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懿
王懿荣简介

王懿荣简介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徵、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游密切。善书法,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御笔作画,时命王懿荣题志。见《清史稿》、王崇焕辑《王文敏公年谱》《王懿荣文集》、吕伟达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之死4收藏成就5著述与书法6学术成就7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懿荣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45年逝世日期:1900年职业:金石学家主要成就:发现甲骨文第一人出生地:山东省福山县信仰:儒教代表作品:《汉石存目》 人物生平2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和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生性耿直,号称“东怪”。出身仕宦世家。祖父王兆琛,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父王祖源,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王懿荣少时勤奋学习,以议叙铨户部主事。十五岁随父进京。青年时代,泛涉书史,“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搜求文物古籍。“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徵等人,共同切磋,中进士之前,即成为名闻京城的金石学家。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选庶吉士。光绪九年(1883),任翰林院编修,数次上书言事。光绪十五年(1889),记名以御史用。光绪十九年(1893),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 之死3 王懿荣入值南书房,其书法深得慈禧赏识。慈禧作画,时命徐郙、陆润庠、李文田、王懿荣等题志。慈禧曾赏赐过王氏一只精美的雕花翡翠烟壶,现藏于烟台博物馆。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王懿荣上折请求“暂停点景,但行朝贺”。慈禧虽未加责罚,但王懿荣因之失宠,成为导致王氏绝望殉节的根源之一。1898年夏,慈禧废除光绪新政,梁启超与康有为等逃亡国外。慈禧将光绪幽禁并欲废黜。各国反对废黜光绪皇帝,要求镇压反洋人洋教的“义和团”。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攻掠天津,屠杀基督徒,坊市流血。慈禧对义和团态度暧昧,诏命李鸿章、袁世凯入卫京城,荣禄以武卫中军护各国使馆,命李端遇、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接到诏命,王懿荣叹曰:“此天与我以死所也。”同被任命为团练大臣的李端遇则郁郁休于家,次年病逝。王懿荣因武器缺乏,写信与妹夫张之洞,自称“看街老兵”,感叹“即有钱也无处购买”,并向张之洞“暂乞军械”。大臣分裂为 收藏成就4 《清史稿》云“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学”。凡书籍字画、金石印章、钱币瓦当,无不珍藏。感叹收藏之艰,王懿荣作诗云:“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王懿荣常与同僚鉴藏家翁同龢、徐郙等切磋交流。徐郙购得宋拓虞书《庙堂碑》,王懿荣作《为徐颂阁尚书题所藏宋拓虞书〈庙堂碑〉长安本》一诗:兰亭秘妙覃溪通,千两黄金说涪翁。城武长安合买本,从来唐拓总朦胧。(《王懿荣集》)王懿荣建有“天壤阁”、“海上精舍”、“天绘阁”等藏书处,其制式与规模堪与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相媲美。藏书中不乏宋元刊本,以宋刻《汉书》为最珍贵。所藏稿本甚多,如《王渔洋诗稿》、《池北偶谈》原稿等。藏书印有十数枚:翰林供奉、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印、廉生登来、慈圣御赐多受福祉、海上精舍藏本、小莲花室、天绘阁、湛华阁藏书印,等。金石学家与收藏家叶昌炽曾观其所藏,叹其“鉴别之精,近时收藏家无以过矣”。 著述与书法5 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古泉选》、《翠墨园语》、《福山金石志》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交游。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王懿荣善书法,楷、行、篆书皆有成就,清末四书家之一。传世作品多为信札和对联,为收藏者所珍。 学术成就6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王懿荣对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断,被后来的研究所证实。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经他之手,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被继续当作“药材”而遭毁灭的厄运。王懿荣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有了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并形成了甲骨学和殷商考古这两门全新的学科。甲骨文与明清档案、敦煌文书、流沙坠简并称中国近代史上史学领域的“四大发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后流散到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甲骨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是中国的学 后世纪念7 王懿荣纪念馆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城里街中心古建筑群里,共有三进院落,55间房屋,占地799平方米。其前身为清末福山画家李程九的画室“听松斋”,是当时文人墨客集会的场所。1927年,李程九将其捐给世界红十字会作为福山分会会址。1984年,被烟台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中国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为纪念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爱国学者王懿荣,山东省文物局、福山区人民政府利用该建筑群建立了“王懿荣纪念馆”。纪念馆分7个展室,展示了王懿荣的遗物,包括手札、书信、著作、书法、甲骨文片等300余件。馆内还收藏了国家领导人、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学者、书画家的佳作珍品200余幅。2009年,为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设立了“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旨在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该馆现为山东省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烟台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懿简介

王懿简介

王懿(1904年5月12日——1981年10月8日),儿科护理学专家,护理学教育家。长期在医疗第一线做儿科护理工作,毕生致力于寻求儿科护理的自然规律,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实践,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再指导实践。曾任《中华护理杂志》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负责人。为创立中国儿科护理学作出了贡献。 目录 1基本资料 2技术成就3个人履历4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懿国籍:中国人民共和国出生地:浙江湖州出生日期:1904年5月12日逝世日期:1981年10月8日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技术成就2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王懿主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她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从未脱离实际,一直坚持深入临床第一线。从1954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的筹建工作起,在儿童医院工作了27年。从护理部主任到提升为副院长,职务变了,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业务工作的具体领导。她每天都提前上班,穿好白衣,戴好帽子,到病房去,到门诊去,到护校去,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年年如此,月月如此,除开会或外出,从不间断。王懿以身作则,对护士带思想、带作风,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她经常以新旧社会对比和自己的切身体验,教育护士和护校学生热爱护理工作,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与成人护理不同的特点,病儿不会自诉其病痛,不会明确表达要求,全靠护士的细心观察和耐心护理。王懿非常爱孩子,她也要求每个儿科护士都要把病儿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很重视对护士长的培养,认为提高护士长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好病房的关键。自1977年开始,每 个人履历3 1904年5月12日出生于浙江湖州。1925年9月~1927年6月任湖州湖郡女中音乐教师。1927年9月~1928年6月任南京小关小学音乐教员。1928年9月考入燕京大学预科。1929年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1932~193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病房护士长。1934~193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小儿科护士长。1937年6月~1938年6月赴英国贝德福大学学习。1938年6月~1938年9月赴美国纽约旧金山医院参观。1938年11月~1941年12月回协和医院任职。1942年5月~1943年1月任天津天和医院护理部主任。1943年5月~1943年10月在重庆歌乐山医院护理部任职。1943年10月~1946年5月任成都华西坝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1946年6月~1947年6月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教员。1947年6月~1948年6月任苏州博习护校校长。1948年7月~1950年12月任北京 主要论著4 1王懿,主编.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护理细则(内部资料).北京市儿童医院,1961.2王懿,主编.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疾病护理常规(内部资料).北京市儿童医院,1981.3王懿,吕式瑗.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