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芜
艾芜简介

艾芜简介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作品风格4主要著作5作品影响6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艾芜外文名:Ai Wu别名:汤道耕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省新繁县(今新都区)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1992年职业: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等 人物生平2 1904年6月20日,艾芜出生在四川新都清流镇一座竹林流水环抱的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1921年,17岁的艾芜步行80余里,来到成都求学。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1925年夏天,艾芜为逃避包办婚姻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被押送回国,途经香港、厦门,同年5月到上海。不久,巧遇成都一师同窗好友杨朝熙(即沙汀)。 作品风格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艾芜除陆续创作短篇小说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 主要著作4 年份作品备注1934《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5《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6《夜景》短篇小说集1937《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9《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萌芽》短篇小说集1941《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杂草集》散文集1942《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黄昏》短篇小说集1943《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爱》短篇小说集1943《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江上行》中篇小说1944《秋收》短篇小说集1945《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6《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7《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8《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 作品影响5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 人物评价6 “中国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鲁迅评)“艾芜的文学成就辉煌,他的人品也光彩照人。”(马识途评)“艾芜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巴金评)“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因为那里面闪耀着我们的灵魂,贯串着我们的爱僧。不管是一鳞一爪,不管是新与旧……”(巴金为艾芜小说集《逃荒》撰写《后记》)“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我最喜欢《松岭上》那篇中的一句名言:‘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这句话深切地打动着我,使我始终不能忘记。”(郭沫若评)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陈建功评)艾芜素有“中国的高尔基”的美称。他的早期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