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鏊
明代名臣王鏊,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

明代名臣王鏊,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

  王鏊,字子厚,号东篱,明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被誉为“明代第一贤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质,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王鏊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经济管理。他的才华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赏识,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朝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  在位期间,王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主张“以儒治国”,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还主张“以商富国”,强调商业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他的政策,对于明朝的初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质,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质,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王鏊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位期间,曾多次遭到权臣的排挤和攻击。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坚持推行自己的政策。他的坚韧和毅力,使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王鏊的一生,是对忠诚和公正的坚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一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示: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只有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王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质,使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示: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只有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03
王鏊简介

王鏊简介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轶事典故6家族成员7文献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王鏊别名:王文恪、震泽先生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吴县出生日期:1450年9月22日 逝世日期:1524年4月14日 主要作品:《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主要成就:匡补时局,一变文风字号:字济之官职: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人物生平2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阶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还乡。抵家三月后,母叶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还朝,复职翰林编修。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 主要成就3 筹边计熟王鏊面对明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呈《上边议八事》,提出自己的治边八策(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而多被采纳。对武宗的“嬖幸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空虚”深感忧虑,并希望武宗“大奋干刚”。对抗权宦面对武宗宠幸宦官、荒淫冶游,特别是刘瑾等“八虎”的倒行逆施,王鏊与韩文等敢于发奸。但这件事终因“八虎”向武宗“乞命”而发生逆转,结果是刘瑾掌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致仕,刘、谢、韩等五十三人还被诬结党,后韩文被逮下锦衣狱,刘、谢被削籍,其后又夺诰敕。而在这场斗争中,王鏊却入阁,虽然正德四年四月,他又不得不致仕,却得到了善终。嘉靖初,他在《谢存问疏》中曾说:“适值逆瑾盗政,播弄威福,臣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诡,随不得已乞身而退。”他在《我生》一诗中写道:“委顺齐宠辱,冥怀无丑好。得之亦不惊,失之曾不懊。”由此可见,王鏊立朝,有 人物评价4 马文升:①王公者,当于古人中求之,今世鲜其匹也。②王公,真宰辅器也。王守仁:①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②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王公者,非邪?内裕伦常,无俯仰之憾;外际明良,极禄位声光之显。自为童子至于耆耋,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随所见异其称,莫或有瑕疵之者。所谓寿福康宁,攸好德而考终命,公殆无愧尔矣!无锡邵尚书国贤与公婿徐学士子容,皆文名冠一时,其称公之文规模昌黎(韩愈),以及秦汉,纯而不流于弱,奇而不涉于怪,雄伟俊洁,体裁截然,振起一代之衰,得法于《孟子》;论辩多古人未发;诗萧散情逸,有王、岑(王昌龄、岑参)风格;书法情劲自成,得晋、唐笔意;天下皆以为知言。阳明子曰:“王公所深造,世或未之能尽也,然而言之亦难矣。著其‘性善之说’,以微见其概,使后世之求公者以是观之。”唐寅: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文壁:①好学专精,不为事夺。少工举子文,既连捷魁选,文 轶事典故5 寿宁侯张峦曾与王鏊有姻亲关系,等到张峦显贵后,王鏊便与他断绝来往。张峦年中派人慰劳馈赠,都被王鏊赶走。有人认为王鏊不对,他说:“当初万安攀附万贵妃,我曾以之为耻,难道现在能去依从寿宁侯(张峦)吗?”王鏊对宜兴的风景名胜饶有兴趣,尤其对善卷灵迹推崇备至,曾为善卷洞赋诗、撰序,著《善卷洞》《善权寺古今录序》。他同宜兴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官员邵贤自山东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作为宴饮和欣赏良辰美景诸老聚会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吊古、或棋奕、或垂钓、或吟咏,各得其所,百无禁忌。正德三年,王鏊来宜兴,在此会见了宜兴挂冠而老者十二人。分别为前九江推官万盛、黄州府经何钊、平乐知府李廷芝、湖广布政司参议翁信封、翰林学士吴经、工部侍郎沈晖、宜春知县杨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东按察司副使邵贤、归州知州胡琏、抚州知府胡孝。王鏊兴致勃勃地撰写了《东丘娱晚记》碑文。 家族成员6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父王彦祥字伯英,元末经商于淮西,后赠一品职。祖父王逵字惟道,宽厚好学。曾为明初粮长,颇有盛名。后赠一品职。父亲王琬字朝用,号静乐。官至光化知县。后加封中宪大夫、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母亲叶氏封孺人,后赠恭人。配偶正妻吴氏生一女王仪。张氏生子王延喆。李氏生二女。胡宜人生二子(王延素、王延陵)、二女。侧室万氏生子王延昭。子辈长子王延喆字子贞,因恩荫任大理寺右寺副。次子王延素字子永,官至南京中军都督府都事。三子王延陵郡学生。四子王延昭任中书舍人。长女——嫁徐缙。次女——嫁都事朱希召。三女——嫁生员卲銮。四女——嫁中书舍人靳仁。五女——嫁生员严濡。孙辈长孙王有壬字克长,号文峰,官至太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重孙辈重孙王禹声字遵考,号闻溪,历官湖广承天府知府。(家族成员参考资料) 文献记载7 类别作者篇目史书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传记文壁《太傅王文恪公传》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传》何乔远《名山藏·卷六十九》碑铭邵宝《文恪王公墓志铭》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