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庚
林庚白简介

林庚白简介

林庚白(1897~1941),原名学衡,字凌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民国时期诗人、政治人物。1897年(另有1894年、1896年之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州尾村)。幼孤早慧,由其姐抚养长成。8岁便负笈北京,一生热心政治,曾加入京津同盟会,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民国元年,在上海秘密组织“铁血铲除团”,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一直信仰马列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林庚白,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产生怀疑,而一度消极,闭门读书,研究诗词。1928年之后在南京先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南京市政府参事。1933年在上海创办《长风》半月刊。1941年,在重庆当立法委员,坚持抗战。当时因重庆时常遭到日军空袭,与妻子移居香港。孰料抵港刚十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幸在尖沙咀被一群日军射杀。林庚白是南社著名诗人,有“诗怪”之称。创作诗文很多,先后编校《庚白诗存》、《庚白诗词集》,还著有《孑楼随笔》、《孑楼诗词话》等等,为南社健将。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奇人奇事 基本资料1 本名:林学衡别名:林庚白;摩登和尚所处时代:中华民国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闽侯县螺洲镇出生日期:1897年逝世日期:1941年12月19日主要作品:《孑楼随笔》《孑楼诗词话》等 生平简介2 庚白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并同陈模一起创立“黄花碧血”社,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又经乡人林之夏介绍参加“南社”(诗社)。民国6年庚白为众议院秘书长,南下广州,帮助孙中山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领导护法。但后来受到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庚白也相逐引退,蛰居上海研究欧美文学和中国古诗,创办《长风杂志》,所撰诗文,自比于唐杜甫。他曾言:“十年前郑孝胥,今人第一,余居第二。若近数年,则尚论今古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民国21年庚白重入政界,任法院立法委员。民国30年,庚白偕妻挈子到香港,拟创立“诗人协会”,并编撰《民国史》,但才几天,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不得不遁居九龙。12月19日,庚白夫妇夜归,被日军所 奇人奇事3 民国元年,林庚白在上海秘密组织“铁血铲除团”,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浮沉宦海,初任参议院秘书,一度代理秘书长,时年方22岁。然而,乱象丛生的政坛,让他悲哀,深感失望。抑郁之情累积于心中,难有宣泄之地。转而发愤为诗,师事同乡、晚清诗人石遗老人陈衍。林庚白才情喷发,思想新颖,诗风直追唐朝李商隐。加入南社,成为南社健将。与柳亚子、郑孝胥等过从甚密,诗词酬唱。有“中国一代诗人”之誉。少年轻狂,看不起后来当了汉奸的同乡郑孝胥,直斥“孝胥诗情感多虚伪”。1933年,创办诗刊《长风》时,放言:“十年前论今人诗,郑孝胥第一,我第二。倘现在以古今人来比论,那么我第一,杜甫第二,孝胥还谈不上。”性情狂傲,自诩“诗狂”。林庚白多才多艺,真诚爱国。“九一八”事变后,坚称:“不打倭寇,中国的命运一定就完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庚白夜以继日,撰写《抗

人物百科 2021-11-06
林庚简介

林庚简介

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活动年表4个人成就5人物评价6主要著作7生平轶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林庚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0.02.22逝世日期:2006.10.04职业:诗人,文学史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祖籍:福建闽侯 生平简介2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 活动年表3 1、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1928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3、1930年转到中文系,参与创办《文学月刊》。4、1933年毕业留校,为朱自清的助教,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闻一多设计封面,俞平伯写序,获得较高评价。5、1934年辞职去上海,想靠写诗生活。当年秋返北平,先后任教于北平国民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师大。6、1935年始改写格律诗,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它》两本格律诗集。7、抗战爆发后,赴厦门大学任教授。8、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9、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0、1954年《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创刊至1963年终刊,任编委。曾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二次代表大会及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1、1956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 个人成就4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设计封面、俞平伯先生写序。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2004年,他还牵头组建了北大诗歌中心,并担任主任。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 人物评价5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谢冕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六十年来,实钦此心。——吴组缃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吴小如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 主要著作6 诗集《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学术著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棠棣1953,中华书局1962)《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1954;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中国文学简史》(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中国历代诗歌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深深的爱》([美]斯蒂尔著,林庚译,华夏出版社1989)《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生平轶事7 做人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通过这件事看来,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西游记漫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