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1914~1945),胶南马家庄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1939年春,杜雨参加中共诸城县委在泊里举办的“抗日军政训练班”学习,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生前曾任中共诸城第五区委地下政治交通员、马家庄党支部书记。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生平经历4重大事件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杜雨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4逝世日期:1945性别:男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2 杜雨出生在山东省胶南县(今属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马家庄村的一个雇农家庭,家境贫寒,自幼饱尝奴役之苦。艰辛的劳作,牛马般的饮食,地主豪绅的颐指气使,是他从小就深知穷人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地主豪绅的盘剥压榨的狠毒相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播下革命的种子和对旧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1939年春,他参加中共诸城县委在泊里举办的“抗日军政训练班”学习,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找到了寻求光明之路,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马家庄地下党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下,领导群众顽强的斗争,进行抗捐抗税,破路断线,使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1945年春,由于叛徒告密,杜雨被日伪军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秘密活埋于蒋家曹庄南沟,时年31岁。 生平经历3 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任中共诸城第五区委地下政治交通员。1940年兼任马家庄党支部书记。国民党顽固派改选乡村政权,他当选村长后,秘密发展党员,建立自卫武装,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宣传抗日。1942年秋,又以伪甲长为掩护,为党秘密筹集粮款和军需物资,发动群众破坏敌交通设施。1945年5月22日,因叛徒告密被伪滨海地区警备军(六支队)逮捕。敌人用尽酷刑逼他说出共产党的组织情况和党员名单,他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945年6月10日被敌人割掉舌头活埋。 重大事件4 1940年6月,土匪到尧头村抢劫了群众大量的财物和牲口。当他们带着这些东西路过马家庄时,杜雨指示地下党员,率领村自卫队出村拦截。自卫队员手持土枪、大刀和长矛,奋勇冲杀。众土匪被打的屁滚尿流,纷纷丢下东西各自夺路逃命。土匪抢劫的东西全部截获在马家庄。当天,杜雨就派人把截获的牲口、财物送还了尧头村。事后,土匪恼羞成怒,扬言要“血洗马家庄”,而且还捎来一封恐吓信,要马家庄在3天内归还全部东西,赔偿他们的损失。杜雨得悉后,为保护全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这伙亡命之徒行凶,立即召开全村“保村保家”动员大会,将青壮年全部组织起来,进一步充实壮大村自卫队,昼夜站岗放哨。同时,组织群众昼夜赶造大刀长矛,并劝说有钱的农户购买了枪支,充实了自卫队的人员装备,在村头要道按上栅栏门和耳子炮,土匪闻风丧胆,未敢妄动。1942年秋,新当选的伪保长极力资敌,杜雨暗中鼓动群众到乡公所揭露他的贪污粮款的罪行,同时张贴“打倒
杜雨苍 1932年1月生,于2006年3月26日去世,享年74岁。江苏江阴人,曾任中国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多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多肽学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肽学会中国负责人。 目录 1基本资料 2履历3发表著作4科学成就5科学历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杜雨苍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2年1月逝世日期:2006年3月26日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代表作品:《神经肽与脑功能》籍贯:江苏江阴人 履历2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员,曾任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化学和多肽生物学研究,对多肽合成方法学,含硫硫键肽的结构重建以及活性肽的结构与功能方面有较深研究,解决过国际上长期未解决的胰岛素和松弛素的折合问题,在我国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作出重要贡献。成功地进行了A、B两条肽链重组合条件的研究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及鉴定工作。该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0年至1981年在澳大利亚协作工作期间,解决了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骨盆松弛素的拆合及重组的关键性问题,并合成了骨盆松弛素的类似物,受到国内外同和的高度评价。还用固相片段缩合法全合成了结晶的胰高血糖素。在国内创建固相片段缩合法并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在细胞毒素的化学修饰及作用机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结果,“用固相片段缩合法合成胰高血糖素”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在蛋白质功能 发表著作3 著有《神经肽与脑功能》,发表论文有《从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蛋白质功能团的修饰和其生物活力的关系》、《蛇毒细胞毒素的合成》、《记忆增强肽ZNC(C)PR类似物的结构-活性关系(英文)》等80余篇。 科学成就4 (1)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2).1979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用片段固相缩合法全合成结晶胰高血糖素.(3).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4)198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蛇毒细胞毒素的研究。(5)1993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记忆增强肽跨膜信号传递研究(6)1994年获国际多肽大会国泰奖(CathayAward)记忆增强肽研究 科学历程5 杜雨苍教授刚毕业就分在著名科学家、酶学家邹承鲁教授组里。当时国家把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任务交给了中科生化所等单位。1965年9月17日,杜教授终身难忘的一天,作为核心研究人员,杜教授和我国科学家一起,抢在美国与德国同行前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探索和认识生理奥秘的新突破,震惊了全世界,人们把它与导弹、原子弹、卫星的成就相提并论。蛋白质研究一直被喻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关节点。胰岛素是蛋白质的一种。由此,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和“两弹一星”一样,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被负载了很多意义:科研的,民族荣誉感的。尤其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直到这么久过去了,这也是对中国在科学领域里做出世界上第一流成绩的一个最好证明。1972年,杨振宁博士提出由他提名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科研成就参与76年诺贝尔奖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