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这是因为溥仪虽然是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在位的时间非常短,只有6岁,还是个孩子。 由于这些画像都是身着朝服的,因此未成年的皇帝没有朝服,也就没有画像。另外,溥仪的环境与满清其他皇帝所处的环境不同。当时西方列强的新思维正在逐渐闯入中国,而满清文化已经成为了腐朽的代表。 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逐渐西方化,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改装了西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照片基本上都是身着西服或戎装的原因。 虽然照相机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已经开始在满清出现,但造成如此悬殊结果的原因是和当事人自身有关系。 溥仪在庄士敦等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开始抛弃甚至鄙夷满清文化,逐渐开放迎接新事物的态度,则是让他放弃身着朝服,改为西装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是怎么抓住鳌拜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鳌拜,满清第一勇士,瓜尔佳氏,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人,早年时期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为清朝入住中原,立下不世之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康熙能够做皇帝,也和鳌拜有着很大的关系。顺治临死前托孤给四大辅臣,而鳌拜作为武将出身,又是三朝老臣,在加上自己的功绩和脾气,完全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 对于康熙来说,此时的鳌拜,已经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了,于是康熙就开始对鳌拜下手了。 为了能够将鳌拜除掉,康熙培养了一些摔跤少年,并拉拢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然后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就等鳌拜前来进宫。 鳌拜进宫时,让他们表演摔跤,对于鳌拜来说,一个饱经沙场的老将,完全没有把这些小孩子放在眼里,在康熙进行赐坐的椅子上,也做了手脚。 等鳌拜上座的时候,派一名小太监端上热茶。由于茶碗刚用沸水煮过的,鳌拜接手时烫到手,打碎茶碗,由于失去重心,摔倒。 这个时候康熙以大不敬的罪名,让一群库布一拥而上,擒获鳌拜。 在众多少年的压制之下,鳌拜终究是年老力衰最终被制服,由于自己在皇帝面前失态,被定为“行刺皇帝”之罪,让鳌拜百口莫辩只能就地伏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缠足迫害女性身心健康,并且并没有一个朝代发布政策强制缠足,但缠足之风却愈演愈烈,满族入关后,缠足这种陋习引起了满清统治者的重视。那么为何满清下了禁令却禁不掉这种风俗?到底是什么思想一直在迫害女性缠足? 一、缠足的起源与发展 1.缠足的起源 所谓缠足,就是通过布条缠裹女性双脚,抑制脚趾正常生长,使其扭曲变形从而达到一种指定的理想形状。女性大多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直到骨骼定型后才可解开,也有终身缠足的女子。 缠足给女性带来的痛苦是今人无法想象的。 “使其趾折骨断,血肉溃烂,直到血枯筋断,足底部折作弯形”。 而这一切仅仅为了文人诗词中所谓的“步步生莲”,男性眼中的“三寸金莲”,可悲,可叹。 2.缠足的发展 早期的缠足是古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男性对女性舞蹈风格、形体姿态的一种审美情趣。 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缠足起源于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有一妃嫔名叫窅娘,她身材苗条、能歌善舞,李煜为其筑金莲台,窅娘以帛缠足,在台上翩翩起舞,此时的缠足仅仅是一种舞蹈的表达形式。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也可见当时人们自然健康的审美倾向。 缠足从五代时期一种舞蹈表演艺术逐渐演变为社会对女性无形的制度约束,其中所包含的因素也逐渐复杂化、多元化。 于五代宫廷舞蹈之中流传到北宋上流社会的贵族女子间,再到南宋民间女子的纷纷效仿,加之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对缠足的赞美吟咏,明朝戏曲杂剧对缠足的形象塑造,社会审美观念的固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缠足成为女人成功的阶梯、嫁入豪门的捷径,有一双“三寸金莲”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名声、社会地位,这种畸形的发展荼毒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二、满清缠足禁令 1.禁令及其推行效果 满清统治者因本民族妇女天足原因,为防止汉化,曾多次颁布禁止缠足的政策,最开始仅针对满族女子,到康熙年间,禁令的对象开始泛化,推行效果却并不理想。 1638年,皇太极下令,满人不许仿效他国衣帽,女子不可束发、缠足,否则就认定为身在清朝而身在他国,予以定罪。 可是政策颁布前几天,亲王、贝勒、公主、额驸等满洲贵族就曾出现不遵守法令的现象,满洲贵族与皇太极不同心聚力的行为使得政令推行不畅,皇太极保护满族传统的想法也无疾而终。 顺治元年,孝庄皇后颁布谕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次年还规定,凡顺治二年以后所生的女子禁缠足。此时清政府禁止缠足的对象还停留在满族妇女,其立场也是站在维护本民族传统习俗,防止缠足风习流入宫中,因此对于社会面的缠足风气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顺治十七年,皇帝特下制书,规定: “有抗旨缠足者,其父若夫杖八十,流三千里。” 康熙三年,朝廷重申禁令,如有康熙元年出生后的女子顶风作案、违法裹足,对其家人、地方监督的官员均予以严惩。禁止缠足的政策颁布之后,非但没有制止缠足的乱象,反而引起了社会的混乱。 一些奸佞之人为了报私仇,以此为由捏造罪名,诬陷他人入狱。 四年后,天下大旱,多名官员趁机上书康熙帝解除缠足禁令,康熙批准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在民间出现了竞相攀比的局面。道光十八年,清政府再次重申缠足禁令,但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2.禁而不止的原因 满清缠足禁而不止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从男性择偶角度来看,古代男性择偶价值观可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其生育价值、二是其劳动能力,最后则是女性身体形态所具有的炫耀价值,这对于男性来说是其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楚王好细腰、唐代的以胖为美、东汉末年的愁眉啼妆,无论置身于哪个朝代,不同的审美标准其背后所共通的就是会引起大规模的效仿,并且其目的都是为了取悦有权势的男性。 缠足也不例外,“三寸金莲”引起无数女子趋之若鹜,哪怕代价是折损肢体、丧失劳动能力也在所不惜,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是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缠足也成为了古代物质资源不发达情况下士族炫耀的一种载体。 缠足禁令不仅要面对缠足本身,还要与其背后人的欲望做抗争,这也是禁令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 其次,清朝为满洲贵族统治,虽然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努力促进民族融合,但满汉两族存在的隔阂并不会因此消失,这也成为满清统治者缠足禁令收效甚微的一大原因。 中原汉人普遍认为不缠足是没有教化的蛮夷行为,缠足则成为了前朝遗风,有必要传承发扬。特别是在满清统治者颁布禁止缠足的政策后,更是大大激发了中原汉人的逆反心理。 他们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不满、对蛮夷女子天足的鄙视已经上升为中原文化与满族文化的一次对抗,只是对抗的场所不是战场上而是女子的裙摆之下。 承载了诸多因素后的缠足,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当然,这些想法也仅仅是缠足女子与欣赏这种陋习的一部分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第三,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张士诚旧部改编入丐户,下令浙江地区的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将缠足作为一种划分阶级的特权行为,风气也是上行下效,贵族女子把缠足看成是高贵与美的标志,以此区别于赤脚在泥地里劳作的乡村农妇。 当赋予缠足美丑评判、社会道德、儒家伦理纲常等诸多因素后,缠足这种大部分男性喜闻乐见、小部分女性为之迷恋的恶习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阶级矛盾的主意,腐蚀了人们抗争的思想意识。 当清朝统治者发现缠足这一陋习虽屡禁不止,但于其统治并无危害,反而迎合权贵对女子阴柔、娇弱之美的心理需要,有利于笼络群臣、巩固统治之时,缠足禁令的效果也就无足轻重了。 第四,缠足禁令违背民情,虽然禁止缠足是一项解放妇女的开明政策,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果一个女子不缠足,“母以为耻,夫以为辱”,成为亲戚街坊们的笑谈,女子自惭形秽。 满族妇女修头不修脚,汉族妇女则是上看头下看脚,清军入关后,汉人的这种缠足成为了满族妇女眼中的时尚、潮流,满族妇女为了赶时髦,也不惜忍受缠足所带来的痛苦。 当满清统治者颁布缠足禁令后,引起的却是满汉两族的不满,统治者因此对于缠足也不再持续加大惩处力度,有点放任不管的意思。 最后,缠足在融入伦理纲常的社会期望后,已经成为禁锢女子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女子缠足后丧失劳动能力,在钟鸣鼎食之家,缠足的女子被束之闺阁,家人以她行动的受限来换取贞洁美德; 在平民家庭可以借此躲避繁杂的农业劳作,其懒惰思想裹挟在缠足当中,不会被人诟病。随着而来的还有社会对小脚女子的追捧。 “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 由此可见,这种贯穿于全社会的思想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演变,早已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又怎么会被满清统治者几条禁令就打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之一的那拉氏是如何发展的?这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乌喇那拉、哈达那拉、叶赫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喇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姓氏发展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也说明那拉氏并非同源。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也有根据其分支改姓。 那姓宗族 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 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满清八大姓之一的钮祜禄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其实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钮祜禄氏”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姓氏。“钮祜禄氏”家族在满洲可是一个大而古老的姓氏,清朝时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关于这个姓氏来源有详细记载:“钮祜禄氏”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一姓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祜禄”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狼,狼是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以后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清朝灭亡后有些姓这个的按照“钮祜禄氏”汉语音译的第一个音节改姓钮了,更多的人则是按照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郎。 钮祜禄是清朝时期满族姓氏,后来改为汉姓,一般是“郎”或者“钮”姓。钮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钮祜禄氏而冠用的汉字姓,郎姓是由钮祜禄满语niohe,汉译为狼而演变为郎,用作姓氏的。 金代,纽祜禄氏的姓氏为女奚烈氏,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变为钮祜禄氏,再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冠用了郎姓这一姓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指的是满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那么作为八大姓之一的佟佳氏是怎么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渊源一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夹谷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朝鲜史书《龙飞御天歌》记载:在明朝中期以前,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族姓氏,亦是夹谷氏的谐音。 “夹谷”,是金国一个较大的女真族著姓,在史籍《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氏名人载入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金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 关于“夹谷”这一姓氏,在史籍《金史·国语》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氏而演变为朝鲜史书中所记载的夹温姓氏。金、元时期佟氏女真族人所居之地,被其称作佟佳江(今吉林通化),其后世遂以地名为姓氏,称佟佳氏。 在“佟”这一姓氏的历史上,曾被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及其先世采用过,史书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后来建州女真族人的后裔所冠用汉字姓氏佟氏、童氏及仝氏,均是出自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夹谷氏→佟佳氏。 渊源二 出自明末清初辽东佟氏一族,属于满化改姓为氏。史籍《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书记载中,明末清初佟氏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今辽宁新宾)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 作为以地为氏,是明朝女真族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佟氏的始祖名叫达尔汉,从事贸易开始寓居开原,后来迁移至明朝的抚顺关,遂定居。传到佟养正、佟养性二兄弟,成为辽东大族,以贸易称雄一方。佟·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攻克抚顺后,佟佳氏一族首领佟养正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军费资金,并携族人归附正蓝旗汉军。 后佟养正之孙佟国纲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与佟佳·巴都哩、佟佳·蒙阿图等诸满族大臣考订族谱,向清庭请入满籍。大清朝廷内务府评议后,认为佟氏居官甚众,但多应归属汉军,只批准了佟国纲一支加入满籍,隶属正白旗满洲,改女真族姓氏为佟佳氏。从此,佟氏一族分属两个民族,一支为汉族,一支为满族,并在满清八大姓中为人口最众之姓氏,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加哈、巴尔达、佛阿拉、佟佳(今辽宁新宾)、扎库木(今辽宁抚顺)、长白山等地。清初名臣扈尔汉、巴笃扎、佟养性、佟国纲、佟国维、隆科多等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佟佳氏家族累代显赫,世袭公侯,素有大清帝国“佟半朝”之称。在清朝中叶以后,佟佳氏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佟氏、童氏、仝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指的是满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那么作为八大姓之一的瓜尔佳氏是怎么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单一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代建州女真瓜尔佳部,以部族名称为氏。 瓜尔佳氏(满文:ᡤᡡᠸᠠᠯᡤᡳᠶᠠᡥᠠᠯᠠ,转写:gvwalgiya hala),是一个古老的女真族氏族部落名称。瓜尔佳(满文:ᡤᡡᠸᠠᠯᡤᡳᠶᠠ,转写:gvwalgiya)本系地名,因以为氏。该氏族部落祖居东北牙尔虎地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是古老的女真族的氏族部落,历来被称作“满族第一氏族”,被排在清朝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公元十六世纪末,牙尔虎女真族族始祖瓜尔佳·松阿力之子瓜尔佳·噶哈为萨尔浒城酋长,后归附于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并与爱新觉罗氏家族联姻,成为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基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曾协助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瓜尔佳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加古氏部落,亦称夹谷氏、古里甲氏。其族甚繁,多散处于苏完(今吉林双阳)、叶赫(今吉林梨树)、讷殷(今吉林抚松)、哈达(今辽宁开原)、乌喇(今吉林永吉)、安褚拉库(今吉林安图)、蜚悠城(今吉林珲春)、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辉发(今吉林辉南)、长白山及各地方,即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流域及长白山区的广大地区。 起初,满语“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为“捣乱”之意。瓜尔佳氏族人不喜欢这种汉译之意,后来这种译意被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后来,满洲瓜尔佳氏人因崇敬三国英雄关云长,便大多冠以汉字姓氏称“关”氏。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抚吞并战占据辽东七十余城,瓜尔佳氏(关氏)也随之进入辽沈地区。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问鼎中原,瓜尔佳氏(关氏)随之从主入关,住进了北京的寿比胡同。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大帝为了确保满族发祥地的安全,特派遣瓜尔佳氏(关氏)的八世祖瓜尔佳·翁窝图和其弟瓜尔佳·琰布率军迁驻于丹东凤凰城卡巴岭,即宝山一带(乐善屯,今辽宁丹东凤凰城红旗村),其后代便世居于该地。后裔散居于凤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红旗、岫岩汤沟等镇,至今已传二十二世。 当然,瓜尔佳氏后裔族人所冠的汉姓,还有石氏、鲍氏、汪氏、李氏、高氏、顾氏、白氏、胡氏、郭氏、果氏、苏氏、叶氏、常氏、喜氏、侯氏等。例如:世居苏完的瓜尔佳氏族人多取汉姓为苏氏,世居叶赫的瓜尔佳氏多取汉姓为叶氏、关氏等,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瓜尔佳氏取汉姓为常氏,内大臣瓜尔佳·华善的后裔取汉姓为石氏,川陕总督瓜尔佳·音泰一族取汉姓为胡氏,瓜尔佳·车克的后代取汉姓为果氏……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指的是满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那么作为八大姓之一的马佳氏是怎么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马”“麻”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世居绥芬(今黑龙江东宁县境)、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境)、辉发(今吉林辉南县境)、哈达(今辽宁省开原县境)、长白山等地。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氏族起源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 马姓宗族 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户来归。”“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 由此可知,满洲八旗中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 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费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之一的索绰罗氏现在姓什么?这个姓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来源 以目前的资料来看,索绰络氏的来源不可稽考。在金代女真的姓氏中,并未见到索绰络氏的踪迹,故而一般认为索绰络氏是元明时期所形成的女真新姓氏。以入旗时的人口来看,索绰络氏应该属于满洲“小姓”的范畴,接近于“中姓”。这说明索绰络氏的形成时间并不会太短。 清代有记录的索绰络氏共有17支,其中世居海西四部,即乌喇、叶赫、辉发、哈达的,占了13支之多,这证明了索绰络氏是一个以海西女真为主要分布区的姓氏,而且索绰络氏在吉林还有比较强大的地方势力,其中一支是当地某部的部长,号称贝勒。 从整体来看,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均有索绰络氏分布,正白旗包衣、镶白旗包衣也有索绰络氏分布。从旗分来看,索绰络氏主要分布于镶红旗(4支)和正白旗(2支又包衣1支)。 汉姓 今汉姓多用索,曹,石。 索姓宗族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 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 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现在姓什么?起源于哪里?这个姓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 历史起源 赫舍里是满语的汉文音译。原义一说为河名,一说为部落名。有文字记载可上朔至金朝。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赫舍里——金朝时译为“纥石烈”,清朝有写为“黑舍利(黑读赫)”“赫舍哩”等不同写法,《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一译为“赫舍里”,作为满洲之统一写法,世居哈达、辉发、佛阿拉、伯都讷、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等地。多冠汉字姓何,还有高、康、赫、张、芦、贺、索、英、郝、黑、普、李、满。 希福巴什克后裔汉字姓“康”,见在辽宁省凤凰城;一等公索尼后裔汉字姓“何”、“李”。自是族内外通用之。 赫舍里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舍里,满族望族后姓,清初188户,世居都英额、和多穆哈连、斋谷、哈达、叶赫、辉发、黑龙江、乌喇、沙尔虎、瓦尔喀、札木库、塔山堡、哈尔敏、长白山、赫席里、白河、赫舍里河、特分、雅兰、佛阿拉、马察、绥分、讷殷江、诺尔、瑚普察、松花江、胡兰、浑春、雅尔湖、滹野、尼马察、德得合村、雅哈和罗、阿库里、拖克索村、阿克坦村、锦州、果尔敏街、额尔敏、白都讷、费尔塔哈、蜚悠城、查哈尔、巴喇雅村、象山、何殷村、石巴尔台、完颜、索伦、库库奇特、山端村、苏完哈达、恭伊路、公村、努尼村。 多冠汉字姓何,还有高、康、赫、张、芦、贺、索、英、郝、黑、佟、普、满、李。蒙古有此姓,世居库昆地方,锡伯族有此姓,均与满族同源同宗。此姓氏最为古老,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纥石列和金旧部“纥石烈”,以部为姓。其姓氏金朝著名人物有:金朝右丞相、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宰相、金源郡王纥石烈良弼。 关于此姓氏的起源,一说赫舍里为河名(古河流大帝歇黑水大乌苏河。在今辽河至牡丹江一带),因以为姓,是满族一姓氏;另有说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为姓;两说出处不是一源,前者出于清朝《八旗氏族通谱》,后者是其他史述所写,未查到两说之各自根原,当都有其所据,应该都对。后期以墨里古达(好像是小名)首的正白旗家族分家,满族上层戏称“墨格赫舍里”。 另一家以穆卡机布(好像也是小名)为首的投靠西林觉罗(正蓝旗)家,自称“穆格赫舍里”。另一部分以阿布鞑为首,因阿布达(鞑)娶了截喀杭的女儿僧格林切,还称原姓。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赫姓宗族 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 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八大姓之一的富察氏现在姓什么?富察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察氏支系繁多,是今天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富察氏中的“沙济富察氏”起源于富尔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始祖为兄弟二人兄名“纳苏莫尔根”弟名“檀都”,明末沙济富察氏迁居于今天辽宁省新宾一带,建立沙济城以居因而得名沙济富察。纳苏莫尔根的子孙并不兴旺,沙济富察氏主要为檀都子孙传袭。至第四代檀都子孙主要分成两支,长支由莽色都朱乎率领,次支由旺吉努率领。 莽色都朱乎长子阿格巴颜(又称阿古巴彦)就是明末最后一任建州右卫督指挥王杲,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继妃衮代。后因阿格巴颜与其子阿泰先后反明被明朝派军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杀。衮代又于清太祖后期被休弃,该家族成员即被清廷排斥,后世子孙从此凋零,除康熙年间工部尚书倪满外再无出众者。 旺吉努一支于明末投靠努尔哈赤并受到重用,旺吉努本人被封为牛录额真,从此此支子孙世袭权贵门楣显赫,成为沙济富察家族最为繁盛的一支。旺吉努孙哈什屯在清太宗时期任礼部参政,康熙初年加封太子太保衔。哈什屯之子米思翰在康熙年间出任内务府总管,后升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米思翰子马思哈、马武、马齐、李荣保等均进爵封候位列公卿。 李荣保之女嫁与乾隆帝被封为孝贤纯皇后,李荣保次子傅清出任驻藏大臣,为维护国家统一与拉布敦共同发动兵变斩杀分裂国家的罪魁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最终以身殉国,幼子傅恒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授保和殿大学士,总领征大小金川,凯旋封一等镇国公,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奉命抗击缅甸侵略,终至积劳成疾于归途中病逝于北京宛平。 孝贤纯皇后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马齐是康熙武英殿大学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其女嫁康熙十二子胤祹,为胤祹嫡福晋。也是孝贤纯皇后的堂姐。此外傅恒之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其兄广成,侄子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多罗额驸明亮,健锐营领队大臣奎林,以及后来咸丰帝遗令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景寿,淑慎皇贵妃与其父员外郎凤秀,等清代诸多显赫人物均出自该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皇室一年当中有多少祭祀活动?有着什么样的礼仪?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祭祖,是昭陵一项根本活动。其名目分为“大祭”、“小祭”、“皇帝东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祭祀中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际已将清明做为陵寝大祭礼的举行时间。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礼”。所谓敷土礼就是往宝顶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人将中元节做为祭日上坟扫墓。明清两朝已将“中元”做为祭祀盛典的举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节气,时间在十一月下旬前后。 岁墓:岁墓指一年终了。崇德二年已见岁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只”的记载。昭陵首次举行岁暮大祭是顺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谚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对已经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礼之外,还要烧“寒衣”。所谓“寒衣”,是用各色纸张做的皮、棉、单、各类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驾崩日。忌日虽然也是大祭,由于是国丧之日,祭祀必然有丧礼气氛。祭扫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规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极丧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丧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时间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东巡致祭:清朝统治者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很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予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受到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光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和淳朴,因为盛京是清朝开国“龙兴”之地,山陵在焉。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举行“展谒礼”,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其它祭礼:昭陵每年举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东巡临时告祭之外,还要举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扫,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举行的“万寿告祭”,为皇太后加徽号举行的告祭,或出征凯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来此行礼,此外还有途经盛京的官员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谒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是萨沙性贪法官吃奶照片,我来回答。 稍有智商的人,看到满清从1840年以后的国耻,也不可能粉这种王朝。 实际上,满清从建国开始没有打过一个强敌。 大明因是末年,气息奄奄,最终其实是被李自成、张献忠搞垮的,而不是满清。 其后直到1840年之前那么多敌人,能够勉强放的上台面的也就是准噶尔的葛尔丹、雅克萨的沙俄哥萨克。 哥萨克只有几百人人(第一次400第二次800),还是半正规军,没有后援,其实算个蛋。 就这样,第二次打800哥萨克,还差点没打赢。 而葛尔丹无非也就几万兵力,内部问题众多。刚和满清对抗,自己后方新疆等地的老巢就被自己人炒掉了,只剩下漠南蒙古一块地方。就这点实力,哪里能够和人口数亿的满清对抗。 其他的敌人,没有一个厉害的。 说白了,满清完全是靠打小怪发展起来的。 满清建国200多年,各方面没见到有什么发展。搞了个四库全书,毁掉的比保存的还多。 所谓康乾盛世,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当时的英法人民。 唯一贡献就是所谓版图,但也没什么了不起。 大明鼎盛时期的控制区也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只是很多地区不是完全控制而已,毕竟大明是14世纪,当年的世界也就是这样。 而满清留给民国的土地并不是960万。 当时外蒙古早就丢了,台湾也没了,西藏被英国人扶持的几乎独立。 新疆和西北几省当年已经独立,潼关以西就剩个西安还在政府控制下。完全靠着几万湖南汉子,在七老八十的左宗棠率领下,抱着有去无回的必死决心,才收回来的。 即便如此,到了民国时期,青海、宁夏实际上是独立的,被穆斯林军阀控制。 东北被沙俄和日本各控制一半,中国人只要穿越中东铁路或者南满铁路都可能被洋人开枪击毙。 法国人占领越南后,大举渗透云南、广西。 万幸的是法国佬太没用,都是娘炮,被冯子材杀败(近代满清对外唯一的胜仗),要不然恐怕连这两个大省也保不住。 说白了,满清灭亡时丢给我们的领土,比大明实际控制区也大不了多少。 如果不是民国政府和新中国牛逼,收复了台湾、西藏、东北,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恐怕中国现在也就是四五百万平方公里。 这还值得吹吗?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文化界的大本营。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早在80年代开始,文化节、文艺圈其实就是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大鳄在把持着。 而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旗人的后裔。 清代因为历史原因,满族主要居住在北京。据清末,北京城做的人口统计,北京城总共100万,在旗人口80多万。在旗人占到北京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建国后有种说法,老北京人都是旗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怕被报复、怕被歧视等因素,大部分旗人改了民族成分,变为汉人。 由此,表面上似乎北京没有多少旗人,实际上还是很多的。 1953年,新中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满族在北京城人口只有8万多人,可见满族人大幅度减少,主要都是假报了汉族。 民国开始以后,北京并没有遭受大的战乱,没有遭到过南京这种屠杀,甚至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所以,北京的居民没有太大变化,顶多是后来解放军入城,家属入城,才增加了一些其他的人口。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是如此。 就是因为这些人盘踞了北京的文艺圈,导致宣扬满清的文艺作品多如牛毛。 举个例子,华谊王中军、王中磊都是满族,他们公司拍摄了大量的满清电影和连续剧。 而这两个大鳄不过是整个集团中的一部分而已。 其实宣扬本民族文化,萨沙觉得无可厚非。 宣扬归宣扬,宣扬满清时候非要恶意攻击打压大明,就属于别有用心的挑拨默民族矛盾了。
天刑有三种意思宫刑是什么,分别是:1)上天的法则,2)天降的刑罚,3)特指宫刑 读音:[tiān xíng] 造句: 1、得自密探的密讯,金衫除了担忧霍亥的无能,更惧敌军天刑者。 2、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 3、当草药进入丹炉之时,温度暴涨风天刑不紧不慢的控制火势。 4、有功则奖,有过必罚!你为天庭鞠躬尽瘁,立过汗马功劳,朕已按功行赏,从没亏待于你!你如今犯下天规,罪及满门,还妄想逃脱,不必饶舌,天刑官,拿下去! 5、在西牛贺洲的洛纳陀河畔,张崇阳由于身聚业力太多遭罹天刑金雷。 满清十大酷刑和八大暴政是什么? 剥皮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腰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惨”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 车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凌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 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缢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烹煮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 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 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宫刑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 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 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此刑常被贵族冲抵死刑。相对的女性为”幽闭” 刖刑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 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 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支撑,站不起来, 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插针 用插手指甲缝。常用于女囚。 活埋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 战争里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 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开始凌虐.. 鸩毒 鸩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鸠」这种毒药,成语中的 「饮鸠止渴」便是源自于此。常用于赐死情况 。 棍刑 即木桩刑. 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锯割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似乎与凌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断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仇恨之极时,往往会想到要打断他的脊椎骨。打断脊椎骨确实是一种很解气的行为,因为人的脊梁骨若是断了,他也就一命呜呼了。在中国历史上,断椎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酷刑。据《商君书.赏刑篇》载,春秋时姬重耳打算明文规定刑律,使国内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们一同商议。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颠颉很晚才到,有人认为颠颉有罪,应该给以处罚。于是,姬重耳批准,将颠颉断椎处死。晋国的士大夫们都非常害怕,他们说:颠颉跟随姬重耳流亡列国十九年,功劳很大,现在偶尔有小过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刑罚,何况我们哪?从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铅 在佛教关于阎罗的故事中,有阎罗黑白二相的说法,白相即为地狱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围侍;黑相即每天有两个时辰,要受铜汁灌肠之苦。与此相似,人间有灌锡或灌铅的酷刑。锡的熔点是摄氏二三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二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汉代厂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块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刘去杖责荣爱,***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奸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 梳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我也是百度的,是直接复制过来的,别喷我
当然算是中国的内战国共内战。 后金的创立者是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而历史上女真族的来历,不管是3000多年前的肃慎,还是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再到辽金时期的女真,直到努尔哈赤的女真,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明朝曾经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指挥司和努尔干都司。从明朝永乐年间起,建州女真部就是明朝的羁縻土司,其首领世袭明朝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等三卫都指挥使的职务,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这些人受明朝朝廷册封,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晋升官爵、更换文书,迁徙住牧,都须呈报明廷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要到京师朝贡。 努尔哈赤在起兵反明前是明朝的一个地方军官,他担任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而且深得当时辽东总兵李成梁信赖,当了几十年明朝边军的军官,官居明朝二品龙虎将军的要职,还曾多次到北京朝贡。努尔哈赤是货真价实的明朝子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属于明朝边疆地区的叛乱,而不是异国入侵。 清军入关并一统华夏的八旗军也是一支多民族人员组成的军队。努尔哈赤创建的十万八旗军,本身就是一支多民族的军队:6万满八旗,2万蒙古八旗,2万汉八旗。在清军入关前八旗军吸纳了满蒙汉三个民族的壮丁充军而扩大了规模。 清军入关后,康熙皇帝六次祭奠朱元璋陵墓,他认轩辕皇帝为华夏正统,还亲自用满文与汉字为轩辕黄帝陵墓写了一分《御制祝文》,并叫人刻在石碑上,这座石碑一直保留至今。 雍正皇帝称自己为中国人,雍正在经典名篇《大义觉弥录》中说:“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犭严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臣民之主,则所以蒙抚绥爱育者,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而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华夷而又异心。” “乃逆贼吕留良凶顽悖恶,……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乎圣德乎!……” 现在在中国网络上有一些别有用心且精通中文的外国人时不时的散布“元清非中国论”,这个是在为分裂中国作准备,值得大家警惕。希望大家珍惜目前大一统的大好局面,中华民族的不团结内斗只会让周边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国家获利。 我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是什么? 原创 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会造成生灵涂炭,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就知道和平有多可贵,战争就有多可怕,铭记历史,才不会让悲剧重演。那么我们就来回顾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抗日救国战争吧。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华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当时日军在华北驻军才八千四百人,而我们的二十九军兵力不下十万人。仅一个月,华北沦陷。 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就成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叛国投敌;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抗战逐渐消极,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对此,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和无情的揭露。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一九四四年,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八月九日,毛主席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却也有四千五百多万人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但以全局而论,此役给了日军沉重打击,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气节和精神。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顾,这场战争或许是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人数最多、程度最惨烈的争夺战,留给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太多太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中国人民却始终无法忘怀那段沉痛的历史。所以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