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府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趣历史网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清朝知县能不能晋升为知府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清朝的行政体制划分当中,知县跟知府属于上下级别的关系。在清朝乾隆以后,官阶逐渐成型的情况下,知县属于正七品官,如果是京县知县,就是正六品。所谓京县知县,不是说单指北京周围的县城,而是特指大兴、宛平、沈阳三个县。大兴、宛平是北京国都周围的县,沈阳是清朝陪都。而知府属于从四品官阶。  如果是按照清朝理论划分来说,知县升任知府,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理论升迁中,也应该如此。但在实际升迁过程中,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种复杂主要是跟两个方面有关系,一个是清朝知府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清朝的时候,朝廷对知府特别重视,甚至在官员任免上需要由皇帝亲自考核人选。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就经常亲自过问知府官员的人选。朝廷如此重视,其实不难理解。清朝的时候,知府承担的政务非常繁重。从财政、钱粮、赋税、教化地方,甚至推行教育、兴修水利等,都需要由知府直接承担。  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知府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处理实际政务的经验。在清朝的行政体制当中,省一级的总督、巡抚是不负责处理地方上实际政务,他们主要依靠公文催促底下官员处理。所以,知府的人选,经常是关系到朝廷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知府的人选当中,主要是督抚一级的官员举荐,以及吏部官员的选拔,还有依靠官员资历进行选拔。一般来说,知府的人选常常会从地方上选拔考核比较优秀的官员当中遴选出来,而选拔范围一般是比知府官阶稍低的同知一级的官员,或者是同级别的京官。这个在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雍正时期,朝廷经常会把能力比较强的京官调任到地方任职,这个时候,知府的人选就会主要来自京官了。 而乾隆时期,会倾向于把能力较差的地方官调任到京官任职。但总体而言,朝廷仍是倾向于让优秀的官吏去担任知府。  从这一点,就可以把很多知县的升迁之路卡住了。从官阶上,知县似乎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升迁到知府,到如果他们的考核没有通过,达不到朝廷的要求,自然也就跟升迁无缘了。  而且,从知县到知府,正七品到从四品,还有多个门槛要跨过,稍有不慎,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罢官辞职,乃至锒铛入狱,可谓步步惊心。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除了由于对知府的严格要求以外,导致知县升迁之路的艰难外,随着清朝中后期官场官员的冗员现象越来越严重,升迁也越来越难。清朝开国的时候,由于人才短缺,那个时候对官员的要求有放弃,官场上也有足够的职位可以让这些官员,以及从各个途径被提拔到官场的人任职。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想要当官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官场的职位总是有限的。这种矛盾下,就出现很多人哪怕获得了当官的资格,也没有官职可以担任。  到了清朝中后期,很多人连知县都混不上。因为想要获得一个当官的名额实在太难。如此艰难的当官途径,自然让很多人无法升迁。再加上后期朝政腐败,即便是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也无法升迁。如果没有足够强硬的关系,即便是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也可能一辈子都是知县官职,无法升任知府。  如此种种情况,也造就了后来清朝官场的种种怪现象,令人笑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30
《红楼梦》贾知府金榜题名恃才傲物,被小人下手暗害-趣历史网

《红楼梦》贾知府金榜题名恃才傲物,被小人下手暗害-趣历史网

  《红楼梦》贾知府金榜题名恃才傲物,考中进士外放为官,不几年竟被他升任了大如州的知府,可谓是官场得意,苦尽甘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更惊喜的是上任第一天,竟然见到“梦中情人”娇杏,遂按图索骥找到封肃家里的甄家娘子,才知故人甄士隐已经出家去了几年。  贾雨村唏嘘不已,送给甄家娘子好些财物供她生计。又提出要娶娇杏做二房。  娇杏本是甄家一个丫头,按说也就配做个侍妾通房。但贾雨村不忘旧情,竟然娶她做了二房。  这娇杏也争气,过门后不久就怀孕生下雨村长子,随后雨村正室一病而死。他也没再续弦,直接将娇杏扶正,可见这娇杏真是命运两济。  贾雨村抱得美人归,又后继有人,官场得意顺遂,人生一时志得意满。遥想当年被阻隔在葫芦庙的落魄,不可同日而语,怎不得意!  不过,人生有得必有失,贾雨村的得意就让很多人不得意。  贾雨村这人恃才傲物,目下无人。确有真才实干,要不也不会擢升如此之快。  但官场最是弱肉强食。贾雨村之前得遇好领导,对他赏识又不断提拔举荐。  如今他升到高位,老领导帮不了他,就不免遭人所忌。  雨村为官最是揽功贪权,骄横跋扈。更兼他贫苦出身,一朝得意便大肆敛财,都让同僚侧目。  一州府衙,荟萃各路人才。那些各管政务的同僚,多是背景深厚有来路之人。背后地方大族和朝廷官场利益盘根错节。  如今贾雨村上任后,不把众人放在眼里不说,还大搞一言堂,启蒙不引人忌恨。  身边幕僚虽察言观色预见问题,也曾委婉劝说多与人为善。  奈何雨村又犯了当初在家乡的旧病,视群僚皆是庸碌之辈,不以为意。  再则遇到不如意事便动辄斥责,有功不赏,有过重罚,一时间搅得整个州府怨声载道。  群僚敢怒不敢言,却早在暗中团结,直言与此“獠”不共戴天。  也是合该出事,一次州府议事,贾雨村又一次狂态毕露,对时政针砭时弊,颇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大不敬之言,更将矛头指向当今。  好在幕僚及时打断他的狂言,才得适可而止。  却不想此事正中同僚下怀,过后便集名上诉告之与雨村上司。  那上司早不忿雨村之狂态。便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当今皇帝才得登基,正是大有抱负胸怀。最厌官员华而不实沽名钓誉,更恨地方官作威作福搅乱百姓。  于是,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雨村革职。  文中暗表,革职为古代惩治官员的最重责罚。俗称削职为民。  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到了宋代才由寒士翻身掌权。  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闯过科举独木桥,才得跻身官场,再一步步攀爬升迁。  革职为民后,往日心血全部功亏于溃,实属对文臣最严重的惩罚。  不过贾雨村被参,只是沽名钓誉引皇帝厌恶,到底没有实证他有何政治过失。  所以,雨村革职之后没有“查办”,得以全身而退。  当吏部文书到达州府,群僚无不称心如意。贾雨村知道被人所害,心中十分恨意,面上却并不表露出来,坦然交割嬉笑自若。  随后,他便将妻子送还原籍,身边只带了一个小僮,游览天下名胜而去。  贾雨村当日不过胡州一落魄仕宦之家的最后一人。十年寒窗终得甄士隐资助,春闱得意金榜题名,此后官场顺遂至今。突遭此劫,概因他恃才傲物、根基浅薄所致。  如果当日他并不急迫而去,能得士隐的两封举荐信,他在京中必有交集。不愁不能投靠权贵门下,也不会被人一参既倒。  而他如果不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也便不会连当日“座师”同科也不帮他。  贾雨村如今之“兴亡”,实为咎由自取。  只是雨村官身已去自省,才知自己过失,却悔之晚矣。  他将妻子送还原籍并不休整,心有不甘借游览天下之名,寻找复职机会。  当日他被革职后就已经休修书求助,奈何无人施以援手。更让他认识到“靠山”重要。  官场攀登,若只以能力并不能凭恃,唯有双管齐下才是至理。  这次革职,彻底让贾雨村认清为官之道。但目前最要紧的不是自省,而是如何求得门路为自己复职。  于是几经考量,贾雨村将目光放在了南京。那里虽是养老之地,却更多“冷灶”可烧。虽不能临时抱佛脚,却有不少曲线门路。  雨村最看重的是现任金陵体仁院总裁的甄家,屹立南京数十年不倒的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5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 道台比知府还要大吗-趣历史网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 道台比知府还要大吗-趣历史网

  对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为何说这个官职很特殊?它有知府大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道台是清朝官职道员的尊称,这个官职可谓是清朝所独创,在官级上比知府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知府升任道台,属于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  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官制,在地方上划分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巡抚,府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府,县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县。巡抚官级是从二品,知府的官级是从四品,知县的官级则是正七品。  在巡抚之上还设有正二品的总督,而总督可以管辖数个省的军政大权,不过相比于巡抚主管政务,总督则是侧重于监督治军。  清朝的这一套地方官职体系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总督和巡抚是设立于明朝中后期的官职,在明初时期是没有总督和巡抚之职的。  在明初时期各省是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的,没有统一的长官,主管一省行政的是布政使司,主管一省司法的是按察使司,主管一省军事的是都指挥使司,当时也称之为三司机构。只是在名义上主管行政的布政使算是一省之长官,但实际上这三个机构是独立不相统属的。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各省的监管,经常会派京官巡视各省,这些派出巡视各省的官员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干预各省军、政、司法权,这些被外派巡视地方的京官就被称之为巡抚。  但是这些巡抚巡视完地方之后,权力和职务也就被撤销了,所以最初的时候巡抚有些类似于钦差的性质,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监察巡视地方,巡视任务结束之后职务也就撤销了。  不过在明朝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时候,嘉靖发现用巡抚管理地方各省很便利,朝廷只需要对接巡抚一个人就行,不用像之前似的要对接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于是在嘉靖之后就把巡抚变成了常设官职,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统一协调一省的行政、司法、军事三大权。  总督和巡抚一样最初也属于临时性质钦差似的官职,通常都是有战事发生时皇帝派重要官员到前线统一协调多个省份督战和备战,比如明朝的三边总督就是专门应对西北边境战事而设立的职务。  战事发生派出总督,战事结束总督卸职,所以注定了总督本身就是侧重于军事的官职。总督这个职务在明朝其实一直都不是常设官职,都是临时性质的钦差官职,但是明朝后期一直有战事,所以总督的职务也一直没能撤销,比如蓟辽总督一职,专门用来抵御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因此也算是最后变成常设官职了。  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官制,保留了总督和巡抚一职,并且把总督变为常设官职,虽然名义上总督可以协调管理数省的军、政、司法大权,但是相比于专职于政务的巡抚,总督还是侧重于管理军事。  而清朝在保留总督和巡抚之职时,也对官职进行了改革,清朝取消了明朝的都指挥使的官职,改以提督代替,因此在清朝提督就成了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样道员就是清朝独创的改革性官职。  道台的正式官名叫道员,道台是民间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民间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县都有尊称,民间尊称总督为制台,巡抚为抚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台,知府为府台,知县为县台,而对道员的尊称就是道台。  清朝的道员是在明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上演变而来,明朝的布政使有四名副手,分别是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有两名副手分别是副使和佥事,清朝最初设立道员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了左右参政道、左右参议道、副使道、佥事道。  而道员又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布政使之下的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就属于分守道,这些道员常驻省城,辅助布政使处理地方府县上报的事务,而按察使之下的副使道和佥事道则属于分巡道,这些道员由省里分派到各府县常驻,负责协调省城与府县之间的联系,并分别负责两个或者多个府县的专职事务。  因此说白了道员实际上属于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隶属于布政使和按察使管理,后来清朝在这个基础上在一些产盐省份设立盐运使,而在盐运使的下属又设立的盐法道,这也就形成了专职业务的道员。  再后来清朝的地方官制日趋完善详细,除了负责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道员之外,上面说的负责盐务的盐法道,还有负责水务的水利道,负责驿站传送的驿传道,负责粮食产收和运输的粮道等等。  总之道员后来越发专职,专人专职负责专业,管两个府县或数个府县的专业事务,道员的设立有效地加强了省对各府县之间的管理协调,也强化了各府县之间的联系,这样省得跨区域办事时,同省内各府县之间的不熟悉,不协调的问题,提高了省内各府县之间跨区域办事的效率性。  道台的官职品级在清初时期并不是很固定,清初时期道台的官级甚至横跨一品官到四品官之间,跨度非常大。  比如康熙时期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有功的谋臣周培公,三藩之乱时,平凉提督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反叛,周培公跟随大学士图海征讨王辅臣,后来周培公自告奋勇孤身入平凉城劝降了王辅臣。  由于周培公兵不血刃就收服了叛将王辅臣,这让康熙十分高兴,当时康熙赐周培公黄马褂和一品官衔待遇。但是后来清朝并没有给周培公安排与他官级对应的一品官职,而是给他外放为山东登莱兵备道。  这个兵备道属于是宪兵性质,是隶属于山东按察使之下的属官,主要负责巡视纠察地方驻军的军纪问题。而要知道作为周培公的顶头上司山东按察使也不过是正三品官,巡抚加六部侍郎衔也不过是正二品官,而总督加六部尚书衔也不过是从一品官,而周培公一个道台就享受到了正一品官的待遇,官级远比直属上司按察使高得多,都比巡抚和总督还高了。  所以周培公带着正一品高官的品级出任兵备道,也使得他备受同僚和上司们的排挤,这也使得他最后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直到后来他又给康熙上平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谋划书,康熙才封他为正一品的盛京将军之职,至此周培公的官级才算是与职务对等了。  有鉴于此,因此在乾隆时期,乾隆正式把道台的官级固定为正四品官,不过到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变得混乱起来,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新增设了不少道台,加上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清朝不惜以高官厚禄来招揽人才,这时候道台的官级又变得不固定起来。  光绪时期,御史李慈铭就曾上书称: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则人不知恩,予之太骤,则士无由劝。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李慈铭就是希望清朝明确道台品级,不要给道台越级加官。可是由于晚清时期政局混乱,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越级加官的事屡见不鲜。就像袁世凯曾帮助清朝平定了朝鲜的壬午兵变,于是清朝就任命袁世凯为驻朝鲜道员,享受正三品官待遇,远比一般的道台待遇要高。再加上道台的人数并没有定数,都是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务设立,所以晚清时期道台这个官职最混乱,稍微有点功劳,有点才能,就会被各省的巡抚或总督报请朝廷留为道台,而朝廷为了留住人才也都会批准,甚至还会越级加官为道台,这也造成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开始陷入混乱的缘故。  说完道台再说说知府,知府属于清朝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之一,在清初时期知府属于正四品官,而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则要高一些,这两个府的知府属于是正三品官。在乾隆时期正式固定确立了道台为正四品官之后,乾隆就定知府为从四品官,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不变。  虽然官级上道台比知府高,但是在权力上当然是知府权力大,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产物,而知府则是一级行政机构,全权管理一个府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一个市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所以在权力上知府比道台大了不少。  但是在乾隆晚年嘉庆初期,道台被皇帝赋予了密折专奏的权力,可以直接和皇帝对接,这样一来道台的地位就很尊崇了,在这一点上远比知府要高得多。  而且道台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知府想晋升通常都是先晋升为道台,之后就晋升为按察使,再之后晋升为布政使,再往后就是晋升为巡抚,最终晋升成总督就算是官场巅峰了。  所以单从晋升途径就能看出道台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但是在权力上知府集一府的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肯定不是道台能比的。所以通常不想在知府位置上继续晋升的人,也就更愿意当一个知府守着一亩三分地了,毕竟不是每一个知府最后都能熬成总督的,升职无望不如留住手里的权力为好。  因此道台这个官职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不过只是在官级上高了半级而已,但是在受到皇帝关注的方面则要比知府好太多了,地位也要比知府更加尊崇。  举报/反馈道台是清朝官职道员的尊称,这个官职可谓是清朝所独创,在官级上比知府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知府升任道台,属于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  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官制,在地方上划分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巡抚,府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府,县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县。巡抚官级是从二品,知府的官级是从四品,知县的官级则是正七品。  在巡抚之上还设有正二品的总督,而总督可以管辖数个省的军政大权,不过相比于巡抚主管政务,总督则是侧重于监督治军。  清朝的这一套地方官职体系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总督和巡抚是设立于明朝中后期的官职,在明初时期是没有总督和巡抚之职的。  在明初时期各省是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的,没有统一的长官,主管一省行政的是布政使司,主管一省司法的是按察使司,主管一省军事的是都指挥使司,当时也称之为三司机构。只是在名义上主管行政的布政使算是一省之长官,但实际上这三个机构是独立不相统属的。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各省的监管,经常会派京官巡视各省,这些派出巡视各省的官员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干预各省军、政、司法权,这些被外派巡视地方的京官就被称之为巡抚。  但是这些巡抚巡视完地方之后,权力和职务也就被撤销了,所以最初的时候巡抚有些类似于钦差的性质,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监察巡视地方,巡视任务结束之后职务也就撤销了。  不过在明朝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时候,嘉靖发现用巡抚管理地方各省很便利,朝廷只需要对接巡抚一个人就行,不用像之前似的要对接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于是在嘉靖之后就把巡抚变成了常设官职,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统一协调一省的行政、司法、军事三大权。  总督和巡抚一样最初也属于临时性质钦差似的官职,通常都是有战事发生时皇帝派重要官员到前线统一协调多个省份督战和备战,比如明朝的三边总督就是专门应对西北边境战事而设立的职务。  战事发生派出总督,战事结束总督卸职,所以注定了总督本身就是侧重于军事的官职。总督这个职务在明朝其实一直都不是常设官职,都是临时性质的钦差官职,但是明朝后期一直有战事,所以总督的职务也一直没能撤销,比如蓟辽总督一职,专门用来抵御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因此也算是最后变成常设官职了。  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官制,保留了总督和巡抚一职,并且把总督变为常设官职,虽然名义上总督可以协调管理数省的军、政、司法大权,但是相比于专职于政务的巡抚,总督还是侧重于管理军事。  而清朝在保留总督和巡抚之职时,也对官职进行了改革,清朝取消了明朝的都指挥使的官职,改以提督代替,因此在清朝提督就成了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样道员就是清朝独创的改革性官职。  道台的正式官名叫道员,道台是民间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民间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县都有尊称,民间尊称总督为制台,巡抚为抚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台,知府为府台,知县为县台,而对道员的尊称就是道台。  清朝的道员是在明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上演变而来,明朝的布政使有四名副手,分别是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有两名副手分别是副使和佥事,清朝最初设立道员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了左右参政道、左右参议道、副使道、佥事道。  而道员又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布政使之下的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就属于分守道,这些道员常驻省城,辅助布政使处理地方府县上报的事务,而按察使之下的副使道和佥事道则属于分巡道,这些道员由省里分派到各府县常驻,负责协调省城与府县之间的联系,并分别负责两个或者多个府县的专职事务。  因此说白了道员实际上属于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隶属于布政使和按察使管理,后来清朝在这个基础上在一些产盐省份设立盐运使,而在盐运使的下属又设立的盐法道,这也就形成了专职业务的道员。  再后来清朝的地方官制日趋完善详细,除了负责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道员之外,上面说的负责盐务的盐法道,还有负责水务的水利道,负责驿站传送的驿传道,负责粮食产收和运输的粮道等等。  总之道员后来越发专职,专人专职负责专业,管两个府县或数个府县的专业事务,道员的设立有效地加强了省对各府县之间的管理协调,也强化了各府县之间的联系,这样省得跨区域办事时,同省内各府县之间的不熟悉,不协调的问题,提高了省内各府县之间跨区域办事的效率性。  道台的官职品级在清初时期并不是很固定,清初时期道台的官级甚至横跨一品官到四品官之间,跨度非常大。  比如康熙时期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有功的谋臣周培公,三藩之乱时,平凉提督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反叛,周培公跟随大学士图海征讨王辅臣,后来周培公自告奋勇孤身入平凉城劝降了王辅臣。  由于周培公兵不血刃就收服了叛将王辅臣,这让康熙十分高兴,当时康熙赐周培公黄马褂和一品官衔待遇。但是后来清朝并没有给周培公安排与他官级对应的一品官职,而是给他外放为山东登莱兵备道。  这个兵备道属于是宪兵性质,是隶属于山东按察使之下的属官,主要负责巡视纠察地方驻军的军纪问题。而要知道作为周培公的顶头上司山东按察使也不过是正三品官,巡抚加六部侍郎衔也不过是正二品官,而总督加六部尚书衔也不过是从一品官,而周培公一个道台就享受到了正一品官的待遇,官级远比直属上司按察使高得多,都比巡抚和总督还高了。  所以周培公带着正一品高官的品级出任兵备道,也使得他备受同僚和上司们的排挤,这也使得他最后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直到后来他又给康熙上平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谋划书,康熙才封他为正一品的盛京将军之职,至此周培公的官级才算是与职务对等了。  有鉴于此,因此在乾隆时期,乾隆正式把道台的官级固定为正四品官,不过到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变得混乱起来,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新增设了不少道台,加上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清朝不惜以高官厚禄来招揽人才,这时候道台的官级又变得不固定起来。  光绪时期,御史李慈铭就曾上书称: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则人不知恩,予之太骤,则士无由劝。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李慈铭就是希望清朝明确道台品级,不要给道台越级加官。可是由于晚清时期政局混乱,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越级加官的事屡见不鲜。就像袁世凯曾帮助清朝平定了朝鲜的壬午兵变,于是清朝就任命袁世凯为驻朝鲜道员,享受正三品官待遇,远比一般的道台待遇要高。再加上道台的人数并没有定数,都是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务设立,所以晚清时期道台这个官职最混乱,稍微有点功劳,有点才能,就会被各省的巡抚或总督报请朝廷留为道台,而朝廷为了留住人才也都会批准,甚至还会越级加官为道台,这也造成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开始陷入混乱的缘故。  说完道台再说说知府,知府属于清朝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之一,在清初时期知府属于正四品官,而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则要高一些,这两个府的知府属于是正三品官。在乾隆时期正式固定确立了道台为正四品官之后,乾隆就定知府为从四品官,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不变。  虽然官级上道台比知府高,但是在权力上当然是知府权力大,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产物,而知府则是一级行政机构,全权管理一个府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一个市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所以在权力上知府比道台大了不少。  但是在乾隆晚年嘉庆初期,道台被皇帝赋予了密折专奏的权力,可以直接和皇帝对接,这样一来道台的地位就很尊崇了,在这一点上远比知府要高得多。  而且道台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知府想晋升通常都是先晋升为道台,之后就晋升为按察使,再之后晋升为布政使,再往后就是晋升为巡抚,最终晋升成总督就算是官场巅峰了。  所以单从晋升途径就能看出道台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但是在权力上知府集一府的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肯定不是道台能比的。所以通常不想在知府位置上继续晋升的人,也就更愿意当一个知府守着一亩三分地了,毕竟不是每一个知府最后都能熬成总督的,升职无望不如留住手里的权力为好。  因此道台这个官职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不过只是在官级上高了半级而已,但是在受到皇帝关注的方面则要比知府好太多了,地位也要比知府更加尊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3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趣历史网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的王爷可以直接罢免知府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的王爷理论上不可以罢免知府,但是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罢免知府的。  要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先说明一下清朝的官制和宗室爵位制度。清朝的宗室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一共十二等,每等分为若干级。  清朝的王爷是指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和明朝的王爷一样,清朝的王爷也是两个等级。  但是清朝的王爷和明朝的王爷还是有很多区别,比如明朝的王爷比较容易获得,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和亲王的儿子,都可以直接获得王爷爵位。换句话来说,明朝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必须是亲王打底(其中一位是皇帝),亲王的儿子是郡王打底(其中一位是继承亲王爵位)。  而清朝的王爷爵位需要有功劳,才可以获得,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是一样的,比如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继位前是亲王,八阿哥才是贝勒,其他的儿子也是亲王和郡王、贝勒、贝子都有。  所以清朝的皇子不一定有很高的爵位,如果没有功劳或者不受皇帝待见,可能都没有爵位,比如乾隆皇帝的十二阿哥,因为母亲是乾隆讨厌的继后那拉氏,所以十二阿哥在乾隆朝,一直是光头阿哥,没有爵位。  清朝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吸取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不让王爷爵位泛滥,有利于减轻朝廷的压力。清朝的爵位除了世袭罔替的,也就是除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他爵位都是要降级的,也就是说即使继承爵位的后代一样会降级,亲王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儿继承爵位成为郡王,其他儿子没有爵位,只能靠立功被皇帝封赏。  所以在清朝能成为王爷(亲王和郡王)也是很难得,首先得是皇室,其次还得有功劳或者获得皇帝的喜爱。  当然清朝的王爷和明朝的王爷也差不多,很少有能参与朝政的,不同的是明朝的王爷分封各地,清朝的王爷在京城里面。  既然清朝的王爷很少参与朝政,那么任免知府就更加不大可能了,要知道知府是朝廷的从四品官员。知府的选任,皇帝是非常重视的,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  顺治帝在位时期,他觉得:“知府乃吏治之本,若尽得其人,天下何患不治?”  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上官及在外督抚,各举堪任知府一人,这样会有很多合适的人员备知府之用。  后来皇帝基本上也都运用这样方式选拔任用知府,很多督抚还可以给皇帝举荐人才担任知府,但是督抚推荐给皇帝的官员,很难在本省担任知府。  如果本省知府空缺,也不一定是巡抚推荐的人担任知府,有可能是京官外调任知府,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巡抚掌握人事大权。  还有一种就是京官外放。京官一些比知府低的司官,外放办法是将京察一等(守廉、才长、政勤、年富力强,并称职者)人员带领引见,第一次圈出者,复引见一次,再圈出者始以知府记名外放。这些决定权都在皇帝,吏部不可以自己做主,清朝的吏部确实权限很小。  最后一种就是,论俸截取或推升为知府。  这种就是京官中在一些岗位干到年限的,也可以外放知府,这是需要年限,给事中、御史要俸满三年,郎中两年俸满才可以外放知府。  当然也有地方的同知(知府的副手,正五品)、直隶州知州(正五品)三年俸满,可推升知府,干得好可以早点提拔,这样的属于破格提拔。  所以,知府的任命权是在皇帝,吏部或者督抚只有推荐权,最后结果如何还是得看皇帝的意思。  其实罢免知府也一样,基本上就是地方的巡抚对知府进行考核,如果巡抚觉得知府不称职,可以上奏皇帝,然后皇帝一般都会尊重巡抚的意见,对知府进行罢免。  有人说那巡抚的权力也太大了,但是巡抚在地方也不是一家独大,有总督、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制约,这些都是地方大佬,都可以上奏皇帝,所以巡抚对知府的罢免只有一部分建议权,皇帝还会询问其他地方官吏,最后定夺。  清朝的王爷呢?他们是不会到地方担任封疆大吏的,毕竟皇亲国戚,到地方主政,皇帝不会放心的。另外,也很少有王爷可以担任吏部尚书,根本没有管理官员的权限。再说清朝的吏部尚书权限也很少,他的权限被军机处分割了太多,高级官员任免全在皇帝手中。吏部尚书只对四品以下的低级官员有一定的权限。  虽然清朝的王爷大部分都是无业游民,没有实权,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王爷是有实权的,完全可以做到罢免知府。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前期是满洲旗主和皇帝(大汗)共掌大权,比如努尔哈赤时期决定军国大事,都是由各旗旗主和满洲的贵族开会讨论,可以说这时候参与朝政的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们。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并且设立了“四大贝勒”管理朝政,这时候的后金还只是东北的割据势力,也没有完善的地方官员制度,可以说处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努尔哈赤时期的贝勒其实就相当于后来的亲王,毕竟这时候满人还没有入关,还没有亲王这种制度和称呼。  皇太极登基后,建立了清朝,并且封了兄弟们为亲王,从此以后清朝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学习汉族的官员制度,设立六部。  皇太极时期的亲王,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就像多尔衮直接就是吏部尚书,不过清朝没有入关时,估计是没有知府这个官职的,也不存在王爷可以任免知府的问题。  清军刚入关后,此时皇太极已经驾崩,朝政被多尔衮控制,顺治帝只是一个傀儡,这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可以直接左右朝廷官员,别说是知府,就是六部尚书,都不在话下,但这只是非常时刻,多尔衮是摄政王,已经不能用亲王来衡量。  除了清朝前期的复杂情况下,清朝后期又出现了两位权力极大的摄政王,比如奕欣和载沣。  恭亲王奕訢在帮慈禧夺权时立了大功,被封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辅佐新君,这个权力,罢免个知府还是很简单的,就是六部官员,奕訢也是由有很强的发言权,毕竟是首席军机大臣。  还有清朝末期的摄政王载沣,小皇帝溥仪的父亲,权力也很大,袁世凯这样重臣都能开除回老家,别说一个知府了。  但是以上这些都是有实权的王爷,对于没有职位的王爷,即使地位再高也没有用。  虽然电视剧中会有很多王爷看到知府欺负百姓,直接出手罢免知府,很显然都是一些虚构的,实际上能罢免知府的王爷很少。  另外,如果王爷担任钦差大臣,确实可以做到直接罢免知府,就像《雍正王朝》中的雍正,他和十三爷到江南赈灾,到了江南,直接就把扬州知府车铭给撤职了,换上了田文镜。  按照理论上,雍正那时候才是贝勒,都不是王爷,直接罢免知府,更没有权限,但是不要忘了他是钦差大臣,皇帝给他了便宜行事的权力,知府这样的四品官完全可以直接就地处置!  所以,清朝的王爷如果担任钦差大臣,是完全可以直接罢免知府的,但是这仅仅是电视剧,清朝的王爷很少有出京的机会,也很少有担任钦差大臣的,大多数王爷都是无业游民,皇帝也不会用王爷,像雍正重用十三爷的情况很少,大部分王爷都是只会享乐生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0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趣历史网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趣历史网

  对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样的官?和一州的知府相比,它们哪个更大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许多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官职,那就是道台,像是一方总督,这个意思大家都懂,某一片都归此官管,巡抚,简单讲就是省级最高领导人,而再往下就是知府,知府是各地区的最高领导人。  道台一职,看起来好像挺高的,大多时候,看起来都是能管得住知府官员的,但道台到底是个什么官员呢?  看到的很多电视剧中,一般道台的出现都与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兴建某处水利,驿站抑或是执掌某地盐铁专卖。  道台,又称为道员,清朝时期流行捐官制度,只要富人愿意花钱,就能通过钱财得到个一官半职,道台就是捐官制度的天花板。  由于清朝实行轮班制度,也就是某些职位上的官员,会同时有很多候补人员,候补人员很多,但实缺却是只有一个的,有些人轮一辈子都等不来走马上任。  也只有某些有实权的道台,才能真正地成为朝廷的四品大臣,这种品阶其实已经相当高了,要知道,如果是放在唐朝,一品甚至都只是虚位,触摸到二品,三品都已经是天花板了。  道台的实缺,自然享有挺不小的权力,而替补人员,最多也就是面子上好看一些。  道台在一般的时候也都不会被派出去上任,由于道台负责的包括方方面面的,类似于盐铁专卖,粮,茶,驿站等业务,  所以只有在特殊时期,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才会临时启用。  说大吧,道台因为专门负责朝中各种暴利产业,油水甚多,上任的时候,虽与知府各司其职,但就实际权力来讲,却是要大于知府的。说小吧,道台这一官职很多时候都只是兼职,不到真正需要的时候,道台手里却是没有多少权力的。  从品阶上来讲,知府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职,当然,后来改为了从四品,而道台却是四品起步,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正四品,后来随着清廷越来越衰落,驻外道台中很多都是二品三品的。  道台就是个朝廷需要的时候,临时启用的官,一般还都是其他官员兼职担任,任职期间,但从地位上来讲,确实是要比支付要高一些的,但如果不在任职期间,道台这一职位却是有些过于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上尉相当于地方什么官,巡抚知府副职是什么级别?

上尉相当于地方什么官,巡抚知府副职是什么级别?

巡抚和知府的官职于明代开始正式设立上尉相当于地方什么官,之前各朝代虽有巡抚,但是并不是像明清时期所理解的巡抚职能,知府这一官职其实始于唐代,但是当时是州府并行,知府并不是很完善,这两个官职都是自明代以后开始逐步完善,也为清代所沿袭,形成我们现代所认知的职能。 在这主要说一说清代时期巡抚和知府以及副手职能,明代都和清代略有不同,如果详细说下去可以单写一本书了,所以在这只是具体讲一讲离我们历史比较近的清代。 清代巡抚为一省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知府为一座城市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在清代其实巡抚之上还设有总督,节制多个省份军政大权,但是总督一般侧重于管理军事,不过对地方民政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官职,但是通常都会在中央加各部尚书衔所以一般总督都是从一品,比如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在总督之上还兼了刑部尚书,所以李卫的官职就是从一品。 总督一般加尚书衔主要是为了平衡节制各省提督,因为清代以武力夺天下所以比较重视军队待遇,因此军职都比较高,通常都比文职品轶要高。 比如清代各省提督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提督的官职一般都是从一品,这样一看它的品轶比总督还高,所以为了提升总督的品轶,通常都会让他们在中央兼尚书衔等职务,就为了让这两官职对等。 再说回巡抚,在品轶上来说巡抚是从二品官职,但是同样一省之内除了提督还有绿营总兵官,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而在清代总兵是正二品官职,但是名义上总兵是受巡抚和提督双重管理,这样一来又变成了被管理者比管理者品轶要高了。 所以也是想总督与提督似的,为了平衡官职,通常一省巡抚都会加各部侍郎衔,虽然各部侍郎是从二品职衔,但是两个从二品就被抬为正二品了,加侍郎衔以后的巡抚一般都为正二品。 其实严格来说总督和巡抚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两大官职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但是提督虽然品轶很高,却要同时受到总督和巡抚节制。 在清代一省军队分为三类,提督直接管辖的一省军权,总督和巡抚都无权调动提督的军队;总督麾下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称为督标;巡抚麾下的直属军队称为抚标。 但是总督和巡抚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的直属部队督标和抚标,必须要经过军机处同意,总督和巡抚才有权利调动督标和抚标。 而且遇到战事发生时,总督和巡抚须经请示军机处以后,被军机处和皇帝授权之后,均有权力调动提督所辖军队,即使巡抚品轶尚在提督之下,只要被皇帝或军机处授权,提督就须受巡抚节制。 因此清代虽然军职待遇品轶很高,但是权力要比文职差太多了,反而要受到双重节制,所以总督和巡抚实际权力差不多,提督品轶很高,但是权力上反而要受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 这回再说说巡抚有没有副职,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也被称作臬台。这两个官职就属于是巡抚的副手,帮助巡抚分担一省的事物。 布政使为从二品官,从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几乎平级,但是上面说过,巡抚一般都会加各部侍郎衔,就成为正二品官职,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因此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其实就相当于巡抚的副手,尤其是布政使可以算作第一副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分属管辖道员,也就是俗称的道台,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的省厅各厅长,但是道台的官职都要在知府之上,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职,而知府一般都为从四品官职。所以在巡抚与知府之间就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官阶。 最后再说一说知府,知府在清代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除外,这俩府尹属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一般都是正三品官职。 知府的副手官职是同知和通判,同知的官职一般为正五品官职,就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市长,在同知之下还有通判,也相当于副知府,但是官职比同知略低,通判为正六品官职。 同知辅佐处理知府的很多事宜,比如税务、水利、盐粮、治安等等工作,而通判则主要负责刑法,外加和同知共同分担上述一些事宜,更重要的是通判还有负责监督知府和同知的权力,相当于现代的副市长兼纪委书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资讯百科 2022-07-08
常务副省长是什么级别,巡抚知府副职是什么级别?

常务副省长是什么级别,巡抚知府副职是什么级别?

巡抚和知府的官职于明代开始正式设立,之前各朝代虽有巡抚,但是并不是像明清时期所理解的巡抚职能,知府这一官职其实始于唐代,但是当时是州府并行,知府并不是很完善,这两个官职都是自明代以后开始逐步完善,也为清代所沿袭,形成我们现代所认知的职能常务副省长是什么级别。 在这主要说一说清代时期巡抚和知府以及副手职能,明代都和清代略有不同,如果详细说下去可以单写一本书了,所以在这只是具体讲一讲离我们历史比较近的清代。 清代巡抚为一省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知府为一座城市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在清代其实巡抚之上还设有总督,节制多个省份军政大权,但是总督一般侧重于管理军事,不过对地方民政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官职,但是通常都会在中央加各部尚书衔所以一般总督都是从一品,比如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在总督之上还兼了刑部尚书,所以李卫的官职就是从一品。 总督一般加尚书衔主要是为了平衡节制各省提督,因为清代以武力夺天下所以比较重视军队待遇,因此军职都比较高,通常都比文职品轶要高。 比如清代各省提督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提督的官职一般都是从一品,这样一看它的品轶比总督还高,所以为了提升总督的品轶,通常都会让他们在中央兼尚书衔等职务,就为了让这两官职对等。 再说回巡抚,在品轶上来说巡抚是从二品官职,但是同样一省之内除了提督还有绿营总兵官,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而在清代总兵是正二品官职,但是名义上总兵是受巡抚和提督双重管理,这样一来又变成了被管理者比管理者品轶要高了。 所以也是想总督与提督似的,为了平衡官职,通常一省巡抚都会加各部侍郎衔,虽然各部侍郎是从二品职衔,但是两个从二品就被抬为正二品了,加侍郎衔以后的巡抚一般都为正二品。 其实严格来说总督和巡抚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两大官职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但是提督虽然品轶很高,却要同时受到总督和巡抚节制。 在清代一省军队分为三类,提督直接管辖的一省军权,总督和巡抚都无权调动提督的军队;总督麾下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称为督标;巡抚麾下的直属军队称为抚标。 但是总督和巡抚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的直属部队督标和抚标,必须要经过军机处同意,总督和巡抚才有权利调动督标和抚标。 而且遇到战事发生时,总督和巡抚须经请示军机处以后,被军机处和皇帝授权之后,均有权力调动提督所辖军队,即使巡抚品轶尚在提督之下,只要被皇帝或军机处授权,提督就须受巡抚节制。 因此清代虽然军职待遇品轶很高,但是权力要比文职差太多了,反而要受到双重节制,所以总督和巡抚实际权力差不多,提督品轶很高,但是权力上反而要受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 这回再说说巡抚有没有副职,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也被称作臬台。这两个官职就属于是巡抚的副手,帮助巡抚分担一省的事物。 布政使为从二品官,从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几乎平级,但是上面说过,巡抚一般都会加各部侍郎衔,就成为正二品官职,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因此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其实就相当于巡抚的副手,尤其是布政使可以算作第一副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分属管辖道员,也就是俗称的道台,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的省厅各厅长,但是道台的官职都要在知府之上,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职,而知府一般都为从四品官职。所以在巡抚与知府之间就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官阶。 最后再说一说知府,知府在清代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除外,这俩府尹属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一般都是正三品官职。 知府的副手官职是同知和通判,同知的官职一般为正五品官职,就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市长,在同知之下还有通判,也相当于副知府,但是官职比同知略低,通判为正六品官职。 同知辅佐处理知府的很多事宜,比如税务、水利、盐粮、治安等等工作,而通判则主要负责刑法,外加和同知共同分担上述一些事宜,更重要的是通判还有负责监督知府和同知的权力,相当于现代的副市长兼纪委书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资讯百科 2022-05-16
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知府是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资讯百科 2022-02-21
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府是现在的什么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 明清每府辖若干县,有的府还会下辖若干州,府衙所在县一般也成为“首县”,首县不仅有府衙,也有县衙。如明代河南汝宁府下辖二州(信阳州、光州)、十二县(汝阳、上蔡、确山、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首县为汝阳县,其中信阳州无附廓县,光州则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四县,其余则均属汝宁府管辖。据此,府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是中国存在久远的行政区划,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20世纪末,温铁军曾提出“皇权不下县”的理论,认为古代王朝权力只达到县一级,县以下以自治为主。“皇权不下县”理论提出以后,有学者同意,但也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这里不讨论这一理论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县是地方社会和王朝国家权力相连接的地方。 县衙(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府衙 知府品级也比知县高很多,明制,知府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见《明史·职官志》);知县仅为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清朝知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 主管的行政区域不同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巡抚】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明代知府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在古代电视剧中大家可能都会听到“知府”一词,但是知府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叫知府,估计大家都不知道了吧,其实不管什么字,什么词或者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不是凭空就有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知府这个名字的由来。 先看知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知府是明朝才正式命名的官职名,这在古代正史《职官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宋朝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重在“府”,府的变化直接体现了知府的变化,这其中还是很有说头的。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府非常重视,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过职的州普遍设置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等。府的长官,叫作府尹。明清时候,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叫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在史书上以正式官名确定下来,对府的职权、责任和义务有了详细的规定。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那为什么叫做知府?史料上说,明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是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不过,没多久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了。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各个府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的多寡、路程的远近、案件的多少、民风的顺劣等情况,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一个字代表一种境况。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正四品,但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知府或当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任命。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过知府并且很有经验的官员。 知府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官员,不是谁想当都能当的,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资讯百科 2022-02-1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