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12月13日,中国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自杀。这一事件标志着明朝政治黑暗时期的结束,也预示着明朝走向灭亡的开始。本文将以魏忠贤之死为核心,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魏忠贤的崛起与专权 魏忠贤,明朝末年著名宦官,原籍浙江绍兴。他出身贫寒,因机缘巧合进入皇宫,成为皇帝朱由校的贴身太监。在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凭借其聪明才智和阿谀奉承的手段,逐渐获得皇帝的信任,成为朝廷内外势力的核心人物。 二、魏忠贤的专权与腐败 魏忠贤掌握大权后,开始大肆培植党羽,排挤异己。他利用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朝臣的控制,使得朝政日益腐败。同时,他还纵容家人和亲信贪污受贿,导致国家财政破产,民生凋敝。这一时期,明朝政治黑暗至极,民间疾苦不堪。 三、魏忠贤的倒台与自杀 1627年,明熹宗去世,朱由榔继位为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即位后,决心铲除魏忠贤的势力。在朝臣的支持下,崇祯皇帝迅速削弱了魏忠贤的权力,最终将其贬为庶人。然而,魏忠贤并未就此罢休,他企图发动政变,夺回权力。然而,政变失败,魏忠贤被迫自尽。 四、魏忠贤之死的影响 魏忠贤之死,标志着明朝政治黑暗时期的结束。崇祯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力图挽救国家的危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尽管如此,魏忠贤之死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警示后人要警惕权力腐蚀人性,捍卫国家的繁荣昌盛。 总结:魏忠贤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它不仅揭示了明朝末期政治黑暗的一面,也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我们应该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警醒自己,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朝末期流传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因为黄河泛滥成灾,元朝的宰相组织民工疏浚黄河,据说在黄河里挖出了一个独眼石头人,民工对此议论纷纷,不知道是吉兆还是凶兆。 一、元朝修黄河引发民怨 黄河泛滥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问题,元朝也不例外。每次黄河泛滥,中原必有大灾,这个不是迷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堤的黄河冲毁村庄,死伤无数,许多人因此成为流民,还有人因此感染疫病。 修黄河是个大工程,许多官员借此机会捞油水,黄河年年修,年年修不好,苦了底层的老百姓。修黄河一般是就近征调民工,按理说是给发钱的,但是钱都被官员中饱私囊了。 民工饿着肚子修黄河,还要忍受官员的苛待,很多人撑不住,死在修黄河的工地上。元朝君臣知道黄河不稳,就天下不稳,承认黄河在整个帝国的重要地位,可是防不住自己人不干人事。 完成修黄河的工程遥遥无期,民工再也忍不了,反正早晚是要死的,不如放手一搏。人到了绝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气势,一个叫韩山童的人率先站出来,振臂一呼。他们杀死元朝的官兵,决定反抗这个不公的世道。 元朝的覆灭跟修黄河有关,修黄河需要聚集大量的民工。如果这些人分散在各地,人数不足以撼动元朝的守军。元朝把这些对元朝不满的人都聚集起来,给起义军组建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用天降异象煽动百姓反抗 如果你是一个元朝的百姓,生活在元朝最底层,有人喊你去造反,你去还是不去?你肯定要考虑一下,不想白白丢掉性命,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元朝气数已尽,上天要你去推翻元朝的统治,你肯定觉得义不容辞。 韩山童利用民众信教的心里,把独眼石人出现与元朝灭亡联系起来。黄河里挖出来独眼石人,大家都亲眼目睹,韩山童只是巧妙利用了这件事,挑拨起民众对元朝的不满,借机起兵。 这是农民起义常见的套路,虽然招数老套,但是这个招数有奇效。如果韩山童拿着一本书去跟百姓讲大道理,百姓是不乐意听的。底层民众基本不识字,认知水平有限,一些大道理他们听不懂。 自古农民起义都带一点神话色彩,陈胜、吴广就是在鱼腹找到帛书,决定起义抗秦。不过,太史公司马迁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使用的套路,只要读过书,大家就明白,这些所谓的“神迹”都是有人在背后操作。 不只是农民起义,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都给自己身上套上一层神话色彩,汉高祖有过斩杀白蛇的传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这些都是为了增加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底层人是最好煽动的,也是最难说服的。说他们好煽动,因为他们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独眼石人,生出反抗元朝统治的勇气,敢去做掉脑袋的事情。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世面,大字不识一个,独眼石人的出现给了他们反抗元朝统治的信念。 自古农民起义的结局不是被收编,就是被剿灭。天降异象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批反抗元朝统治的百姓,但是弊端也很明显。起义准备不足,韩山童可能一直在找一个时机,独眼石人的出现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韩山童本身的准备不够充分。 打仗都是一鼓作气,起义军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一般,配合度也不高,遇上元朝主力部队,迟早一败涂地。起义军是凭借一股气势去冲锋,但是这股气势不会持续太久,韩山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军队的问题,迟早会被剿灭。 韩山童选择与其他起义军联手,他们有一致的目标——推翻元朝。在任何时候,这种联盟都很脆弱,但是在元朝没被消灭之前,他们会非常团结。至于元朝覆灭之后,中原还有一场无可避免的夺位之争。 三、元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跟独眼石人关系不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元朝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汉人生活在最底层。汉人在元朝之前,一直是中原的主宰,这样的落差汉人根本无法接受,汉人早就不满元朝的统治,一直想把元人赶出中原。 黄河的独眼石人只是汉人起兵的一个借口,就算没有这个借口,还会有别处挖出的其他“神迹”。重点是汉人忍无可忍了,想要起兵终结元朝的残暴统治,元朝统治者失去了民心。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元朝令人闻风丧荡的骑兵沉迷享乐,战斗力不如从前,这是韩山童敢跟元朝对着干的重要原因。韩山童起兵反元,肯定有底气去跟元朝对着干,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会白白送死。 随着韩山童起兵,各地纷纷出现起义,这些起义军相互联系,打配合战,不断削弱元朝的军事力量。起义军的士兵都是来自被元朝压迫的底层人,他们宁愿去拼死一搏,也不想再让元人奴役。 元朝没有把汉人当成人看,忽略汉人的智慧。元人虽然入主中原,但是他们统治汉人靠武力压迫,一旦元朝的战斗力不如以前,汉人就会造反。 如果元朝能像后来的清朝一样,对汉人实行安抚的政策,民间也许会稳定下来。元朝的统治者不想给汉人一点好处,把汉人当作奴隶。其实,我们都知道,底层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想吃饱穿暖,过安稳的日子。 或者说,谁能给他们这种日子,他们会不顾一切去追随那个人。元朝的情况很特殊,元朝是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但是元朝的统治者不擅长治国,虽然领土面积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元朝的兵力也被牵制在各处。 我们觉得元朝统治者的做法很难理解,元朝的各种政策就是在逼迫汉人去造反。元朝为什么要自掘坟墓?汉人在中原有很大的人口优势,一旦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对元朝的统治会是毁灭性打击。 独眼石人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起义时机,韩山童抓住机会,起兵抗元。后人对独眼石人事件不断进行艺术加工,让独眼石人更具神秘色彩。甚至有人说,这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元朝灭亡就像历朝历代一样,亡于暴政。独眼石人寄托了底层百姓对上苍的幻想,他们相信老天能看到民间疾苦,能降下预言。元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独眼石人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最弱的一个。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真实的韩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确实是最弱的一个。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其实非常强大。当时的韩国,至少要比燕国和秦国更强。再加上三晋联盟的存在,绝对是没谁敢惹的存在。 而且,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扩张。 想要理解韩国的这种强大,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韩国的特殊历史。 话说在春秋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崛起了一个超强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叫做晋国。相比齐国和楚国之类的国家,晋国的国境更接近中原腹地,所以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超其他诸侯国。 如果晋国能够一直保持内部团结,可以一致对外的话,那周朝的下一个朝代,应该就是晋朝了,而不是什么秦朝。但问题是,正是因为晋国强大得太早,再加上当时还没有郡县制的意识,导致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依然没能逃脱分封制的削弱。 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不得不将国内的一些领土,分封给国内有功的卿大夫。经过上百年的分封之后,晋国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小,而那些卿大夫家族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晋国王室自然也就被逐渐架空了。 再之后,晋国内部的几个卿大夫家族,就开始相互倾轧混战。经过漫长的混战之后,最终剩下了智、魏、韩、赵这四个家族。在这四家当中,智家的势力最强,所以便率先出手,联合魏韩两家,打算联手灭了赵家。 但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魏家和韩家被赵家说服,认为一旦赵家覆灭,日后智家一定会反过来灭了魏家和韩家。所以最后,魏家和韩家决定倒戈一击,与赵家联手,一起反过去灭了智家。 而智家被灭之后,韩赵魏三家势力相差不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三家的家主经过商议之后,便决定先瓜分了晋国,然后各自立国。如此一来,三家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在三家联手之下,本来就已经被架空的晋国王室,自然无法阻止这场瓜分盛宴。所以最终,三家瓜分了整个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这次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原本春秋时代的旧有制度,彻底崩塌。卿大夫只要势力够强,无需周天子点头,便可以直接做诸侯。而且事后周天子为了拉拢他们,还得装作自己很同意的样子。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存在意义,已经和庙里的泥菩萨没什么区别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对三家的家主进行册封,韩国也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接受周天子册封的韩家家主,名叫韩虔,这也是韩国的第一代国君。 随着韩赵魏三国同时出现,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韩赵魏三国刚刚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还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可以保证一致对外。这主要是因为三国都脱胎于晋国,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多,所以想要做到同进同退,还是比较容易的。 正是因为三晋开国之初,可以直接联手,一致对外。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国家敢惹三晋。因为惹任何一个,都等于是惹了其他两个,会引来韩赵魏三国的围攻。就算不去惹三国,也有可能被三国联手针对。 比如在韩赵魏三国还未得到册封之前,为了得到册封,三国干脆联手以周天子的名义,去教训了一下不听话的齐国,还直接把齐国的国君给抓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把握,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围攻,自然不会轻易出手。而且,连齐国这样的大国,都扛不住三国的围攻。那其他国家,自然就更扛不住了。所以,战国初期这段岁月,应该是韩国最为春风得意的一段时间了。有着三国同盟做依靠,放眼整个天下,基本是只有三晋欺负别人的份,而没有其他国家欺负韩国的份。 与此同时,韩国内部其实也没闲着。从当年韩家战败智家,准备开始瓜分整个晋国的时候,三晋之间其实就一直在忙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交换土地。 有关交换土地这件事,我们得简单解释一下。因为韩赵魏这三国,和其他诸侯国不同,他们的领土主要来源于瓜分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往往都是某一家立下了什么功劳之后,晋国王氏会赐下一部分土地。但这些土地之间,往往是相对分散的。 所以,即便到了三晋正式开国的时候,三国之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领土犬牙交错,彼此之间都存在飞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需要不断交换领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领土更加集中。 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交换扯皮过程当中,韩国逐渐将自己的领土范围,集中到了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等地区。从地图上来看,韩国的领土面积,确实不算太大。但韩国占据的这块地盘,在当时却是真正的天下中心,人口密度最大,经济也最发达。 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巨大的铁矿。韩国境内拥有的宜阳铁山,是当时整个中原内部最大的铁矿原产地。正是因为拥有这座宜阳铁山,导致韩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冶金技术都是七国当中首屈一指了。 冶金技术强大,就意味着武器装备会更好。再加上人口众多,足以让韩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了,真正开始逐鹿天下了。 那么,这样的韩国,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国家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地缘问题。 韩国的先祖当初瓜分地盘的时候,虽然给韩国的后辈子孙,留下了很多好处。但同时,身处整个天下最中央的位置,也让韩国很难对外进行扩张。 相比之下,位于南方的楚国,可以轻易在向南方的蛮荒地区进行扩张,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只要人口足够,南方所谓的蛮夷之地,全都可以变成国土纵深。至于西边的秦国,以及北方的燕国,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至于东边的齐国,则是因为背靠大海,完全不用顾忌来自海上的进攻,可以集结所有力量向中原方向扩张。 即便是同为三晋国家的魏国和赵国,领土边缘同样也有扩张的方向,可以向北方草原扩张。唯有韩国,放眼四周,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 在韩国周围,唯一能够被韩国轻松消灭的,只有两股势力。一个是郑国,对于这个曾经在春秋初期一度非常强大的国家,韩国一点都没惯着,很快就把郑国给灭了。另一个则是周王室,但问题是,周王室太过特殊,虽然自身实力不强,但也不是韩国能够直接灭掉的。 所以,灭了郑国之后,韩国就已经没有扩张的余地了。 既然没有扩张的余地,接下来韩国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强大自身呢?对于这个问题,韩国也进行过探索,最有效的一次探索,就是变法维新。 战国初期到中期,因为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导致井田制彻底崩溃,继而导致各国不得不先后进行变法维新,改革自身的体制。在所有国家当中,首先进行变法的,是三晋之中的魏国。魏国首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国力大幅增强。见到魏国强大起来以后,韩国也不甘落后,直接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全权主持韩国的变法工作。 在申不害的主持下,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韩国对内整饬众多家族,避免了重蹈当年晋国的覆辙。同时积极发展手工业和武器锻造工艺,加强君主集权,强化军队的力量。 总之,经过申不害的变法之后,韩国的国力逐渐达到了巅峰时期。此时的韩国,单凭自身的力量,也足以称雄于中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了。而且,在几大强国的变法运动当中,韩国应该是进行变法最早的一个。相比韩国,直到申不害完成变法很久之后,秦国才进行了商鞅变法,可以说被韩国落下了一大截。 但可惜的是,虽然有着变法维新的优势,但这样的韩国,还是无法克服地缘问题带来的阻碍。虽然成功变法,但韩国的国力,还不足以让韩国向外进行大幅扩张。所以,此时的韩国,不得不琢磨新的手段。 既然无法让自身强大起来,那让其他诸侯国衰落,给其他诸侯国拖后腿,似乎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只要其他诸侯国发展不起来,韩国单凭现在的状态,还是可以保证足够强大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在战国中后期,韩国逐渐成了一个类似‘搅屎棍’一样的角色。不管是哪个国家出了事,韩国都会想办法去掺和一脚。不求获得多大的利益,只求搅乱对方。而且,韩国的这种策略,不光用在其他敌国身上,甚至也用在了三晋盟国内部。 比如,魏国强大起来之后,韩国利用盟友的身份,不断给魏国拖后腿。对于这样的韩国,魏国也忍不了了,所以后来直接出兵,打算直接灭了韩国。但是当魏国大举进攻的时候,韩国却马上联络之前同样被魏国打压的齐国,一起出兵联合对抗魏国。 最后,这场联合的最终结果,就是魏国在马陵之战当中,彻底败给了齐国。此战之后,魏国彻底衰落了下去,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但同时,同样作为战胜国的韩国,基本上一点好处都没捞着。 再比如,魏国衰落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了对抗秦国,韩国又和其他几个国家,一起去进攻秦国,结果虽然暂时压制了秦国的扩张,但韩国同样还是没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齐国借助马陵之战强大起来以后,韩国又跟着其他五国,联手攻齐,由名将乐毅指挥,差点就把齐国给灭了。 还有,后期秦国进攻韩国,韩国的上党地区和本土的联系,被秦军切断。此后,上党地区的韩国旧部,干脆直接投靠了赵国,将战火引向了赵国那边。也正是因为这场投降,导致赵国不得不和秦国正面交锋,最后导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 类似这种事情,在整个战国中后期,实在是太多了。韩国的整体策略,就是利用自己的作为一个砝码,努力去让战国诸国尽量平衡。不管哪一个强大起来,韩国都会联合其他诸侯国,努力去把这个先行者打压下去,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样的韩国,很难通过这样的政策,来使自身强大起来。虽然可以短暂拖住其他国家发展的脚步,但拖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消耗自身的国力。所以,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此时的韩国,国土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已经非常小了,所以就成了后世眼里的战国七雄之耻。 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韩国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打压政策,依然努力扮演一个埋雷者的角色。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要数郑国渠的修造。 战国后期的时候,韩国已经无法阻挡秦国的崛起,自身被灭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干脆将自己国内内部,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送去了秦国,帮秦国修造水利工程。 韩国当然知道,一旦水利工程建造完成,秦国的国力会再次大增,此后就有了独自面对六国的能力。但即便如此,韩国还是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计划。因为秦国修造水利工程以后,短期内就没时间灭了韩国。而等到水利工程完成之后,秦国又已经变得特别强大,逼得其他六国不得不联手对敌,这就给了韩国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 而秦国这边,明知韩国是在使坏水,但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心甘情愿地上套,修造了那条著名的郑国渠。而郑国渠完成之后,秦国也确实国力大增,这才拥有了彻底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能力。 所以,在郑国渠完工之后不久,秦国就大军压境,直接灭了韩国,让韩国成了战国七雄当在,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这就是韩国的历史。 纵观韩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至少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国力其实非常强大。但因为韩国特殊的地缘问题,导致韩国强大起来以后,根本没有扩张的余地。所以,等到战国中后期,其他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以后,地盘远胜韩国。到了这个时候,在其他诸侯国的衬托之下,韩国自然也就显得非常弱小了。 至于韩国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这恐怕真要归功于韩国特殊的埋雷策略了。在这种策略下,韩国虽然无法强大起来,但却可以一直拖其他国家的后腿。这种策略,也不失为延续国家的一种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提及“封疆大吏”,大家也许都会将其和“土皇帝”一次挂上钩,想象一下,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军政大权都握在自己手里,即使皇帝权利再高,想管到自己这里也很难,因此自己管辖的区域和独裁没什么区别。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首先,所谓的“封疆大吏”并非具体的官职,从权利上来看,唐朝的节度使算是封疆大吏了。不过严格来说,封疆大吏是从元朝开始才算正式出现,因为真正的封疆大吏不一定是偏远边疆的大官,而是指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领导官员。然而“省”这个概念源于元朝行省,对应的封疆大吏就是元朝时的行省平章政事,当然明清时期的巡抚及总督也算是封疆大吏。 虽然同为封疆大吏,清朝时期的提督却空有齐名,权利却连四品知府都不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提督的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清朝时期的高级武官之一,品阶为从一品。从一品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清朝巡抚为从二品,山东巡抚及加挂兵部侍郎衔的巡抚为正二品。总督为正二品,如果是加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衔的总督则为从一品,这样大家就明白从一品的官职到底有多高了。 所谓物极必反,提督作为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的最高主管官员,不仅兵权在握,掌握的区域更是庞大。正是因为这样,清朝的统治者出于忌惮,不断的在削弱提督的职权,防止其拥兵自重。这种情况直到清朝后期,这个职位已经从一个实权的大官变成了一个闲差,提督们每天都无所事事,除了喝酒就是玩乐,算是躺平的代表了。 最有意思的是,按理说提督是比总督和巡抚高一阶的,然而在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中,地方上的官员都会由总督及巡抚进行考核,就连从一品的提督也不例外。这样就导致了官位更高的提督见到总督和巡抚还需要恭恭敬敬的巴结一番。 除此之外,总督、巡抚、按察使甚至四品的知府都有权利直接给皇帝上密折,而提督提督身为封疆大吏,却连这个权利都没有。那么既然这个官位品级既然已经没什么权利,只剩下徒有其表的高品阶,为何没有直接取消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历朝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一些有名无实的职位,以便对某些官员明升暗降,这样一些权臣既不好反对,同时权利也遭到削弱,而皇帝也达到了权利回收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末期的银库守门人是怎么偷取国库银子的?据说他们为了偷银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虽然年入上万两,但晚年却过的十分凄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封建时代的库银守门人,其实每一个朝代,对于这些人都有不同的规定。在汉民族统治的大一统政权之下,这些看守人大多是底层人员。他们得到的薪资并不多,但十分辛苦。 因为,银子这些金属制品的搬运十分沉重,需要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来四处运送。而且,这份工作不仅是需要体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武力。在银两运输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发生意外的,所以他们需要有一点武技傍身。 后来,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对这些银库守门人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他们不仅需要有武力和体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身份限制。满清时期,这些能够接触到银子的人必须是满族人。最好是奴才的后代,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忠心。毕竟是涉及到了金钱,如果无法完全掌控这些看守人,那也就无法牢牢掌握住财政大权。 所以,无论是户部的官员还是皇帝,都对这些守门人的身份要求十分严格。其实,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搬运。然而,他们每天进出的时候,需要过的关卡却很多。他们不仅要将衣物全部去除,进入银库后还要被守卫的士兵检查,以防携带银两出入。然而,即便是有这样苛刻的要求,也有很多人想要进入户部,做这个库银的看守员。 僧多粥少的局面,最后就导致这些库银的看守员一般都是世袭。父死子继,这一职位也成为了一些家族内部传承的职位。然而,出现这种传承就导致库银变得不再安全了。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个家族,一直都在掌握着一个职位,那这一职位相关的资源,自然也就被这个家族掌握在内。如果是普通的职位,可能只是捞些油水,方便家族发展。然而,看守银库这个职位却与其他不同,他们毕竟是直接接触到钱财,而且是大量的钱财。 世代传承看守银库的人员,要想不产生贪念,安安稳稳的看护这些库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腰缠万贯,希望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所以,这一职位传承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道光年间,清王朝户部的银子不翼而飞。 道光年间,已经是清朝统治末年,那时慈禧把持朝政,国家内忧外患。除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一些地方的小规模起义之外,清王朝还面临着国外各大势力的觊觎。 虽然,已经有了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但清王朝仍然坚持由上到下的规则,不愿意接受其他新的统治制度。所以,在腐朽的王朝制度和内部外部的混乱之下,清王朝发生了一件让人十分无语的事情,户部保管的库银不翼而飞了。 要知道,户部统辖的这些库银与皇帝无关。那是朝廷的银子,是这个国家运行的银子,对比来看就是今天的赋税。这些都是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的东西,可以说是公有的。按理说,每一个看管库银的人员,都应十分小心谨慎才对,那库银不翼而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毋庸置疑,库银的消失与看管库银的这些底层人员有关。他们作为世代传承的职位,传承的家族自有一套,能够从国家库银里揩油的方法。他们将这些库银放进自己的身体里,带出主要的部位,就是放进肛门内。 这样在外出搜查的时候,检查人员也不会发现,他们私带库银出去。然而,这一做法有很多弊端,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对私自携带库银的看守员的身体,有很大的损害。 人的肛门虽然可以塞入一些东西,但像银子这样质地坚硬的物品,对人身体损伤还是很大的。所以,他们经常携带库银的后果就是,晚年一般都十分凄惨,因为会面临着各种病症。 这些典型的病症,都是由于他们用身体携带库银产生的。当然,除了这些直接接触的底层人员之外,库银之所以能够消失,还与当时腐朽的统治制度,以及清王朝内的官员人人贪婪,却无人负责的现状有关。 在腐朽的统治之下,大家都想从朝廷之中捞些油水,毕竟有银钱傍身,才能应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然而,一个王朝官员不庇护百姓,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可想而知,这个王朝最后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所以,最后清王朝的灭亡,虽然有外界的推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内部从根开始已经腐烂了,不废除封建王朝制度,就不能使中国获得新生。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库银消失事件的罪魁祸首,还是看守人员。他们通过日积月累的偷窃行为,使得库银大规模消失,导致整个王朝陷入了无钱可花的窘境,然而,他们通过偷窃却可以年入万两,过着滋润的生活。 想来,后来他们的身体都有病灶,也算求仁得仁。用性命换金钱以谋生存之道,应该是当时清王朝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写照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初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应该背诵过这样一句话:“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对此,很多人就很好奇,为什么东周这段历史要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部分呢?尤其是这两个部分的历史为什么要被称之为“春秋”和“战国”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东周这段历史之所以会被后世人们称之为“春秋”和“战国”,主要要归功于两个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刘向。 我们首先来说下春秋:据记载,当时鲁国的史官们在编写国家历史时,为了方便查阅和统计,于是就特意将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都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其中一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由此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等到这部编年史问世后,人们便将其简单且形象的概括为《春秋》,象征一年的轮回。对此,很多人自然又很好奇,为什么不取名《夏冬》,而要取名《春秋》呢? 主要是因为周朝时,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天子的时节,发生了大事情非常多,而且各诸侯国在觐见天子时,还会相互进行一些政治会谈,了解到其他诸侯国的各个事情。 至于夏季和冬季,由于天气太热或太冷,诸侯大都待在自己家里,很少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其他诸侯国发生的事情,所以这两个季节能够被记载的事情通常比较少。再加上国人也习惯以春秋来代指一年,所以这部书才会被命名为《春秋》。 当然,此时这部《春秋》只是鲁国的一部史书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后来孔子出道之后,他在这部《春秋》史书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修订,最终让这部史书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由此《春秋》一书名闻天下,“春秋”一词更是人人熟知。 与此同时,这部《春秋》所记载的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 在这种背景下,后来史学家们便直接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自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这295年的历史名称。 至于战国时期,其实一直到汉朝末年才有了这一称呼,在此之前,“战国”一词,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并不是指的一段历史时期,即便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发生变化。 但等到汉成帝时期(前32年-前28年),著名的文学家刘向编订了一部国别体史书,取名为《战国策》。 由于这部书上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因此后来的史官们便将“战国”一词正式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来使用,与“春秋”一词相对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Contours,我们应当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GDP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34年首次提出,它的大范围应用,则是伴随美国在1991年的相关政策调整而开始的。 清朝无GDP概念可见,在整个清朝,“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玩意还没有出现,而现今的数据,无非都是历史学家或经济学家通过同时期的税收、人口等数据进行的大概推测,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相对公认的推测数据,来自英国经济学家Angus Maddison于2009年出版的《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先看看1820年 1820年,距鸦片战争还有20年,历经了康雍乾三代盛世后,此时的皇帝是清朝嘉庆帝。 从图中可见,清朝GDP的确是世界第一,将后面的英属印度、法国、俄国等远远甩开。 过了五十年 到了1870年,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国力已显颓态,此时的皇帝是清朝同治帝。此时的第一名已经是大英帝国,清朝退居第二。而排第三的“印度帝国(原文是British India)”和第四的“英国(原文是England)”,都是大英帝国“Great Britain”的一部分。 有过第一?我们通常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晚清时期的开始,若以此推算,则清朝GDP在19世纪40-50年代的确较可能会有排名第一的情形,但至少在19世纪60-7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由于外来资本冲击与战争的破坏,就已经失去这种优势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用什么摄像头做图像识别? ! 1、摄像机通过形态学处理很容易识别判断图像中的物体,不行的话就模板匹配,再不行就机器学习如svm、bp等。 2、识别图像中的轮廓,比如用OpenCV函数 findContours,drawContours;颜色比如用OpenCV InRange函数 3、可以用 openCV 的cvFindDominantPoints找关键点,用 SIFT找到关键点即SIFT特征点赋了值,包含位置、尺度和方向的信息。来进行下步机器人的操作
三国末期应该是蜀汉灭亡前夕开始算吧三国武将,这一时期的名将有邓艾、羊祜、王濬、陆抗,杜预这个5个,另外姜维和钟会略有缺陷,不过如果算宽松点的话可以算名将。 姜维。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应该说他的总体能力不错,在遇到邓艾之前,他多次北伐,将魏军杀的大败。不过在遇到邓艾以后,姜维败多胜少,特别是段谷之败,蜀军损失惨重。蜀汉国内多怨恨姜维,导致此后蜀汉的权力之争,姜维不得不在沓中避祸,最终为蜀汉灭亡埋下伏笔。 在魏灭蜀之战时,姜维一度在剑阁挡住了魏军。可是最后还是没注意阴平小路,被老对手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 应该说姜维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他敢于冒险,但是性子有点粗疏,一旦被对手掌握了规律,那么就输的很难看。所以说他略有缺陷,不过考虑到姜维是蜀汉末期唯一的大将,而且前期表现不错,也可以勉强可以算名将。 钟会 钟会应该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还在司马懿和曹爽争权的时候,钟会就看好司马懿,一直死心塌地为司马家卖命,事实证明他选对了人。在司马昭手下的时候,钟会也表现出色,多次为司马昭出谋划策。在平定淮南之乱时更是眼光独到,可以说司马昭能取得全胜,钟会功不可没。 钟会在灭蜀之战时表现也不错,开始他就力排众议,主张灭蜀。而且在夺汉中之战时他的指挥也很出色,不过被阻在剑阁之下时,他没有及时发现阴平这个弱点,可以说这是他的缺点。 此外在最后兵变时钟会的表现的有些毛糙,因此他和姜维一样,只能勉强算名将。 邓艾 邓艾的战绩一个是前面说的,击败姜维,一举扭转了对蜀军的被动局势。如果没有邓艾,在淮南之变,魏国主力云集寿春之时,魏国在关中就很被动了。 另外邓艾偷渡阴平,奠定了灭蜀之战的胜局,可以说他是三国末期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肯定可以算名将。 陆抗 蜀汉灭亡以后,东吴可以说是势单力孤。后来孙皓继位以后更是残暴无情,逼得不少吴国高级官员叛逃,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不过吴国最后还是坚持了很久,这主要就是多亏了陆逊之子陆抗。 在西陵之变时,陆抗击退晋军,平息了叛乱,连羊祜都败在他手下。所以陆抗也可以算是名将。 羊祜 羊祜的战绩并不显著,而且还曾经败在陆抗手下。不过羊祜在晋吴边境驻守多年,为晋国灭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他后来一力促成灭吴之战,还举荐了合适的人选,所以也可以算名将。 王濬、杜预 王濬、杜预两人算名将的原因很简单,他们两人都参加了灭吴之战,而且战争过程非常顺利。虽然这里面并非只是他们两个人的功劳,不过能打的这么顺利,算他们是名将也不为过。 所以就个人意见来说,以上7人可以算三国末期的名将,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也希望提出来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