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肝炎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一种常见的疾病,已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由于病情的反复发作,疗程长,致使患者生理、心理都受到影响,加上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过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1.饮食指导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如西红柿、柑橘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用油煎、炸的方法,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又可减轻肝脏的负担。      2.治疗与休息      病情活动期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轻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绝对禁酒、禁烟。酒精对肝脏而言是一种毒品,它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可加速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和酒精性肝硬化。烟草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需要在肝脏中分解。因此,吸烟可使肝脏负担加重,影响肝功能。患者应遵医嘱,不可乱用药,以免损害肝功能或加重肝脏负荷。在服药期间不应擅自停药,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转氨酶正常后亦要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      4.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严重的情绪紊乱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加重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过度兴奋、愤怒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肝脏,只有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肝病的康复。

乙肝 2021-08-0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不抽烟、不喝酒。因为抽烟喝酒的人比一般人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4~5倍,同时肝硬化机会也会增加。   (2)避免食入含黄曲霉素来源的食物,如花生制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酱等。   (3)多食蔬菜、水果。   (4)不随便食用所谓的“补肝”物品,有时愈补会愈加重病情。   (5)若体力允许,可做适度的运动。   (6)避免使用民间所谓的“治肝草药”,这样会加重病情,增加患肝癌及肝硬化的机会。   (7)少食寒凉食物,如冰类制品等。   (8)不可劳累过度,应在晚上11点前休息。   (9)避免罹患其他肝炎的机会,如丙型肝炎及药物性肝炎等。应该避免打针、输血、针灸、穿耳洞、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服用未知的药物。

乙肝 2021-07-31
乙型肝炎患者或带病毒者的饮食宜忌

乙型肝炎患者或带病毒者的饮食宜忌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当患上病毒性肝炎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肝细胞坏死,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及肝功能异常,从而直接影响了胆汁的分泌,引起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热量消耗增加及免疫功能低下。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有很多治疗药品,但严格来说,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采取中西医保肝治疗,营养治疗尤为重要。通过饮食调养供给肝脏充足的营养,能促进肝糖原的形成,保护肝细胞,并增强其再生能力,从而预防腹水、贫血的发生,还能刺激胆汁分泌,加速废物排出,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病情加重。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其饮食调养应采用适量热量饮食,不应过高,一般成人以每日给予8368~10460KJ热量为宜,肥胖患者应根据体重、有无发热及病情轻重作适当调整,以防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及脂肪肝的发生。      1.应多吃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      自20世纪70年代Fischer提出肝性脑病的氨基酸不平衡学说以来,已证实当肝脏受损害时,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增多而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减少。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多吃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例如,鱼,虾,鸭,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红枣等。      2.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提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牛奶、蛋黄、动物肝脏、胡萝卜、韭菜、空心菜、金针菜、菠菜、青蒜、小白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豆芽、豌豆、花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小米、大豆、豆瓣酱、蛋、乳类等;含维生素B6的有动物肝脏、腰子、瘦肉等;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柿子椒、蒜苗、油菜、野苋菜、山楂等。   由于患肝病时胆汁的分泌受到障碍,对维生素K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维生素K1,维生素K2),故应多供给菠菜、圆白菜、菜花、花生油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3.不宜大量吃糖及高热量的食物      这是因为高糖可在肝内合成低密度脂类物质,使血中三酰甘油等脂类物质增多;体内三酰甘油增高能使血流减慢,血黏稠度增加,微血管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阻塞现象;另外,肝炎患者休息较多,体力活动少,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造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与脂肪肝,从而加重肝炎病变,使之迁延不愈。      4.肝病患者宜吃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物质基础。患肝病时,因肝细胞受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并增强免疫功能,所以要求在保肝疗法中给予高蛋白饮食。一般为每日供给蛋白质97.5~130g。若有血氨增高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应注意供给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的物质,故每天要适量进食含量丰富的动物蛋白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豆制品等。

乙肝 2021-07-17
儿童病毒肝炎患者 药物选择有限

儿童病毒肝炎患者 药物选择有限

  在经历了多年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我国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大大下降。但我国没有疫苗防控的丙型肝炎依然在以每年15%的增幅上升。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获悉,由于我国的乙肝、丙肝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均未列明是否适合儿童治疗,儿童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实际上处于无药或少药可用的状况。    该院感染科主任徐翼表示,除乙肝外,我国的丙肝发病和感染者数量也颇为庞大,感染人数达4000万。“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洁牙、文身、美容也是其感染方式。而随母亲感染后,又通过母婴传播方式将疾病传染给下一代。”在该院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丙肝患儿,最终一查母亲的身体状况,发现母亲也是丙肝。    徐翼表示,其实丙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比乙肝更容易慢性化,其中70%-80%的感染者、患者将转化为慢性丙肝,难于治愈。疾病最终向肝硬化、肝癌转变。而乙肝经过十多年的疫苗接种后,新生儿的感染率已得到了极大的控制。但原本10%左右的感染率基数,让广州依然有不少的小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虽然这些年的进步明显,但现实中,1-12岁年龄组的儿童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包含乙肝、丙肝)却少得可怜,甚至是无药可用。“无论是普通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其药品说明书上均未列明能适用于儿童患者。同样的药物,在国外却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这也就是说,对于必须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患者而言,他们的乙肝、丙肝规范性治疗就无从谈起。    若按照国外同行的做法,给孩子们上药物治疗,医生需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感染科医生在给孩子们治疗时,要么会要求家长签订一份知情同意书以免责,要么则干脆等待孩子达到药品说明书上列明年龄方才使用。“对于相当部分的儿童感染者而言,如果其相应指标达到治疗要求,还是应加以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这就要求中国的抗病毒药物,要进行相应修改”。

乙肝 2021-07-15
形成慢性乙肝原因有哪些

形成慢性乙肝原因有哪些

形成慢性乙肝原因有哪些?急性或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不能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有一定关系。 1、急性或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不能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有一定关系。 2、最初感染乙肝病毒时的患者年龄。资料表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约90%~95%要成为慢性携带者;儿童期感染乙肝病毒后约20%;成人约10%发展为带毒状态。 3、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常易演变为是性肝炎。乙型肝炎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常能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也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4、既往有其他肝病史者感染病毒。如原有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或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而且预后较差。除此之外,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营养不良,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或滥用药品等,也可使急性转为慢性。 5、其它因素。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有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或滥用药品等均可由急性转为慢性。

乙肝 2021-07-14
慢性肝炎患者饮食指南 慢性肝炎如何饮食

慢性肝炎患者饮食指南 慢性肝炎如何饮食

慢性肝炎患者饮食指南,慢性肝炎如何饮食? 1.清淡、营养、易消化和进食适度是慢性肝炎患者的基本饮食原则。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慢性肝炎患者的消化功能一般较正常人差,胃肠功能虚弱,因此饮食要强调清淡、营养、易消化和进食适度。 (1)易于消化吸收:富有营养又清淡的食物容易消化吸收,例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玉米、薯类、水果等,含有大量的营养素及纤维素,又没有肉类油腻的缺点,容易消化吸收,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等含量丰富,因而有较好的养肝护肝作用,对肝细胞的代谢能力有增强功能,是慢性肝炎患者理想的食品。 (2)进食适度:进食适度是指慢性肝炎患者既不能进食过少引发营养不良,又不宜过多、过于频繁地进食,以免造成肝功能的波动以及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并发症。一般认为每餐吃到七、八分饱,一日3~4餐为宜。 2.供应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储存,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肝功能恢复。所以慢性肝炎患者要保证足量优质蛋白质供应,这类食品有瘦肉、鱼肉、鸡肉、鸡蛋、牛奶、大豆等,但由于饮食中蛋白质增加会使血氨增高,因此要多吃产氨量低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豆奶、豆浆、豆腐之类。此外,大豆蛋白质与动物蛋白混用更能发挥其互补作用和减少氨的来源。一般每天摄入蛋白质以~克/千克体重为宜,过少或过多均不宜。 3.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肝炎患者常有锌、锰、硒、碘、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因此慢性肝炎患者应适当多补充一些含矿物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海鲜、海藻、香菇、芝麻、核桃、玉米、大枣、枸杞子、贝壳类等食物。 4.慢性肝炎不同时期的饮食特点。慢性肝炎患者在早期肝功能不正常期,饮食宜偏寒凉,有利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护肝降酶。这时的饮食可选择一些清热补凉的食物,例如,猪肉性微寒益肝生血,可作为许多食疗菜谱的底料;鸽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兔肉甘凉入肝,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之功;鲤鱼则能开胃健脾,消水肿、治黄疸;甲鱼肉不但对坏死的肝细胞有很强的再生作用,还有抑制癌细胞增生、软化肝脏的功效;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等,可促进肝功能恢复。 肝功能正常后,可有选择地食用鹅肉、鹌鹑肉、牛肉、鸡肉、黄鳝、墨鱼、虾及猪肝等平性或温性食物。因为长期食用寒性肉食,不利于肝病的彻底恢复,容易使病情反复。食用温性肉食可调节病后机体阴阳平衡,补益气血,加强免疫功能,对病后的身体恢复大有裨益。但应禁食狗肉、羊肉、麻雀肉等热性肉类,否则会生热助火,加重病情或诱导疾病复发。 5.忌饮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饮酒后,90%以上的乙醇要在肝脏内代谢,通过肝细胞内的乙醇脱氢酶催化成为乙醛。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刺激、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肝炎患者肝脏对酒精的解毒能力已经明显下降,此时再饮酒,无疑会促使已经损害的肝细胞雪上加霜,使肝炎病程迁延,病情加重,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或重症肝炎。 6.忌过多甜食。吃糖或甜食过多会使体内丙酮酸和乳酸等糖类代谢产物增多,肝脏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来清除这些有害的物质,致使肝脏“操劳过度”;同时也因热量增加过多,容易演变成肝炎后脂肪肝。 7.避免油腻的食物,特别是黄疸尚未消退者要注意,油腻的食物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肝炎患者如果脂肪供给过多还会出现脂肪性腹泻以及容易出现高脂血症或脂肪肝。当然,脂肪供给量太少也会影响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供给以植物油为宜。 8.丙肝患者限制含铁丰富食物。丙肝患者有时存在铁代谢紊乱,体内过多的铁对于肝脏非常有害,对于干扰素治疗也有干扰作用。因此,丙肝患者要限制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并避免使用铁制炊具。

健康饮食 2021-07-12
肝炎患者养肝护肝切记不宜吃的过饱

肝炎患者养肝护肝切记不宜吃的过饱

饮食过饱将增加肝脏及消化系统的负担。过量的饮食或一日、一个时期饮食量猛增,往往会造成消化不良,加重消化器官如胃、肠、肝、脾、胰等和组织、消化腺的负担,也必然造成大脑控制胃肠神经系统和食物中枢的生理负荷。饱餐后由于大量的血液集中于胃肠道,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大脑相对缺少血液,长期饱食易造成体内代谢的失调、心脏缺血及肝脏、大脑的负担。 饱食易造成肝炎合并脂肪肝及其他并发症。肝炎患者经常饱食,尤其是晚餐过饱,又贪爱甜食、高脂肪的食物,每日摄入热能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不仅增加肝脏的负担,还使过多的糖和脂肪转化成体脂,储存于内脏、皮下,形成肥胖,同时还可使血脂升高,造成心脑血管硬化。早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持续发展可出现肝硬化、痴呆。再则过食又便秘的肝病患者,更易诱发早期肝硬化、肝癌。因过剩的食物残渣,特别是高脂肪的食物在肠内有利于大量的厌氧菌生长及产生其他有害的毒物,长时间刺激黏膜,超过了肝脏的解毒能力,易造成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过剩的毒物还可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肝性脑病等。

健康饮食 2021-07-1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