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祭拜
被立为太子后,嘉庆为何会去祭拜永琏?-趣历史网

被立为太子后,嘉庆为何会去祭拜永琏?-趣历史网

  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嘉庆”。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正式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  据《清史稿》记载,在永琰被立不久,在乾隆的指示下,永琰去祭拜了一个年仅9岁就去世的哥哥。他的哥哥是谁?乾隆为什么要永琰这样做呢?永琰祭拜的哥哥叫永琏。  永琏出生于雍正八年。  当时乾隆还是宝亲王,而永琏的生母则是雍正亲自为乾隆择选赐婚的富察氏。  富察氏出身高贵,她是满洲镶黄旗人。祖上曾追随努尔哈赤平定天下,是清王朝的开国元勋。其后代都为皇帝倚重的朝廷重臣,她的父亲察哈尔总管李荣保还与雍正交情甚厚。  同时,富察氏受过极好的教育,不光书法精湛,通于经史,还非常贤淑,因此,当雍正为已经密立为太子的乾隆择选福晋时,初看她,便认为她有贤后的威仪,于是促成了这段婚事。  虽说是包办婚姻,但富察氏凭着姣好的容貌和高雅庄重的品德,得到了乾隆的宠爱。再加上又是少年夫妻,因此感情愈发深厚。  雍正八年,富察氏生下了嫡长子。  此事让雍正和乾隆都异常高兴,雍正亲自替这个嫡长孙取名叫“永琏”。由于“琏”字有宗庙祭器的意思,可见,雍正有意让这个孩子承继宗庙的想法。  乾隆也很喜欢永琏,常公然赞他:“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  25岁的乾隆遵继位密诏继承了帝位。  随后乾隆迫不及待地仿效雍正,将永琏的名字写在继位遗诏上,然后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面,这才将大臣们召来,宣告立太子一事。  说起来,清王朝一向是“立贤不立长”,而当时乾隆不过26岁,完全可以再等些时候,多观察一下皇子们的表现和能力,再做决定。  但乾隆受儒家文化影响,一直认为清朝入关后,还没有立过一个嫡子为继承人,因此他希望他能做第一个立嫡子为继承人的皇帝。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乾隆立储不久,永琏由于受了风寒,竟去世了,时年仅9岁。  永琏去世后,乾隆悲恸不已,于是将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继位密诏拿出来,追封永琏为皇太子,并以皇太子的规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上谥号“端慧皇太子”。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将永琏的陵寝选在自己的陵寝附近,希望自己百年后,能再得永琏膝下承欢。  除此外,乾隆遏陵时,也常常要去看望已长眠地下的永琏。甚至还为他做悼亡诗以抒思念之情。  乾隆后来又立过几位太子,但是不知何故,都英年早逝。  此事给乾隆打击很大,他曾在谕旨中写道:“朕在位而前星四陨,复成何事体?故不得不慎也。”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在位立谁为太子,谁就会丢了性命,这是什么事嘛!以后立太子一定要慎之又慎。  结果,乾隆这一谨慎,就到了乾隆三十八年。这时候,乾隆已经62岁了,在当时也算是花甲老人了,所以立太子的事,就再也不能拖了。  此时,乾隆能挑选的皇子并不多,只有4个。  这4个皇子中,各有各的缺点。唯有皇十五子永琰勤学好读,且忠孝敦厚,是个没有什么缺点的皇子。  再加上永琰又是他最宠爱的令妃所生,所以他便把永琰的名字写在了继位密诏中。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68岁的乾隆依然身体硬朗,精力也很旺盛。  这时候,外界就有议论说乾隆贪恋权位。  乾隆为了自证清白,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表示祖父康熙在位61年,他绝不敢超过康熙执政的年限,所以他只打算在位60年。如果到时还活着,就将帝位禅让给太子。  然而,乾隆真的是太能活了,等到乾隆六十年时,他虽85岁了,但身体依然硬朗,并没有疾病侵扰。  但是皇帝之言,当一言九鼎。所以,他在乾隆六十年宣布永琰成为皇太子。  不过,乾隆还真不愿意将帝位禅让给永琰,毕竟皇权在手,实在是舍不得放手。但不禅让帝位,势必引得天下议论。所以,乾隆思来想去,便命永琰去祭拜东西陵,将他被立为太子之事昭告祖宗。  同时又命他专门去永琏陵前行叩拜之礼,并对他说:“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  乾隆之意是说,永琏本来先被密立为太子,若不是他夭折了,哪里有你的份呢。  说白了,乾隆就是想告诉永琰,虽选他为太子,但他并非是自己心意所属。  乾隆这番敲打,让永琰深明于胸。从此后,永琰更是不敢有觊觎帝位的举止,反而处处忠孝有加,对乾隆亦是唯唯诺诺。  乾隆见永琰如此,放下心来,便在次年正月,在皇极殿举行了禅让仪式,将帝位传给了永琰,而他则成了太上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趣历史网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趣历史网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一个清朝皇帝拜一个前朝的开国皇帝,只是为了收买民心这么简单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身亡,明朝宣告灭亡。四月底,李自成在山海关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打败,回到北京后即向西安方向败退。五月初,清军占领北京,不久,7岁的顺治皇帝被接到北京,开启了满清268年的统治,汉人政权再次亡于少数民族之手,引发了不少汉人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14岁那年,康熙皇帝除鳌拜后亲政,后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31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快到江宁(南京)的时候,他先派大臣去江宁钟山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谕大学士等: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钟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康熙朝实录》)  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后,康熙皇帝告诉大臣,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江宁,而且到钟山的明孝陵又不远,为此要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当天,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  ○谕大学士明珠、尚书介山: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距陵非远,其亲为拜奠。是日,上谒明太祖陵。(《康熙朝实录》)  康熙皇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真地去祭拜明孝陵,迎来数万人围观。康熙皇帝对明太祖的祭拜非常虔诚,亲自行三跪九叩头大礼。现任皇帝对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礼,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隆重祭拜,让江南汉人不仅感到震惊,而且非常感动。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当时有人夸赞康熙皇帝“千古盛德之举,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清朝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四)  康熙皇帝一生共5次到明孝陵祭拜。第一次祭拜后,康熙皇帝还进行了5次南巡,其中有4次亲自到明孝陵祭陵,而且都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这时康熙皇帝已经46岁,他不仅在明孝陵行了三跪九叩头大礼,还为明太祖朱元璋题写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  这4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扬朱元璋的治理成绩比唐朝和宋朝还好。康熙皇帝题完字后,要求官员将这4个字刻碑树立在明孝陵前,这个碑今天还在明孝陵内。  康熙皇帝最后一次祭拜明孝陵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此时,康熙皇帝已经54岁。他到江宁后,告诉大臣,明天要亲自去祭明孝陵。大臣们劝说,之前皇上已经多次亲自祭奠明孝陵,此外还经常派大臣或皇子祭奠明孝陵,不仅如此,还维修明孝陵,并安排专人看守,自古优待前朝从来没有这样隆重的;皇上这次又想亲自去祭明孝陵,我们认为这样做隆重过头了;加上天气突然热了起来,皇上就不要亲自去祭明孝陵了。康熙皇帝说:天气热怕什么?朕必须要去。  大臣劝都劝不住。  “谕大学士等曰:朕欲于明日往谒明太祖陵。大学士等奏曰:皇上前此临幸江南明太祖陵,或遣官致祭、或遣皇子致祭、亦有皇上亲行灌奠之时,又重新庙貌,专人看守,自古加厚前朝未见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谒,臣等以为太过。况此行已遣大臣致祭,天气骤热,不必亲劳圣躬往谒。上谕曰:天气骤热,何足计耶?朕必亲往。”(《康熙朝实录》)  这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当了48年皇帝,经过他的励精图治,此时国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满清的统治地位已经十分稳固。这时候,康熙皇帝为什么还要如此隆重祭拜前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仅仅是为了收买汉人的心?显然不是。如果是收买人心演戏,祭拜一两次就差不多了。  前一两次祭拜,当时天下初定,肯定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后面还多次祭拜明孝陵,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出于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治国能力和治理成效的钦佩。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穷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扫荡群雄,建立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很不容易。朱元璋在位31年,对国家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创造了“洪武盛世”。朱元璋去世前,国家仓库里的谷子可以吃好几年,有的谷子因为存放时间太长,发霉了。朱元璋的治理成绩真的很了不起,这是事实。  老实说,康熙皇帝之所以多次亲自祭拜明孝陵,主要是康熙皇帝真的打心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后来,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也6次南巡,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到江宁祭拜明孝陵。我想,乾隆皇帝多次祭奠明孝陵的原因也和皇祖康熙皇帝类似,主要是打心眼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当你很佩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他。如果这人活着的,你会经常想见见他;如果这人已经作古,你会经常想去他的坟墓祭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就是这么个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1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趣历史网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乾隆宣布让位嘉庆后,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夭折的孩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乾隆皇帝是中古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经85岁的乾隆在勤政殿宣布退位,并公布了自己早就写好的遗诏,当场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他自己则决定在第二年正式退位。后来第二年乾隆果然信守承诺让位给颙琰,并改元嘉庆元年(1796年),而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在宣布嘉庆成为皇位继承人之后,乾隆却不顾年迈亲自带着嘉庆去了一趟天津蓟州朱华山,此行乾隆是带着嘉庆去祭拜一名九岁夭折的孩子,并且乾隆还当场让即将继位成为皇帝的嘉庆对这名孩子的墓前行君臣跪拜大礼,这名九岁夭折的孩子究竟是谁?为何乾隆会让即将成为皇帝的嘉庆行君臣跪拜大礼?  嘉庆其实并非乾隆内心中最属意的继承人选  乾隆带嘉庆祭拜的这名孩童其实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的嫡子、嘉庆的二哥端慧太子永琏。  永琏是乾隆与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嫡长子,虽然乾隆此前已有庶长子永璜,但是乾隆内心中嫡庶观念很强,他更加偏爱和喜欢嫡子永琏。  永琏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作为乾隆的嫡子,他自出生就受到了父亲乾隆和爷爷雍正的喜爱,雍正更是亲自给他起名字为永琏,这个名字的寓意更是隐示承宗器之意,可以说永琏从出生就已经代表着他获得了爷爷雍正认可,要被立为皇位继承人选的孩子。  到了乾隆继位之后,乾隆考虑到清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到父亲雍正这里,历代皇帝没有一位是嫡子身份继承皇位,因此内心嫡庶观念很强的乾隆就决定从自己这里要册立嫡子为皇太子,所以乾隆继位之后立刻就遵循雍正秘密立储的方法,将永琏的名字写于遗诏中,将其册立为皇位继承人,并将遗诏封于“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永琏没福气,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位继承人两年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年仅9岁的永琏就染病夭折了。永琏是乾隆内心属意的继承人选,他的突然夭折让乾隆十分悲痛,乾隆为此罢朝五天。  之后乾隆命人将自己当初早就写好的秘密立储遗诏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下,然后公之于众,乾隆公布了自己继位之初就已经决定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太子继承皇位,现在永琏虽然夭折,他在世时没有成为皇太子,但由于乾隆已经秘密册立过,因此乾隆命礼部和内务府以太子之礼将永琏安葬。  既然以太子之礼将永琏安葬,那就应该给永琏上太子的谥号,乾隆又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并昭告天下,同时乾隆还下令以后在书写公文时要避讳永琏名字中的“琏”字。可以说永琏在死后得到了太子一切应有的待遇。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乾隆谕旨》  永琏虽只九岁就夭折,但乾隆对永琏的太子名分和丧葬事宜极为重视,锦州知府善琏因为名字中的“琏”字要避讳永琏名字,于是善琏被乾隆改名为善连,可见乾隆对永琏太子名分的重视。乾隆还对永琏的丧葬事宜极为重视,派遣了工部多名重臣去给永琏选择墓地,最后由乾隆亲自选定天津蓟州与河北遵化清东陵山脉相连的朱华山作为永琏的墓地。  当时朱华山附近还有部分农民居住生活,乾隆为了让儿子永琏葬到这块万年吉地,下旨让内务府加倍赔偿朱华山附近农民的搬迁费用,根据内务府记载,为了搬走朱华山附近的农民内务府总共花费了三千零五十六两作为被选中墓地内的农民搬迁费。  最终永琏的墓地被圈定为朱华山内二顷七十三亩八分九厘地为墓葬地禁区,给永琏修筑陵寝内务府花费了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白银和三百七十八两九钱金叶子,这还不包括工部提供的优质建材不计其数。  因此永琏的陵寝也是清朝最为豪华,规格最高,也是唯一的皇太子陵寝。其实乾隆在永琏的墓葬规制上明显是超出了规格,而且后来他还为永琏逾制了。  永琏下葬之后,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时节乾隆都派王公贵族重臣前往朱华山去祭奠永琏,在永琏夭折后最初几年,乾隆都派遣自己的五弟和亲王弘昼前往朱华山祭奠永琏,要知道弘昼以辈分身份而论是永琏的亲叔叔,先不说永琏生前不是皇太子,即便生前是皇太子的身份,按照正常祭奠礼仪,也不至于让亲叔叔弘昼亲自前往祭奠,理应由朝廷重臣或者非直系的皇室宗亲去祭奠即可,哪有叔叔祭拜侄子的道理。  按照永琏死后这种祭奠待遇,这哪是皇太子的待遇,这完全是帝王死后才能享有的待遇,所以说乾隆在永琏死后的祭奠之礼上逾制很多。  从这些也是能说明永琏是乾隆最属意的继承人,也是乾隆最心爱的儿子,永琏夭折可以说是乾隆的一生之痛,所以他希望继承他皇位的嘉庆及嘉庆的子孙后代都永远尊崇永琏。  乾隆带嘉庆去祭拜永琏,也是想告诉他,永琏才是自己心目中最属意的继承人,而嘉庆的皇位应该算是永琏“让”出来的。所以史书中记载乾隆带嘉庆祭奠永琏时曾说过“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故”。  乾隆说完这句话,就让嘉庆向永琏的陵寝行君臣跪拜之礼,之后乾隆命礼部记录下来这一刻,并将之载入清朝礼仪会典之中。  永琏在九岁夭折,自然没有生育子女,而且死后还被追谥为皇太子,有了皇太子的名分,因此乾隆怕给永琏过继嗣子会引起对皇位的争端,所以乾隆没有给永琏过继子嗣。  而乾隆又担心自己去世后嘉庆这一系的后代帝王会把永琏淡忘掉,永琏墓葬的香火也会随之断掉,因此乾隆才会在宣布嘉庆为皇位继承人后,命他去给永琏陵寝行君臣跪拜大礼,他就是希望让嘉庆及其后世子孙帝王都记住,嘉庆的皇太子之位得自于永琏,让嘉庆及其子孙后世帝王都能尊崇永琏。  最终乾隆也没有白费苦心,乾隆去世后,嘉庆对永琏确实尊崇备至,曾多次亲临朱华山祭奠永琏,并且嘉庆在临终前还在遗诏中叮嘱继承人道光要看护好端慧太子陵寝,道光继位之后也曾三次亲自到朱华山祭奠伯父永琏,因此乾隆的一番苦心并没有白费。  乾隆带嘉庆祭奠永琏还有是一层意思就是他想继续说了算  其实乾隆对于提前退位这件事是比较纠结和矛盾的事情,自古以来主动退位当太上皇的人都是像赵武灵王、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这样的人,赵武灵王让位后被活活饿死,李渊和李隆基都是遭逢国家大变被迫让位,在让位之后的日子过得也不好,颇受儿子们的冷落。  所以乾隆也担心自己主动让位后,会受到嘉庆冷落,晚年的日子不太好过,但是乾隆年轻的时候曾经对外说过自己将来在位年限绝不会超过爷爷康熙,毕竟乾隆继位时已经25岁,要知道康熙在位61年,乾隆说这话的时候万没想到自己会活超过85岁,因此当乾隆85岁真正到来时,他真的很纠结到底是信守诺言退位,还是继续当皇帝。  最终乾隆想出了让位不让权的办法,乾隆决定退位后在名义上是太上皇,因此在乾隆退位之后,批阅奏折,军事行动,人事任免等大事都需要由乾隆决定,这就意味着实际的军政大权还是牢牢抓在他的手中。  而嘉庆在继位之后只负责主持庆典,出席一些典礼活动,就好像现代的日本天皇一样,就像个吉祥物一般。  乾隆在退位之后对外仍然称“朕”,他所颁布的旨意也是称为“敕旨”;大臣们在上书行文时,遇到太上皇三个字都要像皇帝一般抬三格书写,而已经继位的正牌皇帝却只需要抬两格;乾隆的生日被称为万万寿日,嘉庆的生日才称为万寿日,并且乾隆的生日还要依旧像皇帝一样成为国家的节日,全民休假,这样一来就是代表着乾隆退位后清朝又多出一个节假日,嘉庆的生日要休息,太上皇乾隆的生日还要休息;最为证明乾隆不想退位的就是嘉庆继位后,紫禁城之外年号都用嘉庆年号,紫禁城内却依旧沿用乾隆年号。  而且乾隆在退位之后还是迟迟不肯搬出皇帝寝宫养心殿,本来清朝最开始皇帝寝宫是在乾清宫,顺治和康熙父子两代帝王都居住于此,到了雍正之后皇帝寝宫改为养心殿,此后养心殿就成为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寝宫。  乾隆退位后却坚决以自己居住养心殿60来年不习惯住别处不肯搬离,因此作为皇帝的嘉庆只能居住于偏殿毓庆宫。  乾隆不光不肯搬离养心殿,在禅位大典前他还犹豫着不想交出代表皇权的玉玺,这样一来皇帝寝宫养心殿不让嘉庆住,玉玺也不交给嘉庆,那还让嘉庆继位干什么。  所以乾隆的这种行为在禅位大典前让朝臣都十分不满,乾隆在禅位大典开始前还不想交出玉玺,如果禅位大典真开始了,嘉庆没有玉玺那可就彻底难堪了,因此大学士刘墉和礼部尚书纪晓岚出来劝谏乾隆,纪晓岚引经据典给乾隆讲道理,刘墉则是据理力争,建议让乾隆在养心殿和玉玺之间二选一,要么搬离养心殿,要么把玉玺交给嘉庆,如果乾隆想要二者兼得的话,那就终止禅位大典,不用让位了,让嘉庆以皇太子身份见习朝政吧。  最终在刘墉和纪晓岚的劝说下,乾隆也是一个好面的人,如果终止禅位大典岂不是让自己失了颜面,所以乾隆最终把玉玺交给了嘉庆。  但是乾隆玩得还很绝,他虽然最终把玉玺交给了嘉庆,但是紧接着他对外公布以后自己使用“太上皇帝之宝”印玺,并且还规定批阅奏折只有太上皇宝玺和皇帝玉玺同时签盖才能生效。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乾隆还以太上皇的身份接见了朝鲜使臣,乾隆在宴会上对朝鲜使臣说过“朕虽然归政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  从乾隆规定奏折必须同时签盖太上皇宝玺和皇帝玉玺才能同时生效,再到他对朝鲜使臣说的这番话,都能看出来乾隆并不想真正退位,他的退位实际是让位不让权,嘉庆在继位后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真正的国家决策人还是乾隆。  因此乾隆退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再和他当初宣布让位嘉庆还带着嘉庆去祭拜端慧太子永琏联想一下,就能明白乾隆除了真心喜爱永琏之外,另一层意思就是当时想试探一下自己的话对嘉庆还好使不好使。  如果嘉庆对祭拜永琏有些异议或者不满,恐怕乾隆立刻就能换了他,要知道即便在乾隆晚年他大多数儿子都没活过他,但乾隆除了嘉庆之外也还有皇十一子永瑆可以备选为继承人。永瑆善于文学,工于书画,有一定的才能,乾隆曾经非常喜爱他和嘉庆,乾隆没有公布储君人选之前,朝臣们也都猜测储君之位必定在永瑆和嘉庆二人之中诞生。如果不是永瑆偏于文弱不善骑射,文人的酸腐之气比较浓重,否则乾隆真有可能会选择永瑆。  所以乾隆让嘉庆以储君身份对永琏行君臣跪拜大礼也是对他最后的考验,而且乾隆也想让嘉庆明白另外一层深意就是:我虽然退位了,但是你还得听我的,国家大权还得在我手中。  写在最后  因此乾隆宣布让位嘉庆之后,带着嘉庆去祭拜端慧太子永琏,还让嘉庆给永琏行君臣跪拜大礼,除了内心中偏爱永琏之外,另外一层深意就是给嘉庆继位前来一个敲打,他要让嘉庆明白,嘉庆并不是自己最属意的继承人,自己随时可以换掉嘉庆改立永瑆,所以自己即便退位了国家大事还得由自己说了算。  可以说嘉庆继位初期局面很尴尬,除了身份和名号上的变化之外,其余一切权力和他当皇子时期差不多,他似乎只变成了一个负责参加祭祀事宜的吉祥物皇帝。  不过想一想嘉庆继位也总比永琏继位好,如果永琏不夭折的话,乾隆去世时他可就是70岁的老人了,89岁的乾隆死后把皇位传给70岁的永琏,那可能更加速清朝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4
岱宗指泰山是因为,为什么古代帝王都喜欢祭拜泰山?

岱宗指泰山是因为,为什么古代帝王都喜欢祭拜泰山?

古代帝王,多产生于北方岱宗指泰山是因为。三皇五帝都在北方,吴越等虽说有名,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没多大影响。但是北方朝代的更替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基本上,各朝的帝王都很谦虚的称为“天子”,那么,为与天更近,昭示自己之尊贵,高台或高山就成为居高临下、承天接地、恩泽四海的平台。秦始皇横扫各国至最东边的齐国后,已至陆地最东之地,为表大一统之盛绩,便在齐鲁最高处拜天。此后,始皇之后,各皇便为表正统逐一效法。于是,泰山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资讯百科 2022-03-22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冬至祭祀天地先贤的习俗,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按古籍记载的三献祭礼,向闽王王审知虔以敬拜。 古时兵民结合,常常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百姓习武校射,弘扬尚武精神。身着汉服的会员们手持弓箭,英姿飒爽,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勇武与儒雅并存的一面。 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童谣,民俗都与这冬至搓“米时”息息相关。 搓“米时”时,需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活动现场,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围坐一起,一边搓“米时”,一边互相交流着与“米时”相关的福州童谣和其他冬至习俗。 传统的节日,拥有更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习惯,无论是穿汉服,还是过传统节日,都是我们应该去传承的传统。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25:4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