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软糯滑腻的粽子炙手可热,记者从(西藏)自治区120急救中心了解到,每年端午节前后,都有市民因过多食用粽子而出现“饮食病”,医生提醒,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胃病、糖尿病、肿瘤患者要少吃。 据自治区120急救中心医生介绍,去年端午节前后,一个已经做过胃病手术的患者再次“住”进医院,该患者在做了肠胃手术之后,适逢端午节,因吃粽子,当天夜里他突然有了饥饿感,胃还咕噜咕噜叫,一个星期后,这种症状不但没有消失,还加重了。不管晚饭吃得多饱,半夜都会饿,每次饿的时候,非得吃点东西,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 // 同时,该患者还出现了胃口差、腹胀、心烦等症状。最后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症状才有所缓解。 据自治区120急救中心内科李医生介绍,胃病和肿瘤患者,大都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较弱,粽子易造成消化不良,从而产生过多的胃酸引起腹痛等,甚至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胃肠道疾病;糯米属于精制白米,食用后易升高血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尤其是豆沙味、红枣味等甜味粽子;肉粽、蛋黄粽大多高油脂、高胆固醇,不适合心脑血管患者吃,否则易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李医生提醒,胃病和肿瘤患者每次吃一个粽子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天天吃。(责任编辑:王健淇)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人们都喜欢包粽子吃粽子,但有些人在吃粽子时也格外担心,怕有些食材与它相克,不能与粽子一起吃。那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道理吗?生活中有与粽子相克的食材吗?平时吃粽子 需要注意什么呢? 粽子相克食物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材,它在生活中相克的存在并不多,只是粽子不适合与鸡肉一起吃,它们虽然并不相克,但是这两种食材中含有的一些营养成分之间会产生不良反应,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利的微量元素,能引发身体不适。 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变质粽子不能吃 粽子在端午节也就是5月五前后特别常见,这时正处于夏季,天气十分炎热,包好的粽子很容易出现变质,如果在吃粽子时发现粽叶与里边的纵容之间能拉出很长的丝,就说明粽子已经变质,再就是粽子出现浓郁酸味儿,是也说明粽子已经变质,这样的粽子是不能继续吃的,不然会对身体健康不利。 2、凉粽子不能吃 大家平时吃粽子时还要注意,粽子煮好以后一定要趁热吃,那些凉粽子或者在冰箱中取出的粽子是不能直接吃的,因为粽子本身就是一种性质寒凉的食材,如果再吃一些凉粽子,就会让它的寒性加重,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 3、高血糖不宜吃粽子 粽子虽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生活中患有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人群,要多加注意,它们根本不适合吃粽子,因为糯米本身就是一种高糖食材,再加上它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蜜枣或者白糖等其他甜类食品,会让做好的粽子含糖量特别高,它会让人们高血糖的症状加重,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