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英勇忠诚的大臣,他们为国家尽忠,为民族付出。其中,东汉末年的王允便是这样一位忠良之臣。本文将以正史中的王允为核心,探讨他的形象和事迹。 一、王允的家世背景 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名将、政治家,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父亲王昶曾任太尉、司空等要职,母亲则是汉献帝刘协的姑母。王允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他的才华和家世背景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王允的政治生涯 1. 清廉奉公 王允在官场上一直以清廉奉公著称。他历任郎中、太常、司徒等职务,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不谋取私利。他在任司徒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勤勉政事,深得皇帝和百姓的信任。 2. 勇敢果断 王允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表现出了勇敢果断的一面。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国家岌岌可危。王允毅然决定铲除宦官势力,挽救国家危机。他联合吕布等人,成功刺杀了权倾朝野的宦官头目张让,为国家除去了一大祸患。 3. 忠良之臣 王允一生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他的行为举止都充满了正义感。在铲除宦官势力后,他又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力图振兴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王允因反对董卓的暴政而被董卓所杀,壮烈殉国。 三、王允的形象评价 正史中的王允是一位忠良之臣,他为国家尽忠,为民族付出。他的清廉奉公、勇敢果断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虽然王允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精神品质和忠诚信仰仍然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允是东汉末年时期大臣,曾密谋赐死董卓,他最后是何结局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世人并不陌生。其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就是,司徒王允不满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巧妙布置美人计,离间董卓与义子吕布的感情,最终杀死董卓。王允与吕布里应外合为东汉除去佞臣,立下汗马功劳,俩人一时间声名鹊起。王允升任录尚书事,辅助献帝总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其威风。 董卓一死,他身后的西凉军的安置问题,马上成为了棘手难题,王允左右思量迟迟未做出决定,搞得西凉军上下人心惶惶。最后王允因为拒绝西凉军投降,导致西凉军在李傕、郭汜等人的带领下攻克长安城,杀了王允,挟持了汉献帝。 王允把杀了董卓本就处于一盘好棋的东汉,下得稀巴烂,最后自己也死于非命。那么王允当时为什么拒绝西凉军的投降呢?长安城里有多少人马守城可以令他这么自信呢?这事可就得从头说起了。 王允出生在山西的官僚世家,家族在当地的势力大,威望高。王允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加之从小就天资聪明,深得长辈们欣赏,所以从小立志不但要继承家业,还要继续光耀门楣,做个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王允的偶像是西汉时期的名将霍去病和卫青大将军,一生致力于做和他们一样的英雄人物。于是他在饱读诗书的同时坚持习武,算得上一位文武全才。 王允十九岁时,被授郡吏一职。上任不久,就处理了横行霸道的小太监,当时此人仗着自己的亲属是当朝有权力的宦官,在当地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百姓都恨透了他,奈何势力太小斗不过他。王允听说后,不畏权贵,缉拿问罪,后证据确凿,下令斩首示众,还百姓与公道。通过这件事情,王允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更加坚定了他要做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汉桓帝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僚堕落,买卖官职现象猖獗。王允对于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当地的太守王球的卖官行为被王允揭发后,恼羞成怒,利用权力把王允抓入狱中。王球的上级邓盛听说了王允的事情后,对他刚正不阿的作风所蛰伏,于是亲自前往狱中救出了王允。后期王允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心甘情愿为他效劳。邓盛欣赏他的做事风格,一路提拔不断。 不久后王允的大名传到了朝廷的耳朵里,灵帝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正值黄巾军起义国家用人之际,于是灵帝受王允豫州刺史,率兵讨伐黄巾军。此次讨伐,王允大获全胜,在受降时,他在降军手中搜到了关于宦官张让暗中与黄巾军勾结的证据。于是他便顺藤摸瓜,查出来其中细节,便立即上书灵帝,请求治罪张让。 张让何许人也,灵帝最宠信的宦官,朝中大权在握,他万万没想到王允会公然揭发他,于是在灵帝面前巧言令色,说得汉灵帝心花怒放,另一方面汉灵帝也不想相信张让背叛他,所以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张让却记下了王允的仇,想方设法想弄死王允。张让接连几次陷害王允入狱,可是王允的运气超级好,接连几次都遇朝廷大赦。但张让害他之心未死,最后一次使尽手段让灵帝把他排除在外。在何进、袁隗等人的多次求情之下才得以脱险。 朝廷宦官当权,王允大志未酬,只得隐姓埋名。直到灵帝驾崩,何进与张让两伙势力火拼,张让设计杀死何进,董卓、袁术进京讨伐张让。张让挟持汉少帝刘辩慌忙逃窜,被王允带的士兵营救下来迎回宫中。董卓平定叛军后,迟迟不回封地,随后废除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的种种不掩耳目的行径,已经开始表明他的狼子野心。但是王允为了潜伏在他身边一直隐忍不发,曲意逢迎,只为伺机寻找机会杀掉他。董卓看王允对他言听计行,以为王允对自己是忠心耿耿的,便对他非常信任,委以重任。任命王允为司徒,不久又封为温候。 王允在董卓手下做事,表面毕恭毕敬、言听计行,实则暗中操作,拉拢亲信,伺机寻找机会刺杀董卓。可是董卓这个人看似粗狂,实则心思缜密,而且凶狠手辣,府衙中更是戒备森严,滴水不漏,王允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直到王允发现了董卓喜欢美女,于是便安插了一位美女入府,(三国演义中描述此女为王允义女貂蝉,可是到底是不是无从查证,演义中的描述只为情节需要故做渲染)后来这位美女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王允成功策反吕布,说服他加入了诛杀逆贼的队伍。吕布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诛杀逆贼董卓的成功率,就这样他们里应外合,在董卓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形下,杀了不可一世的董卓。 董卓被杀后,东汉由王允掌权,吕布为大将军主抓军事。二人在如何处置董卓身后的西凉军问题上有了分歧,渐渐失和。王允自视是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李傕、郭汜,于是居功自傲,听不进吕布和其他大臣们的意见,一意孤行要降罪于西凉军。西凉军听说后,自知王允会肯放过他们,于是在李傕、郭汜等大将的带领下一呼百应,铤而走险,打起为董卓讨回公道的旗帜,杀进了长安城。可是当时长安城里不足两万守城兵,如何可以抵御铤而走险的凉州兵呢?结果可想而知,凉州兵轻而易举便攻进了长安,汉献帝刘协有一次落在了李傕、郭汜的手中,吕布率领部分轻骑逃出城投奔袁术去了。王允因为自己的优容寡断死于非命。 至此王允的一生最后因为居功自傲,自视清高,草率决定西凉军的安置问题而断送了性命。东汉也因为他决策上的失误再一次陷入了混沌的局面。王允的一生有功亦有过,他一生可以说仕途比较顺利,基本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先前被宦官陷害,也因为国家大赦而幸免。加之王允本身就是个耿直的人,做事有时不知迂回,导致他在处置西凉军的问题上出现重大的错误。但是他对东汉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他生平对汉代文化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董卓下令迁都时,是王允命人把藏书馆的书一并带走,不得有损毁之处。后来他又搜集了其他汉书一并珍藏起来。 后来汉献帝下诏重新隆重的安葬了王允,以纪念对东汉忠贞,并封他的后人为安乐亭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史中的王允是什么样的人?形象如何?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东汉末年名臣王允的名气是跟董卓、吕布、貂蝉连在一起的,因为这三个人,大家才知道和熟悉王允,再经过说书人的传播,王允把一个娇滴滴的四大美女之一送出去,引出来一番爱恨情仇的故事,这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所以,成为貂蝉义父的王允想不出名都不行。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过于美化王允,也没有刻意贬低,因为王允在演义中,本就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并非主要角色,没必要特意增加笔墨。只不过按照历史上他在除董卓过程中的经历稍加虚构,让故事更精彩而已。而虚构的故事反而让王允的功劳减色不少,因为把一部分功劳按在了虚构出来的貂蝉身上。 正史中的王允出身名门,也确实在除董卓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他的出发点也没有为国为民那么高大上,依旧是权力派系间的斗争而已,只不过,董卓干的事比较不符合正常规则,成了恶贼,除掉他的王允自然就成了忠臣。 王允除董卓的历史背景是,汉灵帝死后,本来是皇帝的左右手,帮助皇权抗衡世家集团的宦官集团(十常侍为首)和外戚集团(大将军何进为首)没有了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的控制,他们之间开始了争夺朝政主导权的斗争。 因为宦官集团势大(汉灵帝曾设立一支皇帝直辖的军队,掌军的就是宦官蹇硕),何进觉得自己搞不定,于是找来了世家集团当帮手,王允就在其中,史载:“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而以王允和袁绍为代表的世家集团愿意帮助何进,也是为了在这场争斗中谋利。 此前,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在汉灵帝的指挥下,是联手对抗世家的,世家们落于下风。现在,外戚和宦官斗起来了,不管是哪一方获胜,世家们都能渔翁得利,并且,他们更希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完蛋,这样,掌权的就只剩下世家集团了,为此,袁绍一直在鼓动何进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此后发生的“十常侍之乱”的初期,基本上完成了世家集团的谋算,先是宦官们干掉了何进,然后袁绍又用为何进复仇的名义,带兵杀进皇宫中把宦官干掉了大部分,虽然整个过程比较血腥,但到这个时候,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元气大伤,世家集团出头的日子似乎要到了。 但唯一让王允和袁绍等世家子弟们没料到的是,皇宫中的皇帝被部分宦官带出宫跑了,还偏巧落到了带兵进京的董卓手中,其实,董卓能合法的带兵进京还是袁绍给何进出的主意,这下好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鹬蚌相争,得利的渔翁却不是世家集团,而是董卓这个西凉军阀。 “十常侍之乱”后的政治格局让世家子弟们颜面无光,辛辛苦苦谋算良久,结果却不如人意,只能继续斗争,这次的斗争对象就是董卓了。在斗董卓的过程中,王允开始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董卓这个外来户也想让世家集团帮助他掌权,为此,特别重用王允(另一个董卓想重用的世家子弟袁绍跑了,跑回老家举兵讨伐董卓,王允在内,袁绍在外,内外夹击董卓)。 史载:“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董卓这已经算是相当的信任王允了,只不过他的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在王允们眼中,“十常侍之乱”中窃取了胜利果实的董卓,绝对是生死大敌,必须要干掉。 和“十常侍之乱”中谋算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一样,世家子弟书读得多,办法也多,在王允的主导下,董卓最终也被干掉了,王允干掉董卓的经历还被各种演义虚构出来了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不管怎么说,世家集团这次是真的赢了,王允代表他们成了朝政的主导者,其“录尚书事,总朝政”,登上了人生巅峰。 但王允的人生巅峰也到此为止了,导致王允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意招安董卓的那些拥有兵权的部下们,由此引发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乱,叛军攻陷长安,王允不愿意跟随吕布去逃命,最后被叛军活捉并杀害。 根据史书的记载,王允在叛军攻进长安以及死前的一系列行为还是很大义凛然的,他跟劝他逃命的吕布说:“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被抓后敢当众指责李傕、郭汜作乱,可见,王允不怕死,至少是有着世家子弟的风骨。 不过,王允的缺点也很明显,正如史书上评价的,其“不循权宜之计”,在“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之乱”中,仅仅是躲在背后出出主意,搞些阴谋之事,王允还能游刃有余。当他正儿八经走上台前主导朝政时,自大的一面就被权势放大了。 王允在主政后,冤杀犯言直谏的蔡邕(蔡文姬之父),因一念之恶放弃招抚董卓余部,完全没有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应具备的素质。董卓被除掉后,他最应该做的是,维护新生的朝廷的稳定,为此,需要放下一切个人恩怨和好恶,王允没能做到,之后的乱局和他脱离不了关系。 如果把王允造成的后果放在三国时期的几位主要角色身上,我想,最应该感谢王允的非曹操莫属,没有王允引发的李傕、郭汜叛乱,汉献帝也不至于要从关中往中原逃亡,而曹操正是借此机会迎汉献帝到许昌,并“奉天子以令不臣”,完成了从地方诸侯到汉相的转变,王允对曹丞相未来的崛起而言,还是有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卓死后,西凉军为何会发生叛乱?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汉司徒王允联手吕布,一起干掉了霍乱朝政的董卓,共同夺得朝廷大权,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且“允以布为(奋威)(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 在刚刚诛杀董卓时,他们实际上能管辖的也只有长安一城而已,董卓虽死,可他手下的骄兵悍将还在,其亲信部下李傕、郭汜等统帅的十余万西凉铁骑早前奉董卓之令,在陈留、颍川一带打劫,这十余万铁骑在当时,没有人敢说能轻易击败并降服,包括勇猛无敌的吕布在内。 不过,李傕、郭汜等人在得知董卓被杀后,似乎并没有反抗之心,《三国志·董卓传》中的记载是,西凉军“众无所依,欲各散归”,他们本来准备解散回乡,但这时,总管朝政的王允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决定不赦免董卓余党,还准备让和西凉军有仇的关东军(袁绍等世家门阀掌控的军队)去控制他们。 于是,西凉军因“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然后被贾诩说服,干脆起兵攻打长安,但王允、吕布没能守住长安,吕布兵败逃亡,王允被杀,汉献帝被西凉军掳走,好不容易杀掉董卓后,有可能安定的东汉朝廷再次陷入混乱,三国乱世正式拉开序幕。 李傕、郭汜之乱,始于王允的一意孤行,是他坚决要把西凉军推到对立面,结果,不但大好局面葬送,自己也丢了性命。很多人不理解,谋杀董卓时英明的王允跑到哪去了?他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西凉军的投降?这么多精锐,收归朝廷旗下不好吗?对此,小编略作分析。 第一:王允收军不收将,逼得李傕、郭汜、贾诩只能武力对抗 其实,王允并非不愿意接纳西凉军,但他希望西凉军能被世家所掌控,所以他准备安排袁绍等世家子弟去整编西凉军,且只要兵,不要将,也就是,不好掌控的杀掉,能掌控的留下来。这个想法没错,谁也不想留一堆桀骜不驯的将领在身边,世家出身的王允也看不起这些武夫。 根据《后汉书·王允传》中的记载,当时其实有人向他建议,先安抚西凉军,不能盲目的让世家子弟大张旗鼓的去整编:“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嵩)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 这个办法就很不错,先安抚住西凉军和统军将领,主要是稳定军心,不能让西凉军变成乱军,让一个中立派,且有威望的大臣去统领,再慢慢解决问题。哪怕先给李傕、郭汜等人高官厚禄,麻痹他们,然后搞一个鸿门宴什么的,很轻松的就能把他们全抓起来,多省事? 可王允把这事没当回事,不但拒绝了正确的建议,还大张旗鼓的宣扬要干掉西凉军,把这事搞得是满城风雨,消息也很快就传到西凉军那里,人家一看没活路,连回乡务农的生机都不给,一帮大老粗,怎么可能坐着等死? 重要的是,当时在李傕、郭汜身边,还有个阴险且善谋划的贾诩,他也算是西凉军中的重要人物,王允要杀的董卓余党中,也有贾诩的名字,于是,贾诩很干脆的就建议李傕、郭汜兵进长安:“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 第二:王允从骨子里不放心西凉军,或许还害怕他们跟吕布联合 董卓之死事件中,获得最大利益的除了王允,还有吕布,但王允从不放心吕布,此前,吕布被董卓收买,干掉上司丁原,后又被王允收买,再次干掉上司董卓,这样一个人跟自己同掌朝政,王允能安心?没准哪天睡梦中,吕布就被人收买后,干掉王允夺权。 王允是世家出身,吕布却不是,两人本就是对立的阶级,在诛杀董卓一事上,要不是袁绍等世家子弟兵打不到长安来,王允怎么也不会去选择吕布当帮手。他对吕布,只有利用之心,最终,还是希望以袁绍为首的世家子弟能到朝廷中来,帮助自己掌权,只不多,暂时鞭长莫及罢了。 而且,吕布在赦免西凉军一事上相当积极,他就多次劝说王允:“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并且拿出大量董卓搜刮的财物赐给军中将领,原因很明白,吕布要收买军心,不但是现有的军队,他还打上了西凉军的主意。 吕布显然也是有野心的,同掌朝政哪有独掌朝政舒服?王允同样也是如此,吕布看出来王允要依靠袁绍等世家子弟,迟早要让他们进入朝廷为官,所以,吕布也要给自己争取筹码,把西凉军收归麾下就是很好的一招,西凉军也绝对不会拒绝吕布递出的橄榄枝,他们武夫之间天然就亲近,有人收留,能继续过富贵日子,谁不愿意? 可王允不会干,吕布在他眼中,只是暂时利用的棋子,等到世家统帅的部队到达长安,吕布是要抛弃或干掉的,他怎么会让吕布勾搭上西凉军?骨子里不信任西凉军,又担心吕布跟西凉军合流,因此,王允不允许西凉军安安稳稳地被招抚,要么就迅速消灭他们,要么就逼迫他们老老实实的接受世家的整编。 综上所述,董卓死后的西凉军余部,特别是那些原本是董卓亲信的将领,在王允眼中,属于极端危险分子,他需要的西凉军是能被世家牢牢控制的、且无害于朝廷和世家的军队,但却没用好策略,不是先安抚再隐蔽出手,而是想直接除掉威胁,忽视了西凉军将领的反抗之心。 另外,曾经是同盟者的吕布,更加让王允不放心,他害怕吕布整编西凉军后势力大增,吕布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如果让西凉军在袁绍等世家子弟和吕布中间选择依附对象,他们肯定是选择也算是同出一脉的吕布,而整合了西凉军的吕布,就不是王允能控制得了的,没准,还会出现个董卓第二。 所以,王允想快刀斩乱麻的解决西凉军问题,干掉主要将领,让远在幽州、青州的世家子弟赶紧来接收兵丁,避免西凉军出乱子,或者被吕布收降。王允干掉董卓,且掌握朝廷大权后,夺得惊世之功的他骄傲了,没有如除掉董卓那般慢慢的谋划和等待,急切的露出本来面目,却逼反了西凉军,失败也只能怪他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直到今天,康熙晚年那一段皇子夺嫡,仍然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史实,数清朝几百年历史,或许再没有一段时期,能像康熙晚年一样,因为皇位争储,而在朝堂后宫掀起如此大的风浪,也再没有在哪一段时期,能像那段时期一样,出现众多有才能有手段的皇子。 的确,对于皇帝来说,向来继承人的选择,就是一大头疼问题,选择一个继承人不难,难得是要选出一个真正具备实力,能够管好天下的继承人。君不见,乾隆在继承人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迟迟找不到一个足以托付江山的人才。 对于康熙来说,他幸运的是少了这个问题的烦恼,他的儿子们个个都很争气;然而不幸的却也是因为争气的儿子太多,而皇位又只有一个,才有了让他头疼不已的九龙夺嫡之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两位主角就要算是四皇子和八皇子了。大家都知道,最终是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的继承人,而在他的铁血手腕下,大力彻查贪腐,也确实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八阿哥虽然最终争储失败,可是也没人怀疑他的能力,在很多史学家眼里,即便是八阿哥登基,以他的能力也能有一番作为。就连雍正帝都说: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当”。 然而,在这场夺嫡中,八阿哥却是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败了下来,论声望,他在大臣皇子中声望最高;论实力,他也不缺,文武双全,也曾办成过不少事情;论康熙的看重,康熙也曾对他甚是喜爱,17岁就封他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幼者。此后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适其出塞时与皇三子胤祉一同办理政务。并且曾帮助裕亲王福全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事宜。 然而,最终,却是康熙亲自斩断了八阿哥争储的所有可能性。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本该随侍在侧,然而因为母亲忌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跟随康熙身边。这原也没有什么,然而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奄奄一息,令康熙十分震怒,认为八阿哥在诅咒自己,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彻底斩断了八阿哥争储的可能性。 其实最开始,八阿哥也是备受康熙喜爱的,是什么让康熙改变了心意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废太子。当时,皇太子胤礽犯下过错,康熙震怒之下废了太子。但是当时康熙并没有完全的下决断,对于废太子胤礽,他仍然抱有希望,想要复立太子,和大臣私下谈话时也有流露出此意。当他以为时机差不多了,在朝堂上提出,让大家在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并说一定听从大家推举的建议。当时康熙想的本来是,大臣们都了解他的心意了,应该会说复立废太子,到时候他再顺杆而下,恢复废太子的储君位。然而,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进行,朝中大臣反而联名推举八阿哥胤禩。这让康熙诧异又愤怒不已,不知不觉间,八阿哥的势力已经成长到一个他都没有想到的高度。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琅琊榜》中的剧情,祁王宽厚贤德,无论是朝堂内还是朝堂外,都深得人心,得人心到梁帝都不由得怀疑,只要祁王振臂一呼,天下都会联合祁王反了自己,自己当皇帝的威严何在?这大抵是大多数为人君者的心情,他们当然是父子,可在父子之前,他们更是君臣,当臣子威胁到了君主的地位,君主首先就会想尽办法剪除臣子的羽翼,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正因如此,康熙对八阿哥的态度一落千丈,屡屡在朝堂上打压他。八阿哥何等精明,他并非不知道康熙对自己的打压忌惮,也知道康熙最痛恨自己结党营私。但是摆在八阿哥面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母家卑微,并无势力可依仗,他能依靠的只有朝臣阿哥,想要获得其他人的支持,私下里自然不能缺少联络。而这在康熙眼里,这却是无法忍受的结党营私。 所以,要么和朝臣断绝往来,也就相当于断绝了自己争储的念头,安安分分做个皇子,康熙才不会忌惮他,但这显然不是有野心的八阿哥能做出来的选择;他只能继续谋夺下去,结交朝臣,暗中部署,然而等康熙的雷霆手段下来,一切又都化为乌有了。 其实,基于康熙的立场,打压八阿哥,除了厌恶他结党营私以外,或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八阿哥不是他理想中的那个皇帝。康熙晚年,贪污之风盛行,朝政腐败,其实王朝已呈颓败之相,康熙对这一切心知肚明,然而他已经无力去改变,下一任皇帝更需要的是雍正这样有着铁血手腕,能够毫不留情去治理官僚队伍,改善民生的皇帝,也正是因为有了雍正十三年的勤政,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否则清朝应该早从康熙晚年就呈衰败之相了。而若是八阿哥继承皇位,他本身就是靠朝臣的支持才能走上皇位,一旦登基,虽然也有实力,但必定不能做到像雍正那样不顾情面的打压朝中大臣,朝政改革必定难以进行,或许也没有后来的盛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吕布杀死董卓后,王允为何不招降董卓旧部?要如何做才能中兴大汉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真正的乱局是从大将军何进被杀后开始的,因为听从袁绍的建议,何进一心打击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绝路,结果因为大意,何进反而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群龙无首,袁绍、袁术兄弟趁机率军诛杀所有宦官,东汉历史上称雄政坛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被消灭。 何进之死引发了乱局,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这就是地方军阀凭借武力掌控朝廷,这在两汉近四百年的历史上是首次出现,董卓就是因为被何进招到洛阳,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与权术,在朝廷群龙无首的时候控制了皇帝,一跃成为东汉政权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好景不长,董卓虽然控制了朝廷,但由于他所依靠的是残酷的迫害与武力,所以背地里反对董卓的人非常多,就连董卓身边的吕布也开始反对董卓,最终吕布在王允的忽悠下杀死了董卓,吕布与王允联合起来控制了朝廷。 本以为董卓一死,东汉朝廷会再次回到之前稳定的状态,但是王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居然在赦免董卓旧部的决定上犹犹豫豫,甚至公开表示不愿意招降董卓旧部,这种做法一下子就激怒了董卓旧部,他们在贾诩的鼓动下,联合起来攻打长安城。 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人为首的凉州军队很快攻破了长安城,打败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本以来董卓被杀后,皇帝可以恢复自由身,没想到了是才出狼窝,又进了虎穴,李傕、郭汜等人又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么问题来了,董卓被杀后,王允只需要招降董卓旧部的凉州兵就行了,这样就没有后来的李傕、郭沁反攻长安,王允也不会死,那为何王允不肯招降呢? 董卓 《后汉书》: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最初,王允是准备赦免董卓部将的,吕布也劝王允赦免,但是王允却对群臣解释道:这些人本来是无罪的,只是跟随董卓身不由己而犯了错,现在如果给他们加上恶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猜疑和恐惧,心理上会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计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王允的这个逻辑让人难以理解,前面说董卓部将是无罪的,后面又说赦免他们又让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上会受不了,这其实是前后矛盾的,如果他们真是无罪的,直接赦免就行了,如果他们真的有罪,你如果不赦免这些人,是会引发动乱的。 王允 要知道当时董卓手下的凉州兵差不多有十余万人,这些军队由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等中郎将统领,除了吕布之外,其他将领都驻守在长安以东的地区,以防范函谷关以东的军队,董卓之所以被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安城中忠于董卓的军队不多。 换句话说,董卓是把重兵部署在外,导致内部兵力空虚,而被吕布所杀,即使董卓被杀,但是他的部将几乎没有任何损失,成建制的存在,这些人的兵力加起来远远大于长安城的军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吕布都看到了这个隐患,所以建议王允把董卓的财物拿出来分给公卿与将校,从而拉拢人心,但是王允又拒绝了,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王允甚至直接看不起吕布,因为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而吕布则是出身贫寒,士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严重的阶级代沟。 吕布 王允拒绝招降董卓旧部真正的原因就是阶级认同。士族在东汉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汉桓帝与汉灵帝统治期间,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大量的士人被定性为党人,并禁止参政,这剥夺了士人做官的权利,引发了士人强烈的对抗。 所以在桓灵二帝期间,士人联合外戚对付宦官,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联合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企图共同铲除宦官,但由于何进犹犹豫豫,被宦官抓住机会杀了,袁绍因此而杀尽了宦官。 就连董卓进京的建议也是袁绍向何进提出的,否则东汉历史上哪有董卓什么事,董卓控制了皇帝与朝廷,等于是抢夺了士人在政治上的胜利,所以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联合起来反对董卓,董卓因此而迁都长安,并将重兵部署在长安以东防范关东联军。 关东兵 关东联军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联军,是以袁绍为首的,袁绍出自东汉有名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家族有着四世三公的美名,多年混迹朝廷参与政治,这是所有世家大族的共同理想,士人们想建立一个所有士族参政议政的政权。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两人的出身类似,地位类似,理想类似,因此产生了认同感。 《后汉书》: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允议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 在董卓被杀后,面对如何处置董卓旧部的问题上,王允一直反反复复的,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将领的兵权,并且取缔所有军队,同时还想利用关东联军去控制董卓旧部。 王允与董卓 有人对王允说道:凉州兵素来忌惮袁绍,畏惧关东兵,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凉州兵,凉州兵就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容易引起兵变与动乱,还不如派皇甫嵩去统领凉州兵,以便安抚军心。 这个建议也被王允所拒绝,王允认为:关东兵是反对董卓的义兵,是我们的盟友,现在董卓已经死了,如果把关东兵驻守在险恶的地方,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王允居然以担心关东将领疑心不重视他们而拒绝了这个建议,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虽然这个建议并不完美,但是有关东兵牵制凉州兵的话,凉州兵断不可能如此容易攻破长安,话虽如此,但是关东兵只是一盘散沙,或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根本没有心思对付凉州兵。 关东将领们只想着如何去抢地盘,当初董卓在洛阳做恶时,关东兵中除了曹操与孙坚真的出兵攻打董卓之外,其他所有将领,包括盟主袁绍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这样的关东兵根本不会为了王允而对付凉州兵,王允认为自己和关东兵站在同一战线,多少有点自卖自夸的感觉。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 政治是复杂的,敌人的敌人并不一定就是你的盟友,王允认为董卓的敌人(关东兵)就是自己的盟友,有些过于乐观了,王允只是从身份地位和家庭出身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关东兵是同一战壕的。 事实上,关东兵根本不关心董卓,也不关心朝廷被谁控制,看看关东兵盟友袁绍的表现就知道了,当初关东联军反对董卓没有结果后,袁绍就来到冀州抢地盘去了,他只关心谁能占领河北,根本不关心朝廷是被董卓控制还是被凉州兵控制。 王允没有看到这一切,一意孤行地认为不能赦免凉州兵,再加上消息传递不通畅,社会上起了流言,说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兵,杀死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听到这个传言后,就陷入了绝望,人在绝望之下就会拼命,凉州兵认为自己横竖是个死,不如拼命一搏,还有活命的机会,于是在贾诩的劝说下,凉州兵们联合起来杀向长安城。 凉州兵 本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需要王允以皇帝名义下一道圣旨,内容就是赦免所有凉州兵与董卓旧部,只要这么做,根本就没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乱,朝廷就会再次陷入被军阀所控制的局面,那样的话,大汉会中兴吗? 东汉走到这一步,永远不会中兴了,只会逐渐衰弱并灭亡。 从何进被杀后,袁绍等人杀死了所有的宦官开始,东汉注定要灭亡,宦官是东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一个政治力量,在东汉历史上,每当权臣强大时,皇帝都是联合宦官来铲除权臣的,现在宦官没了,士族控制了政权,那皇帝永远只能是傀儡。 士族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地方上,他们有庄园经济,把田地租给没地的人耕种,藏匿并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他们有话语权,有控制舆论的权力。 王允掌权就是士人掌权 在朝廷中,他们有推荐权,能向朝廷和地方推荐自己人做官,他们有政治权力,能让自己参政议政,并且不同士人之间相互联姻,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士人集团,这是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其力量强大到能与皇权相抗衡。 王允掌权的时候,汉献帝仍然是傀儡,朝政还是王允说了算,王允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大汉中兴,那只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没有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东汉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东汉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家族成员5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王允字号:字子师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太原祁县出生时间:137年去世时间:192年主要成就:谋划刺杀董卓官职:司徒、录尚书事 人物生平2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 人物评价3 郭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何进、袁隗、杨赐: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是以孝文纳冯唐之说,晋悼宥魏绛之罪。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勋,请加爵赏,而以奉事不当,当肆大戮。责轻罚重,有亏众望。臣等备位宰相,不敢寝默。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马日磾: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范晔:①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狙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②子师图难,晦心倾节。功全元丑,身残余孽。时有隆夷,事亦工拙。吕祖谦: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陈普:事成一让一矜功,一吉分明对一凶。青琐门前招不去,相期犹不负林宗。罗贯中: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家族成员4 王盖,王允长子,侍中,与王允同被诛杀。王景,王允次子,与王允同被诛杀。王定,王允子,与王允同被诛杀。王晨,王允兄长之子,王允被诛时逃回家乡。王凌,王晨弟,与王晨一同逃回家乡。后被曹操赏识,最终在曹魏官至太尉,但是在后来图谋推翻司马懿失败,最终自杀。被诛灭三族。王黑,安乐亭侯。 史籍记载5 《后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