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杨一清和杨廷和是两位著名的名臣,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成就。那么,究竟谁更厉害呢?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政治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为您揭示这两位明朝名臣的风采。 一、杨一清:忠诚勇猛,勇往直前 杨一清,字子清,号东篱,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杨一清的政治生涯可谓是波澜壮阔。他曾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多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他在任内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在明英宗时期的“土木之变”中,杨一清挺身而出,力主抵抗瓦剌侵略,为保卫国家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杨一清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被誉为“东篱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杨廷和:智勇双全,治国有方 杨廷和,字子和,号东篱,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杨廷和的政治生涯同样辉煌。他曾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多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他在任内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他还曾成功化解了明朝晚期的“土木之变”危机,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廷和的文学成就同样举世瞩目。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被誉为“东篱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谁更厉害:各有所长,难以评判 从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来看,杨一清和杨廷和都是明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各有所长,难以评判谁更厉害。然而,从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来看,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 总结:杨一清和杨廷和,这两位明朝名臣,各有所长,各有成就。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正是有了他们的拼搏和奉献,才使得明朝的历史更加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武宗驾崩后,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即位,对明世宗朱厚熜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同时对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纠正,因而对朝廷、对江山社稷也有拨乱反正之功。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前,君臣矛盾已经初现端倪 杨廷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入仕,历仕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三朝,自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杨廷和虽然成为了明武宗重要的辅臣,但由于正德皇帝实在太有个性,君臣之间矛盾极深。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情加重,司礼监太监魏彬跑到内阁,表示太医已经无能为力,希望朝廷能够拿出万两银子从民间招募名医,然而杨廷和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讨论起了伦理等级秩序问题,显然已经是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了。杨廷和此种行为,显然不是人臣之道。 同年三月十四(4月20日),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在得到皇太后张氏首肯后,杨廷和拟发遗诏,派人前往安陆府(今湖北钟祥)迎接朱厚熜入京即位。 而从朱厚照驾崩,到四月二十一日(5月27日)朱厚熜即位,却有着长达三十七天的空档期,这期间的朝政大权却是掌握在杨廷和手中的。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廷和以朱厚照遗诏的名义,对正德朝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扭转,虽说此举是为了拨乱反正,但也足见杨廷和在朝廷中的威信和权力。 而就在朱厚熜抵达京城后,杨廷和便将起草好的登基诏书递了上去,结果不久便有文书房的官员跑到内阁,表示想要对诏书进行修改。结果杨廷和反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 事实上,在杨廷和与礼部官员拟定的程式中,朱厚熜都是按照皇子即位的惯例来登基的,朱厚熜抵京后,先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百官次日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而朱厚熜看过之后便表示,“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抵达京师后,杨廷和请求按照礼部拟定的仪式办理,朱厚熜根本不听,而是直接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朱厚熜即位之后,虽然对杨廷和仍然极为礼遇,对于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也都虚心表示了接纳,对于杨廷和贬谪和提拔的官员,也都予以了通过。然而,这只是朱厚熜刚刚坐上皇位的缘故,这对君臣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杨廷和拟定的登基仪式上便已经埋下了。 即位不久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最终被罢官免职 新君即位之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便是关于先帝及其生父母的尊号问题了。同年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按照首辅杨廷和的意思,率领文武大臣上奏,请皇帝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例子,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叔父),杨廷和随后上书附议。侍郎王瓒表示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结果被杨廷和贬调南京。 朱厚熜接到奏折后极为不悦,多次召见杨廷和表示想要改父亲的尊号,但却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下旨让大臣们再度讨论,结果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表示应该遵循宋儒程颐的《濮议》,至于兴献王的祭祀,可暂时由崇仁王主持,若是皇上以后生了皇子,可将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 朱厚熜仍然不悦,让杨廷和等人务必从古籍中广泛考证,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与此同时,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也怒道,“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朱厚熜更是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蒋氏返回安陆。 同年七月,进士张璁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两人自小便被养于宫中,立为皇嗣。而明孝宗却有明武宗这个儿子,且明武宗此前也曾在位,因此不应该遵循前例。朱厚熜于是将张璁的奏折给杨廷和等人看,杨廷和则以“秀才不懂国家大事”为由,又将奏折送回了宫中。不久,朱厚熜亲自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再度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直接封还了朱厚熜的手诏。 九月,朱厚熜母亲抵达京城,朱厚熜再次表达了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意思,杨廷和当然再度反对,同时以罢免官职相威胁,而大臣中谏诤的也有一百余人。朱厚熜迫不得已,只得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不久,张璁、桂萼上书,表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再也没有理由争论了,此举立即遭到了杨廷和一派则有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的反对。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眼看皇帝又要作妖,杨廷和再度上书请辞。面对这个先后四次封还自己亲笔批示,上书近三十余篇的首辅,嘉靖帝这次没有再惯着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致仕,即使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朱厚熜也都不予答复。 “左顺门惨案”爆发之后,杨廷和之子杨慎被发配 杨廷和被罢免之后,张璁、桂萼于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奉召至京,在朝中群情愤懑的情况下,两人刚抵京城便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不过,此时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在他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表示将为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这表示朱厚熜将重新议定其父母的尊号。结果,朱厚熜此举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表示反对,然而却被下定决心的朱厚熜全部留中不发。 与此同时,朱厚熜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在父亲辞职后多次请辞不成的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大怒,命人“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同仇敌忾之心。 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人,言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多达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朱厚熜多次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却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死谏不退。 朱厚熜大怒,随即下令将134人收监,并对五品以下的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病逝于昆明。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最终,明世宗朱厚熜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官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权宦刘瑾被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武宗崩后,杨廷和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加左柱国。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次年在新都逝世,年七十一。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史料记载9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杨廷和别称:杨文忠字号:字介夫 号石斋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四川成都府新都出生时间:1459年10月15日去世时间:1529年7月25日主要作品:《杨文忠公三录》主要成就:历仕四朝,二朝首辅,革除弊政官职:左柱国、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人物生平2 杨廷和生于明英宗天顺三年九月十九日(1459年10月15日)。祖籍庐陵,祖上在元末时为避徐寿辉部将欧祥之乱,迁徙湖北麻城,再避红巾军之乱,迁入四川新都。其父杨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化七年(1471年),杨廷和乡试中举,时年十二岁。成化八年(1472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入国子监,受到国子监丞黄明善的赏识。黄明善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成化十四年(1478年),杨廷和登进士第,时年仅十九岁。及第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黄明善时任云南督学,杨廷和告假前往云南娶妻。当时,云南镇守太监钱能及黔国公沐琮都以厚礼馈赠杨廷和,杨廷和均不受。成化十六年(1480年),回朝任翰林院检讨。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他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史称其“郁然 为政举措3 杨廷和在明武宗“失德”的情况下,多次上疏规谏未果。他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正德年间,武宗多不在京。杨廷和入值中枢,参与机要,“镇静持重”,“补苴匡救”,按例赈灾免租,百官也各奉法守职,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杨廷和“(起)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仇钺最终计擒朱寊鐇,平息叛乱;流民刘六、刘七发动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明末学者陈子龙指出:“武皇(明武宗)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迎立世宗武宗无子,他驾崩后,张太后(孝康敬皇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主张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明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铲除江彬武宗死后,当时平虏伯江彬在京畿拥有重兵,有谋反之嫌。杨廷和与同僚蒋冕、毛纪及太监温祥商议用张太后的命令捕 个人作品4 杨廷和著有《杨文忠公三录》、《杨廷和奏议》传世。曾主持、参与纂修《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等书。他也擅长书法,笔法工整。清代魏坤《倚晴阁杂钞》记载:“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人物评价5 杨廷和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李东阳: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余子俊:介夫当相天下,为我熟此,以助他日谋断。彭泽:杨公先见,吾不及也。梁储:①天下大事,非石斋莫能济。②天生斯人,以了今日之事。大匠之任,不可代也。蒋冕: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费宏:首定大策,备患防微,虑无遗算,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石珤:竭股肱之力安社稷,以成维新之治。乔宇:身任天下之重,竭尽心力,卒成中兴王业。席书:杨廷和社稷臣。朱厚熜:杨廷和有大功,他日麒麟画形。顾仕隆:廷和功在社稷。唐枢:已而武皇崩于豹房,安危俄顷,禁从兵悉属江彬,公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诛彬。先传令散军士,各就赏所,彬觉顾,瞻无人,遂就 轶事典故6 杨廷和执政时,他的一个弟弟在京中担任公卿,另一个弟弟在地方担任方面大员,几个儿子都担任要职,儿子杨慎在廷试中名列第一,人们都去道贺。杨廷和却眉头紧皱,非常不安,人们向他询问原因。他说:“你们知道傀儡场吗?刚开始时全都出来,快结束时都是些傀儡,一个家族气数是有限的,如今都在我们这几代人中泄尽了。人们都以为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不久,他的话果然应验了。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相传杨廷和七岁时,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有一个客人说:“有一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即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语惊四座。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因所穿龙袍过长,使其不断俯视。杨廷和奏道:“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用 亲属成员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高祖父杨世贤为新都杨氏始祖。曾祖父杨寿山——祖父杨玫以经贡入太学,历贵州永宁吏目。父亲杨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原配黄氏云南督学眉山黄明善之女,封夫人。继室喻氏内江人,封夫人。侧室蒋氏封孺人。同辈弟弟杨廷仪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杨廷平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杨廷宣一作廷宜,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杨廷历荫补国子监生。杨廷中县学生。子辈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因“大礼议”之争杖谪云南,废弃终身。次子杨惇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兵部主事。三子杨恒荫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寺副。四子杨忱长女——嫁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余承勋。次女——嫁举人刘大昌。孙辈孙子杨志仁曾任湖广都司经历。杨同仁杨慎子,庠生。杨其仁荫国子监生。杨宁仁杨慎子,庠生。杨斯仁庠生。杨有仁杨慎嗣子,万历五 史料记载8 《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国琛集·下卷》《今献备遗·卷十九》《续藏书·卷十二·内阁辅臣》《嘉靖以来首辅传》《名山藏·卷七十一·嘉靖臣一》《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上·经济诸臣列传上》《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后世纪念9 主词条:新都状元坟新都状元坟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城西北,为杨春、杨廷和、杨慎等三人的家族坟墓。因杨慎为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墓地也被称为状元坟。正德十五年(1515年)杨春去世后,明武宗遣礼部主事祝銮为其建墓和谕祭。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去世后,并葬于杨春墓的左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廷和之子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其妻黄氏迎回灵柩,葬于杨廷和墓右侧,黄氏死后亦葬于此地。清代时,名仕马能修、李海瀛、沈联芳等均拜谒并留题咏。道光十二年(1832年),杨氏子孙杨光海修葺,并设立杨春神道碑。1935年,杨氏子孙杨崇焕重立墓碑。“文革”期间,墓地因修水利而遭到破坏。1985年,新都县公布其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重建并开放,供游人祭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