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善长与刘伯温二人,但其实还有第三位谋士同样也为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最著名的就是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使得朱元璋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明朝文臣朱升为以防后宫干政败坏朝政做了什么事情? 朱升本是元朝乡贡进士,授池州路学正,但因元末政局混乱,便放弃官位,向南归去,一直隐居在歙县石门开馆讲学。一直到朱元璋久攻不下婺源,才被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邓愈举荐给朱元璋。朱升一开始是极为不愿的,但碍于朱元璋的诚意,于是就给了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太祖攻下徽州,因邓愈推荐,召他询问时务。他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字箴言的字数虽短,但却隐藏着很深的奥义。朱元璋之所以先称吴国公,后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后来,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也是提供了大量谋略的。可以说,明朝开国之后,朱升的地位与李善长这等开国功臣是不相上下的,朱元璋更是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 那么朱升为以防后宫干政败坏朝政做了什么事情呢?这要从朱升所处的官职说起,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便下令晋升朱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成为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也就是说,朱升相当于朱元璋的秘书,专门替朱元璋执笔功臣们的制诰文字、皇室礼乐制度及各种诏令。 最关键的是,朱升还命人收集古代后妃的故事,并与诸儒编修《女诫》一书,以防后宫干政败坏朝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收录历代贤妃的光辉事迹,以便全国推广学习,就连包括皇后马氏在内的所有嫔妃都要认真学习。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后宫的嫔妃们要有一个重要素质,那就是不擅自专权干政。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明朝皇室选妃的过程中,与之前的王朝有着极大差别。因为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祖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拂受。也就是说,在明朝,平民家的女子比贵族家的还要容易成为皇帝的嫔妃。 《明史·朱升传》记载:“朱升从小勤奋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尤其精通经学。他所作的诸经旁注,言辞简约,意义精辟。学者称他为枫林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主要成就4人物轶事5人物著作6史书记载7人物评价8家族成员9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升外文名:SHENG ZHU别名:朱允升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出生地:安徽休宁出生日期:1299年逝世日期:1370年职业:军事家、教育家信仰:道教主要成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代表作品:《朱枫林集》 生平经历2 朱升生于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朱升八岁时,拜在迥溪开馆讲学的江敏求老先生门下,在江敏求学馆里求读四年,十二岁后,又拜在休宁海阳开馆讲学的金斋谕老先生门下,在金斋谕学馆里求读了四年,后因金斋谕老先生老迈年高才离开。十七岁初拜在休宁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继而在故里开馆讲学,伴以务农。朱升二十四岁时,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千古传说,编写了第一本专著《墨庄率意录》,二十六岁时,将自己观察、研究的星象变化、占卜的方术,整理成《星卦提纲》一书,三十五岁时,将为亲朋好友看风水的实践经验写成《龙穴阴阳之诀》一书,三十九岁时,将历年研究的战国时《魏文征集》各国刑书,以及由他的老师李悝编就的《德经》,经过考证,辑订为《刑统赋解》一书,并自刻问世。元末至正癸末年伙同契友赵 主要成就3 向明太祖献上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得朱元璋有立国之基。为大明制定了礼乐制度,并收集后妃的故事,编修了《女诫》一书。 人物轶事4 免死券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人物著作5 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史书记载6 《明史·朱升传》《朱枫林集·学士朱升传》 人物评价7 朱元璋曾有七言两句御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元璋称朱升“为人老实,是耆哲之英杰”。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家族成员8 父亲:朱秀母亲:汪氏长子:朱异次子:朱同 后世纪念9 朱升墓朱升墓位于盐都区北龙港镇南龙港庄东首文曲沟北侧,其墓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墓为圆锥形土丘,高5.5米,底径10.5米,其墓的北侧筑有二条平行的飘带(名为飘带,实为二条长长的土圩,直至文革期间在条田化时被平整),每条宽二丈,长30丈,原墓身占地100多平方米。1999年6月被盐都区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初由朱氏后裔集资10万元进行动工修造,市文博部门、盐都区政府和朱氏后裔代表约三千人在朱升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竣工后的朱升墓,墓高7.2米,寓意朱升享年72岁,墓地直径13.70米,寓意朱升1370年去世,墓碑总高度为5.8米,寓意朱升在58周岁时向明太祖朱元璋进“九言策”,墓碑主体为汉白玉,其白色寓意朱升一生淡薄名利的高贵品质。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字样,背面刻有朱升生平约300多字。在墓体的形式上,墓墙主体形似粮墩,寓意为九言策中的“广积粮”,在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