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霜(1907年-1942年),女,旦角。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主要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白玉霜别名: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滦县出生日期:1907逝世日期:1942年阴历6月29日职业:评剧表演艺术家 个人经历2 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生于1907年。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11岁学京韵大鼓,14岁改学评剧,演出于青岛、大连一带。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觉的没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 主要作品3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玉堂春》、《潇湘夜雨》、《老妈开磅》、《豆汁记》、《赵芸娘》、《花为媒》、《马震华哀史》等。
李再雯也称筱白玉霜 (1922年一1967年12月21日)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个人作品4艺术特色5社会贡献6名人轶事7艺术传承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再雯别名:小白玉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22年逝世日期:1967年12月21日职业:著名评剧演员主要成就:评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评剧旦角代表作品:《秦香莲》《玉堂春》《闹严府》《杜十娘》 人物生平2 小白玉霜,评剧旦行女演员。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5岁随父亲从天津逃荒到北京,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做养女,评剧新白派创始人。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有的版本称为李文祉】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是阳秋、玉海、新中华等评剧团的创始人。 个人作品3 她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电影,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 艺术特色4 小白玉霜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她的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小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传神,表演风格轻淡素雅,细腻含蓄,不浮不泛。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 社会贡献5 小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评剧白派由白玉霜创立于三十年代,发扬光大的却是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后来的“白派”特指小白玉霜的“新白派”。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 名人轶事6 小白玉霜认识到自己既要高擎白派的旗帜,又必须和白玉霜的唱腔有所区别。经过她自己认真细致的分析,发现了自己和白玉霜声音素质的异同,敢于肯定自己没有白玉霜嗓音宽亮,底气没有白玉霜足,但也不卑不亢,对于自身在“膛音”和发音厚实上挖掘潜力,发挥白玉霜咬字狠、字音准的长处,并使自己的演唱吐字清楚而又打远。但是她却不能像白玉霜那样放开喉咙唱,那会招致白玉霜吃“戏醋”。她必须悠着劲儿来,使暗劲,要以情感人,不亮嗓子。她尝试着提着气唱,既用丹田气,又不让声音完全打出去,而是让声音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远,形成另一功劲儿。创立了自身的唱腔。碍于开山师祖,对于她来说,创新真是不易。也可以说她新的唱腔风格是在内外夹攻下逼出来的。小白玉霜与新凤霞,都是上个世纪40年代,在天津评剧舞台上升起的耀眼新星。小白玉霜出道较早,1937年年仅15岁就在天津代替养母白玉霜挑班并开始走红,但她在同龄演员中却从不摆架子,一直关照着比 艺术传承7 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她虽然没有嫡传弟子,但她的唱腔却广为流传。刘萍被称为小白玉霜的弟子,白派传人。小白玉霜受迫害致死后,刘萍以受过小白老师指点而作为白派弟子进行培养,而且因为全国白派弟子几乎接近于零,所以她才能崭露头角,成为“新星”。刘萍的弟子王冠丽是白派表演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评剧白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历四代,已有70余年历史了。
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筱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小白玉霜人物生平3小白玉霜个人作品4小白玉霜艺术特色5小白玉霜社会贡献6小白玉霜名人轶事7小白玉霜艺术传承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再雯别名:小白玉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22年逝世日期:1967年12月21日职业:著名评剧演员主要成就:评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评剧旦角代表作品:《秦香莲》《玉堂春》《闹严府》《杜十娘》 小白玉霜人物生平2 小白玉霜,评剧旦行女演员。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5岁随父亲从天津逃荒到北京,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做养女,评剧新白派创始人。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有的版本称为李文祉】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是阳秋、玉海、新中华等评剧团的创始人。 小白玉霜个人作品3 她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电影,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 小白玉霜艺术特色4 小白玉霜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她的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小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传神,表演风格轻淡素雅,细腻含蓄,不浮不泛。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 小白玉霜社会贡献5 小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评剧白派由白玉霜创立于三十年代,发扬光大的却是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后来的“白派”特指小白玉霜的“新白派”。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 小白玉霜名人轶事6 小白玉霜认识到自己既要高擎白派的旗帜,又必须和白玉霜的唱腔有所区别。经过她自己认真细致的分析,发现了自己和白玉霜声音素质的异同,敢于肯定自己没有白玉霜嗓音宽亮,底气没有白玉霜足,但也不卑不亢,对于自身在“膛音”和发音厚实上挖掘潜力,发挥白玉霜咬字狠、字音准的长处,并使自己的演唱吐字清楚而又打远。但是她却不能像白玉霜那样放开喉咙唱,那会招致白玉霜吃“戏醋”。她必须悠着劲儿来,使暗劲,要以情感人,不亮嗓子。她尝试着提着气唱,既用丹田气,又不让声音完全打出去,而是让声音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远,形成另一功劲儿。创立了自身的唱腔。碍于开山师祖,对于她来说,创新真是不易。也可以说她新的唱腔风格是在内外夹攻下逼出来的。小白玉霜与新凤霞,都是上个世纪40年代,在天津评剧舞台上升起的耀眼新星。小白玉霜出道较早,1937年年仅15岁就在天津代替养母白玉霜挑班并开始走红,但她在同龄演员中却从不摆架子,一直关照着比 小白玉霜艺术传承7 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她虽然没有嫡传弟子,但她的唱腔却广为流传。刘萍被称为小白玉霜的弟子,白派传人。小白玉霜受迫害致死后,刘萍以受过小白老师指点而作为白派弟子进行培养,而且因为全国白派弟子几乎接近于零,所以她才能崭露头角,成为“新星”。刘萍的弟子王冠丽是白派表演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评剧白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历四代,已有70余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