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岳飞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国士无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然而,岳飞在生前却并未获得过什么显赫的官衔,他的名字更多的是与“忠烈”二字紧密相连。 岳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自幼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父亲岳云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教导他要忠诚于国家,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决心。岳飞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在丈夫被害后,独自抚养岳飞和他的弟弟岳云,教育他们要忠诚于国家,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决心。 岳飞在成年后,参加了南宋的军队,他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先后担任过都统制、节度使、都督等职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神勇无敌”。 然而,岳飞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多次受到排挤和陷害。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政治斗争中,他却屡屡受挫。最终,他在南宋朝廷的背叛和陷害下,被冤杀在风波亭。 尽管岳飞在生前并未获得过什么显赫的官衔,但他的名字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忠诚、勇敢、坚韧、无私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岳飞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他的名字已经超越了任何官衔和称谓。他的一生,是对忠诚、勇敢、坚韧、无私的最好诠释。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神话时代结束后,传说时代开始。这一时代即使事实成分很少,但总算多少有点事实存在。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时代,起自公元前27世纪,终于公元前23世纪,约500年。公元前27世纪时,仅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一带,就有上万个大小部落。其中以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一个是神农部落,酋长姜榆罔(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他就是炎帝);一个是九黎部落,酋长蚩尤;第三个是有熊部落,酋长姬轩辕。他有很大的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魔法家于一身。三个部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熊部落先发制人,突袭神农部落,阪泉之战,把神农部落击溃,俘掳了全部人口和牛羊。接着姬轩辕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展开了决定性会战。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蚩尤跟姬轩辕各施法术,最终有熊部落大胜,蚩尤战死,姬轩辕名声大震,各部落酋长纷纷拥护他当“天子”,尊称为“黄帝”。黄帝王朝建立,是为公元前2698年。 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无比尊敬,他已代替了那位开天辟地的英雄盘古,成为中华人的祖先。稍后的一些帝王,甚至包括匈奴人鲜卑人,也都自称或被称为黄帝的后裔。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文明被认为完成于他一人之手。他发明了人们希望是他发明的一切东西。这些东西包括: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音乐,器具,井田制度等。另外,他的妻子嫘(音雷)祖发明了养蚕抽丝,他的大臣仓颉(音杰)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黄帝在位100年。这100年,中国人生活在乐园之中。 公元前2598年,152岁的黄帝乘着一条黄龙冉冉起飞,成仙而去。他的儿子姬已挚继位,在位84年,默默无闻。姬已挚逝世,他的侄儿姬颛顼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他也默默无闻,但在位79年中,却做了一件使天下所有男人都拍手称快的事。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则就流窜蛮荒。姬颛顼逝世,他的侄儿帝喾(音库)继位,他是五帝中的第三帝,在位71年。帝喾逝世,他的儿子姬挚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暴君,公元前2358年,在一场政变中被杀。 姬挚死后,他的弟弟伊祁放勋继位。伊祁放勋是五帝中的第四帝,号称尧帝,即好心肠的君主。他派人测定日月的位置,然后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365天的差数,创立闰月制度。尧帝在位的100年期间,发生了空前可怕的大灾难,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房屋家畜和田亩都被淹没,中国成了一片汪洋。尧帝命夏部落酋长姒鲧治水,但他治水9年,洪水如故。尧帝的女婿,虞部落酋长姚重华抨击姒鲧治水无功。尧帝在姚重华的坚持下,将姒鲧处决,但任命姒鲧的儿子姒文命继续他父亲未完成的工作。姒文命以疏导方法为主,用了13时间,将洪水制服。 公元前2285年,尧帝放弃政权,姚重华正式摄政。公元前2258年,尧帝逝世,终年119岁,姚重华顺理成章地坐上宝座,是为舜帝,即孝顺友爱的君主,也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这就是儒家学派所津津乐道的第一次“禅让”。舜帝改组政府,设立九位高阶层官员;又把全国分为十二个“方”,每一个“方”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首长;又征收赋税;又制定统一的法律。舜帝在位48年,公元前2208年100岁时,让位于姒文命,也就是禹帝,黄帝王朝灭亡。这就是儒家学派所津津乐道的第二次“禅让”。至此,中国的传说时代结束,半信史时代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华北和东北: 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郸——城市名押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单”意思是山脉的尽 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于城东北的褐色孤峰 包头——包头由蒙古语“包克图”演化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由此别称为鹿城 乌海——乌达与海勃湾的合称 大连——大连旧称青泥洼,青泥洼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大连就是由褡裢演变而来,另一说大连来自俄语“达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盘锦——盘山和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盘根错节,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于境内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称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难辨,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 长春——意为“长年春色的城市”,东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长春命名城市说明了该城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占据主导 吉林——吉林全称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称“嘉木寺”,在满语是“驿丞”的意思,因为佳木斯在古代地处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驿道 华东: 烟台——意为“狼烟升起的炮台” 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且与“琴岛”谐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设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与博山的合称 莱芜——莱是植物名,俗称灰菜,芜指田野荒芜,古时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故名莱芜 菏泽——城市名押e韵,菏山与雷泽的合称,菏泽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 蚌埠——意为“盛产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别称为珠城 宿迁——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宿迁由此得名 连云港——意为“在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港湾”,云台山是江苏省的最高峰 镇江——唐代为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环境的变化,此地距大海较远,故而更名为镇江,取“镇守长江”之意 无锡——先秦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苏州河)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海意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华——意为“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 宁波——宁波古称明州,宁波得名于“海定则波宁”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极具闽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来 厦门——明代筑厦门城,意为“国家大厦之门” 龙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龙岩洞而得名,龙岩是中国唯一用洞穴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 鹰潭——因信江南岸龙头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故名鹰潭 上饶——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在古代这里是物产丰饶之地 九江——九江名称来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九是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因而九江也有“众水汇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发祥地,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有一座叫“阏伯台”的土丘,后来帝喾把阏伯的封地号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开封——开封古称汴梁,开封二字取“开土封疆”之意 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称来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为主 武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相连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襄樊——襄阳与樊城的合称,襄阳以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于此而得名 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 黄石——黄石港与石灰窑的合称,黄石港得名于长江岸边的黄石矶,矶是指长江岸边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黄”故名黄石矶 十堰——古代此地农民为了饮水灌溉,就在这里的百二河和张湾河上修建了十个小水库,分别取名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长沙——因长沙星而得名,长沙由此别称为星城,另一说长沙得名于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绵长的沙洲”之意,《路史》记载曰“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 株洲——城市名押u韵,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株洲即出产槠木的岸洲,株是由槠字演变而来 娄底——因相传是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名 汕头——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称为汕头 深圳——城市名押en韵,意为“深邃的水沟”,深圳是极具南粤特色的地名 东莞——因境内盛产一种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清远——意为“香清溢远之地” 珠海——意为“出产珍珠的海湾”,另一说珠海得名于“珠江入海” 茂名——名称来源于西晋道士潘茂名,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用丹药扑灭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国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来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内的东海岛设立椹川巡检司,湛江即由椹川演变而来,也取“湛蓝的江水”之意 香港——城市名押ang韵,香港意为“盛产香料的海港”,另一说古时此地有一条小溪 被称为香江,香江入海冲积成的港湾即为香港 澳门——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澳门是因本地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像门 桂林——取“桂树成林”之意百色——由壮语中原始村落“博涩寨”的名称演变而来,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时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壮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筑一座山坝,并日夜灌水,终因操劳过度而逝,此地最终还是没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几条河与池塘,后人为了纪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郁林演变而来,郁林取“郁江两岸森林繁茂”之意 来宾——取“来者上宾”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这里是个热情好客的地方 西南和西北: 重庆——意为“双重喜庆”,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因而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宜宾——意为“适宜四方宾客之地” 自贡——自流井与贡井的合称,自贡自古以来盛产井盐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发现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树而得名 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说昆代表万物生长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别称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称,也取蛮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于珠江源头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 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旧称乌蒙,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望文生义曲解乌蒙为“乌暗蒙敝”,因而 在请示雍正皇帝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的奏章中写到“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丽江——因元代金沙江称作丽江而得名,丽江古城全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宝鸡——宝鸡古称陈仓,因唐代城东南的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树成林”而得名 平凉——意为“平定凉国”,前秦皇帝苻坚曾率军经此地攻灭前凉国 白银——早在汉代这里的采矿业就非常兴盛,明代在今天白银境内的凤凰山和火焰山专设矿业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白银市也是中国唯一以金属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 武威——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设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力军威 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吴忠——得名于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士吴忠之姓名,宁夏有很多以边关将士来命名的村镇,但一个堂堂地级市的名称也是出自一位历史小人物的姓名,这在中国仅吴忠一例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的称谓是指90岁老人的。 80岁称之为耄,90岁称之为耋,耄耋之年一般是指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多用来指人年事已高,已到晚年。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男)——弱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 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辈分和称谓 1家庭关系称呼表、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奶奶和孙女关系的简称可以填写为祖孙关系。祖孙指一种亲属关系。祖父、祖母和孙子、孙女或者,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孙、外孙女的关系。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孙、伯叔与侄子女等,不分父系、母系,无论婚生或非婚生,也无论全血缘(同父同母)或半血缘(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都属于自然血亲范围。祖孙之间的权利义务主要有奶奶和孙子的关系称谓:(1)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2)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3)祖孙之间依据《继承法》的规定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 奶奶和孙子是不是直系亲属 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两部分血亲。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各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值得注意的是,直系血亲除自然直系血亲外,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都是直系血亲。《婚姻法》中的直系亲属一般是指直系血亲。血缘关系怎么断绝,难道说断就能断。除非没有血缘。
看了一些清宫剧格格和公主的区别,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格格和公主是一个意思,但是两者虽然都是对针对皇族女性的称谓,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格格,满语,是小姐的意思,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仿明制,开始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这个称呼则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相对于格格一词,公主的称谓可谓由来已久,在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中国封建社会李朝历代都对公主有着自己的一套制度,从唐朝以后开始,公主一般专指帝王之女,或者背负和亲任务的宗室之女,如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就是宗室之女。 清朝的公主跟格格有什么区别?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清朝是存在格格和公主两种对皇室成员女性的称呼。 这两种称呼在清朝并不是全部时期都存在,格格存在的更久一点,公主是在清朝入关后 才有的。 而公主是可以称之格格的,但是格格不一定称为公主,显而易见公主的权利更大,身份 更加高贵。 在最初的时候,清朝宗室的后代,另外一些贵族的后代都可以称之为格格。 比如说吴三桂虽然不是皇族,但是因为被封为异性王,算是清朝的贵族,所以吴三桂的 女儿也可以成为格格。 不过吴三桂等汉人异性王很快被削藩消灭掉了,所以汉人格格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满 族一直存在着格格的称呼。 另外当时清朝一直对蒙古存在拉拢的政策,清朝整个朝代蒙古地区都存在格格,就是对 蒙古贵族女儿的一种称呼。 我们在影视剧中听到的还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成为格格没错,但是严格来讲其实当时应该 成为公主。 清朝入关前是没有公主的称呼的,只要是王公贵族的女儿都是叫格格,一般寓意是“小 姐”的意思。 而到了清朝入关后,学习汉人的文化,后来也有了公主的称呼,不过只是对清朝君主女 儿的称呼。 而格格这个词也并未有对君主女儿废弃,一般不是正式场合也可以使用。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公主肯定要比格格权利大,而且更加高贵。 因为公主势必是君王的后代。 而清朝的公主也分为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一般皇后的女儿可以称为固伦公主,一般妃 子的女儿只能称为和硕公主,有些皇族的女儿也可以册封为和硕公主。 格格、公主、郡主有什么不同? 格格是爱新觉罗家族女儿的称谓。她们也有各自的封号和等级,等级最高的当然是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按清朝的制度规定,中宫皇后所生女封为固伦公主(国公主),品级视同亲王;妃嫔所生女和中宫皇后抚育的宗室女,封为和硕公主,品级视同郡王。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统称为格格。 格格是满语,汉译为“小姐”或对女子的尊称。格格共有五等:亲王福晋所生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品级视同郡王福晋;郡王福晋所生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品级视同贝勒夫人;贝勒夫人所生女称多罗格格,即郡君,品级视同贝子夫人;贝子夫人所生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品级视同奉恩镇国公夫人;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夫人所生女称格格,即乡君,品级视同镇国将军夫人。亲王侧福晋所生女降二等为郡君;郡王侧福晋所生女降二等为县君;贝勒侧室所生女降二等为乡君。五等格格都要在许婚之后报宗人府,审查合例后由礼部奏请授封。已封者,不随其父升降。 凡爱新觉罗家族中女儿未列入五等格格者均称为宗女,不授封,有给俸、不给俸两种待遇。贝子侧室所生女给五品俸,入八分公侧室所生女给六品俸,不入八分公以下女不给俸。 为了体现阴阳和谐,也介绍一下格格的丈夫。满语均称之为额驸,即汉语之“驸马”、“姐夫”之意,大家看看皇家女婿们的品级是不是和他们的妻子同级,有的都没有工资的… 额驸品级视其所娶的公主、格格的品级而定:娶固伦公主者为固伦额驸,品级视同固山贝子;娶和硕公主者为和硕额驸,品级视同超品公;娶郡主者为郡主额驸,品级视同武职一品;娶县主者为县主额驸,品级视同武职二品;娶郡君者为郡君额驸,品级视同武职三品;娶县君者为县君额驸,品级视同武职四品;娶乡君者为乡君额驸,品级视同武职五品。近支王公格格额驸封授给俸;远支王公格格额驸只封虚衔,不给俸。额驸本人之爵秩优于应得品级者,仍从原爵。格格故去,额驸另娶者,革除额驸品级。 特殊例子 上图荣寿固伦公主 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册封为固伦公主,但也有例外。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乾隆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都是因为得到皇帝的特别喜爱才受此封号。慈禧太后对恭亲王奕䜣恩宠有加,咸丰十一两宫皇太后宣布将恭王长女抚养于宫中,晋为固伦公主,光绪年间公主晋封为荣寿固伦公主,赐乘黄轿,赏食公主双俸。
称谓填父亲母亲。爸爸妈妈多用于口头称呼,而父亲母亲多用于书面填写,因此在填写称谓时一般填父亲母亲。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称谓的种类有亲属称谓、社交称谓、特殊称谓。 称谓填爸爸妈妈还是父亲母亲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比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配偶之间的称谓有老伴、爱人、夫人、老公、老婆、丈夫、妻子等,如果是在正式文本上填写的配偶称谓,一般直接写对方的学名即可,在一些不正式的场合中,也可称呼对方为孩他爹、孩他娘、媳妇、亲爱的等等。 配偶的称谓 配偶之间的称谓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即正式场合的称谓和非正式场合的称谓,不同的场景下,称谓有所不同。 称谓一般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它关系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可分为亲属称谓、社交称谓、特殊称谓、区分称谓等种类。 配偶一般表示的是个体概念,仅指夫妻中的一方,要么指丈夫、要么指妻子,夫妻双方互为对方的配偶,配偶关系因婚姻的成立而发生,是其它亲属关系赖以发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