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仁
王仁山简介

王仁山简介

王仁山,字静轩,即墨县大信村乡乔家村人。幼年曾读私塾,继入济南陆军小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立志投身民主革命。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仁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墨县大信村乡出生日期:1889年逝世日期:1956年职业:军人,革命家毕业院校:保定军官学校 简介2 1911年春曾于日本陆军学校作《感怀》诗一首以述志。诗曰:“弃却儒林结绿林,男儿漫说无知音。从军岂有封侯志,为国常存保种心。快意头颅原不惜,伤时泪血恨难禁。宝刀磨罢中庭舞,满腹恩仇积已深。终年伏案茹酸辛,且了前生未了因。迹溷鱼龙乃故我,志除腥膻有谁人?孤身漂泊难忘汉,满腹纵横莫说秦。徐福高风已往矣,桃源谁为指迷津?”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仁山回国,参加奉军张作霖部,后因负伤回到家乡。1913年,王仁山于家乡创办《即墨公报》,任该报主编,积极撰文宣传民主,鼓吹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不久,重返奉军,历任东北讲武堂战术教官、队长、少将教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仁山带领部分讲武堂学员赴北平(今北京),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参谋处处长,曾参与指挥长城抗战,阻击进攻华北的日本侵略军。嗣后,负责编制全国军事地图去各地勘测。1935年,张学良回国后,王仁山随东北军赴西安,任东北军少将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仁斋简介

王仁斋简介

王仁斋,原名王仁增,字仁斋,绰号“王罗锅”。山东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镇) 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1937年9月中旬,壮烈牺牲。遗体安葬于清原县老会房子南山坡上。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事迹4人物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仁斋别名:王仁增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镇)出生日期:1906年逝世日期:1937年9月职业:军人主要成就: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2 王仁斋出身农民家庭。1921年入山东青州省立甲种农业专科学校读书,1925年在本村小学任教。1927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组织派遣到抚顺煤矿,以采煤工人身份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以后,他相继在沈阳《平民日报》社、平旦中学和三源浦小学工作,并坚持党的地下活动。1930年春,根据党的指示到东北的通化、柳河、海龙等地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春在奉天被捕。“九一八”事变后,乘混乱之机逃出监狱。10月,回到三源浦秘密发展反帝同盟会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了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第九路军上校教官。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8月,根据上级党的指示,与刘山等人创建海龙工农义勇军,王仁斋任队长兼政委。他指挥这支队伍在通化、柳河、海龙等地,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王仁斋收编了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残部270多人。1932年10月,由我党直接 主要事迹3 1931年春,王仁斋在海龙中学任教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进行革命宣传,诱发学生投身革命, 八月,海龙中心县委以原中共海龙县委武装特务队为基础,建立海龙工农义勇军,王仁斋任队长,九月改编辽宁民众自卫军,1933年1月,满洲省委书记杨靖宇将这支队伍正式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1933年10月末,杨靖宇率领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主力到蒙江、桦甸、辉南、柳河、金川、通化、清原一带活动。王仁斋带领的海龙游击队编入独立师,王仁斋调到师部任副官长。1933年11月,他带领游击队与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抗日游击队会师于柳河县老鹰沟。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当月24日,王仁斋率部引出伪军邵本良部骑兵,主力部队乘虚攻下三源浦,活捉日稽查局长,捣毁满铁工程局、伪警察署和伪军营房。待邵本良发觉中计急回三源浦时,王仁斋给杨靖宇当向导,抄近路奔袭邵本良的后勤基地凉水河子。两日内连克两处重 人物纪念4 王仁斋是杨靖宇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们敬仰他,怀念他。1984年8月18日,中共清原县委、县政府在构乃甸乡筐子沟钓鱼台,隆重地举行为王仁斋树碑揭幕仪式。在近两米高的石碑上镌刻“英名千古”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昭示英雄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仁简介

王仁简介

王仁(1898—1945),学名其荣,字同仁,东英区文潭村人。1920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23年毕业后回广州参加国民革命。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仁国籍:中国出生地:东英区文潭村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45年职业:军人 简介2 黄埔军校王柏龄介绍他到军校当教官,他不同意,说家乡(海南)的人民处在军阀统治之中,他要带兵回海南打邓本殷。因此,在1926年初,他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之命去涠州岛征集本县渔船200多艘,载运革命军渡琼驱逐邓军。当时他在陈慎荣团任少校参谋,也带领部分军队在本县博铺港登陆,盘踞在临高县城的军阀邓部营长杨启明(徐闻人),素与王仁相识,听到此消息,便挂白旗投降。之后,陈慎荣推荐王仁为临高县长,王仁于1926年1月上任,同年6月卸任。在任期间,他呈请革除榔税、海税、荒坡税,减轻人民负担;废除县长坐轿;支持共产党员王超等建立各种革命组织和开展活动,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 事迹3 1926年底,他被调任感恩县长,在任三年。1929年卸感恩县长职务后,回家闲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广东省保安第六团第一连连长,驻守崖县马岭。1938年9月,日军2艘登陆艇企图从榆林港登陆,他下令炮击,敌艇狼狈逃遁。事后,国民党六十二军军长陈章亲往慰问和嘉奖。1939年2月10日,日军攻占海口。3月,他奉令任临高别动队长,参加抗日。5月,别动队撤销后,改任临高县游击指挥部副指挥兼壮丁常备队第七大队长。1939年9月,临高沦陷。日军为了进军加来、和舍一带,企图修复美台区的多蓬桥。他接到县游击第四大队长倪有文的情报后,亲自率领部队和倪部配合,埋伏在多蓬桥,阻击日军,打响了本县抗日的第一枪。1940年2月,他奉命将壮常队移交保七团。后因左眼发炎,医治无效失明。1945年日军投降后不久,因病去世。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仁峰简介

王仁峰简介

王仁峰(1886—1967),安徽省舒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影视明星王祖贤的曾祖父。1907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理化科。此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影响,由革命党人凌焦庵、郑赞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5月,与柏文蔚、凌焦庵等人在南京准备武装起义,为制弹药失去左臂。1911年春,赴广州准备参加黄花岗起义,因其有伤臂特征,不便参加起义。7月入江浙新军徐绍祯部,参加光复南京起义。1913年,出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2月,在舒城桃溪创办第二高等小学校。1920年,任省立合肥二中校长。1947年,离职居家养病,直至解放。1949年后,王仁峰多次被选为乡、县两级人民代表。1955年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病逝。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荣誉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仁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出生日期:1886年逝世日期:1967年职业:革命家信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参加辛亥革命 人物生平2 王仁峰,安徽省舒城县人,幼入私塾,19岁就学于舒城斌农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理化科。此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由革命党人凌焦庵、郑赞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5月,与柏文蔚、凌焦庵等人在南京准备武装起义,率部分同志潜往镇江附近的三汊河制造炸弹。当时天气潮湿,雷管久置失灵,一人不慎用锤轻击,炸弹爆炸,王仁峰左臂炸伤。清军闻讯前往围捕,罗灿将他背到江边,在芦苇中隐藏三天,后经赵声等人营救送至医院,因伤臂肌肉腐烂截肢。1911年春,王仁峰与宋玉琳等去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因其有伤臂特征,不便参加起义。7月,与凌焦庵、金味鱼等入江浙新军徐绍祯部,司财务。时柏文蔚为管带,王仁峰协助柏文蔚组织军队,参加光复南京起义。民国2年(1913年),王仁峰出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不久全国掀起讨伐袁世凯斗争高潮,辞去校务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2月,邀请金 人物荣誉3 王仁峰爱好书法,尤擅魏碑,与安庆杨大沁、寿县张树侯并称安徽三大家,喜藏书画,建有“秋水山堂”书斋。解放后,王仁峰多次被选为乡、县两级人民代表。1955年,经安徽省副省长沈子修和文史馆馆长光明甫推荐,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因病逝世。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