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是明末清初历史人物,明朝将领,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中,前明朝蓟辽督师、清朝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清军下江南后,能迅速的稳定住局面,洪承畴功不可没。他对明朝士绅阶层的了解让他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对清朝入关后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吴三桂。 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被俘,由于情报工作的缺失,明朝得知前线兵败,但不知道主帅洪承畴其实已经被俘投降,崇祯皇帝以为他战死殉国,亲自给他举行过葬礼,结果真正的消息传回来,把崇祯皇帝气的够呛。 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后才开始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重用,清廷寄望于他对明朝士绅阶层的了解来平复南方的抵抗势力,而洪承畴也确实帮助清朝安抚住了大部分前明士绅。有安抚也有杀戮,洪承畴亲自杀害的抗清义士数不胜数,明末不愿屈服于清廷的明朝臣子也相当多,其中有两个人在被俘后并由洪承畴亲自审讯时就敢当众讽刺洪大人早死。 洪承畴在南京坐镇时得知清军抓获年仅十六岁的抗清小英雄夏完淳,大喜过望,准备亲自劝降这位有名的人才,不料在审讯时,夏完淳却装作不认识他,并大声讽刺: “我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 洪承畴无语以对,只能把他押下去,后亲自上奏清廷将夏完淳处死。 另一位抗清义士孙兆奎被俘后也被洪承畴亲自劝降,而孙兆奎也当着他的面轻蔑的表示:“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气的洪承畴直接把孙兆奎拉出去处死。 历史是公正的,洪承畴虽然未能如夏完淳、孙兆奎所说的那般早死,但之后的名声还真不怎么样,就连清廷在利用完他之后也开始卸磨杀驴,乾隆朝时,清朝的江山已经稳固无比,于是开始清算明亡时的不忠之臣,乾隆下令修《贰臣传》,洪承畴被收录其中。而夏完淳等人也有份,他们被收录进《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被清朝大大褒奖。不知道洪大人泉下有知,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杰是明末兴平伯、南明四藩镇之一,。投降明政府后参加对农民军的追剿,升任总兵官。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末年,由于天灾和人祸的双重挤压,从陕西开始,大量失地农民爆发的起义此起彼伏,在明朝廷的剿匪大军中,后来被誉为“开清第一臣”的洪承畴是其中比较有作为的剿匪总督之一。在剿匪政策上,洪承畴当时属于鹰派中的一员,他力主对农民起义军实行杀戮政策,不主张接受农民军领导人的投降,实际上在洪承畴的剿匪生涯中他都是这么做的,即使放下刀枪的农民军,洪承畴也是统统杀掉。 洪承畴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农民军领导人都有着狡诈的本性,洪承畴不相信他们能够真心接受招抚,另外大量的农民军如果被招安,朝廷就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土地来养活,显然,当时的明王朝没有那么多余钱。洪承畴从崇祯初年开始参与剿匪,并因功做到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宁夏、延绥军务,主要作战方向其实是对长城外的蒙古部族)。在这期间,凡是落到洪承畴手里的农民军不论是俘虏还是归降的,全没有好下场,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投降洪承畴后却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这个人叫高杰,他没有被杀的原因也简单,因为他拐跑了大名鼎鼎的农民军领导人李自成的老婆。 高杰早先是李自成的部下,长相估计比李自成要帅的多,而李自成在长期的流窜生涯中,精力也无法放在女人身上,久而久之,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感到孤单寂寞了,就和大帅哥高杰眉来眼去,两人顺利的勾搭上,高杰在给李自成戴上绿帽子后因为害怕事情暴露被杀,所以干脆带着邢氏就去投降了一直跟着追杀农民军的洪承畴。洪承畴一看是因为这种事投降过来的,那就没有反复的可能,留下高杰还能打击农民军的士气,于是破例大开方便之门,将高杰收入麾下。 高杰做了政府军后,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到农民军的阵营中,因此死心塌地的效忠明朝廷,高杰对农民军的战术战法知之甚深,兼之作战勇猛,跟随官军多次打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因军功卓著一直升到总兵的职位。但是明王朝大厦将倾,回天乏力,李自成最终还是杀进北京城灭了崇祯王朝。无法回头的高杰只好继续拥戴南明小朝廷,并且参与了拥戴弘光皇帝登基的行动,成为南明最有实力的江北四镇之一,还被弘光皇帝封为兴平伯。 大概是因为高杰是李自成的死敌,南明朝廷也不担心高杰会因为李自成势大投降,所以南明干脆的把高杰所部调到徐州,如果李自成大军南下,徐州将是第一道防线。但天有不测风云,高杰厉兵秣马却没有等到李自成杀过来,李自成进北京城没多久就被关外的清军联合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杀得大败而逃,一路逃回陕西。于是高杰的敌人就变成了清朝的八旗军。 高杰虽然是农民军出身,加入官军后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屡有跋扈害民之举,但忠心还是有保证的,他没有惧怕清军的强大,而是积极准备进攻,但祸起萧墙,在高杰预备率部收复河南时,南明河南总兵许定国偷偷的投降了清朝,并且在高杰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高杰诱骗到睢州杀害。高杰一死,部下没有了领头人,其子又年幼没什么威望,高杰的余部一部分四散而去做了土匪,一部分在高杰外甥李本深的带领下投降了清朝,整个南明的北面抗清防线从此洞开,清军一路杀到扬州,没多久又杀到南京城下,一举灭亡了南明弘光小朝廷。 南明弘光朝的最后依仗江北四镇中,只有高杰是农民军出身,虽然他有着当时武将身上都有着的众多缺点,但在大节上保持住了本心,这位敢给李自成戴绿帽子的将军没有死在抗清的战场上是导致南明防线瓦解,且迅速被消灭的主因之一。后来修《明史》的张廷玉给高杰的评价是“杰被戕于锐意进取之时,死非其罪,不能无遗憾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历史评价5个人作品6家族成员7轶事典故8人物墓地9相关争议10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洪承畴别称:洪彦演,洪亨九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泉州南安英都出生时间:1593年10月16日去世时间:1665年4月3日主要作品:《古今平定略》主要成就: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镇压南方明朝官职: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清朝官职: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学派:儒家谥号:文襄 人物生平2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 主要成就3 围剿义军崇祯八年(1635年)初,义军于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在盩厔(今陕西周至)被洪承畴俘虏,并将其解京 历史评价4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洪承畴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帝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 个人作品5 洪承畴于明朝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在文学创作方面,洪承畴留下了一些散文,如为鄂貌图《北海集》作序、为崇祯本的《南安县志》作序、为京师关帝庙作《重建关帝庙碑记》等。洪承畴不喜作诗,他留下的唯一诗篇是顺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广时所作的一首五绝《督师》,内容是:“横秋看剑气,跃马渡金波。坐策连云骑,亲挥指干戈。” 家族成员6 曾祖父:洪以诜。祖父:洪有秩。父亲:洪启熙,秀才,性格庄重沉稳,以至孝名闻乡里。母亲: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二弟:洪承畹,早逝。三弟:洪承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李氏(发妻,与后世名臣李光地同族)刘氏(清廷所赐之妻,与李氏共侍一夫)洪士铭:长子,顺治十二年进士。洪氏:长女,嫁晋江陈胤文洪氏:次女,嫁晋江蔡文学洪氏:三女,嫁晋江曾为升(明末登莱巡抚曾化龙之子) 轶事典故7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 人物墓地8 洪承畴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文物部门曾进行过挖掘;“文革”期间墓地被破坏殆尽,但仍残留有石碑、龟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现仅存一对石狮子。 相关争议9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实际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 史籍记载10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清史列传·贰臣传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