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秉衡
李秉衡简介

李秉衡简介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清朝大臣,今辽宁庄河鞍子山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一度列名张之洞等人发起的东南互保协议,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服毒自杀。时年七十岁。谥忠节。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中法战争3甲午战争4庚子之变5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秉衡别名:鉴堂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出生日期:1830年逝世日期:1900年职业:四川总督、长江水师大臣谥号:忠节污点误国:甲午战争坐看威海卫失守拒发援兵 中法战争2 原任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当冀州知州。再二年升为永平知府。十年后(1884年)担任任广西按察使。中法战争时,李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光绪20年5月担任安徽巡抚。 甲午战争3 光绪二十年五月授为安徽巡抚。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后,旅顺防务吃紧。清廷命已于十月移驻烟台的李秉衡派兵增援,李却“专顾一隅”。山东省群吏曾请求“增募二十营以塞登莱诸海口”,李秉街坚执不许。十一月四日,清廷再命派四营“即日拨队前住”、但缓不济急。十二月十三日,海城陷后,李秉衡方令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所部嵩武军北渡赴营口援辽东”。光绪二十一年一月十二日,清廷闻日军有进攻威海之说,电渝李鸿章、李秉衡“飞饬各防军,昼夜逡巡,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十八日,李秉衡电疏:威海后路“情形均属万紧,惟有就现有兵力,分布各岛口,嘱饬各营昼夜逡巡瞭望,无敢疏虞。”但是实际上并未认真采取积极防御措施,甚至把兵力零星分布在东起成山角、荣成,西至宁海、烟台,“共三百里之遥”的漫长防线上,不分主次,分兵把口,致使防务薄弱。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李秉衡不敢按原议抽威海卫后路二分之一 庚子之变4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因巨野教案而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其相争,因此被罢黜,担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光绪26年(1900年)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一度列名张之洞、刘坤一两总督倡议的东南互保,但随后力请募兵入卫京师,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战;于是领四军出战,在杨村(今武清县)兵溃,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服毒自尽。初谥忠节,随后联军将李秉衡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秉衡先死而不予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评价5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