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技术] 长安近两年在动力方面布局颇多,去年还对自己的蓝鲸动力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引人注意的是1.4T、1.5T发动机,其中1.4T发动机已经在逸动(参数|询价) PLUS上进行搭载,长安为其布置了舍弗勒的VVT技术,并宣称相比普通VVT,在相位调节速度方面可以提升175%!如此夸张的数据是噱头还是真本事?本期《背后的巨人》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既然是舍弗勒的VVT技术,那么自然要从舍弗勒聊起。我们说一台耀眼的汽车其实是由各个零部件巧妙、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的产物,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每一个零部件的品质和性能都能切实的影响到汽车的整体表现,而零部件供应商就是隐匿在汽车厂家背后的巨人,他们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制造能力,并且涉及各行各业的诸多领域,舍弗勒集团就是这样的一个帝国式企业。 注:上西里西亚:波兰南部城市,位于波兰南部西里西亚省 到1950年时,这个新产品完成了专利,并开始了批量化生产,在这之后的几年,INA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汽车制造、机械工程行业不可或缺的组件。3年之后,德国所有的新车都装配了INA的滚针轴承。 INA也随之扩大了规模,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美国市场,1989年之后开始进入亚洲市场。到现在为止,INA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滚动轴承供应商以及汽车制造商合作伙伴。 如果说INA是舍弗勒在轴承方面的顶梁柱,那么Luk就是舍弗勒在离合器领域的杀手锏。1964年,舍弗勒兄弟(没错,还是上面提到的两兄弟)决定购买奥古斯特·豪斯曼膜片与离合器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并于1965年在德国巴登地区的布尔成立“膜片与离合器有限公司”,而这个离合器公司就是大名鼎鼎LuK公司。 到了2008年,我们最熟悉的大众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登上舞台,这其实就是LuK的产品。与大众汽车在2004年投入市场的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相比,这款LuK双离合器为干式结构。湿式双离合器的扭矩传递通过浸没在油中的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实现,干式结构则通过离合器从动盘上的摩擦片传递扭矩。由于节省了相关液力系统以及干式双离合器本身具有传递扭矩的高效性,干式离合器很大程度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如果说INA和LuK都在成立之初就和舍弗勒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FAG就显得比较独立了,FAG大约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创始人阶段,时间大约在1872-1909年。 直到进入千禧年后,舍弗勒家族正式接管了FAG,才使得FAG重新迸发出生机。FAG虽然曾经深陷经济危机,但丝毫不影响这家企业的地位,作为世界四大轴承制造商,它是德国百家最大的公司之一,同时拥有大量的产品和专利,比如各类的球轴承和滚子轴承。 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高度达135米的“伦敦眼”,它巨大的球形滚子轴承就来自FAG,当年打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竣工的北京眼(位于朝阳公园)也是由FAG进行轮毂轴承的制造,不过当时由于承接公司的破产,最终北京眼没有面世,但其实FAG已经完成了北京眼的副本,现在还躺在施韦因富特市的剧院里。 2000年后,在舍弗勒家族正式接管了FAG后,整个家族便开始推动INA对FAG进行收购,在2002年,INA成功收购FAG,最终两个轴承厂家完成了强强联合,成为世界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厂家,转过年,也就是2003年舍弗勒家族的三大品牌INA、FAG和LuK正式组成舍弗勒集团,这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舍弗勒。 舍弗勒在合并之后,发展十分迅速,LuK成为舍弗勒变速箱系统业务部门的核心,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保持原有燃油车离合器基础上,也开始开发电动车减速器。 舍弗勒集团的轴承业务也在稳步扩展。在欧洲主要走高端路线,比如法拉利、保时捷和宝马等都使用了舍弗勒的轴承零部件,包括VVT等技术的研发也来自舍弗勒。在中国市场,几乎和所有主机厂都有合作项目,而且因为舍弗勒的制造工艺和质量十分稳定,也得到了车企的信任。不过舍弗勒的零件也有一些“缺点”,主要就是成本高。
[汽车之家 技术] 提起麦格纳,了解汽车市场的朋友一定不陌生,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9个国家设有300多家制造工厂。最难能可贵的是,麦格纳并不像富士康一样仅仅是个普通的代工厂。相反,麦格纳是实实在在的行业巨擘,几乎掌握一台车所有的核心科技(从传统机械到电子、内饰件等等),最神奇的是拥有整车工程和代工制造的能力。而在2015年收购格特拉克之后,麦格纳的“领土”再次扩张,变速箱市场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其中7DCT已经搭载在了宝马2系旅行车上。国内自然也有厂商对这台变速箱感兴趣,这就是东风风行的T5 EVO。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麦格纳的历史以及东风风行和麦格纳合作背后的故事。○汽车产业背后的巨擘-麦格纳 麦格纳的规模有多大这个问题,对于非汽车圈的人可能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实际上,这家公司可以说是全球化的典范,它的足迹遍及五个大洲,覆盖了27个国家,一共有344家制造工厂(截止2024年),光研发/工程中心就多达93个。全球员工数超过了17万人,从员工体量上看接近3个吉利汽车。 如此庞大员工群的背后是麦格纳强大的汽车研发、制造能力。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整车制造工厂,捷豹i-PACE、奔驰G级等车型都从这里诞生,而克莱斯勒、奔驰、阿斯顿·马丁等众多外国品牌也都是麦格纳服务的客户。 这个工厂由北汽和麦格纳合资完成,麦格纳将利用这个工厂,将整车制造业务和电动车研发首次带到了国内,这对于麦格纳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总的来说,麦格纳能有今天的体量和伟大的成就和它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发生在各个时代节点的大事件也对麦格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冲压小作坊到全球最多元零部件供应商 麦格纳虽然处于汽车工业技术的前沿,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纵观整个麦格纳的发展史,还是有很多有趣的节点和事件值得品味。 从工作坊成立到1960年,Frank的MultiMatic工坊发展迅速,仅仅十年便已经初具雏形,公司的销售额更是超过了一百万美元。发展如此迅速在于Frank的利润分配制度,当他发现了一个能独当一面并有单飞迹象的人才时,就让其执掌新的工厂,并将其收益和工厂利润挂钩。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工厂业绩芝麻开花节节高。 当时的麦格纳电子主要以航空器的零部件生产为主,但这类产品有着很强的周期性,一般也是由国家买单,因此在淡季时往往销售惨淡。因此麦格纳电子一直希望扩大生产范围。直到1969年,麦格纳电子的公司主席Jack Warrington认识了Frank,Jack Warrington认为Frank的工厂潜力十足,同时汽车领域也充满活力,因此经过多轮协商后,两家公司正式合并,至此北美汽车零部件巨头正式诞生。 到了20世纪80年代,麦格纳加强了对研发部门的投入,1986年专门成立高级工程部,专注于模块化汽车系统的设计,两年之后便专门成立新的集团,正式供应发动机和变速器系统及元件。 这台车在当年受到了航宇业的影响,总体设计十分前卫,充满了未来感,最重要的是基本所有零部件都由麦格纳自己生产。 而作为麦格纳的首款概念车,Torrero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它之后,麦格纳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新的概念车以展现其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车企甚至也会拿麦格纳的概念车找思路。 进入21世纪后,麦格纳在动力和传动方面有了更为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开启了对电动车的研究。不过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了汽车产量下降,对其也产生了一定冲击。 麦格纳在2012年之后,紧随时代的步伐,在自动驾驶、电气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而其中最让人瞩目的便是收购了格特拉克集团(世界领先的变速箱供应商,长城早期的6DCT便来自格特拉克)。 在收购了格特拉克之后,麦格纳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双离合变速箱之路。并且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