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学年
沈学年简介

沈学年简介

沈学年(1906—2002),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学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为作物育种和建立发展我国耕作学领域做出了贡献。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生平3人物简历4学术成果5社会评价6人物成就7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沈学年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浙江出生日期:1906年9月14日逝世日期:2002年3月4日职业: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毕业院校: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主要成就:曾任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个人生平2 沈学年,字宗易,1906年9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肖东乡沈湾村的一个耕读世家。祖父、伯父、父亲均以教书为业,兼事农耕。母亲是农家妇女,兄弟6人中有4人从事农业,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沈宗瀚即是其四哥。童年时代,他经常与三哥下田劳动,一同割草、放牛,深知农民疾苦,并立志要为发展农业生产、造福农村出力。1922年7月,沈学年考入南京江苏第一农业学校。1926年毕业后升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1928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0年毕业后任浙江省稻麦改进所技士及浙江上虞五夫稻麦育种场技士兼主任。1932年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33年受聘于金陵大学任讲师。1934年7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35年10月回国,即应聘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组为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组技师兼副教授。1940-1945年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同时还兼任教学试验农场主任 人物简历3 1906年9月14日 生于浙江省余姚县。1922—1926年 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学习。1926—1928年 在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学习。1928—1930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获农学士学位。1930—1932年 任浙江稻麦改进所任技士。1932—1933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1933—1934年 任南京金陵大学讲师。1934—1935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35—1938年 任陕西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1938—1946年 任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农场主任。1946—1989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曾任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 退休。2002年3月4日 病逝于杭州。 学术成果4 沈学年是我国耕作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学年一直从事稻田耕作制度的研究。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农学家创造积累的有关耕作制度方面的宝贵遗产,他结合学习苏联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自己的教学和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课程。1980年,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一致推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1982年,他与姜秉权在浙江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二次耕作学研讨会,他在会上明确提出耕作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为80年代耕作学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后,沈学年接受委托再次主编《耕作学》(南方本)。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沈学年与刘巽浩合写的《多熟种植》一书。这本专著全面总结了我国的多熟种植经验,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耕作栽培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沈学年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于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麦改进所和上虞县五夫 社会评价5 沈学年平易近人,谦虚、厚道、热情。他交了不少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并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于他们来信中反映的一些问题都要仔细研究,认真解答,做到有信必复。沈学年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他在80高龄时还亲赴陕西杨陵和辽宁沈阳分别参加由中国耕作学制度研究会召开的青年耕作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前他积极承担论文评选工作;会上他热情洋溢地勉励青年们要热爱专业,发扬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为发展我国耕作学科、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青年时代的沈学年是个篮球运动员,体魄强健,性格开朗,喜好活动。他有三个爱好,即骑自行车,听话剧,养花草。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发展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曾被选为全国和浙江省的人大代表。沈学年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情趣、生机和活力。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一位前列腺癌 人物成就6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六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第一至四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第五至八届顾问,著名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耕作学科创始人之一,浙江大学教授沈学年先生于2002年3月4日18时24分在杭州华家池寓所安详逝世,享年96岁。沈学年教授1906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肖东乡。193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后在浙江稻麦改进所任技士。1932年起,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193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获农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授、系主任。1946年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及农场场长,并兼任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工会主席30余年。沈学年教授从教70年来,桃李满天下。不仅教学、科研成果卓著,而且思想品德高尚,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农业科学和教学 主要论著7 1 沈学年.水稻多雌蕊性的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4.2 沈学年.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1935.3 沈学年.作物育种学泛论.杭州:当代出版社,1947.4 沈学年.水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5 沈学年.作物的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4.6 沈学年.以防治倒伏为中心的旱稻田间管理.中国农报,1959,(7):25.7 沈学年主编.作物栽培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8 沈学年.绍兴县东湖农场新三熟制早稻育秧经验.浙江农业科学,1961,(3):108.9 沈学年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 沈学年等.实用水稻栽培学稻作生理障碍诊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 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2 浙江农业大学(沈学年)主编.耕作学(南方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 沈学年.掌握自然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