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离不开一批忠诚勇敢的大将。本文将为您介绍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些杰出军事人才。 一、韩信:兵家之神,百战百胜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著名的大将之一,被誉为“兵家之神”。他曾在楚汉之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如破赵之战、破齐之战等。韩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使他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彭越:智勇双全,屡建奇功 彭越是汉高祖刘邦手下另一位杰出的大将,他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彭越曾在楚汉之争中屡次击败敌军,如破魏之战、破燕之战等。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他成为刘邦的得力干将,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英布:勇猛果敢,威震四方 英布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位勇猛果敢的大将,他曾在楚汉之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如破韩之战、破楚之战等。英布的勇猛和果敢使他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张良:智谋无双,辅佐江山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位智谋无双的谋士,他曾为刘邦出谋划策,如建议刘邦分封诸侯、联合诸侯共抗项羽等。张良的智慧和谋略使他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萧何:治国有方,稳固江山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位治国有方的大臣,他曾协助刘邦治理国家,如推行郡县制、实行轻徭薄赋等。萧何的政治才能和治国之道使他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总结: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们都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人才,他们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杰出的军事人才,汉朝才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建立了后汉王朝。 刘知远出生于唐朝末年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坚韧的性格,他的父亲看到他的潜力,决定让他接受教育。然而,刘知远的生活并不顺利,他的父亲在他十岁那年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尽管生活艰难,但刘知远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在白天耕田,晚上则借着烛光读书。他的勤奋和毅力得到了村里人的赞赏,他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有出息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知远被一位名叫石敬瑭的将领看中,他被石敬瑭收养,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石敬瑭的指导下,刘知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石敬瑭去世后,刘知远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抗击外敌,保卫国家。 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刘知远凭借他的智勇和人望,成功地推翻了后梁,建立了后汉王朝。他被封为高祖,成为了后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 刘知远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建立了后汉王朝。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邦建立汉朝后,与臣子们约定:非刘姓不封王,他的八个儿子,除了刘盈被立为太子,其余七人均被封王。其中曾有三人先后被封为赵王,但这三人的结局都不太好。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赵隐王刘如意的故事。 刘如意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刘邦宠姬戚夫人。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因此刘如意从小也很受宠,五岁受封代王,七岁时改封赵王,荣宠日盛。 当时的太子是吕雉所生的刘盈,刘邦觉得他生性软弱不像自己,几乎想要废掉刘盈,改立与自己相像的刘如意为太子。刘如意受封赵王后,有几次差点取代刘盈的太子之位,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才作罢。但此番操作,为刘如意的死埋下了祸根。 经过此事,吕雉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对刘如意、戚夫人母子起了杀心。刘邦知道吕雉的心思,便封周昌为赵王相,命他保护刘如意。当时刘邦想要改立太子时,周昌的反应最为激烈,也最为强硬,他坚决拥立太子刘盈,事后吕雉还曾对周昌下跪感谢,他希望周昌能保护刘如意不受吕雉的迫害。但刘邦显然没有料到,吕雉在他死后,几乎杀光了他所有儿子。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雉被尊奉为皇太后并临朝摄政。吕雉恨透了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二人,她下令扣留周昌,召刘如意入宫。汉惠帝仁慈,他知道吕雉要对刘如意动怒,便亲自迎接刘如意,还跟他形影不离。吕雉多次向对刘如意下手,但找被刘盈阻止,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刘盈凌晨外出打猎,刘如意因为年幼不能同去,独自在寝宫。黎明时分,刘盈回宫后才发现刘如意已经被吕雉毒杀。刘如意死后,谥号隐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刘邦和汉武帝刘彻对比,谁做的事情更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认为刘邦是“千古一帝”的,但事实上,汉武帝做的事情,的确要比刘邦多很多。 刘邦乃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父,两人看起来隔着的时代久远,但是辈份差得并不多。 关于汉武帝,人生就没有崛起一说,不管是当年仅仅是汉景帝的庶子身份,还是后来成为太子,刘彻注定一生都会不凡,区别只是在于他是否能够参与执政罢了,但刘邦却是不一样色,刘邦当年,真的没有什么选择。 史传刘邦仅仅比始皇帝小三岁(另一说是小十二岁),可始皇帝出生就是贵族,作为秦异人的儿子,始皇帝注定会成为秦国的统治者,刘邦却是已经没落的贵族,在沛县连正经的士都混不上,只是一个普通人。 若不是秦末乱世,刘邦一生都是布衣。 自古以来,布衣皇帝不多,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只有两个布衣皇帝被公认,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后来明朝的朱元璋。 刘邦的家祖曾是士大夫,后来遭难搬迁,到了刘邦之父刘煓这一代,就搬来了沛县。 而刘邦这个人,一开始的经历也实在是不够光彩,他和秦始皇相差不大,但在秦始皇东巡期间,刘邦还是吊儿郎当的样子,这个时候的秦始皇都是中年人了,可见刘邦人生是有个大大的“瑕疵”的。 古人注重名声,对于权贵之人,喜欢“包装”一下,刘邦不包装,那可能是不需要,也有可能是有些事情根本掩饰不住。 在当沛公前,刘邦在沛县吃喝玩乐,和曹氏有染,但是二人却没有婚姻之实,甚至刘肥都出生了,刘邦都还是“单身”状态,而当时的刘邦,年龄已经很大了,从那个时候的社会观念出发,刘邦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并且在成为沛公后,刘邦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特点”的。 首先刘邦文化肯定比不上萧何、张良,曾经还因为不雅观的坐姿遭到谋士嫌弃,侧面可见刘邦本身的“礼”并不强,在秦汉社会,一个人的名声,跟“礼”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军事,刘邦的军事能力并不强,指挥能力也好,策划能力也好,刘邦都不擅长,说不擅长都是委婉了,那简直就是个普通人水平,平均以下,比起韩信和项羽,那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既然文武都不咋地,古人对于帝王喜欢说“文治武功”,刘邦很显然在综合能力上就弱了很多,但刘邦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最起码拢合了身边这群人才,并且建立大汉,这就是他最大的优点,至于他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擅于“放权”吧。 而刘邦当皇帝的岁月并不长,在称帝后,分封制的弊端爆发,刘邦为了镇压动乱,自己连性命都搭上了,还未来得及完善文治,武功就先把他耗死了,此时的大汉经过一系列的乱象,社会百废待兴,接下来便是漫长的“休养生息”。 刘邦之后,经历了大汉的高速发展,吕后执政、文景之治,最后才到“汉武中兴”,其实汉武帝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和他的前几辈父祖们有着很大的关系。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面对匈奴的咄咄逼人,他们都没有说失去了理智和匈奴开战,依旧是坚持休养生息,为的就是让未来的皇帝有能力一举推平匈奴,一雪前耻。 所以“文景之治”,本质是文治之盛世,不是疆域之盛世,而且疆域方面正相反,乃是“很憋屈”的时代,也是这个原因,汉文帝、景帝都没有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特别是景帝,还有内乱发生,他的谥号因此也不是很好,被追为“景”。 直到汉武帝时期,一切才开始成熟。 制度完善、经济富裕,兵强马壮,以李广为首的老将们摩拳擦掌,又有卫霍崛起,不得不说,汉武帝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而他本人,在中前期,也是十分励精图治的。 首先是“文治”。 汉武帝完成了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次“大中央集权”,这个不仅是政治的收缩,还包括了“经济”的整合。 当时汉武帝重用桑弘羊等人,完成经济改革,进行了“盐”、“铁”资源国有开发并经营的体系,如此一来,国家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应对情况,盐铁制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核定主旋律,后世人把汉武帝称为千古一帝,和此事息息相关。 除开了盐铁制之外,汉武帝解决了“分封”的弊端,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就完全把刘邦、刘启遇到的问题给缓慢解决了,虽然推恩令的顺利,和汉景帝此前承担了最大的压力有关,但是汉武帝能做到,自然就算入他的文治之中。 汉武帝的文治还不是精彩的,最精彩的,乃是他数次把匈奴逼入绝境。 在大汉白登之围后,其实汉匈局势里面,一直是大汉处在劣势,这个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强势,虽然大家不说,但一直都被视为是耻辱。 因此汉武帝的功绩是足以放在千古而论的,并不仅仅是有汉一代才值得被歌颂,汉武帝执政时代,多次痛击匈奴,把这个被誉为同时代最难缠的民族一度打到崩溃,其中所做的付出,是难以估量的。 实际上,在汉武帝之后,匈奴一直都可以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即便是在汉武帝后期,卫霍逝去后,匈奴有几次还击败了大汉军队,可他们却难以再跨过河套、草原南侵,在这样的守势中,匈奴又进入了内卷时代,说最终是不攻自溃,那都是妥当的。 一代皇帝,文武之举,都算得上震古烁今,抛开后人保守中庸的话,汉武帝在古代帝王行列中,完全足够排得上前三,能并列者,不过始皇帝和唐太宗尔,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陈述汉唐,总以“唐宗汉武”来代称,因为那是最伟大的时代。 相比自己的曾孙,刘邦做到的事情,的确就没有那么耀眼了,不仅不耀眼,相比之下,还有点拿不出手,但是刘邦也是受时代的限制,所以为什么自古以来,开拓王朝者,不管做了什么事情,都被视为最大功绩。 这正是应了《汉书》里那句“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刘邦正是业垂后世者,至少他把天下动乱的苗头再次镇压,而后代也都有作为,汉武帝又正是应了《汉书》里的另一句:“润色祖业,传于无穷”,两人相得益彰,互为伟大。 只是后世的史观,更重视汉武的细节,加之刘邦在创业前期的“潦草“,因此便不怎么推崇刘邦,但是刘邦的大局,那是每一个伟人时代都要敬仰的,譬如辽朝的创建者耶律阿保机,正把自己的汉姓改为“刘”,他所崇拜的,就是刘邦。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刘邦也是千古一帝,只是这个标准和普遍的“文治武功”不同,刘邦于褴褛中开路,于乱世中决胜,看似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但却牢牢御下,大汉初的人才辈出,却都愿意俯首于刘邦,一代创业,三代忠诚,自古少有。 和隋炀帝比,刘邦少了文武之优秀,多了忠诚的寿命,所以明显更强的隋朝不过三代而亡,而汉朝一直延续良久,也是因此,大汉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强盛的地位和,后来的汉武帝的壮举,又能说没有刘邦的“流传”吗? 世事一饮一啄,皆有定理,汉武帝也不曾小觑祖宗功绩,再说后世奉“汉民族”之名,而这个汉民族的缔造者刘邦,又何曾不是更高于“千古一帝”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同样功勋卓著,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是刘彻而不是刘邦?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其功勋自不必多说,然而在后世,很少有人称高祖刘邦为千古一帝,反倒是汉武帝刘彻多被这样称呼。甚至在诗词中,常常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帝并列出现。 显而易见,在后世人的观念当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位帝皇的地位是凌驾于中国历史上其余四百多位帝皇之上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高祖刘邦与武帝刘彻都是个人能力极强,且功勋卓绝的帝皇。那么他们到底有何不同,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近些年来,影视剧越发火热起来,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以刘邦为素材而拍摄的影视剧要比刘彻为素材拍摄的影视剧多得多。像以刘邦为题材的《楚汉风云》就不知被拍摄了多少部,而刘彻只出现在《大汉天子》和《汉武帝》两部影视剧中。其他影视剧,即便出现刘彻那也大多只是个配角。 由此可见,在世人心中,刘邦的影响力实际上还是要比刘彻要深远一些的。其实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彻,算得上是整个汉朝历史当中,最为出色的两位帝皇。但是后世人认为刘邦的出色在于励志方面。 比如刘邦乃是草根出身,他白手起家,最后建立了延长四百余年的威武大汉。这是刘邦一生中最耀眼的功绩,同样这也是他不能被评为千古一帝的原因。 和唐高祖李渊一样,刘邦实际上只能被称为是王朝的奠基者。因为汉朝建立之初,并没有特别强大,在岭南地区还存在着诸多的割据势力,而在北部则有着匈奴威胁。建国之后,国内异姓王叛乱不断,虽然都被镇压,但是却也令大汉付出了一定代价。刘邦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但毕竟在秦始皇之后,否则倒也能配得上千古一帝之名。 反观武帝刘彻,他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做了一番前无古人的伟业。在文治方面,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国人们的思想。在武功方面,他北击匈奴,险些令匈奴彻底灭绝。随后征服了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令国人拥有游历世界的机会。 除此之外,刘彻还扩张了中国的版图,西到葱岭,东到朝鲜半岛,南到越南中部,北到外蒙戈壁的大帝国。一直到唐朝,只有按着汉武帝时疆域模子拓,再没有什么气色。甚至直到现在,我国部分疆域都是汉武帝时期扩张而来的。 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无疑是汉武帝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筹码。除了文治武功外,年号、罪己诏等都是由汉武帝发明,而《史记》这部史学著作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带给后世极为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千古一帝是指文治与武功对社会进步均有杰出贡献的皇帝。实际上这个名头最早出自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只是后人多用来形容文治与武功均有杰出建数的皇帝。 很显然,相比于自己的子孙,刘邦在文治武功方面确实还稍显逊色。毕竟他最为出色的乃是政治手腕。能从一介布衣成为九五之尊,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已。 而汉武帝虽然被尊为千古一帝,但毕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完成了一番壮举,因此并不是说汉武帝真的强与刘邦,只是二人功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如今也有一小部分人尊高祖刘邦为千古一帝。 然而说到底,刘邦与刘协都是我刘氏伟大的先祖,无论千古一帝的名头归于谁,他们都是我刘氏的骄傲! 汉朝之后,中国人才被称为汉人、我们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才被称为汉字汉语,大汉屹立四百余年,留下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庞大的精神财富,这离不开汉朝每一代帝王的努力。作为刘氏子孙,我们不应该只看重虚幻的名头,更要牢记先祖们伟大的功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卢绾这个人是汉王朝的众多异姓开国元勋中地位最为特殊的一位,或者说他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是最铁的,没有之一!比刘邦的连襟樊哙跟刘邦的关系还要铁!那么,到底铁到什么程度呢陈豨?刘邦成为汉中王、皇帝之后,任何人去见他都必须提前通报,获得允许后才能见到刘邦。但是,有两个人例外,而且可以未经通报直接进入刘邦的寝室。一个是刘邦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楚元王刘交,另一个就是卢绾。可见,在刘邦心中,早已把卢绾置于了与亲兄弟同等的位置。 卢绾,沛丰邑中阳里人。这个地名儿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卢绾和刘邦是同乡,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邻居。更奇的是,两个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为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刘煓(刘太公)是好朋友,卢绾打小儿就跟刘邦在一起玩、一起鬼混,长大了又在一起读书。可以这么说,刘邦发迹之前,但凡惹祸的时候,身边总少不了卢绾的身影。用现在的话讲,两个人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沛县起兵,而卢绾就是刘邦最初的班底之一。之后,卢绾跟随刘邦鞍前马后、南征北战,即便是刘邦兵败、最为落魄的时候,卢绾也不离不弃、毫无怨言。虽然卢绾在汉王朝一众开国元勋之中军功并不是十分突出的,但是凭借着对刘邦的死心塌地和前面说到的这层“死党”的关系,早在“楚汉之争”时就已经官居太尉,被刘邦封为长安侯。长安,后来汉王朝的京畿重地、关中平原最为肥沃的土地之一,硬是被刘邦分封给了卢绾作为封地,足见卢绾在刘邦心中是何等地位。 汉高祖五年,汉初的异姓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反水,刘邦亲自率军弹压,很快便平定了燕地。这个时候,刘邦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剿灭异姓诸侯王了。但是,转手却把刚刚平定的燕地扔给了卢绾,正式封卢绾为燕王,刘邦的嫡系班底中获得裂土封王待遇的只有卢绾一个(韩信是外来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嫡”)!彼时的刘邦或许忘了卢绾也是异姓,又或许在刘邦心中早已将卢绾当成了和楚元王刘交一样的亲兄弟。总之,就在刘邦开始剿灭异姓诸侯王的这个当口,卢绾却被刘邦封为了新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可以拿卢绾不当异姓、当亲兄弟,但是卢绾却不能倚老卖老。而正是这一点,最终成为了卢绾叛逃匈奴的导火索。平心而论,所谓卢绾背叛刘邦,有些言过其实了,从卢绾内心而言,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刘邦,更加没有想过要另立门户、甚至取而代之。卢绾的叛逃多少有那么点儿阴差阳错,也有那么点儿无可奈何。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在代地反水。没错!就是和韩信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最终导致韩信被杀的那个陈豨。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同时命卢绾率燕师从背后攻击陈豨。陈豨兵败,被逼无奈派人向匈奴求救。得到消息的卢绾,凭借地缘优势,也派出了使者出使匈奴,企图抢在陈豨的使者之前在匈奴散布陈豨已经兵败的消息,以阻止匈奴出兵援救陈豨。这时候,阴差阳错发生了。卢绾的使者张胜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流亡匈奴的儿子。这位前王子做起了张胜的思想工作:“老张啊,你之所以能够得到你老板卢绾的重用,是因为你了解匈奴。而你们燕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周边战事不断,燕国有存在的必要。一旦陈豨被灭,下一个被拿下的恐怕就是你老板卢绾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要好好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考虑呀!”张胜一听:“对啊,有道理!”于是,自作主张,反而做起了匈奴的工作,劝说匈奴出兵援救陈豨。 卢绾闻讯后,想都没想,很自然地认为张胜反了,于是上书刘邦,要求族灭张胜。不久之后,张胜居然回到了燕国。这下卢绾有点迷糊了:“小张啊,你这到底啥情况啊?”于是,张胜把小臧的事情给卢绾如是这般说了一遍。卢绾听完心中咯噔了一下,细想想,觉得张胜所言有理。于是,又上书刘邦,说自己搞错了、张胜并没有反,企图保全张胜,以充当自己与匈奴之间的掮客。同时,卢绾又派人暗中联络陈豨,并暗示陈豨继续与燕军保持一个长期的战争状态,以此寻求自保。 在陈豨反水的这个当口,卢绾前后上书的不一致自然引起了刘邦的疑心。但是,刘邦心中并不相信卢绾会反水。于是,宣召卢绾到长安,当面给自己一个解释。得到消息的卢绾做贼心虚,使出了一记昏招——称病不奉召。此举让原本只是有些许疑心的刘邦顿时疑窦丛生。实际上,直到这个时侯,刘邦依然心存侥幸,不愿相信卢绾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于是,刘邦派出了御史大夫赵尧和辟阳侯审食其前往燕地再召卢绾,顺带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就是那个传说送了刘邦一顶绿帽子的审食其。卢绾闻讯,更加乱了方寸、昏招凭出,索性闭门谢客,私下对“自己人”说:“吕后一向看异姓王和开国功臣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先是族灭了楚王韩信,接着又灭了梁王彭越,现在异姓王就剩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去了长安吕后还会给我活路?”于是继续称病不奉召。卢绾这话明着是说吕后,可是彼时的吕后并不是后来的吕后,她只是充当了刘邦的打手而已。说白了,卢绾此言实际上就是在指桑骂槐、不放心自己那位发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卢绾的话很快就被他的“自己人”捅给了审食其,随之便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卢绾派使者张胜秘密出使匈奴的事情也被匈奴降将透给了刘邦。自此,刘邦的侥幸心理彻底破灭,最终认定卢绾反了。即便如此,刘邦依然没有想对卢绾下黑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派去攻伐卢绾的是刘邦与卢绾共同的发小——樊哙!刘邦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安排?原因并不复杂,樊哙知道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其本身和卢绾的关系也很不错,起码不会当场要了卢绾的命,换了其他人就很难说了。实际上,直到这个时候,刘邦依然在等着自己的这位“异姓兄弟”当面给自己一个说法。 而这个时候的卢绾内心其实也并不想与刘邦走向对立面,燕军在作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卢绾便率领家人、随从逃到了长城边上。但是,卢绾一行人却一直在长城附近徘徊,始终没有踏入匈奴境内。可见,卢绾内心也是纠结的,他依然想着自己的发小刘邦能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只可惜,这一切随着刘邦不久之后的离世彻底宣告终结。直到获悉刘邦去世的消息之后,卢绾才正式叛逃,进入匈奴境内。卢绾抵达匈奴后被冒顿单于封为了东胡卢王,就是那位在白登山围困刘邦、在国书中调戏吕后的冒顿单于。 虽然仍然是王,在自己发小手底下当王和寄人篱下当降王,地位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身处匈奴的卢氏家族经常受到匈奴强势部落的欺凌,日子并不怎么好过。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降汉,被汉景帝刘启封为亚谷侯。刘启此举也算是替祖父刘邦还债,从汉朝官方层面为卢绾变相平反了。
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就发现了,在项梁死后,刘邦便被楚怀王封为武安侯,同时受封的还有项羽,项羽的爵位是长安侯沛公。 但是,直到刘邦受封汉王前,从未对外使用武安侯的称号,依旧称「沛公」,这是什么原因呢?刘邦起事之初,又为何要自号「沛公」呢? 这恰恰是刘邦君臣高明的地方。 刘邦君臣在起事时,便在沛县祭祠了黄帝和蚩尤,把旗子染成了红色,野心很大的样子。 但因为他们在起事之初只据有沛县一地,称王称霸称帝都不合适,因此便选了「公」字,「公」字含义比较模糊,只是个平常的尊称,把「公」字置于沛县的「沛」字之后,意思便是「沛县最受人尊敬的领导人」。 刘邦君臣选择了「沛公」作为称呼,既低调地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又很接地气,同时以示不忘本之意。 因此,刘邦君臣很得意于「沛公」的发明,也一直对外自称他们的主公为「沛公」,外人也往往客随主便,尊称刘邦为「沛公」。 至于刘邦受封为武安侯后仍旧自称「沛公」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对侯爵不满。 当时的楚国政权中,刘邦的兵力、刘邦君臣的能力,是排得上号的。 从《史记》相关片段中可以看出来,楚国兵力的构成,主要得益于项梁叔侄、陈婴、吕臣、刘邦、黥布、蒲将军等几人。 这其中,陈婴带去的人马虽多,但陈婴毫无军事才能,因而其综合政治资本要稍微靠后一点,而黥布和蒲将军带去的人马,远不如刘邦,因而二人的政治资本要排在刘邦之后,项梁新败,项羽手下兵卒不多,因而项羽的政治资本大幅滑落,沦落到和刘邦平起平坐的地步。 刘邦被封侯时,楚国的政治人物,第一阵营当是吕臣和陈婴,项羽和刘邦怕是要被排在第二阵营,而黥布和蒲将军顶多能被排在第三阵营。 我们能够注意到,不止是刘邦,项羽也没有对外使用楚怀王封的侯爵作为称呼。 项羽不用侯爵的原因再明显不过,即不满。 其实刘邦也一样,以刘邦君臣的野心,断不会满足于一个侯爵的封号。 二是对外宣示自己从何处来,宣示自己是一股独立武装。 在刘邦奉楚怀王君命西进的途中,刘邦君臣也依旧对外自称「沛公」,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大家仔细感受一下,便明白了,刘邦君臣这是在跟楚怀王跟项羽做切割。 刘邦自称「沛公」,而没有100%打着「楚军」的旗号,是在暗示秦军和西进途中的百姓,刘邦所率领的军队,是一直独立自主的武装,他们从沛县起家,拥立楚怀王为某种程度上的「天下共主」,但不完全受楚怀王节制,几乎所有事都可以自作主张。 这种切割,蕴藏着极大的政治智慧,一方面能自主的招降纳叛,另一方面能轻松地与楚军可能犯下的种种错误进行切割,避免被友军玷污名声。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目录 1基本资料 2刘邦生平经历3刘邦为政举措4刘邦历史评价5刘邦轶事典故6刘邦亲属成员7刘邦个人作品8刘邦相关争议9刘邦后世纪念10刘邦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邦别名:刘季、沛公、汉太祖、汉高祖、汉高帝国籍:汉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出生日期: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逝世日期:前195年四月二十五(6月1日)职业:皇帝信仰:道教主要成就:设立典章,设立制度 消灭诸侯,维护统一 豁免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经济,稳定秩序 代表作品:太祖庙号:高皇帝谥号: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在位:长陵陵墓:《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史书记载:汉王(前206年-前202年)封国称王:汉帝(前202年-前195年)建汉称帝: 刘邦生平经历2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或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交好。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为政举措3 善用人才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 刘邦历史评价4 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后期,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刘邦轶事典故5 感孕而生《汉书·高帝纪》记载: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坝上闭目小憩,梦与天神不期而遇。逢上雷电交加,天色阴暗,其父太公到塘坝接应其母,只见一条蛟龙蟠于母身。随之就怀孕了,生下了汉高祖。贵不可言刘邦曾辞去亭长在家务农,吕后和两个孩子住在田间小棚里,有一位过路老丈向其讨水喝,吕后还留他吃了饭。老丈看了吕后的相赞道“:夫人是天下贵人。”吕后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说:“夫人之所以能成为贵人,是因为有这个儿子。”他又看了鲁元公主,也说将来是位贵人。老丈走后,高祖从另一间田舍归来,吕后向他备言前事,说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贵之相。高祖问老丈何在,吕后说:“其走未远。”高祖追及老丈,求问自己的生相。老丈说“:刚才说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贵,都是由于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贵不可言。”高祖连忙称谢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说,我永远会记住您的指点之恩。”到高祖登基后,这位老丈的去向却不得而知了。父子情深刘邦做了 刘邦亲属成员6 刘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尧帝长子监明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监明早亡,其子式继封,遂以邑为氏也,传至夏朝有刘累,下传至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恢复刘氏,之后在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刘清(刘邦的曾祖父)出生,清生仁,刘仁迁丰邑,刘家即在此期间迁丰邑。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国,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刘媪),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刘邦个人作品7 《大风歌》《大风歌》是刘邦平英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鸿鹄歌》《鸿鹄歌》为刘邦所作。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在一次宴会中,太子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遂成此文。 刘邦相关争议8 出生时间对于刘邦的出生时间,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均无明确记载,之后的史学家在为二者作注时才加以说明,但有2种不同说法:①南朝宋时裴骃在《史记集解·高祖本纪》中引西晋皇甫谧之言,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即认为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②唐代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下》时引“臣赞”之言,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刘邦卒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据此推算,则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对于2种说法,现有史料尚不足以确定孰是孰非。故在有确切证据前,应对2种说法都存疑。 刘邦后世纪念9 参见:刘邦墓刘邦去世后埋葬在长陵,又名“长山”,是刘邦与吕后的陵墓。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片位置芒砀山大汉雄风巨像永城市芒砀山。刘邦塑像江苏省沛县汉宫。徐州市楚王陵公园。丰县刘邦广场。参见:刘邦斩蛇碑 刘邦史书记载10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班固《汉书·高帝纪》。荀悦《汉纪·汉高祖皇帝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