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饮用咖啡并结合适当运动可降低皮肤癌风险。 通过对实验鼠进行实验发现,运动刺激与咖啡因喂食不仅可使小鼠患皮肤瘤的风险降低62%,还可以使患癌小鼠的肿瘤大小缩小约82%。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厄内斯特马里奥罗格斯大学药学院的Yao-Ping Lu教授是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表示说:“这种咖啡兼运动疗法可降低动物因过度太阳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癌风险,我们相信这种疗法也将同样适合于人类。” 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一定量咖啡因喂食后,然后迫使其在滚动的轮子上运动一段时间。咖啡因与运动都对动物有益,但是其综合效果远远大于其效果之和。 // 单单喂养咖啡因可使患癌小鼠体内的肿瘤数减少约27%,其肿瘤尺寸也减小约61%;单单进行运动的患癌小鼠,体内的肿瘤数减少约35%,其肿瘤尺寸也减小约70%。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目前还尚不清楚,但是Yao-Ping Lu教授怀疑其很可能与炎症有关,因为经过咖啡运动疗法后的小鼠其体内的炎症减轻了约92%。(责任编辑:徐晓宇)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桑福德医学研究所专家发现,海藻和蘑菇中富含一种稀有糖类,可有效对抗皮肤癌。 这种稀有糖类被称为L-岩藻糖,先前已被证实和某些癌症及炎症存在关联。L-岩藻糖可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提供保护,进而阻止发生炎症并及时转移健康细胞。近日这项研究发现,这种稀有糖类对抑制皮肤癌(黑色素瘤)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扩散。摄入L-岩藻糖不仅可影响肿瘤本身,还可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该发现对预防皮肤癌的研究十分有利。 // 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咖啡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饮品,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休息时光,来一杯咖啡放松一下都是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咖啡似乎还具有抗癌功效,一起来看看雅虎营养带来的最新研究结果吧! 爱喝咖啡的小伙伴们,你们的福音来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那些定期喝咖啡的人能有效抵御恶性黑色素瘤,这是在美国引起皮肤癌致死的主要病症。 在这项研究中,实验组的人群每天至少喝四杯咖啡,他们比对照组人群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降低了20%。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会员,艾丽卡·洛夫特菲尔德(Erikka Loftfield)说,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对咖啡饮用者具有鼓舞作用,但“并不是说人们应该改变自己的咖啡饮用习惯”,“要想降低风险,最重要的还是减少日晒和紫外线照射”。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有最近一些别的研究结果,都让咖啡爱好者更安心了,至少他们明确了一点,喝咖啡并不是一件冒险的事。” 洛夫特菲尔德在一封邮件里这样告诉《生活科学》,“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建议每个人都改变自己喝咖啡的习惯。” 实验过程回顾 之前的研究结果发现,喝咖啡会降低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黑色素瘤在在色素细胞中形成,这种细胞叫做生黑色素细胞。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记录,2014年,有9710名患者死于该疾病,还确诊出76100名新患者。 洛夫特菲尔德和她的团队分析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和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联合进行的跟踪实验,这个实验对447357名退休人员进行了十年的跟踪观察。最终,有2904名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皮肤深处),还有2874名黑色素瘤早期患者(癌细胞还停留在皮肤表层)。洛夫特菲尔德说,“我们的研究是目前对黑色素瘤和咖啡的关系最大规模最有价值的研究。” 参与者提供他们每天的咖啡消耗量,还有一些别的有患癌风险的因素,如锻炼情况、酒精摄入量、体重指数。为了采集参与者的紫外线照射情况,研究人员采集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在每个人的住所获取的光照量。 咖啡的预防效果真的乐观吗? 这个研究结果主要是针对含有咖啡因的咖啡,不包括脱因咖啡。研究者说,很可能咖啡因就是皮肤的保护因素,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咖啡中有另外一种预防黑色素瘤的成分,含咖啡因的咖啡比脱因咖啡含有更多的预防成分。 // 脱因咖啡没有这种预防效果也可能是偶然性因素,洛夫特菲尔德说。 研究者计划从另外一群人的实验中寻找咖啡预防皮肤癌的证据,但是洛夫特菲尔德指出,该项研究的结果是有局限性的:研究员并不知道实验对象日常的护肤习惯,也不知道他们本来的肤色(肤色深的人和有雀斑的人更容易患皮肤癌)。除此之外,也不清楚具体哪种咖啡对皮肤真正有效。
炎炎夏日,每次出门免不了烈日暴晒。回家一照镜子,又晒黑了!你知道吗?过度或长期的日光照射不仅会加速皮肤衰老,让你又黄又黑,还长斑,甚至会发生癌变。那么,拿什么拯救你的肌肤和健康?下面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就来说说防晒这点事。 防晒到底是防什么 首先了解下,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自然衰老只占10%~20%,而光老化却占80%~90%。 什么是光老化? 光老化就是由于皮肤长时间受到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损害,这个损害可累及到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导致皮肤组织改变,在外观上表现为:皮肤粗糙、松弛、下垂、出现皱纹、色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并可能出现各种恶性和良性肿瘤。 而这所谓的“光”,就是我们常说的紫外线。 长波紫外线(UVA),俗称“晒黑段”。穿透能力强,即使阴天下雨,它也可以穿过云层到达地面。既能引起皮肤晒黑,又能直达皮肤真皮层,破坏胶原蛋白的合成,使弹性纤维变的脆弱,加剧皮肤老化,并且这种影响是可叠加、可累积的,对皮肤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及老化。 中波紫外线(UVB),俗称“晒红段” 穿透表皮层的基底层,使黑色素更加活跃,皮肤晒黑、斑点加重,也会使皮肤晒伤,出现红、热的征兆,严重的脱皮、红肿、水泡等现象。 不防晒有什么危害 1、不防晒会导致被晒伤 紫外线会让皮肤发生炎症,出现发红、破皮甚至是水泡等症状,局部会有很明显的刺痛。 2、不防晒导致晒斑 皮肤感觉到阳光强烈,会长斑来进行自我保护,而脸部皮肤比较薄,长出晒斑的可能更大。 3、不防晒可能导致皮肤癌 紫外线日积月累的伤害是很可怕的,不防晒可能会患上癌症。调查发现,那些臭氧层比较薄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人们患上皮肤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 4、防晒对皮肤的损伤不可逆转 阳光导致的晒斑需要一个很长的淡化周期,坚持使用美白产品或借助镭射手段可以慢慢让色斑面积缩小,同时颜色变浅。 而日晒引起的肌肤内部的光氧化损伤却是很难逆转的。紫外线会直接破坏决定肌肤质地和弹性的肌底胶原组织,让肌肤老化,这种发生在深层的肌肤问题虽然可以借助抗老产品或技术来改善,但也很难让肌肤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皮肤癌的发病率与阳光暴晒有直接关系,所以想要皮肤年轻健康,首先要做好防晒工作。 应该如何防晒? 1、规避性防晒:不花钱的防晒 通俗来说,就是避免在紫外线过强的情况下出行。 一天当中,中午时分紫外线最强;一年当中,晚春和夏季则是紫外线最强的季节;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 建议:室外活动时,注意规避紫外线强的时段和地点,必须外出时尽量在树荫、山坡阴面从事户外活动。 2、遮挡性防晒:硬防晒 使用遮阳伞、帽子、墨镜、口罩、防晒衣等物品。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的太阳伞防晒效果好;帽子的帽檐边长最好在7.5cm以上,才有较好的防晒效果;墨镜要选择镜片足够宽大,同时能覆盖全部紫外光的遮阳镜,镜片以深色为宜,但不宜影响视觉。 3、化妆品防晒:化学防晒 防晒品这样更好用: 选择合适的防晒品,防晒效果SPF和PFA说了算; SPF(防晒指数):简单说来,就是皮肤抵挡紫外线的时间倍数。 PFA(紫外线A-防护指标PFA):PFA值越高,表示防护时间越长。 一般来说,在强烈日晒下,皮肤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发生红斑,如果产品的SPF值为15,那么理论上,涂抹这款防晒产品后,可以在太阳下停留150分钟而皮肤不被晒伤。 当产品的SPF值小于2,没有防晒效果;SPF值在2~50,防晒效果逐渐提高;SPF值大于50,效果增加就不太明显了。 出门前10-20分钟就涂好防晒产品; 正确用量每次至少1-2ml左右,约一个硬币大小,有一定厚度,才能达到最佳防晒效果; 夏天需要重复涂抹防晒品。 防晒误区 误区一:只有在十分炎热的高温下,紫外线才会非常强烈。 真实情况:紫外线不会觉得热。譬如人们在爬山时,愈往上,紫外线也就愈强,山风吹得很凉快,但紫外线已很强。每往上1000米,紫外线就增强10%。在大海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海风让你感觉凉爽,然而此时的紫外线已达到极强的程度。 误区二:阴天时云层很厚,紫外线就不会伤害到皮肤了。 真实情况:云层对紫外线来说几乎起不到任何隔离作用,90%的紫外线都能穿透云层,惟有昏暗而又厚重的雨云层才能阻止部分紫外线。 误区三:防晒产品的防晒系数越高,就越对皮肤有利。 真实情况:防晒系数越高的产品,就意味着添加了越多的防晒剂,对肌肤的刺激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是平常上班的话,选SPF15、PA+的产品就可。如果在户外运动的话,宜选SPF25~SPF35、PA++的产品。如果是到海边游泳时,则选SPF35~SPF50、PA+++即可。 误区四:防晒品涂上后即可会产生防晒保护效果。 真实情况:由于防晒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保护效果,因此比须提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在补充一次,在使用的剂量上,每次至少须有1~2毫升的量,方可达到最佳防晒功效。 误区五:偶尔几次忘记涂防晒品,不会对皮肤有太大的影响。 真实情况:日晒是可以累积的,因此虽然只是间接性地接受日晒,对皮肤的伤害却会长期积累下来,或许无法立刻看到后果,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肌肤晒黑、脸上出现斑点、皮肤失去弹性、产生皱纹、老化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