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烹调方式
八大烹调法如何保营养?

八大烹调法如何保营养?

  生 吃   选择脆嫩蔬菜  蔬菜生吃能够保留100%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活性保健因子,如洋葱中的降血脂成分、圆白菜当中的抗溃疡成分、大蒜当中的杀菌成分等。但生蔬菜可能存在致病菌和寄生虫污染、农药残留、草酸过多等问题,而且生吃蔬菜的品种受限,食用量也很难达到每天一斤的标准,特别是绿叶蔬菜。胃肠敏感者、慢性腹泻者和肠道感染者生吃蔬菜还可能发生不适。  烹饪建议:质地脆嫩、草酸和单宁含量较低的蔬菜,如生菜、苦苣、黄瓜、番茄、紫甘蓝等比较适合生吃。建议生吃蔬菜时要选择来源可靠的蔬菜,食用前清洗干净。  快 炒  控油温是关键  炒菜是以油脂传热为主、锅体直接传热为辅的加热方法。它的烹调速度较快,溶水损失较少,食材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通常少于炖煮方法,但多放油会大幅增加菜品的脂肪含量,同时造成类胡萝卜素的损失。  烹饪建议:炒菜讲究快速,因此最好用质地脆嫩容易熟的食材。如果食材质地老硬,可以先将其切成薄片或小块,或者预先焯烫一下。  控制油温也很重要,等油快要冒烟还没有冒烟的时候放菜最好。可以用以下方法检验油温:把葱花先放进去,当其还没有变色,周围冒出较多的小气泡时,说明油温合适。  烤 制  不要接触明火  烤箱温度可以控制在200摄氏度以下,若食材包上锡纸,局部温度能保持在100摄氏度左右,能使食物受热均匀,营养素保留较好,产生有害物质也较少,也是比较推荐的烹调方法。但是,不推荐用明火碳烤食物(比如烤串),因为温度无法控制,局部受热超过200摄氏度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而且被烤制的食品表面还会沾染大量包含致癌物的烟气颗粒。烧烤烟气本身产生大量PM2.5,再加上烟气上附着苯并芘等致癌物,对肺部健康十分不利。  烹饪建议:烤制的烹饪方法适用于所有食材,但根茎类蔬菜及肉类烤出来更加美味。最好不要用明火烧烤。  微 波  油多食物别用  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粥、面条、牛奶、蔬菜等,比较适合用微波炉加热。微波加热效率高,烹调时间相应缩短,因此维生素C、类黄酮和叶绿素的损失较小,而且几乎没有溶水损失的问题,也不会在菜肴当中增加过多的油脂。网上一直有“微波炉致癌”的谣言,但没有任何研究证实。微波炉烹调的主要缺点是香气略显不足,也没有外焦里嫩的效果。  烹饪建议:油脂多而水分少的食物(如奶酪、坚果、五花肉等)、有膜(如鸡蛋黄)或有外壳的食物(如蛋类等)、干燥食物、需要表面脆爽的食物、婴儿奶粉、婴儿辅食等不宜微波加热。  高 压  适合肉豆杂粮  与常压烹调相比,用高压锅烹调不仅简便快捷,而且因为锅体密闭,排气或加压之后不再与外界空气接触,有利于保存食材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脂肪氧化程度较低。对于常压烹调需要较长时间炖煮的食材,如牛肉、杂粮和豆类,维生素损失相当或略少。由于家用压力锅烹调温度并不超过120摄氏度,不产生任何致癌物质,因此非常健康、便捷。  烹饪建议:使用高压锅时,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锅盖的阀座气孔是否畅通,安全塞是否完好;锅内食物不能超过容量的2/3;当加温至限压阀发出较大的嘶嘶响声时,要立即降温。  蒸 菜  食材尽量平铺  蒸菜几乎是保留营养最全面的烹调方法。蒸菜既没有煮菜、焯菜时营养素溶入汤中的损失,也没有煎炸时的过高温度,加热温度不超过100摄氏度,热分解损失较小,氧化损失也少,没有油烟,而且不会引入过多油脂。  用蒸菜法做凉菜,可以先把材料蒸熟,然后浇上汁,比如青菜、圆白菜等可以蒸好之后浇上炝葱花豉油汁。做热菜,则有连汤蒸、隔水蒸、气锅蒸等不同加热方式,还有酱豉蒸、加粉蒸、糯米蒸、填料蒸等配料调味方法。  烹饪建议:许多人对蒸的做法不太了解,其实荤菜、素菜都可以用来蒸。蒸绿叶菜要控制时间才能保持翠绿的颜色。应该把菜摊放在瓷盘、漏篮或草编蒸笼上,尽量铺平一些以便蒸汽接触,放进上汽的蒸锅中,按菜量多少,火力大小,调整蒸的时间,一般2~5分钟即可。  焯 煮  沸水少量多次  水煮烹调包括煮、煲、焯烫等,靠水来给食物传热。水煮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虽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但水煮过程中会有大量可溶性物质溶入水中,如维生素C、维生素B2和叶酸等。如果不连汤喝掉,这些营养素的损失较大。  烹饪建议:水煮法适合所有食物。质地较嫩的食材,比如叶菜可以用短时焯烫,质地较老的食材,比如薯类、肉类等可以长时间炖煮。  炖煮时可以减少水量,连汤一起利用。焯烫绿叶蔬菜时必须在水滚沸的状态下入锅,开大火,再次沸腾后立刻捞出。菜量大时宜分批焯烫,尽量缩短加热时间,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煎 炸 //   水煎代替油煎  水煎法常用来制作水煎包、锅贴等食品。其基本原理是,放少量油把原料烤热,然后放入水盖上锅盖,利用蒸汽把原料蒸熟,水分蒸发后,少许油留在锅底,把原料的底部煎脆,达到下脆上软,外香里嫰的效果。这个方法非常适合用于烹调表面已有少量油脂的速冻半成品,如鸡肉饼、鱼条、鸡米花等,与油煎法相比,成品营养损失少且脂肪含量低。而油炸食品不仅含油量高、热量高,严重破坏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而且油温较高难免产生致癌物。煎炸油往往会反复使用,其中会产生包括反式脂肪酸和多种氧化聚合产物在内的有害物质,极其不利健康。油烟中含有致癌物,吸入肺中还会增加肺癌风险。  烹饪建议:尽量少用油炸法烹调食物,可以用水煎法代替。偶尔油炸食品时要注意控制油温,煎炸油不反复使用。

烹饪技巧 2021-09-06
过节少吃过油菜 吃前涮油并不十分靠谱

过节少吃过油菜 吃前涮油并不十分靠谱

  炒菜时放油多一些,最后出锅的成品自然会更加香,吃起来的味道和口感都会比不放油要更好。但是现在很多过油菜,却极大的增加了油脂摄入量,对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所以,即使是在觥筹交错的年饭餐桌上,也要减少食用过油菜。   什么是过油菜?  我们这里说的过油菜指的是,在烹调之前,先把食材丢在滚烫的油中烹制一遍。这种类似淖水的烹调方法,其实并不健康。食材现在油中过一遍,然后再炒的烹调方式其实会无形中增加了食材的吸油量,也会间接增加人体对油脂的摄入量。所以,尽管这样的烹调方式能够增加菜肴的口感,也会在色香味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对身体并没有好处。  吃菜前涮油不如直接少放油  很多明星都在自己的减肥秘笈里说,吃菜之前会习惯把菜放在清水中涮一下,以减少油脂的摄取。这样的做法能稍微减少吃进去的油,但是因为烹调方式不合理,很多油已经蕴含在食材当中,比较难去掉。并且,吃前涮油会削弱菜肴的口感,降低进食的乐趣。  所以,为了享受美食又身体健康,合理的烹调方式是很重要的。 //   能蒸不要炸 能煮不要煎  食材本身并不会含有过多的油脂,加上选择合适的烹调方式,就既能够带出食物的美味又能减少摄取油脂。在烹饪中最好选用煮、炒以及蒸食的烹饪方式,这三种方式能较大程度的留住食物营养;而炸、烤和煎食的方式,因为烹饪过程温度较高,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容易流失。  同时,能生吃尽量生吃。类似水果以及某些蔬菜,尽可能采取生吃的方法。

烹饪技巧 2021-09-05
绿叶蔬菜营养与烹调技巧

绿叶蔬菜营养与烹调技巧

  银芽如何炒避免“标水”?   把银芽放入锅中炒至干身,离火后加入熟油及其盐即可上碟。依此方法炒出的银芽既爽脆,又油润。相反,如将银芽直接放入油锅中儿炒,银芽不但“挞身”,一加盐便大量“标水”了。  香菇如何炮制才入口嫩滑?  干香菇要做得入口嫩滑,现将炮制香菇秘诀介绍如下:  (1) 香菇浸透后加淀粉(生粉)揉搓片刻,再用清水冲净后,上笼蒸熟然后进行烹调,香菇会格外的QQ,入口软滑。  (2) 香菇不宜爆炒过久,否则会“收身”,入口有粗而糙之感觉。  如何烹调好茄子?  首先要注意茄子的选购,宜选轻身的,入口方觉绵滑。烹煮茄子时宜用充足的油,用热油过油(就是炸)油温一定要高,高油温过油,油不会渗透到茄子里面,油温过低茄子就象海绵吸储大量的油,然后煮出茄子全是油无法入口。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放入茄子,火不要很大,然后不停的煸炒。煸炒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加水,直到熟透后调味加少许水。依此方法煮出之茄子,入口必定软绵滑溜。  水焯西兰花和糠蜜豆的时候为什么要在水里放盐、糖和油?有什么作用吗?  蔬菜焯水,是近年来炒蔬菜最普遍的一种烹饪方法,最早使用此方法是港台地区,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向内地推广应用。  当然焯水可增加水溶性营养成分的损失,尤其是维生素C损失,但是可以采用适当方法,尽量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采用沸水多水量、短时间焯水处理,可减少营养素的热损耗。因为蔬菜细胞组织中存在氧化酶,它能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作用,尤其是在60℃~80℃的水温中,活性最高。在沸水中,氧化酶对热不稳定,很快失去活性,同时沸水中几乎不含氧,因而减少了维生素C因热氧化而造成的损失。  在焯水中加人1%的食盐以及糖,使蔬菜处在生理食盐水溶液中,可使蔬菜内可溶性营养成分扩散到水中的速度减慢。  焯水前尽可能保持蔬菜完整形态,使受热和触水面积减少。在原料较多情况下,应分批投料,以保证原料处于较高水温中。  据专家分析,蔬菜经焯水处理后,维生素C的平均保存率为84.7 %。在水中加油,主要使蔬菜离开水之后,因高温而蒸发水分,尽量减少水分流失。  还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过焯水变得更加艳绿。苦瓜、萝卜等焯水后可减轻苦味以及农药残留危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解除。  冬瓜要煲烂有何速成的秘诀?  将冬瓜煲烂并不如想象中费时,只需将冬瓜放锅中加水煮滚,盖好熄火焗十分钟,便可达到烂透的效果。此“煲焗”之方法也适用于煮西米、意大利粉、通心粉等食物。  鲜草菇要如何烹煮才会入味?  方法有二:  (1)在草菇底部打上十字花刀纹,使烹煮时能容易入味。  (2)草菇先焯水去除臭青味,再用好汤滚煨片刻,滚煨后让其浸于好汤中,到用时隔干,依此做法,草菇一定会彻底入味。  鲜芦笋生炒应否先焯水? //   鲜芦笋生炒不易熟透,焯水后炒又不爽脆。方法是先将其过油(泡油)再作炒,效果必定理想。此方法也适用西芹、芥兰等蔬菜。  芥菜胆如何去除苦涩及使入口爽滑?  用水电6杯加苏打粉一茶匙煲滚,放入芥菜胆煮2至3分钟,至菜梗略微软身,捞起用清水漂洗至凉透及去清苏打粉味,即口用于焗、炒或其他方法。此方法也适用苦瓜。

烹饪技巧 2021-09-05
用对烹调方式 吃得更健康

用对烹调方式 吃得更健康

  想吃得健康,就要用对烹调方式。台湾《康健》杂志最新刊文指出,烹调时间、温度是影响营养素去留的关键。   一般煎、炸、烤等烹调方式都会达到180~300℃,高温不仅破坏营养素,还可能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发生异变,产生有害人体的物质。如蛋白质类食物容易产生致癌的杂环胺类物质,脂肪类则易产生苯并芘类致癌物,碳水化合物会因此产生较多的丙烯酰胺类物质。但最令人害怕的就是高温烹煮所产生的梅纳反应,也就是食物褐变。它会造成糖化反应,释放自由基,使人体功能受到影响。研究已发现,它可能与身体的发炎反应,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相关。 //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老人医学教授莎拉博士认为,在高湿度情况下进行的短时间低温烹调(100℃左右),比如说蒸或煮,可以有效降低食物中最终糖化蛋白的含量。他们在试验中将24名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让他们食用经过不同方法处理的鸡、鱼和肉,结果发现,蒸、煮的烹调方式能够将人体内与饮食相关的最终糖化蛋白含量降低33~40%。  不仅如此,温度在100℃的低温烹调方式,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素,有益健康。研究人员发现,像大麦、粗粮粉等用蒸的方式,营养成分可以保存95%以上,但如果用油炸,维生素B2和叶酸会损失50%以上,维生素B1几乎无法保存。鸡蛋用低温烹调,不仅营养保存多,就连消化率也较高。台湾实践大学食品营养系讲师徐近平表示,几种低温烹调中,蒸的方式最为健康。这是因为蒸是透过汽化热加热,热含量高,可缩短烹调时间,且不直接接触水,不会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因此比水煮更易保留营养素,也可以保留食物的鲜甜原味。炖的温度通常在98~100℃,建议炖的时候不要放太多水,连汤汁一起吃,就能把流到汤里的营养素也吃进去

烹饪技巧 2021-09-01
蔬菜先切后洗!究竟是谁偷走了你的营养?

蔬菜先切后洗!究竟是谁偷走了你的营养?

  果蔬全削皮。很多人怕蔬菜表皮有农药残留,一般会削皮后再烹调,比如茄子皮、西葫芦皮、萝卜皮等。事实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等多种营养物质,削皮后再吃其实丢掉了很多营养素。为减少农药残留,最好先在水龙头下用力搓洗果蔬,外表“结实”的瓜果还可用小刷子刷洗,觉得洗干净了,再用水冲洗15~20秒就可以放心吃了。用自来水浸泡也可以去掉部分农残,但不要泡太久,以10分钟左右为宜。   菜先切后洗。不少人图方便,会先把菜切好再一起洗,但这样做,菜里所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会溶到水里,造成损失。比如,很多人切完土豆丝、茄子丝后直接就浸泡在水中,这样做虽能避免变色,但大量的营养素也悄悄流失了。而且,蔬菜切好后再冲洗,表面的农药残留和泥土很容易进入断面。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清洗蔬菜,并尽量将水分控干后再切。另外,蒸饭前淘米,也不要反复搓洗,不然其中的B族维生素也会大量损失。  切得太细碎。俗话说,“食不厌精”,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菜并不是切得越细碎越好。因为切得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接触空气和热锅的可能性越大,那么营养素损失得也越厉害。还会有一些营养物质随着蔬菜汁液而流失。而且,有人习惯提前切好备菜,但这样会造成一些容易氧化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B族维生素丢失。因此,菜最好是现切现炒,现炒现吃。  焯菜时间久。有的蔬菜切好了还需要用沸水焯烫一下,这样可以去除草酸甚至残留农药,使所有的食材同步成熟。但如果锅里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时间就会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营养素流失。应对方法是,在焯菜时,应该尽量多放点水,将火力调到最大,缩短焯菜时间。一般情况下,蔬菜颜色稍有变化便可以将其捞出来了。还可以在水里加几滴油,“封住”菜的断面,阻止其氧化损失。  腌肉乱用碱。不少人喜欢用小苏打、嫩肉粉等碱性物质来腌制肉类,让其更加滑嫩,但这些碱类物质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不易被人体吸收;脂肪遇碱后会发生皂化反应,不但失去价值,还会产生异味;而且,肉中大量的B族维生素也会损失殆尽。平时腌制肉类的时候,可以用盐、胡椒粉、绍酒、蛋清和淀粉将肉片抓匀,然后用适当的油温滑熟,这样可以很好地保住营养,并且口感也不错。  炒菜先过油。做地三鲜、干煸豆角等菜肴时,很多人喜欢先将食材在油里过一下,捞出来再炒,这样会让菜色泽明亮、气味香浓。但这种烹调方法不仅破坏了菜中本身的营养,损失了原本丰富的维生素,过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还会导致摄入的油脂超标。因此,自己在家做菜的时候,最好省略这个步骤,多选白灼、清炒、凉拌和清蒸等烹饪方式。  炒菜油温高。很多人炒菜的时候都会先炝锅,尤其喜欢把油烧冒烟了再放入葱姜,炝出香味了再炒菜。但那时油温往往已经超过200℃,油中的维生素E、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等在高温后很容易被氧化,蔬菜中的其他营养素也被破坏了。另外,炒菜时,如果火力太小、炒菜时间过长,食材中大量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花青素、叶绿素等就会随汁液流走。因此,建议在油冒烟前菜就下锅,而且可以用急火快炒的方式,缩短加热时间。 //   盐放得太早。不少人炒菜时有多放盐或早放盐的习惯,这样会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过多,不仅造成营养素损失,而且还会让菜肴塌蔫,影响口感。肉类放盐太早,则会让蛋白质过早凝固,不仅难消化,腥味还挥发不了,汤汁的鲜味也渗不进去。建议将菜做到七八成熟时再放盐,或者出锅前再放。  绿叶菜也加醋。很多人喜欢炒菜的时候放点醋提味,但如果炒绿色蔬菜时加了太多醋,菜色就会变得褐黄,而炒土豆丝、藕片等黄、白色菜肴时加醋却没有反应。这是因为,绿色蔬菜中含大量的叶绿素和镁,加醋后,醋酸中的氢就会马上替换掉叶绿素中的镁,这种重要的营养素就被“偷”走了。因此,烹制绿叶蔬菜时,不要放太多醋,最好不放醋。  菜汤全倒掉。炒完菜后,很多人都会把锅里的菜汤倒掉。但菜汤中其实含有很多溶出来的营养素,包括水解蛋白质、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抗氧化物等。这时可以用适量的水淀粉勾一下芡,不但可以让这些营养物质重新附着在食物的表面,还能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保温和抗氧化的作用。

烹饪技巧 2021-08-30
4个烹调小技巧减少产生致癌物

4个烹调小技巧减少产生致癌物

  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致癌物?   我们的烹饪方式常常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有致癌的可能,比如不少人早餐喜欢吃油炸的油条、油糕、油饼等面粉做的食物经高温油炸后,蛋白质、脂肪就会转变成一种叫做苯并芘的物质。油炸、熏烤类食物在超过200摄氏度高温的情况下会产生苯并芘,在烧焦、烤焦的状态下,苯并芘含量更高。儿苯并芘是一级致癌物,与臭名昭著的二恶英、尼古丁齐名,致癌风险很大。  如果炒菜时,把油烧得过热、冒烟,也会产生苯并芘,长期食用此类食品,易导致胃癌、肠癌、肝癌等。  此外,许多肉类含有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经过油炸或烧烤后,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异环胺,会导致大肠直肠癌。  烹调过程中怎样减少致癌物产生?  1.水煎法省油又健康  超市里有许多裹着煎炸粉的半成品,如鸡米花、鸡排等,加工这类食品时,不妨抛弃油炸法,试试水煎法。具体做法是,在锅底放一点点油,加一勺水,利用蒸汽把食材熏热、蒸熟,水分蒸发后,少许油会把食材底部煎脆。  2.控制油温,缩短煎炸时间  煎炸时油温越高,产生的有毒和致癌物就会越多。煎炸时温度控制在150℃以下比较理想,此时冒油烟很少,食物丢进去后会大量起泡,但不会马上变色。如果已经大量冒烟或食物变色太快,说明温度过高了。  3.及时清理油内杂质 //   油炸食物时,经常会有小渣滓或碎屑留在锅里,它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煎炸,会发黑变煳,产生很多有害物质,一旦附着在食物表面,被食用后会危害健康。因此,油炸食物时要准备一个网眼非常细的小笊篱或漏勺,及时捞出油里的杂质。  4.炒完菜后马上刷锅  炒完一道菜后,一定要先把锅刷干净再炒下一道菜,因为黑色的锅垢反复受热后,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对健康造成威胁。此外炒完菜后,别急着关抽油烟机,最好再持续开10-20分钟。

烹饪技巧 2021-08-25
4种烹调方式容易导致蔬菜营养流失,别再这样做了

4种烹调方式容易导致蔬菜营养流失,别再这样做了

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为了让蔬菜吃起来更美味,我们会换着花样烹调蔬菜,但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正确的烹调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营养,如果烹调方式不对,则很容易造成营养损失,比如下面这几种方式。 1.把蔬菜长时间泡在冷水里一般蔬菜用于做沙拉时,为了保持爽口的风味,切了菜以后都会将蔬菜暂时泡在冷水中,但是,长期浸泡却会导致营养素流失,水溶性维生素会慢慢流失到浸泡的水中。因此,长时间将蔬菜浸泡在水里是非常错误的做法。2.将胡萝卜与其他蔬菜一起打汁一般打蔬菜汁时都会考虑尽可能多地混合多种蔬菜,以达到营养素的多种摄入,但是,如果将胡萝卜同其他蔬菜一起打汁的话就不好了。胡萝卜中含有维生素C氧化酶,会将其他蔬菜含有的维生素C破坏掉,因此,打汁的时候不应搭配胡萝卜。3.用搅拌器和食品处理机来做蔬菜水果汁 // 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的小孩通常对蔬果汁没有抵抗力,妈妈们常常寄望于用蔬果汁的方式让孩子补充营养。但如果使用食品搅拌器或者处理机将蔬果打碎,很容易造成蔬果中维生素C的流失。这是因为在蔬果被搅拌打碎的过程中,维生素C大量接触空气进而被氧化,造成流失。因此要做生蔬果汁的话,最好使用手动榨汁机,减少氧化的可能性。4.把煮菜的汤水倒了一般情况下,蔬菜煮熟了以后体积会变小,相比生食,人能够摄入更多的蔬菜。但维生素C抗热性差,一旦加热就很容易流失。因此,在煮蔬菜之后汤汁最好不要丢弃,将含有维生素C的汤汁合理利用或摄入,才能不流失维生素C。

烹饪技巧 2021-08-13
选厨房用油 应依低温中温高温等不同烹调方式来预备

选厨房用油 应依低温中温高温等不同烹调方式来预备

市面上所谓的好油,并不是说愈贵愈好,而是家用油尽量不要只使用同一瓶,至少依低温、中温、高温等不同烹调方式来预备三款油品。因为每种油营养素不同、发烟点也不一样,比方说把高价位的初榨冷压橄榄油用在煎炸上,那就失去了好油的意义,因为初榨冷压橄榄油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发烟点低不适合高温拌炒,若淋在凉拌菜上吃就很适合。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发烟点(冒烟点)? 我们常常说的炒菜起油烟,发烟点就是当油加热后,开始冒烟的温度。通常当油开始冒烟,也就是开始变质的时候,所以了解油的发烟点才这么重要。 发烟点在200℃以上的油可以高温煎炸、发烟点在160℃以上的油最好用来中火炒、发烟点在100℃左右的油则建议用水炒法,而除了常温下是固态的油之外,所有的油都可以做凉拌。 什么油适合高温炸? 虽然专家都说炸物要少吃,但是生活中还是免不了。这时候该用什么油呢?炸油的条件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够稳定、发烟点高。像是猪油、鹅油、牛油…这些动物油。芥花油、棕榈油、还有高饱和脂肪酸的椰子油等可以用来油炸。 煎炒、爆香该用什么油? 植物油经过精制后比较稳定、发烟点高,像是精制橄榄油、苦茶油、葡萄籽油、玄米由、葵花油等可以用来煎炒。当中特别推荐苦茶油,这是在台湾现榨的油,营养成分完整,不饱和脂肪酸比橄榄油还要高。且发烟点达252℃,可以说是煎煮炒炸都行的万用油。 凉拌、炖煮、低温拌炒的适合油品 纯植物油营养丰富,但是发烟点低,最适合用在凉拌与炖煮上了,像是初榨橄榄油、芝麻油、花生油、亚麻仁籽油、大豆色拉油等。 如果对家里用的油有点担心,可以在清洁油烟机的时候判断一下,若是用热抹布就可以很轻松的将油污擦掉,就表示用油的方法正确。反之要拼命刷才好不容易把油烟机清干净,那可能就要思考一下是否该更换油品啰! 购油用油的小误区 误区一:油品外观要清澈透明 压榨油有沉淀物是正常的,传统方式榨油,沉淀物会比较多,现在工厂一般都会透过静置和过滤,将沉淀物降到最低。消费者通常喜欢购买看起来干净、没有杂质的,大多数的油品是有透明瓶装,但新鲜油品富含酵素成分,极易氧化,最好是用深色玻璃瓶装,才可达到遮光效果,降低油品氧化速度。所以选购食用油的时候,选择那种油桶颜色深些的会比较好! 误区二:一种油“煎、煮、炒、炸”用到底 每一种油的耐温点不同,适合料理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油用量不多,建议买品质好一点,如果用量实在很少,最好把开瓶用过的油储存在冰箱里,没有精炼或是不饱和植物油在低温下可能会有凝结的现象,只要取出放在常温下就会恢复液态。 误区三:橄榄油就是好油 并不是橄榄油就是好油,它的品质好坏差距很大,在挑选橄榄油时,最好选择在产地封瓶包装的初榨油。 误区四:标榜纯天然植物油,就是好油 油品的好坏决定在原料,榨油的种子储放不当容易产生黄曲毒素,虽然消费者不太可能看到原物料是否新鲜,但是还是可以挑选较值得信赖的厂商、或是销路广、流通快的压榨新鲜油品。 误区五:透明清澈的色拉油便宜好用,是好油 所谓的色拉油是泛称,凡是扮生菜沙拉时,不会凝结的油品,都被称为色拉油,因为用精炼取出的大宗植物油都有这种特性,但为了从原物料萃取更多油脂,食品科学家发明了有机溶剂萃取油脂,用这种方式萃取出来的油,不仅没有原有的营养,只剩下三酸甘油脂,称之为死油,这对人体不好,用在厨房也难清洗。 误区六:调和油不是好油 油品好坏取决于新鲜度和精炼程度,弹性很大,就像我们可能会用橄榄油料理,起锅时再淋些芝麻油提味,油脂是食材,可以混合使用。 误区七:动物性饱和油不好,不饱和的植物油比较好 经过精炼的不饱和植物油,未必会比动物油更健康,植物油中也有饱和脂肪,所以油品的好坏,并不是单纯以饱和或不饱和来判定。 误区八:以冷压萃取的油,才是好油 冷压种子油,是指将加温烘培过的种子降温,或是用较低的温度恒温烘培,在进入后续的榨油过程。事实上,部分号称冷压的植物油,会在压榨出油之后,再用脱蜡、水洗,以加强产品稳定性、延长油品寿命,所以只看油品是否以冷压榨取,并不是选择好油唯一的选择。

食材选购 2019-03-27 14:18:1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