-28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想要了解曾国藩,可以读哪些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想要了解曾国藩,可以读哪些书?

谢谢邀请,我认为想要了解曾国藩,可以阅读《曾文正公全集》以及康明浩的小说《曾国藩》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第一,曾国藩是晚清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修身齐家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而这些思想则是散落在他的奏章、家书、日记当中 ,因此要想充分了解曾国藩就必须对他包含他的思想的《曾文正公全集》进行全面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真正了解曾国藩。比如,曾国藩以一介书生领兵打仗,他只要一临阵败多胜少,原因则是他是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一个很好的战术家。曾国藩之所以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南京,就在于他制定了沿江而下的制胜战略,但具体领兵打仗则交给了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等将领。 第二,要想了解曾国藩,我们还可以阅读康明浩的小说《曾国藩》。在以往的印象中,曾国藩是一个反面人物,什么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什么三角眼,大长脸反正不是什么好人。尤其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十分崇拜他。但通过阅读小说《曾国藩》,使我们发现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曾国藩:他出身一般智商一般,但凭着坚强的毅力,考取了功名,并任翰林院编修。他不断的休身,他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后来,又以一介书生克服重重困难组建湘军,又经过千辛万苦血战十余年,终于荡平了太平军。其心路历程,其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谋略具在康明浩的这部小说中了。 因此,我们要想充分了解曾国藩,对这两部书可不读哉? 最适合大学生读的十本书有哪些? 推荐10本太多了,我们分批进行,慢慢看。我提倡古今中外各方面营养都有,我先来推荐6本书吧。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开遍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作为中国人,肯定要看看中华文化的原典之一——《论语》。我们不说读经,就从这本书记录的孔子晚年作为一个长者饱含经验和哲理的谆谆之言,我们作为后辈就应该好好读读。况且,李零的角度独特,有自成一家的解读,更值得我们汲取。 《诗经注析》程俊英 蒋见元 注析,中华书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先民的吟唱,是醉美的诗篇。我常在每天天亮时拿出《诗经》翻阅,读上一两首,感觉全天都会充满愉悦。《诗经》的诗句音节很短、涵义很长。我们现在很多熟知的语词、典故都出自此书。这本《诗经注析》注析相对清晰、浅显,适合大学生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此书是第一部用西方范式写下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历代哲人多、学说多,这是我们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遇到的80%的问题古人都遇到了并且想到了他们的解决方案。看一看能增长智慧,少走弯路,能游刃有余地处理。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描绘了他在雅典城邦国家之上、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这本书保罗万象,涉及到宗教问题、民主问题、道德问题、教育问题呢、文艺问题、家庭问题、独身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优生学问题等等,是他的治国计划纲要,值得一读。 《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是美国建国初期,自称联邦党人的律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独立运动发起人詹姆斯、麦迪逊在制定新宪法时各种文章汇集的文集。这本书在关于民兵、纳税、各州的权力、议员分配、选举权力、司法部门的职责、行政首脑之选举、陪审团制度等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文集中所缺乏的,大学生可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力克西·托克维尔的名著。这本书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得失的,他探讨为什么全欧洲几乎都有几乎同样的政体,到处都陷于崩溃?这种旧制度在那些方面引起了大革命?为何文明不断进步,法国1世纪的农民却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还艰难?为什么18世纪的法国文人会成为国家的主要人物?为何路易十六时期的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等等。对比这本书和中国当下的社会,会引起大家深深的思考。

资讯百科 2022-04-28
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历史上是怎样评价王守仁的?

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历史上是怎样评价王守仁的?

我对王守仁还是崇拜的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它对明朝的影响不只是当时,明朝中后期他的心学影响很大 ,比如徐介 张居正 当时都是明朝的政坛上的老大,心学派的势力不可小觑。 第一:他创立了心学首先他是一位圣人有自己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反而对理学抨击很大,他推崇天人和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师家如果没有它明朝可能发展方向可能改变,宁王造反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改变了战争走向,又以自己影响力平叛福建。 第三:他是一个政治上的胜利者,随时都对自己不利的情况都可以解决。 第四:他又是一个最可爱的老师,以传心学为己任。 第五:他是真正的为人民挺命的不多的好人。 以上是我的观点我认为他是一个具体的圣人,为天下人民服务为己任。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圣人和贤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能人贤者数不胜数,他们的事迹都汇聚于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圣人不多,能称的上是圣人而且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历史上的圣人贤士的很多思维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人所沿用。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史人。他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生、变化、和本原。老子学说中包含着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在教育方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政治上,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王充:他是中囯东汉时期哲学家,伟大的无神论者。王充在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他以“元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中国南宋哲学家。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个时期,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 王夫之:学识渊博的启蒙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小学、子学、史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选诣无不精深,天文、地理、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医学”。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人才,贤人就更不缺了,能称的上贤者的前有商汤、尧、舜、大禹,后有管仲、诸葛亮、朱熹、程颐程璟、魏征、陈平、方孝孺等等,人数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历史上留名且是传播弘扬正能量的都是贤人。 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嘉庆年间的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塘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农家,兄妹九人,他为长子,五岁启蒙,六岁入私熟。之后一直在道光年间碾转就读,道光18年,参加会试,成功登榜,殿试位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河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随后十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道光三十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曾国藩向咸丰进言“今日事务,首在用人”,并上书直指咸丰的过失,咸丰阅后始怒后心服,并对其加以褒答,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这支腐朽的武装屡战屡败,不堪一击,清政府多次颁发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此时曾国藩正在老家为逝去的母亲守孝,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曾国藩借清政府急于寻求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湖南家乡一带,依靠师徒、兄弟、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不同于政府军的新军。后来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战事失利,曾投水自尽被人救起。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路高歌猛进,数次将太平军打得流花流水,最终攻占南京,湘军声威大振。同治四年奉命追剿捻军,但最终全部失败。再后来曾国藩主办洋务,较有成效,还回任过两江总督。曾国藩作为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重视人才的任用,改革军制,倡廉政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处置贪官污吏,为延缓清王朝的覆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态势来看,曾国藩是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他的政治、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并在学术著述上也很有成就,他不是一个人们认为的小人,把他称半个圣人,一点也不为过。

资讯百科 2022-01-15
曾国葆简介

曾国葆简介

曾国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人)人,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国藩、国潢、国华、国荃、国葆)。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史料记载4湘军人物5墓志铭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曾国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出生日期:1829逝世日期:1862性别:男 人物简介2 曾国葆是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史料记载3 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号事恒、行厚二、清邑庠生由花翎知府追赠内阁学士,予谥靖毅,江宁、安徵、湖南建立专祠。曾国华:号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清太学生。立功历保尽先选用同知、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追赠道员照道员例从优议恤加赠太常寺卿追赠通议大夫,入祀京师昭忠祠、及夲籍阵亡地方府城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御赐葬银赐一坛、赏骑都尉世职,予谥愍烈。赠资政大夫。录[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清史稿记载国荃弟贞干,原名国葆。诸生。从兄国藩剿平常德、宁乡土匪。时杨岳斌为把总,彭玉麐为诸生,贞干亟称於国藩,谓二人英毅非常,同辟领水师。初败於岳州,贞干自引咎,言诸将无罪。国藩东征,贞干家居未从。及其兄国华战殁三河,贞干誓杀贼复仇。胡林翼使领千人,自黄州转战潜山、太湖。从国荃攻安庆,设计招降贼将程学启,克城之功,学启为多。同治元年,与国荃分路沿江进师,破鲁港,克繁昌、南陵、芜湖,会军雨花台。寻染疫,将假归,援贼至,被围, 湘军人物4 曾国葆,字季洪,易名贞干,字事恒,湘曾季弟。“逾冠,补诸生”。“粤寇起”,湘曾“奉诏讨贼”,曾国葆“帅六百人从”。①咸丰三年冬(1853年冬),曾国葆“平常宁洋峒土匪”。②“时杨公载福方为把总,彭公玉麟方为诸生,皆客公所,为僚佐”。(杨载福后为陕甘总督,从一品;彭玉麟后为兵部尚书,从一品)。国葆向湘曾屡次推荐杨载福、彭玉麟二人,称:“两君英毅,非常器,某愿下之”。咸丰四年三月(1854年4月),“岳州兵败”,曾国葆又“极白诸将无罪,己愿独坐之”。③国葆“独黯黮归去,筑室紫田山中,柴门绝人事,身与世违”。咸丰八年十月十日(11月15日),曾国华“战殁三河“,曾国葆“大恸,誓出杀贼,以报仇而雪耻”。④注:①1853年1月8日(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廷)命丁忧在籍之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1853年1月29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自湘乡到长沙。②1853年3月4日(一月 墓志铭5 曾国藩为曾国葆作有墓志铭,全文如下:季弟事恒墓志铭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丙寅,我季弟殁于金陵军中。逾月,丧过安庆,国藩设次哭奠如礼,遣之反葬。弟名国葆,字季洪,后更名贞干,字事恒。少则落落,自将脱去町畦,视人世毁誉,及书史褒讥微恶,不甚厝意;不随众为疑信,时或诘难参伍,大破群惑。尝应县试及学政试,再冠其曹。已而厌薄举业。不肯竟学。咸丰三年,国藩奉诏讨贼,召募水陆诸军。季弟挈六百人以从,提督杨载福、侍郎彭玉麟,始皆客季弟所,为僚佐。季亟荐此二人为英毅非常器,已愿下之。四年三月,岳州兵败。季又亟白诸将无罪,已愿独坐之。其后杨、彭二人果以水师雄视东南,而诸将亦次第登用,掇取高官大名。独季弟黯然归去,筑室紫田山中,柴(闭)绝人事,身与世若两不相收。八年十月,母弟国华战殁三河。季弟大恸。誓出杀贼,以报兄仇而雪前耻。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而东。十年正月,连克太湖、潜山。三月,始与

人物百科 2021-11-06
曾国华简介

曾国华简介

曾国华(1910—1978),开国中将,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人,汉族,1910年10月15日出生,1924年离家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31年在江西参加红军,被分到红四军当战士。曾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1934年任红五团二营六连连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参加红军东征战役,东征胜利回师后,升任红五团团长。抗战爆发后,曾国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二营营长,参加平型关战役,战后,二营五连荣获“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锦旗一面。之后历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教导第二旅旅长、八路军滨海军区代理参谋长、山东教导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山东第三师副师长率部进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旅旅长、第7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建国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军长、空军第3军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4月,升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69年4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分管空军作战训练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病发在466医院住院,1977年12月31日突发脑梗塞昏迷,1978年1月3日病逝。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简介3大事年表4人物生平5经典战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曾国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五华县出生日期:1910年逝世日期:1978年1月3日职业:曾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等职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 个人简介2 曾国华,1910年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24年6月投奔粤军当兵。后随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随军开赴江西与红军作战。1931年8月,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被解放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分配在红一军团第11师31团2连当战士。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四军班长,红1军团第2师第5团排长、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2师5团副团长。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发起东征战役时,曾担任东渡黄河突击队队长。20日晚,他率突击队乘第一船强渡黄河,突破国民党守军的堵击,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荣获勇士称号。东征战役结束后,升任第5团团长,率部参加西征、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3营营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随部转到晋东南,配合八路军第129师粉碎日伪军的“六路围攻” 大事年表3 1910年10月15日出生,因家庭子女多,3岁时即被送人当养子,童年饱受艰辛。为人诚恳,性格刚毅。1924年离家参加国民革命军,随部队历经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第4旅、第52师等部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1931年8月在江西东固红军歼灭了第52师,曾国华参加红军,被分到主力红军红四军11师31团2连当战士。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9月被提升为班长。1933年6月,红11师整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曾国华升任红五团一营二连排长。1934年4月,升任红五团二营六连连长。1934年10月16日随部队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1936年2月20日,参加东征战役,曾国华担任红一军团渡河先锋红五团的突击队长,渡河胜利后,升任红五团副团长。东征胜利回师后,升任红五团团长。1936年12月到七七事变前在抗大二期干部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国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 人物生平4 曾国华的一生,既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他在国民党军内服过役,被中国工农红军收编后,在革命队伍里战斗、成长,战功赫赫,威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人民空军的一位副司令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中央军委定为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虽然这过去了许多年,但作为一位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将军,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去了解。  刘亚楼、林彪亲自向他下达作战任务  曾国华,1910年2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歧岭街。兄弟姐妹12人,他排行第十。父亲的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曾国华3岁时,父母将其卖给本区的吕官臣作养子,过着挨打受骂、食不果腹的日子。1924年,国民革命军一部来到曾国华的家乡,14岁的曾国华背着吕家,同几名伙伴一起参了军。  1925年,曾国华所在的部队与张发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合编,1926年开始北伐。部队打到山东后,张发奎反蒋把部队撤回广东,曾国华所在的旅被蒋介石改编为独立第 经典战役5 五华旧称长乐县,史料记载:“长乐士淳民朴,性颇刚锐,男多负羽从军,其勇甲于百粤;女则持家掬育,辛勤过于男子。”五华人尚武,有“五华亚哥硬打硬”之称。南宋末文天祥起兵勤王时经过长乐,一呼而从者甚众。清朝时曾出过武状元和武榜眼,四川提督江童茂、广东提督魏大斌、福建提督李南馨等都是五华人。曾国华自幼即喜好武术,练出了一身强健的筋骨和高超的身手。1924年秋,国民革命军东征到达梅县,曾国华即到梅县投军,时年14岁。1931年,因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曾国华到江西苏区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一军团2师5团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中一员英勇善战的骁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里东侧黄河,北靠沙漠,南临平原,西面荒凉,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一方面有利于红军在此扎根,但另一方面也使红军的发展受到局限。因此,在12月1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为

人物百科 2021-11-06
曾国荃简介

曾国荃简介

曾国荃(1824—1890年),曾国藩的九弟,毕业于湘乡私塾,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太子太保,两江总督。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轶事4主要成就5人物评价6个人作品7家族成员8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曾国荃别名:曾铁桶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出生日期:1824年(甲申年)逝世日期:1890年(庚寅年)职业:湘军首领,太子太保,两江总督毕业院校:湘乡私塾主要成就:攻陷天京、伟勇巴图鲁代表作品:《湖南通志》谥号:忠襄爵位:一等威毅伯追赠:太傅 人物生平2 曾国荃少负奇气,跟随曾国藩受学京师。1852年(咸丰二年),录取为贡生。1856年(咸丰六年),石达开进犯江西,曾国藩作战不利,曾国荃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3000人,与周凤山一起合计6000人,赴援江西,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同年11月,因功加同知衔。1857年(咸丰七年)2月,丁忧回籍。夏,周凤山被太平军击溃,王珍、刘腾鸿阵亡,士气低落。同年10月,在江西巡抚耆龄的保奏下,重新得到起用。1858年(咸丰八年)4月,因功升同知,赏顶戴花翎,8月攻克吉安,因功升知府,加道员衔。1859年(咸丰九年)5月,在景德镇三战三捷,攻克浮梁,因功升道员。1860年(咸丰十年)5月围攻安庆,屡次击退英王陈玉成的援军。1861年9月攻陷安庆,因功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同年九月,攻克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 人物轶事3 岐山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福州市)南通镇新岐村,踏进寺门,迎面悬挂着四个烫金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匾:“大雄宝殿”。牌匾在若明若暗的山中阳光映衬下栩栩生辉,光彩夺目,给大殿增添了雄风。这四个大字是谁题写的呢?细看落款:原来是光绪年间一品顶戴、两江总督曾国荃题写的。相传曾国荃当年随着兄长曾国藩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军,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以致于官封巡抚、总督。但就是这位总督政治军事上得志,家庭生活却给他造成烦恼。家室二位夫人,婚后多年仍无子嗣。作为饱学儒术之道的总督,封建卫道士思想尤为严重,他想:若无子嗣,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挣来的功名,显赫的地位,万贯家财,谁来继承呢?总督的二位夫人,在家供奉菩萨,日夜香火不断,虔诚信佛,并常常叨念,要丈夫信佛求子,经常外出求佛。曾国荃随行,车来车往每年出入于名寺古刹,久而久之, 主要成就4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不久举优贡。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 人物评价5 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个人作品6 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瓶花落砚香归字;窗竹鸣琴韵入弦。——自题书斋手书行书墨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自箴手书楷体墨迹联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意正心平,和谦致乐;名成德就,谨慎重言。——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三岛路深浮阆苑;九霞觞满奏钧天。——赠芝岑大公祖仁兄廉孝相承,世载其德;刚柔相济,功加于民。——赠清·户部待补知府王启恩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赠胞弟曾国荃(贺曾国荃大夫第)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曾国藩赠(箴)胞弟曾国荃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曾国藩赠(劝戒)胞弟曾国荃(位于河南省开封)茅土加名数;神功接混茫。祀宋贤良,次第谨依言行录;与人家国,凋疏无若靖康年。事业由德性中来,为名将,为名相,不外名儒,况指授弱弟韬钤,共使千秋垂竹帛;报祀自畿辅间始,若两江,若 家族成员7 子:曾纪瑞子:曾纪官孙:曾广汉,袭爵,曾任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孙:曾广江,附生,特赏举人孙:曾广河,监生,特赏员外郎曾孙:曾兆龙、曾兆祥、曾荫椿 史籍记载8 曾国荃,字沅甫,湖南湘乡人(现湖南双峰人),大学士国籓之弟也。少负奇气,从国籓受学京师。咸丰二年,举优贡。六年,粤匪石达开犯江西,国籓兵不利。国荃欲赴兄急,与新授吉安知府黄冕议,请於湖南巡抚骆秉章,使募勇三千人,别以周凤山一军,合六千人,同援江西。十一月,克安福,连破贼於大汾河、千金坡,进攻吉安,下旁数县。七年春,丁父忧回籍。夏,贼麕聚吉安,周凤山军败溃。时王珍、刘腾鸿皆丧亡,士气衰沮。江西巡抚耆龄奏起国荃统吉安诸军,军复振。冬,败石达开於三曲滩,吉安围始合。八年春,克吉水、万安。八月,督水师毁白鹭洲贼船,破城外坚垒,遂克吉安,擒贼首李雅凤。以功累擢知府,撤军还长沙。九年,复赴江西,率朱品隆等军五千馀人援剿景德镇。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於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国籓出九江,至黄州,与胡林翼议分路图皖。国荃留军巴河,自还湖南增

人物百科 2021-11-06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