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善长
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杀的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杀的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杀的真相是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徐达,功勋赫赫,然而,朱元璋在封“开国六公”时,徐达只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李善长。  在整个明朝上下,功劳能超过徐达的大将,几乎没有,为什么李善长能排在徐达的前面呢?  这是因为,朱元璋统兵在外打仗,而后方供应粮草,后勤补给,全是李善长在做,足兵足食,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汉之萧何,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善长排名第一,而征战沙场的徐达只能屈居第二。  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劵,即李善长可以免死二次,其子免死一次,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与李善长结为了儿女亲家,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作为开国元勋,又是皇亲国戚,自然显赫一时。  然而,没想到,到了李善长晚年,李家却遭遇大祸,朱元璋以李善长“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及全家七十余口处死,此时,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退休多年。  那么,李善长果真有谋反之心吗?李善长一家被杀,冤吗?  从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到反贼被处死,李善长这个跨度确实太大了,即使有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铁劵,也未能救他性命。  李善长之死,和宰相胡惟庸有关,胡惟庸一案,波及面太广了。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乡,正是因为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一路高升,从一个知县,升到太常少卿,直到升为左丞相,地位显赫。  李善长与胡惟庸有姻亲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因此,受到李善长推举之恩的胡惟庸,与李善长来往密切,李善长而因此遭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朱元璋诛杀,牵连之死者甚多。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非常生气,没有下杀手,只是下诏将他们免死,这个时候,李善长不知怎么回事,居然没有向朱元璋谢恩,朱元璋心中不悦,因此怀恨在心。  这个疙瘩,在朱元璋心中久久不能消除,甚至越结越大。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七十七岁,不知道为什么,他曾犯了一个大忌,给自己建造一座大府宅,问题出在李善长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士兵,作为建造府宅的工人,李善长居然没有提前向朱元璋报备。  而汤和心里敏感,进宫禀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认为李善长私自借兵为己用,越权了,意欲何为?  恰好当年四月,京城有百姓受胡惟庸案株连,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有个亲戚叫丁斌,李善长多次为其求情,这下,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丁斌供出李存义过去与胡惟庸来往的情况,朱元璋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最终,牵连到了李善长。  李存义父子供词里说,胡惟庸谋反,胡曾派他暗地里劝说李善长一起参与。李善长开始拒绝了,但是过了不久,胡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说,李善长再次拒绝了,最后,胡惟庸亲自去劝李善长,李善长还是没同意。  胡惟庸不死心,又派李存义去劝,李善长说,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这属于李善长知情不报,更要命的是,蓝玉攻打捕鱼儿海时,曾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但是,李善长匿而不报。  这下,李善长百口莫辩了。  而此时,火上浇油的是,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来往密切,互相馈赠,而且,经常在一起密谈。  朱元璋以李善长知道胡惟庸有反叛之心,却不揭发检举,是有异心,大逆不道。于是下令,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铁券,也没能救下李善长。  那么,李善长有反心吗?他的死冤枉吗?  李善长被封韩国公,功臣第一,假如李善长当初真的跟随胡惟庸造反,他能得到什么?即使成功,最多还是第一功臣,李善长何苦呢?  如果不成功,肯定是灭族,李善长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吗?  再说,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了,还能活多久?他何苦要造反呢?  所以,李善长造反,肯定不是真的,傻子也不会这么做。  如果说李善长有罪,说胡惟庸劝他一起谋反,最多也就是知情不报,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没人人证了,因为胡惟庸已经死了,死无对证。  别人说胡惟庸派他劝李善长,那也许是屈打成招,只有胡惟庸本人才能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6
李善长问刘伯温朱元璋会先除掉谁?刘伯温是怎么回答的?-趣历史网

李善长问刘伯温朱元璋会先除掉谁?刘伯温是怎么回答的?-趣历史网

  自古以来,每一位开国皇帝的背后也有着数不清的人命,特别是功臣,最容易没命。所以李善长问刘伯温朱元璋会先除掉谁?那么刘伯温是怎么回答的?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朱元璋是一位出了名的心狠手辣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介平民开创了大明王朝,但由于史书中记载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后处决了很多开国功臣,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中的口碑并不是很好。  朱元璋幼时家中贫穷,曾经在给地主家放牛,为了生计还进入皇觉寺中成为了和尚,做了和尚后的他四处云游化斋,逐渐增长了见识。也是在这段云游中,朱元璋见到了全国上下百姓艰难的生活,也看到了很多揭竿而起的起义军。  后来,朱元璋投入到了郭子兴的帐下,加入了他的起义军,一起反抗元朝的统治。朱元璋逐渐显露出他过人的才智,作战英勇又机智灵活。  朱元璋在军中精明能干,很快便在军中得到了很多拥护。他在军中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后来,在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左副元帅。  这个官职与当时朱元璋的能力和声望并不相匹配,他其实本来也不愿屈居于小明王韩林儿之下,但当时韩林儿在南方的白莲会势力很大,朱元璋为了可以借到韩宋的威势,便只能听从小明王韩林儿的要求。  为了可以借用到韩宋势力的威慑力,他还以龙凤纪念号令军队。朱元璋在名义上追随韩林儿,实际上是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浙西韬光养晦暗中发展。  虽然朱元璋在表面名义上成为了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但在朱元璋心中,他在利用韩林儿,不仅利用到了韩林儿的威慑力,还可以利用韩林儿成为自己的挡箭牌,让他可以躲在韩林儿的背后韬光养晦,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韩林儿的势力发展  韩林儿的父亲是韩山童,韩山童在元朝末年伙同一帮友人建立了白莲教,他们对外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计划以此为由头起兵反元。  很快事情败露,他的同伙刘福通等人迅速逃离并起兵,韩山童却被元朝的官兵抓获并判处了死刑。刘福通带领着他手下的起义军迅速发展起来。  这样过了几年,刘福通等人势力发展起来后,便开始不断地寻找韩林儿,找到韩林儿后,迅速把他护送到毫州,韩林儿在这些人的拥护下在毫州称帝,成为了小明王。  虽然韩林儿在这个政权中看起来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但是这些人的起义斗争确实给了当时的元朝很重的打击。红巾军在气数已尽的元朝军队面前,几乎可以做到战无不胜,元朝军队节节败退,很多城池被红巾军占领。  随着红巾军发展得越来越壮大,能力平庸的韩林儿逐渐无法掌控红巾军。由于红巾军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穷途末路之徒,他们攻占城池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论是韩林儿还是刘福通,都无法控制红巾军的所作所为。  尽管红巾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但是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好攻占下的城池,大多城池在攻占下来之后不久便会被元军夺回。在这样的局势下,红巾军虽然气势很足,在长时间的攻守之中却不能与元军抗衡。  没过几年,红巾军的几位大将均被元军一一击破。韩林儿和他身边的几个红巾军的元老被击溃后更是四散溃逃,刘福通被元军大败后逃回安丰,王士诚、田丰等人均被王保保带兵杀死,陈揉则是被元军押解回京等候处决。  韩林儿一时之间势力大减。张士诚曾经的手下吕珍此时却包围了安丰城内的刘福通和韩林儿,无奈之下,刘福通只能派人前去向朱元璋求助。  朱元璋帐下的谋士刘伯温曾劝阻,认为此时不该出兵,不然若是出兵救出了韩林儿,日后韩林儿如何安置是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认为如果没有前去救助,任由安丰被攻破,那么张士诚阵营的势力就会变得更大,日后会不好控制。于是朱元璋亲自带兵出征,击败吕珍的大军后,救出了被困在安丰城内的韩林儿。  韩林儿的处境  朱元璋救出韩林儿后,一开始本打算直接将韩林儿安置在应天府,同时在中书省为韩林儿设下御座。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这个打算后,直接对朱元璋说,他韩林儿不过是个小牧童,拜他做什么,同时跟朱元璋讲了“天命”的事。  朱元璋听了后,反复思考了一番,觉得将韩林儿接入应天府一事确实考虑欠妥,不利于日后的发展。便先将他安置在了滁州,同时将韩林儿身边的侍从全部换掉,表面上看起来对韩林儿的待遇非常好。  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韩林儿的手下,但朱元璋和他身边的追随者都知道,他的志向绝不是居于他人之下做个臣子。相传刘善长曾经在朱元璋登基之前询问过刘伯温,问他知不知道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前会杀了谁。  刘伯温答道:韩林儿。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刘伯温所说,没过一段时间,韩林儿就死于了江中。  相传当时是朱元璋派了廖永忠去将韩林儿迎回应天,在赶水路的时候船沉在了江中。韩林儿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便更改了国号,派出大军平定中原。  从韩林儿和朱元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确实会因为运气或其他因素得到一些超出了我们自己能力掌控范围以内的东西,但是一时的好运可以靠运气,一直想要好运的话就要靠实力。  如果实力一直无法驾驭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那结局一定是失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2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趣历史网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76岁的李善长,已辞官回乡种地了,朱元璋为何还要灭他全家70余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371年,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辞官回乡,开始在老家天天忙着刨土种地,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突然被朱元璋诛杀全家70余口人。那么,李善长已经激流勇退多年了,为何朱元璋还要斩杀他?李善长究竟在暗中做了什么?  朱元璋和李善长的相遇还得从滁州之战讲起。那时的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不是一个独立的起义军首领,而当时李善长已经是小有名气了,都说他是一位难得的谋略家。元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起义军首领众多,李善长却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这就是缘分。  公元1353年,朱元璋奉命攻打滁州,碰巧李善长也在滁州城,他便投奔了朱元璋。看着前来投奔的李善长,朱元璋有点儿不敢相信,两人一见如故,就畅谈了起来。  因为听说李善长擅长谋略,朱元璋便问他:“请问先生,这大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李善长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你这是想效仿高祖刘邦。朱元璋虽然没有得到答案,心中却非常高兴,因为有人懂得他心中所想,虽然自己眼下只是郭子兴手下的小将,但是他有远大的抱负。  李善长第一次见到朱元璋就看出来,朱元璋做事十分大度,也不滥杀无辜,还会识别人才。李善长就是看好他身上这些品质,看好他的未来,才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他。  朱元璋得到李善长的认可后,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后来他脱离郭子兴,自己出去闯天地。  后来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军师,什么重大事务,两人都会一起讨论,在朱元璋建立霸业的过程中,李善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朱元璋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头脑聪明,很善于谋划。朱元璋带着大将在前线厮杀,战略后方都是李善长处理,这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随着队伍的壮大,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留与不留,都是李善长说了算。朱元璋很相信他的识人能力,李善长挑中的人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过,但是李善长晚年看中的胡惟庸却要了他的命。  因为李善长过人的才能,郭子兴都想挖走他,还给出极好的待遇,可惜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压根儿就没想过跳槽。李善长对朱元璋表示决心,说自己是绝对不会离开的,朱元璋也无条件地相信他,因为李善长知道朱元璋必定会有一番作为,跟着他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后的大战中,不管是对抗张士诚还是陈友谅,李善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朱元璋占领了江南地区,然后向北攻打元朝残余势力。  随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他大封功臣,立下大功的李善长,朱元璋给足了面子,将他排在六公之首。朱元璋更是当着文武众臣的面儿说,李善长当比汉代萧何,评价相当的高。  虽然李善长没有战功,但他的功劳在朱元璋心中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赏赐功臣免死金牌的时候,李善长得了两块,这样的待遇就连徐达都没有。  李善长在朝中地位颇高,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不太好,因为晚年的朱元璋疑心非常重,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李善长因为极高的身份地位,逐渐看不清前途,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他们便是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  李善长却还是和以前一样,和朱元璋称兄道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事情自作主张,不会上报皇帝,在朝中很是嚣张,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皇帝呢。  只要朝中大臣有一点儿不顺他的心意,李善长就直接给他贬了,完全没把皇帝放在眼里。李善长位于朝臣之首,没有人敢和他对着干,很多大臣因惧怕他,早早地辞官回乡了。看着这样的李善长,朱元璋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心中对其很是不满。实在看不过去了,他会说上两句,告诫嚣张胡为的李善长,要收收自己的性子,千万不要胡来,不然呢,将会引火烧身。  跟在朱元璋身边多年的李善长,一下就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他明白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朱元璋给的,但他还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朱元璋离不开她,要靠他治理朝政,就算自己嚣张,皇上也会顾及昔日之情。  但是李善长没有看清朱元璋的真面目,后期的朱元璋对权大的功臣都充满了怀疑,他是为了维护打下的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就算是跟随他多年的李善长,杀起来也毫不手软。  李善长也观察到了朱元璋的异样,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公元1371年,他向朱元璋辞官回乡,以此来表示自己不是个贪恋权势的臣子。李善长本想试试,没打算真的辞官回乡,还以为朱元璋会挽留他,但没想到的是,朱元璋立马就答应了。  这一下不辞官都不行了,也不好舔着脸说自己后悔了,这样做只会让朱元璋猜忌。于是李善长就回到了家乡,开始挖地种田。  虽然人在乡野,但李善长的心依然在朝堂上。之后,他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举荐信,想推荐胡惟庸做右丞相。为何会推荐他呢?因为他们是同乡,况且胡惟庸的确是位有才能的人,最主要的是,胡惟庸和李善长关系非常好。  胡惟庸还尊李善长为师,他能够得到李善长的照顾,是因为胡惟庸很会讨好人,李善长就吃这一套,胡惟庸马屁拍得越响,这李善长就越高兴,胡惟庸也就接着这根高枝往上爬。李善长辞官回乡了,为何还能帮助胡惟庸?  因为他在朝中的权势还在,为了能和李善长的关系更近一点儿,胡惟庸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的儿子,李善长也因此竭尽全力帮助他。  不久,胡惟庸就被升到了左丞相,接替李善长成为百官之首。他登上高位就败露了自己的本性,在朝中结党营私,还十分嚣张,处理重要朝政之事不会告诉朱元璋,和当初的李善长有得一拼。  朝中官员上书不利于胡惟庸的折子直接就被扣下,不仅如此,胡惟庸还接受朝中官员的贿赂。因为有人撑腰,胡惟庸在朝中胡作非为,很多官员对其非常不满,但对他无可奈何。  胡惟庸认为,朱元璋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有锦衣卫,朱元璋对胡惟庸做的那些事儿,心知肚明,不动手处置他,不是因为忌惮胡惟庸,也不是他能力有多强。朱元璋是再等,等胡惟庸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将其连根拔起。公元1379年,胡惟庸因进贡一事被捕入狱,朱元璋纵容他六年,终于对其下手。  胡惟庸入狱后,朝中官员接连举发他的罪。一年之后,朱元璋下令诛杀了胡惟庸,和他有关的党羽一个也没有幸免。在老家的李善长得知胡惟庸被斩的消息后,心中很是害怕,因为辞官回乡六年,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要是朱元璋彻查,自己肯定也是死路一条了。  可奇怪的是,李善长等了很久也没等到朱元璋处置他,他还是在家乡继续养老,和胡惟庸是亲家的弟弟被流放。也许朱元璋不会处置李善长,只念在昔日的情分上,如果李善长从此安分下去,朱元璋应该不会杀他。  可惜,李善长做了一件糊涂事儿,此事还是朱元璋最忌惮的事情。也许是李善长无心之举,却让自己人头落地。在他76岁那年,李善长不知怎的想修缮一下自己乡下的房子,他不找修补房子的小工,却向大将汤和要300名士兵。  汤和借给他后,就报告给了朱元璋。此事让朱元璋很是忌惮,不管李善长借兵来干什么,他触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元璋因此非常生气。李善长得知后,写了一封信给朱元璋,还希望他放了自己的亲信丁斌。  这让朱元璋更生气了,竟然想用一封信让我放过你们,简直是痴心妄想。为了名正言顺的处置李善长,他命人严审丁斌,丁斌为了自保,竟然出卖了李善长,当年胡惟庸想拉他谋反的事情被抖了出来,虽然李善长没有答应,可是他犯了隐瞒大罪,这就是变相谋反。  尽管李善长有两张免死铁券,但也无济于事了,年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诛杀全家,李善长没想到自己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要怪只能怪李善长自己,不知道谨慎过日子,都辞官回乡种地了,还要将手伸到朝廷上。  朱元璋执政后期,曾经立下大功的臣子,都夹着尾巴做人做事儿,汤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得到了善终。  李善长能谋善断,深刻体会“鸟尽弓藏”的道理,也知道激流勇退,可就是恋恋不舍人世间的权与钱,最终落得个全家70余口被杀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30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趣历史网

在李善长之后,朱元璋新选的宰相人选都有谁?-趣历史网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  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不错,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却反对说,宰相需要肚量大,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不适合当宰相。接着,朱元璋又提到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比杨宪的气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一辆马车的话,宰相就是车夫。胡惟庸可不是个好车夫,他要是当宰相,国家这架马车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个人选,刘伯温都反对。但是,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最后还是让这三个人当了宰相。而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明明刘伯温早就提醒过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可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他们当宰相呢?如果说,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不听他的。但是,这是朱元璋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啊。他既然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就说明他还是比较信任刘伯温的。他信任刘伯温,但是对刘伯温说的话却一概不听。这件事,就显得很怪异了。  那么,朱元璋找刘伯温讨论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杀他的这三个宰相的。  杨宪本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将领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杨宪被朱元璋杀掉,是因为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他“放肆为奸事”。  这其实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来朱元璋用杨宪,就是把他放在中书省的一个眼线,他“放肆为奸事”,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给杀掉呢?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最终朱元璋杀汪广洋,并不是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实际上,汪广洋早年是足智多谋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赞扬,认为他是张良、孔明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后,却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饮酒作乐呢?这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情。  刘伯温在反对朱元璋当宰相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他会把车弄翻。这是什么意思呢?刘伯温并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朱元璋杀刘伯温的时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义杀他的。这样看来,当初刘伯温说胡惟庸要把车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约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朱元璋当初没有问,但他是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的。  这就成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会造反,当初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为宰相呢?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还要让他们当宰相。那么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要他们犯错。犯了错,就好杀他们。杨宪因为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放肆为奸事”,朱元璋也就认可这个罪名,把他杀了。胡惟庸积极作为,认真做事。朱元璋便说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给杀掉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是看到当宰相的凶险,因此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这个理由,又杀掉他。  大约刘伯温当年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极力反对这几个人当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对,也没有用,朱元璋要杀,谁也拦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杀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样的,刘伯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反对朱元璋任用那三个人的时候,并没有给朱元璋提出恰当的宰相人选。因为刘伯温明白,给朱元璋推荐谁,就是害谁,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呢?  可惜,刘伯温保护了胡惟庸,最终他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杀,只能说也是死有余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0
同样是明朝的开国文臣,李善长为何排在刘伯温前面?-趣历史网

同样是明朝的开国文臣,李善长为何排在刘伯温前面?-趣历史网

  在朱元璋的创业初期,除了诸如常遇春、徐达、汤和、李文忠等武将之外,还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宋濂等文官,其中李善长、魏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更是被封为国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同样是明朝的开国文臣,李善长为何排在刘伯温前面?  文学演义中,刘伯温被神话了,一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但在真实历史上,他只不过才被朱元璋封为了二等伯爵,就连与他齐名的李善长都比他的爵位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首先,李善长投效朱元璋的时间要比刘伯温早。据史书记载,李善长于元至正十三年(即公元1353年),在朱元璋去攻打滁州的途中便投效了他(《明史·李善长传》:“朱元璋攻取滁阳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而刘伯温则是在元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邀请至应天为他出谋划策的。也就是说,李善长是自己主动投效朱元璋的,在眼光上要长于刘伯温。  其次,李善长的情商要比刘伯温高。刘伯温原本是仕于元朝的,但为人比较正气,不善于转弯,所以处处被针对,以至于最后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反而李善长处事就比较圆滑了,比如朱元璋攻下南京之后,想要趁势攻打镇江,但手下的谋士都认为太操之过急了,就打算不支持朱元璋的行动。就在朱元璋陷入尴尬的境地时,最终还是李善长站出来替朱元璋解了围。  然后就是两人的能力了。李善长不仅能制定各种战略计划,还能完全把控好后勤。前线作战的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供应以及各种武器装备不足的情况,因为他知道后方坐镇着李善长。《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而刘伯温呢?王世贞评价:“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  最后就是朱元璋的态度不同。朱元璋对刘伯温可谓是爱并痛恨着,从士大夫的身份来说,刘伯温是一个想拥有个人思想的读书人,而朱元璋或者任何一位帝王的控制欲都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某些问题上,两者很容易发生冲突。比如朱元璋能想到的,刘伯温也能想到,朱元璋没想到的,刘伯温替他想到了,这就让朱元璋感到心惊,怕这样一位臣子会难以掌控。  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将李善长定为他的党羽?-趣历史网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将李善长定为他的党羽?-趣历史网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时任大明王朝宰相的胡惟庸九族,同时被牵连的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将李善长定为他的党羽?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但就是这样一位堪比萧何的明朝开国功臣,最终被朱元璋定义为“胡党”,“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将李善长定为胡惟庸的同党呢?一切都要从朱元璋加入义军、反抗元朝开始说起,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同乡,也是姻亲关系(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之子李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之下,当李善长在义军领袖朱元璋的麾下站稳脚跟之后,就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胡惟庸举荐给了朱元璋。  很快,胡惟庸就在李善长的推荐之下,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即封建王朝最后一位丞相。不过,在胡惟庸看来,丞相之位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了,想要谋反称帝。虽说胡惟庸已经谋划了许久,但始终还是晚了一步,提前被朱元璋察觉到了。就这样,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胡惟庸被以“谋不轨”的罪名给诛杀了。  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想要牵连到胡惟庸关系匪浅的李善长,只是将他的弟弟李存义与李祐罢官并发配至崇明。但李善长并没有去感谢朱元璋的不杀之恩,反而因此怀恨在心,他认为凭着自己对你朱元璋,对大明王朝的功绩,你赦免我弟弟李存义与李祐是应该的,但你没有,反而让他们丢了官职。  虽说李善长对朱元璋已经怀恨在心,但也没有如同胡惟庸那样想要谋反。真正让他死亡的原因还是他太自信了,或者说是膨胀了,他不光找老部下汤和借三百甲士去修建府邸,还想为曾经在胡惟庸府中做事的亲戚丁斌。终于,朱元璋发怒了,他将丁斌下狱治罪,然后根据丁斌的口供,再次逮捕了李存义与李祐这对父子。  最后,李存义的供词还是牵连到了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想要谋反时,曾暗地里劝说过李善长。当时李善长说‘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此时,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在蓝玉出征捕鱼儿海时,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因此,朱元璋勃然大怒,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李善长,反而是李善长辜负了他。于是下令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1
李善长简介

李善长简介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亲属成员5史籍记载6故居之谜 基本资料1 本名:李善长别称:李韩公字号:字百室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出生时间:1314年去世时间:1390年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元勋官职:中书左丞相封爵:宣国公、韩国公谥号:襄愍 人物生平2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郭子兴因听信流言 人物评价3 朱元璋:“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张廷玉:“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王国用:“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毛佩琦:“李善长,才能杰出,功勋卓越。他被族诛时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亲属成员4 儿子:李祺,娶明太祖长女临安公主,后因李善长被诛而流放。  孙子:李芳,官至中卫指挥。  孙子:李茂,官至旗手卫镇抚。 史籍记载5 《明史·李善长传》。《明太祖实录》。《李韩公家乘》。 故居之谜6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0多岁的李善长却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故居被抄毁。从此以后,李善长的故居与后裔成为未解之谜。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