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昉
李昉:宋太宗的智囊团,卓越的政治家和文人

李昉:宋太宗的智囊团,卓越的政治家和文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人,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李昉,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人物。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李昉,字公明,号东篱,是宋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使他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宰相,李昉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以民为本”,强调要关心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还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真正稳定国家,使国家长久繁荣。这些理念,对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深厚的文人。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尤其擅长诗词。他的诗词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总的来说,李昉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文人。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使他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一生,是对“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理念的坚持和实践,也是对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他的一生,是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也是对历史的深深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10
李昉简介

李昉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北宋建立后,为中书舍人,至宋太宗时升迁至参知政事、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晚年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史料索引9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昉别名:李文正字:字明远(一作明叔)所处时代:五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深州饶阳出生日期:925年逝世日期:996年2月22日主要作品:《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主要成就:参与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官职:特进、司空追赠:司徒谥号:文正 人物生平2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后周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欣喜,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柴荣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 主要影响3 李昉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没有显赫的名望。他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李昉家聚书多汉唐故事,进《开宝通义》200卷。宋太宗时,一度兼修国史,参加修纂《旧五代史》《太祖实录》等书。一生多在三馆就职,对图籍藏储和文献掌故较为熟悉了解。利用三馆丰富藏书,参与纂辑有宋代四大类书中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部。因征引材料宏富,多古籍佚文,自汉代到宋初,多有失传之书,赖此得考见其原文。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有贡献。又开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阅书不必见馆主,而下马入直读书。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书室坟籍环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乐其中。 历史评价4 柴荣:吾久知有此人矣。李谷:子他日官禄当如我。赵光义:①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谓善人君子矣。②昉本以文章进用,及居相位,自知才微任重,无所弥纶,但忧愧而已。赵恒: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欧阳修: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群臣皆进,而公诗最为首出。王称: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较(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德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谢事,优游林泉,以佚其老,其处进退之际,绰然有馀裕矣。脱脱: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以昉旧德,亟加进用,继擢蒙正、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俾参大政。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君子谓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校,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黄中多所荐引而不有其功,此 主要作品5 李昉作诗沿袭中晚唐诗风余韵,效法白居易诗风,追求浅近易晓,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李昉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全宋文》辑有其文两卷,《全宋诗》录其有诗。《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轶事典故6 李昉随宋太宗出征北汉时,太宗曾驻师常山,因常山是李昉的故乡,太宗便赐他羊、酒,召群臣与李昉宴饮尽欢,乡中百姓及曾与他相交的人都参与此宴。宴会持续七天才结束,时人以此为荣。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亲自为其斟酒赐食。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李昉喜欢结交宾客,北宋灭南唐后,南唐士人归附朝廷的人多与 人际关系7 父亲:李超儿子:李宗讷、李宗诲、李宗谔、李宗谅孙子:李昭回、李昭逊、李昭遹、李昭述、李昭适 史料索引8 《隆平集·第四卷·宰臣》《东都事略·卷三十二》《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后世纪念9 李昉墓位于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