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传统民间艺术西安乱弹是什么?起源于什么时候?相传源于唐代,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相传唐玄宗曾专门演唱的梨园,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秦王破阵曲》,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安禄山叛乱后,梨园子弟各奔东西,“秦腔”遂与民间乐舞结合,形成民间“秦腔”。 其后,秦腔受宋词、元曲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秦腔“西调”(同州梆子),作为军戏演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秦腔流传于至北京:“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秦腔开始盛行,足迹几遍全国。在陕西省内,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 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等地,唱腔音调与山西蒲州梆子近似。西路秦腔,又称西府(凤翔)秦腔,流行于陕西西部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南路秦腔,又叫“汉调桄桄”,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地区,由老秦腔向南流行演变而成。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实、明快、夸张性强。 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邀民间艺术。 纸片能用来做什么?写字、画画、折纸船。这些都再寻常不过了。 今天小编来说说中国的民间艺术——用纸片做雕塑,你们听说过吗? 中国折纸牛人李洪波,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他一双巧手,能把纸片,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品。这还不算什么,重点是,做出来的这些雕塑,它们还都是“活”的!不信,你轻轻拨动这个雕像,雕像的神情就会变化,就好像“活”过来了一样。再猛地一戳,他的脑袋居然掉了,真是不可思议。 以往的雕塑都是坚硬的材料制成,用纸做雕塑,这还是头一回听说。这软绵绵的纸怎么做成雕塑呢? 原来,他将纸片一片片垒起来,再用胶水一层层粘好。而做好一个头像,要用8000张纸片,也就意味着要重复粘8000次,这可真是一场力气活儿。然后再将纸堆分成若干层,每一层刻画好雕塑的轮廓,再大致切割剪裁出来,最后用打磨机细细打磨。经过长时间的细致工作,一个精美的纸片雕塑就出现在世人眼前啦。 这些雕塑还可以自由伸缩,不断变化形态,实在是妙趣横生。小伙伴们,这样的艺术品,看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科技公元,带你了解最创新的技术,最创意的产品。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科技公元! 内蒙古有哪些经典的民间艺术? 内蒙古有许多具有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气派的民间艺术。例如: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上的艺术相信大家都领略过,在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载体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如果你亲手尝试过剪纸,相信也会被这个艺术所吸引的。 蒙古族刺绣: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特别漂亮,蒙古族的也不例外。 我们在蒙古族衣服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绚丽的花纹图案,其实这些都得益于蒙古族刺绣这门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很多都是凸显民族特色,使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其众多的艺术特点,给人们极大的感召力。 蒙古族呼麦 在很多场合,我们都挺过一种内蒙古特有的,悠扬的声音,这个声音仿佛能带你来到广袤的大草原上,听到了风的声音,这种用“喉音”艺术,就是蒙古族“呼麦”。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内蒙古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如安代舞、内蒙古民歌、牛皮方寸写丹青等等,都是特别经典的民间艺术,如果有机会到内蒙古,可以慢慢的感受一下。 你见过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见过不少,一下子可能数不过来,就挑一个说说吧。 飘色大家可能见得多了,水上飘色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呢? 今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宝墨园景区举行了番禺区第二届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在文化节上,水上飘色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的眼光,“哪吒伏魔”“仙女散花”“独占鳌头”“一飞冲天”“天籁之音”“水漫金山”等8版传统水色依次登场,争奇斗艳。 飘色是粤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整体造型飘逸精巧,有“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之称。水上飘色,即“水色”,系由飘色演变而来,是广州番禺水乡独有的民间艺术。湖面上表演的水色以其难度高、观赏性强而备受瞩目、闻名遐迩,湖水的律动可将飘色“精、巧、奇、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流行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打铁花流传于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最流行,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 打铁花是哪的民间艺术 打铁花最初起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打铁花者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头粗细、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 打铁花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着的葫芦瓢,赤裸着上身,用下棒猛击上棒。 打铁花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展示工匠行业的气派、取悦群众、扩大影响、讨个吉利。
民间艺术新起之秀磁州窑剪纸 林峰1959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4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设计学院,进修于清华美院。从小在窑区长大,小的时候只是觉得怎样跟伙伴们把泥巴玩好,长大后才慢慢对磁州窑这个民间瓷窑产生兴趣。 一般民间艺人多用书法、绘画来把磁州窑描述成书。现实中而像瓷枕品相好的真不好找,只能从书面上找到这种东西,自己根据清华大学老师的建议,如果磁州窑单纯用瓷器来发展,比较单调,可以用其他的工艺来发扬光大。 通过细细的揣摩觉得剪纸文化特别接近于磁州窑,用剪纸文化做出来会更加丰富。剪纸原来只限于窗花,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字画的形式。把磁州窑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效果不错,同时也得到了自己老师的赞同。
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古代的冰灯制作,也是很讲究技巧的。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为了延长展出寿命,有的还“以矾入冰”或“以矾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灯“至二三月间方解”。至于制作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呈奇献巧。《国朝金陵诗征》中写新疆巴里坤的冰灯“广长十余丈,其内山原、楼阁、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为之,照以烛。”《吉林纪事记》记载当地的冰灯是“镂八仙、观音等象于薄片,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几如刻楮之乱真,其巧诚为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冰灯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它是以冰为载体,集园林、建筑、雕刻、绘画、舞美、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同时应用、声色、光、形、电、动等现代科技,创造出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他融合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外建筑和民俗风情等广阔领域里的文化,是世界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冰灯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冬季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先从松花江里造出可塑性强、抗压强度与一般材料相差无几的坚冰,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用电据破成不同规格的冰料,再用木工使用的刨子、扁铲等工具加工成冰砖或冰配件,以水为粘合剂,制造出巍峨的冰建筑和精巧的工艺品造型,晶莹的冰雕就这样诞生了。
秧歌,载歌载舞的中国民间艺术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秧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县秧歌剧团和朔州市大秧歌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关于“秧歌”起源的三种说法 “秧歌”的起源,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延安府志》的“春闹社,俗名秧歌”的记载,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秧歌”的特点 “秧歌”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海阳大秧歌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秧歌表演,其表演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 “秧歌”的流派与表演形式 在表演形式上,秧歌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 "小架子秧歌"流传于海阳;在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多年来,秧歌在我国的民俗风情发展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大型的元宵民俗踩街活动,高跷、秧歌、东北二人转、河南豫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齐上演,人们以最昂扬的热情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同时将传统文化特色演绎得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