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勇气、毅力和信念的故事。其中,王朗卧冰求鲤的故事是最为著名的一个。这个故事传承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么,王朗卧冰求鲤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王朗的背景和经历。王朗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官员,他曾经担任过太守和太尉等重要职位。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官场的黑暗,他最终被罢免职务,并被迫流亡到南方。在这段时间里,王朗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看卧冰求鲤的故事。据传,有一天,王朗在江边散步时看到了一条大鲤鱼跳出了水面。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够得到这条鲤鱼的祝福,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决定躺在江边冰上等待鲤鱼的到来。经过三天三夜的等待,他终于等到了鲤鱼的出现,并成功地捕捉到了它。然而,在返回途中,他不幸摔倒受伤,最终病逝于路途。 然后,我们来看王朗卧冰求鲤的意义。这个故事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道理。首先,它强调了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王朗虽然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得到鲤鱼的祝福,并为此不断努力奋斗。其次,它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王朗在等待鲤鱼的过程中,不仅尊重了自然界的规律,还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最后,它也启示了人们对命运的掌控能力的认识。虽然王朗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他的行动表明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王朗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一则富有哲理性和感人性的传说。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毅力和智慧,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怒骂王朗这段剧情,令很多人印象深刻。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的王朗,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这番话,活活气死于阵前,沦为笑柄。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其实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真实的王朗,其实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家,死后以文臣之身封侯,还得以配享庙庭。更为有趣的是,他孙女后来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本名王严,师从东汉太尉杨赐。杨赐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时期被曹操干掉的那个杨修,就是他的亲孙子。在杨赐的门下,王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业有成,之后被拜为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还曾特意为了给杨赐守孝,辞官不做,一时称为美谈。 从这件事也看得出来,王朗是个人品相当不错的人。为了给老师守孝,放弃自己的官位,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王朗出生在一个太平世道的话,凭借自己的学问,应该会很容易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他恰好遇上了一个乱的不能更乱的时代。 杨赐去世于公元185年,同一年,王朗辞官不做,去给杨赐守孝。在杨赐去世的一年之前,东汉刚刚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在杨赐去世四年之后,汉灵帝病逝,同年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 等到王朗给杨赐守孝结束,重新可以做官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了。 不过,因为王朗的才学,确实极为出色。在给杨赐守孝结束之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荐其为茂才,先是被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期间,治政贤明,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的爱戴,并不能让王朗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这几年,恰好是董卓身死之后,北方群雄纷纷独立,争相扩大自己地盘的这段时间。 四年之后,已经横扫江东之地的孙策,率军进攻会稽郡。面对孙策的到来,王朗虽然也曾尽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最终,王朗被孙策所擒获。 对于王朗,孙策是很欣赏的,很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曾多次让人去劝说王朗投降。奈何王朗是个喜欢坚持自我的读书人,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报效于皇帝,自然不愿为孙策效力。最后没办法,孙策既不能招揽他,也不能直接杀了他,落得一个擅杀人才的骂名,所以就只能将王朗给流放了。 在被流放的这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日子过得很惨,但却依然坚守心中的道义,收容亲友旧属。 王朗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绝世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 就这样,王朗被流放几年之后,随着孙策被刺杀,江东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当中。恰好此时,曹操刚刚打赢了官渡之战,成为北方的新一代霸主。曹操早已听说王朗的贤名,于是便派人秘密前往江东,去征召王朗。 面对曹操的征召,王朗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下来。或许在当时的王朗眼里,此时的曹操,是拥护汉献帝的大忠臣,所以才甘愿为曹操效力。不过,虽然王朗答应了曹操的征召,但怎么去也是个问题。当时江东虽然混乱,但孙家肯定不可能允许王朗这种人才随便外流,跑到曹操那边去做官。 就这样,王朗接下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终于离开江东,辗转来到许都。 到了许都之后,曹操对于王朗的到来,十分重视。直接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 此后的十几年里,王朗历任少府、奉常、大理,主抓刑狱方面的工作。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上位后,将王朗升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曹丕称帝后,改封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王朗升任为司徒,改封为兰陵侯。次年,王朗病逝,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至于王朗为何会留下被诸葛亮‘骂死’的笑话,这恐怕就要归咎于演义小说的杜撰了。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倒是确实对得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王朗去世这一年。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王朗随军出征的记载,所以王朗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骂死’于阵前了。 王朗死后,又过了三年,他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嫁给司马昭之后,王元姬陆续生下了司马炎、司马攸、司马兆等数子。晋国开国后,王元姬被尊为太后,四年之后病逝,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 从当时双方的家世来看,这桩婚事倒也相配。但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司马家就反手干掉了曹家,开创了晋朝呢? 王朗的一生,早年颇为曲折,但晚年则相对顺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朗算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之一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阵前这件事,其实只是后世演义小说的杜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魏开国三公为什么是华歆、钟繇、王朗这三个“打酱油”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登基为帝,三国之一的曹魏从此正式建立了。曹丕登基后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贾诩为太尉。但因为贾诩当时年老多病,所以钟繇很快就取代贾诩成为曹魏太尉。 因此华歆、钟繇、王朗并称为“曹魏开国三公”。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历史,华歆、钟繇、王朗在曹丕称帝前都属于“打酱油”的,贡献比不上荀彧、荀攸、曹仁、夏侯惇等曹魏元老。 曹魏政权的发展建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许昌为中心的统一北方,二是以邺城为中心的代汉自立。曹操在以许昌为中心的第一阶段采取以颍川士族和宗亲庶族为核心,压制其他士族的方针路线。 但曹操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颍川士族独大,甚至出现了“曹家天下荀家班”。因此曹操在以邺城为中心的第二阶段采取打压颍川士族的方针路线,导致荀彧、荀攸等颍川士族的代表在曹丕登基前就退出政治舞台。 然而汉末三国是士族崛起并主导社会的时代,其他士族很快就填补了颍川士族退场后的政治空间,代表就是华歆、王朗,钟繇则是硕果仅存的颍川士族。曹魏朝局也从颍川士族独大转为多个士族集团联合。 曹丕个人政治势力的崛起是在以邺城为中心的第二阶段,还要面临兄弟们的有力竞争。当时颍川士族已经退场、宗亲庶族的发展也已饱和,曹丕只能拉拢那些正处在崛起过程中的其他士族,曹植也是这么干的。 华歆、王朗、钟繇、司马懿这些士族把宝押在了曹丕身上,杨修、崔琰等士族则把宝押在了曹植身上,而最终的胜利者是曹丕。在击败兄弟后,曹丕又依靠华歆、王朗、钟繇这些大士族完成了篡汉自立。 正因如此,曹丕登基后要报答这些支持自己上台的士族,特别是华歆、王朗、钟繇。于是曹丕登基后不久就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钟繇也很快当了太尉,三个“打酱油的”就成了“曹魏开国三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骂王朗这段剧情,应该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这番话,活活气死于阵前,沦为笑柄。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其实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真实的王朗,其实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家,死后以文臣之身封侯,还得以配享庙庭。更为有趣的是,他孙女后来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本名王严,师从东汉太尉杨赐。杨赐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时期被曹操干掉的那个杨修,就是他的亲孙子。在杨赐的门下,王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业有成,之后被拜为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还曾特意为了给杨赐守孝,辞官不做,一时称为美谈。 从这件事也看得出来,王朗是个人品相当不错的人。为了给老师守孝,放弃自己的官位,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王朗出生在一个太平世道的话,凭借自己的学问,应该会很容易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他恰好遇上了一个乱的不能更乱的时代。 杨赐去世于公元185年,同一年,王朗辞官不做,去给杨赐守孝。在杨赐去世的一年之前,东汉刚刚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在杨赐去世四年之后,汉灵帝病逝,同年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 等到王朗给杨赐守孝结束,重新可以做官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了。 不过,因为王朗的才学,确实极为出色。在给杨赐守孝结束之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荐其为茂才,先是被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期间,治政贤明,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的爱戴,并不能让王朗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这几年,恰好是董卓身死之后,北方群雄纷纷独立,争相扩大自己地盘的这段时间。 四年之后,已经横扫江东之地的孙策,率军进攻会稽郡。面对孙策的到来,王朗虽然也曾尽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最终,王朗被孙策所擒获。 对于王朗,孙策是很欣赏的,很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曾多次让人去劝说王朗投降。奈何王朗是个喜欢坚持自我的读书人,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报效于皇帝,自然不愿为孙策效力。最后没办法,孙策既不能招揽他,也不能直接杀了他,落得一个擅杀人才的骂名,所以就只能将王朗给流放了。 在被流放的这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日子过得很惨,但却依然坚守心中的道义,收容亲友旧属。 王朗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绝世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 就这样,王朗被流放几年之后,随着孙策被刺杀,江东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当中。恰好此时,曹操刚刚打赢了官渡之战,成为北方的新一代霸主。曹操早已听说王朗的贤名,于是便派人秘密前往江东,去征召王朗。 面对曹操的征召,王朗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下来。或许在当时的王朗眼里,此时的曹操,是拥护汉献帝的大忠臣,所以才甘愿为曹操效力。不过,虽然王朗答应了曹操的征召,但怎么去也是个问题。当时江东虽然混乱,但孙家肯定不可能允许王朗这种人才随便外流,跑到曹操那边去做官。 就这样,王朗接下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终于离开江东,辗转来到许都。 到了许都之后,曹操对于王朗的到来,十分重视。直接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 此后的十几年里,王朗历任少府、奉常、大理,主抓刑狱方面的工作。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上位后,将王朗升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曹丕称帝后,改封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王朗升任为司徒,改封为兰陵侯。次年,王朗病逝,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至于王朗为何会留下被诸葛亮‘骂死’的笑话,这恐怕就要归咎于演义小说的杜撰了。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倒是确实对得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王朗去世这一年。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王朗随军出征的记载,所以王朗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骂死’于阵前了。 王朗死后,又过了三年,他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嫁给司马昭之后,王元姬陆续生下了司马炎、司马攸、司马兆等数子。晋国开国后,王元姬被尊为太后,四年之后病逝,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 从当时双方的家世来看,这桩婚事倒也相配。但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司马家就反手干掉了曹家,开创了晋朝呢? 王朗的一生,早年颇为曲折,但晚年则相对顺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朗算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之一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阵前这件事,其实只是后世演义小说的杜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诞生了许多的名场面,其中武乡侯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可以说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已经是76岁的王朗,原本想要摇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诸葛亮归降,反而被孔明驳斥的哑口无言,最终气愤填胸而死。 诸葛亮用东汉列位皇帝作为理论的支撑点之后,进而将对骂提升到道德捆绑的高度,王司徒不堪受辱,落得个吐血身亡的下场。那么,王朗原本句句精辟,为什么他还是输给对面的诸葛亮呢? 在开始,其实是王朗非常有优势的,说的句句有理,因为他骂得诸葛亮都要思绪好久才给他怼回去。但诸葛亮很聪明,并没有和王朗讲大道理,而是骂了他自身不好的行为,诸葛亮说:“吾以汝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言也!”这就戳中了王朗的痛点,屡次在诸葛亮的攻骂下,他觉得没有了尊严。 由于诸葛亮紧抓着王朗心虚的这件事不放,王朗也只能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堪。况且王朗现在身担文官之职,自然知道天下文人墨客在对待此事上的态度。而现在来看,表面上是诸葛亮在骂王朗,而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天下文士眼中,他王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王朗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然清楚此番话的真实意图。 而诸葛亮一直抓住了王朗的命门,避而不谈曹操对汉室的贡献,没有把苗头对准曹操,而是紧紧抓住王朗汉臣的身份,大加鞭挞:“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朗(1908—1980),原名王世松,蓬莱县高里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优秀 的抗日战士。 王朗1938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黄战区指挥部二 总队中队长、蓬莱县直属游击队队长、北海区第二武工队队长、蓬莱特务队 队长等职。1949年1月,王朗复员后移居于家庄乡张梁庄村,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 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成绩优异,多次被选 为中共蓬莱县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2月29日病逝, 终年72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简介3人物经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朗国籍:中国原名:王世松出生日期:1908年逝世日期:1980年性别:男 个人简介2 王朗(1908—1980),原名王世松,蓬莱县高里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优秀的抗日战士。 人物经历3 王朗1938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黄战区指挥部二总队中队长、蓬莱县直属游击队队长、北海区第二武工队队长、蓬莱特务队队长等职。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他在蓬黄两县与日伪军浴血奋战,身经120多次战斗,多次负伤,屡建奇功。他胆识过人,机智勇敢,常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单枪匹马深入敌窟捉"舌头";他常穿便衣,外罩底下腰扎皮带,枪总是上顶门火插在腰间,遇事一摸肚皮,枪便亮了出来。他亲手毙、伤、俘敌80多人。敌人畏之如虎,常赌咒说:"谁若骗人,叫他出门遇上王狼(朗)。"一天,王朗赶黄城集,发现从据点里走出一个伪军官,身佩一支20响驳壳枪。王朗灵机一动,找到一个空酒瓶灌满水尾随其后,当那军官走到鱼市,弯腰拿鱼时,王朗举起酒瓶朝他脑后重重一击,伪军官当即裁倒在地。王朗迅速扭下枪枝、子弹,朝天打两枪,集乱了,王朗乘机走脱。1942年6月7日,黄县社会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