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恪
李世民想要立太子,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趣历史网

李世民想要立太子,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趣历史网

  李世民有那么多儿子,优秀者也不少,那么后来李承乾因重大过错被贬,重新选太子时,为什么不考虑李恪或李泰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解其中原因,接着往下看吧~  太子遭废  生于皇室无异于含着金汤匙出生,但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危险。尤其是生为皇子,在皇帝立储的时间内须斗智斗勇,才能保全自己。至于谁能坐上皇位,除了依仗母妃之外,还需得皇帝宠爱。  李世民膝下有十四位皇子,为避免爆发惨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确立太子人选时,李世民也考虑了很久。  最初按照传统,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的第一人选。从他的名字也可看出,从出生就以被李世民视为未来的接班人。但在多年后,李承乾却被贬为庶人,太子之位落入其他兄弟手中,实在唏嘘。  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对他的培养十分上心。  不仅要求他认真读书,同时还找机会让他接触朝政,希望他将来能够好好接班。  但李承乾毁于心急,明明已坐上太子之位,还是担心其他受宠的兄弟会与他争夺。为了杜绝后患,他在试图暗杀另一个皇子李泰失败之后,想到了逼宫。  这一招在多年前,他的父皇李世民也曾用过。但李承乾并没有李世民那般有谋略,李世民亦不比昔日的李渊,尚未开始逼宫,计划就被李世民得知了。  虽然昔日自己也是靠着铲除兄弟才有了继位的机会,但等到自己做皇帝时,却实在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  李承乾意图造反本该处死,李世民虽对他失望透顶,但毕竟也曾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最终下不了手处死李承乾,只是将他贬为庶人流放。  杜绝后患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只得再挑一个儿子为储君。除了李承乾之外,还有两个嫡子,分别为李泰、李治。此外,第三子李恪虽为嫡子,也深受李世民看重,三人都在李世民的考虑之列。  李泰与前太子李承乾一样,同为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嫡次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  李泰自幼聪慧,聪敏绝伦,深得祖父李渊喜爱。因此,出生之后,他的爵位也比应有的高得多。本来只能是从一品郡王,在祖父的宠爱下成了正一品的卫王。  只可惜生来是嫡次子,在兄长李承乾之下,本毫无继位的可能。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按传统李泰将成立储的首选。为了让李世民选他为储君,李泰甚至许下承诺百年后传位给弟弟,不会只将皇位留给儿子。  但这样虚假的承诺在李世民面前根本不算数,此后李泰暴露出更多毛病,使得李世民动摇了立他为储的想法。因多年受宠,李泰品性大变。  且其虽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还是让李世民看穿了他的野心,且对其他兄弟有明显敌意。  李世民对李泰极为宠爱,连朝中臣子也看不下去了。他虽为一代明君,能接受臣子对自己的批判,却不能接受臣子说李泰的不是。  日子久了,朝中臣子对李泰也十分有意见,让一个被宠坏了的皇子继位,绝非好事。  此后臣子多有在李世民面前提起,李泰非继位良选。逐渐冷静下来的李世民,对李泰“杀子传弟”的虚假承诺也起了反感,才将大臣的话听了进去,没有执着于改立李泰为储。  李泰正如昔日的李世民,被压于兄长之下,想继位只能靠夺权。亲自谋划了玄武门事变的李世民,担心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后期对李泰也有所防备。  有李承乾的例子在前,李世民为避免再有兄弟相争甚至相杀的事情发生,选择了李治为太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性格较温和、软弱的李治为储君并且继位之后,想必不会残害其他兄弟。而若是其他野心较大的儿子继位,恐怕就会将其他兄弟赶尽杀绝了。  除了求稳之外,李泰和李恪不能成为继位者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大臣的支持。长孙皇后的兄弟长孙无忌,很大程度影响了李世民对继位者的选择。  国舅反对  李恪身为李世民第三子,虽不是嫡子,但一度成为了李世民的立储人选。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的提议下立李治为储。但不久后,李世民便发现李治软弱的缺点,担心其不能守帝王之业,便想重新立储,他的首选便是吴王李恪。  但立储毕竟是大事,李世民做出决定前还是询问了大臣的意见,包括国舅长孙无忌。一听李世民要废李治、改立李恪,长孙无忌立即表示不妥,且直言李恪不能担任太子重职。  长孙无忌为长孙皇后兄弟,也是李治的亲舅舅,自然偏向于李治。倘若支持改立李恪为储,那么日后李恪继位,长孙家也将不再有现如今的辉煌。情理之中,他必然支持亲外甥李治。李恪为其他妃子所生,势必受到长孙无忌的排挤。  至于同为亲外甥的李泰,相比李治,则显得太难操控。虽为自己的亲外甥,但毕竟君臣有别,让更为强势的李泰继位之后,长孙无忌或许难再爬得更高。而软弱没有主见的李治,必然能让亲舅舅掌握更多大权。  权衡利弊之后,即便明知李泰更有为君之才能,长孙无忌还是力阻李世民立他为储。国舅的这一番意见,对李世民的抉择也起了一定影响。  长孙无忌为何力荐李治,李世民并非不知他心中所想。李世民看不上李治软弱无主见,可李泰与李恪若继位,恐再爆发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对此李世民已心力交瘁。且李承乾与李泰皆为李世民宠爱的儿子,不愿见疼爱的儿子遭迫害,李世民最终只能选择“最安全”的一个人选,看似人畜无害的李治。  李治继位之后,确实没有迫害昔日的手足。但李世民低估了立软弱者为君王的后患,在李治统治后期,大权旁落,天下几乎已为武则天所有。为选储君思虑良久,历经多年才做出的决定,如今看来似乎也并非良策。  李世民贤明聪慧,但在他生前还是未能选出最合适的继位者。倘若有知,想必也会为此懊恼不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9
李恪简介

李恪简介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同时被授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史籍记载4家族成员5历史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恪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武德二年(619年)去世时间:永徽四年(653年)主要成就:贞观十七年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善骑射文武才,宗室贤王王爵:长沙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官职:益州都督、安州都督庙号:定宗谥号:孝静皇帝 人物生平2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时年李恪两岁,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李恪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从一品)晋封为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改封蜀王,并被太宗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军事(府治今四川成都),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却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说:“我看见密王李元晓等都是皇帝的亲人,陛下心怀友爱,仁义比古人还要高,分给他们车辆舆服,委任他们作为藩屏,必须遵守礼仪,以担负属望。我看见皇帝的儿子拜见诸位叔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臣拜倒于地请求陛下降下训诫,作为永远遵守的法则。”太宗于是下诏对李元晓等说,不必拜答吴王李恪、魏王李泰两兄弟的拜见。此后直至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欲重置封建前,李恪分别于贞 史籍记载3 《新唐书》:卷二之《本纪第二.太宗》,卷九十二之《列传第四.荆王李元景》,卷九十三之《列传第五.太宗子》,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二十五.权万纪》。《旧唐书》:卷一之《本纪第一.高祖》,卷二之《本纪第二.太宗上》,卷六十九之《列传十五.长孙无忌列传》,卷八十之《列传二十六.太宗诸子》,卷八十一之《列传二十七.柳范列传》。《唐会要》:卷五之《吴王恪杂录》,卷七十八之《唐会要.亲王遥领节度使》。《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五之《宗室部.封建第四》,卷二百六十六之《宗室部·仪貌·材艺》。《贞观政要》:卷二之《直谏.附》,卷四之《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卷四之《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卷七之《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魏郑公谏录》:卷二之《解薛仁方官加杖》,卷三之《与儿子常一处》。《全唐文》:卷四之《太宗一.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卷六之《太宗三.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太宗七.诫吴王恪书》。 家族成员4 李恪出身贵胄,父、母双亲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父系: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唐国公李虎,曾祖父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母系:外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十二大将军之一的随国公李杨忠,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曾祖母系独孤信第四女,外曾祖母系独孤信第七女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故李恪与其胞弟李愔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同母弟:蜀悼王李愔,排行第六。吴王妃杨氏,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是否有子女,今已难考。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 历史评价5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新唐书.长孙无忌列传》: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昔吴王帝之爱子,朝望攸归,虽魏武怜才,方之多愧,汉皇许善,对我何阶。然优宠特殊,各萌斯构。谗人发于左戚,妖迭兆于中台。桂折小山,兰枯长圾。《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缺两字)睿族,肇迹于殷时,凤翥龙兴,克昌于明代。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国史为祥,斯可略而称也。昔文帝升遐之后,高宗践位之初,吴王以英杰亲贤,酒(久)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唐)李世民:“吴王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