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靖康二年,刚经历国破君辱的北宋康王赵构,从大名府(河北大名)一路难逃至应天府(河南商丘),并急不可待的在应天宣布继位。 对于这个崭新大宋的立国方略,李纲从建都角度出发给出了他的建议:“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地方?李纲的建议是否可取,我们客观来分析这个问题。 关中大义 公元976年,北宋刚实现除北汉外的基本大一统时,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都城汴梁“形式涣散,防维艰难”,就迁都洛阳,开始了一场迁都朝议。 这场朝议中,赵匡胤是坚持迁都的少数派,他就曾言之:“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而这场迁都之议因为赵匡胤的突然早逝而被迫终结。 那么在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的当下,李纲重提立都关中之事意欲何为? 当时宋朝北方早已糜烂,河北百万宋军灰飞烟灭,汴梁被金人洗劫一空而去,此时尚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金人并没有一次性灭亡宋人的想法,依旧还是草原人打草谷的那一套。 北宋原领土基本都在,只是经历金人劫掠北方防御体系和军队彻底崩溃,小股金军依旧在大宋北方四处劫掠,而北宋老将宗泽已招募溃兵及民间义勇重新入驻残败的汴梁。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纲认为新朝不应当如东晋起割据之心,而应该在北方树立一杆旗,向天下人宣告皇宋有继,不弃北方的决心。而这杆旗必然引起金人疯狂的攻击,只有在关中才能凭山河之利以守。 但是此时的关中早已不是秦汉八百里秦川的帝王谷了,无论从关中北方延安方向还是关中东北方山西运城方向都可以作为关中的突破口,而在擅长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金人面前,这些破绽足够了。 更何况当北方防线破败后,黄河不再是一条安全的辎重运输线,失去黄河水路,东南辎重只能走长江-汉水入汉中再通过人力翻越秦岭到达长安,这对后勤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因此李纲的上策关中其实是一步险棋,赌的就是能不能守住金人的一波冲击,将战局拖入持久战,一旦进入持久战阶段长安的好处也就能体现出来了,君王立关中,那么北方之地抗金烽火就绝不了。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夺不回幽云,守住关中又如何?金人可以南侵失败十次,但宋人不能失误一次。失去北宋百年建立的北方防线后,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可以说是“鸡肋之地”,即使新朝可以在关中站住脚跟,但无险可守的河南河北就是个难有物资产出的大战场,更何况在关中背后还面临着西夏人的威胁。 而立都长安是把双刃剑,能据大义,随时反攻北方,但容错率低,可能会赔掉宋朝最后的底子。 襄阳通衢 而襄阳,相对长安其实在当时局面下是个更好的选择。湖北有三座名城,分别是襄阳、荆州、武昌,清代战略地理名家顾祖禹针对三城的战略地位有一番精准的总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襄阳是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枢纽,位处南阳盆地之南,江汉盆地之北的汉水之畔,通过南阳盆地东接吴会,西通巴蜀,而向北即可直抵中原,又可西进关中,亦可经汉水联络陇西。是个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四通八达之所在。 襄阳建都,不向长安那么危险和决然,容错率高上不少,首先襄阳通过汉江水系能更好的克制金人骑兵,其次襄阳通衢之地,哪怕不可守亦可退入东南或者四川。同时南阳盆地四周山系环绕,以南阳为防御重心具备较好的战略纵深,在襄阳的庇护下,江汉盆地沃野千里将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更重要的是长安建都距离江南太遥远,江南有被野心家割据的危险,而定都襄阳则近距离威震江南。以襄阳为基地,南宋君臣未必不可练出一支南宋的“北府军”,后岳飞北伐岳家军就是以襄阳为基地招募训练的。 但襄阳相比关中更安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丧失一些锐气,在政治意义上远不及长安,算是个折中的选择。 虎踞龙盘金陵地 如果说立都长安是向天下人宣布克服体统的决心,立都襄阳是进可攻退可守更圆滑,那么立都建康则是无疑是彻底宣告了偏安割据。 因为建康释放的政治信号太明确了,就是仿东晋偏安割据,北方茫茫大地和千万军民都成为朝廷弃子,而南宋君臣只需根据东晋的经验即可部署完成防御体系,而立都建康也是在向金人表示南宋无报灭国之仇的想法。 建康算是最安全,也是最无上进心的选择,但在那个时局之下,金人没有领兵来功,就连最消极的投降派也不敢主动提议建都建康,只是推荐赵构到江北的扬州静观大局。 赵构的选择 李纲提出他对于新国家的三策后,赵构陷入长长的犹疑中。他既不舍江北江山,又不敢于金人对抗,赵构在犹疑中撤到了扬州,与建康隔江相望。 赵构一边在扬州尽享安乐以弥补他长达一年的逃亡生涯,另一方面在试图试探金人的态度,在他看来金人破汴梁后退居黄河以北,大片宋土成为无主之地,他心中有一个于金人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只是他对于李纲用军事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认同,他可笑的认为战场上得不到的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 结果他等来了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命令,金将完颜兀术率领精骑脱离大队,火速直逼扬州而来,赵构大惊而走,结果数千冒进的轻骑让扬州小朝廷彻底乱了,无数人仓皇南渡,坠水而死。 而赵构一度被追得从越州(宁波)入海而逃,逃亡间仍不忘遣使求和,国书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最后经历海上四个月的飘零才得以返回越州并改元“绍兴”,取起绍兴中兴之意,并最后定都临安(杭州)。可笑李纲的立国三策,就连相对最安全的下策在赵构看来仍不安全。 主战,只是赵构为登基合法性而树立的大旗,其本质上只想在江南做个偏安朝廷,因此他本能的排斥一切主战派,如李纲、宗泽、岳飞;亲近主和派,如黄潜善、汪伯彦。 而建都临安,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北方,而那里还有一支支义军苦盼王师北顾。而放弃北方后小朝廷正式进入了偏安模式,这里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南宋对号入座,如东吴、如东晋、又如南朝,而他们最后的命运都不太好。 但客观来说,赵构此人,到底是依靠粉饰太平完成了“绍兴中兴”,其组建的南宋却也依然庇佑了汉人一百五十二年。在大民族观上来看此人贪图享乐,一派昏君之像,但从某种程度而言,赵构的选择却也保住了汉人的半壁江山。 他确实能力不及,没力挽狂澜之志,也不配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一段属于英雄的史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主要成就 李纲为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虽然朝廷不用他的建议,或者用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废除,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宋高宗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但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个人作品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道:“李忠定(李纲)奏疏论事,指画明豁,其天资似更出于陆宣公上(陆贽)”。 轶事典故 滞留雷州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纲被贬海南,因海南有黎族人做乱,就在雷州停了下来。传说李纲在雷州,寓居西关天宁寺一间一丈见方的禅房内。 在雷州滞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纲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还写了20多首诗歌。 李刚受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的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之邀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互说世道世情,畅饮行吟。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贬琼一月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南海口)。传说李纲一上岸,马上就入乡随俗,嚼起了槟榔果。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劫。于是李纲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就在刚要削发之际,被方丈一眼看出其“尘缘未了”,不肯为之剃度。李纲无奈,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李纲父子俩听到赦免消息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先生文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李纲多次进言都因与太子李建成心意相悖而不被接受,李纲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提出辞职。李渊解除了他的尚书职务,仍担任太子少保。贞观四年(630年),李纲又出山担任李承乾的老师 ,备受李承乾崇重。贞观五年(631年)逝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李承乾亲自为他立碑。有子李少植、李立言,孙李安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亲属成员5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纲别名:李文纪,李瑗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观州蓨出生日期:547年逝世日期:631年主要成就:当任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官职:礼部尚书,太子詹事,太子少师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 人物生平2 李纲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北周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周宣帝宇文赟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隋朝建立后,李纲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陛下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隋文帝杨坚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杨坚说:“是朕的过失啊!”提拔李纲为尚 人物评价3 李渊:①今我有公,遂使刑罚不滥。②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比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然惟李纲善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余人犹踵弊风,俯首而已,岂朕所望哉!刘昫:孔子云,“邦有道,危言危行。”如李纲直道事人,执心不回。始对隋文,慷慨获免;终忤杨素,屈辱尤深。及高祖临朝,谏舞胡鸣玉,怀不吐不茹之节,存有始有卒之规,可谓危矣。非逢有道,焉能免诸?《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李纲有焉。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玄)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亲属成员4 祖父:李元则,为北魏清河太守;父亲:李制,为北周车骑大将军。儿子:李少植、李立言;孙子:李安仁 史料记载5 《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