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他以雷霆手段拯救明朝于危难,可是后期却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 嘉靖皇帝为什么沉湎道教?是有原因的。他的父亲兴王朱祐杬18岁离开北京到湖北钟祥就藩,直到43岁去世,都没有回过北京,也没有见过生母邵氏,一直郁郁寡欢,后来信了道教,主张清心寡欲,祈求超脱思念母亲之苦。这对孩提时代的朱厚熜肯定有影响。 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他是个浪荡公子哥,一生贪杯好色,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皇位只好交给14岁的堂弟朱厚熜继承,是为嘉靖皇帝。当上皇帝的朱厚熜不久就大婚,按理说到18岁左右就会有孩子,但是,他的后妃一直没有大肚子。后来,在江西龙虎山道士邵元节的指导下,嘉靖皇帝在1533年有了长子朱载基,这一年嘉靖皇帝已经26周岁,不过长子朱载基在当年就 夭折了。好在3年后有了次子朱载壡,嘉靖皇帝非常疼爱他,朱载壡3岁时被立为太子,可惜在16周岁那年夭折,嘉靖皇帝相当悲伤,史书记载他当时生了一场大病,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 嘉靖皇帝虽然前后生过8个儿子,但太子去世后只剩下三子朱载坖、四子朱载圳,这两人当时都15岁。从此,嘉靖皇帝相信了道士陶仲文的话,“二龙不相见”。他怕自己给儿子过多的疼爱会折了儿子的寿命,并非是不疼爱儿子。有一年嘉靖皇帝生日,礼部请求召皇子朱载坖、朱载圳两兄弟来庆贺,嘉靖皇帝久经思考后还是否决了礼部的提议,从此礼部不再提这件事。 嘉靖皇帝对唯一的姐夫邬景和也很好,嘉靖皇帝的姐姐永福公主只与丈夫邬景和生活了两年就去世了,时年19岁,未能生育子女。但是,嘉靖皇帝对姐夫邬景和一直都很好,几十年如一日,这真很难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邬景和因为劝谏嘉靖皇帝不要沉迷道教而被削职为民。 嘉靖年间,明朝宗室繁衍加速,朝廷根本无法按照祖制保障宗室子弟的工资待遇,嘉靖皇帝对此进行了规范,颁布了《宗藩条例》进行限制。对自己的儿子景王朱载圳要求也严格,按照之前的规定,景王朱载圳就藩时可以安排1600名护卫人员,但是嘉靖皇帝只给了他700名。看上去是对儿子苛刻,其实这是嘉靖皇帝自己做表率,减少宗室开支,从自己开始。 嘉靖皇帝杀过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尚书张经等忠臣,这固然是他认识不足的原因,他被奸臣严嵩骗了。但是,被嘉靖皇帝处理过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冤的。奸臣严嵩为嘉靖皇帝服务了20余年,后来东窗事发,嘉靖皇帝砍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但依然留了严嵩一命;海瑞上《治安疏》大骂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并没有处死海瑞,也没有梃杖海瑞。 总的来说,嘉靖皇帝对大臣还是不错的,也比较有眼光,他培养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名臣、能臣,他对很多大臣都是宽容有加,知恩图报。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回湖北钟祥老家祭父,路过河南卫辉时,驻地失火,锦衣卫低级军官陆炳只身将嘉靖皇帝救出,陆炳此后被嘉靖皇帝一直崇信重用,至死不渝,陆炳后来被嘉靖皇帝授予太保兼少傅,成为明朝第一个以公兼孤的高级官员。 嘉靖皇帝一生有正式后妃82人,没有封号的还有几十人,虽是好色,但初衷也是想多生几个儿子,谁料想结果是广种薄收。这些人中,有的被他打入冷宫,也有的受到宠爱。他对妃子的宠爱,不会违背祖制爱屋及乌,不会大肆封赏后妃的家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六月,嘉靖皇帝一位没有封号的杨姓妃子去世了,嘉靖皇帝很悲伤,深情地说道:她十余年如一日侍奉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付出了心血。要求礼部按照贵妃7.5折的礼仪下葬这位妃子,并追封名号,给她的父兄授予官职。 嘉靖皇帝后期20多年确实不上朝,但并非不理朝政,内阁送来的票拟,他要么当即批示,要么第二天就能批出来。他不召见一般的大臣,但是经常召见内阁和部院大臣研讨工作,算是开小会,效率高。他经常跟内阁首辅严嵩说:我虽然不上朝,但是对国家大事了然于胸。 嘉靖皇帝不开大会是有原因的,后期他的身体确实不好,从34岁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生孩子了。他的前几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都没有活过40周岁。这些生动的案例对嘉靖皇帝不会没有警示,嘉靖皇帝害怕走祖宗短命的老路、想多活几年是正常的,所以他想多清静、清静是好理解的。 嘉靖皇帝之所以会被留下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的骂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在位时间太长,在位期间明朝本身就在走下坡路,他为了维护纲纪,处罚过不少人;二是宗室庞大,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开源节流,得罪了一些利益集团;三是过于沉湎道教,导致一定程度的昏庸;四是过分信任严嵩父子,错杀过一些忠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汉族,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虽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官吏,也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嘉靖帝在位期间巩固了明代的统治,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驾崩,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时间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明神宗。嘉靖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虽然清人编纂的《明史》说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是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为政举措4历史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厚熜别名:嘉靖皇帝,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道号万寿帝君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出生日期:正德二年八月初十日(1507年9月16日)逝世日期: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职业:兴世子-兴王-皇帝信仰:道教主要成就:裁抑宦官势力 制礼作乐代表作品:《送毛伯温》、《敬一箴》、《范浚心箴》、《火警或问》等年号:嘉靖庙号:世宗谥号:肃皇帝陵墓:十三陵之永陵历史事件:大礼议、壬寅宫变、戚继光抗倭等前任:明武宗继承人:裕王朱载垕(明穆宗)在位时间:1521年5月--1567年1月(45年) 生平经历2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府。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就藩湖广安陆州。朱厚熜的母亲蒋氏是北京中兵马指挥使(追封玉田伯)蒋斅的女儿,她于1493年与朱祐杬成亲,1494年随朱祐杬就藩安陆。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稍大以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不仅如此,他父亲还让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兴献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王府。参见:大礼议正德十六年(1521 为政举措3 嘉靖帝在位的前二十年中很有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宦官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废除勋戚世袭等。所有这些举措皆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大礼议嘉靖帝14岁即帝位,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历经三年半的大礼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之后嘉靖帝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 历史评价4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打破传统、体恤士农工商、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还应当看到,他的时代的许多建筑,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钟祥的明显陵、元佑宫等,至今仍显现着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风采,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嘉靖帝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嘉靖帝执政的四十五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一个经济非常活跃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纺织品和手工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嘉靖帝和他父亲读圣贤书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历史上还是不多见。这也可与他在礼仪之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