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辙
苏辙读che还是zhe?苏辙是什么人

苏辙读che还是zhe?苏辙是什么人

  最近,我在阅读苏辙的《论语集注》时,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辙读的是“che”还是“zhe”?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涉及到了汉字的发音和书写规范等多个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背景和起源  苏辙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贡献。在《论语集注》中,苏辙对一些字音和字形进行了解释和注释,其中就包括了“che”和“zhe”这两个字的读音问题。  二、“che”和“zhe”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che”和“zhe”都是常见的汉字,它们的发音非常接近,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它们却有着不同的读音和用法。根据《说文解字》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苏辙认为“che”应该读作“切”,而“zhe”应该读作“哲”。这种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和发展所致。  三、苏辙的注释和影响  苏辙的《论语集注》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注释著作,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苏辙对一些字音和字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为后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注释不仅准确、严谨,而且富有启发性和深度,成为了后来儒家经典注释的重要范本之一。  四、结语  总之,苏辙读的是“che”还是“zhe”,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却反映了古代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和变化。作为一名文案助理,我深感学习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03
苏轼弟弟,苏轼写过哪些诗词思念苏辙?

苏轼弟弟,苏轼写过哪些诗词思念苏辙?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词大家,他诗苏轼弟弟、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现出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同为当时的文化名人。他与弟弟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一生中写了很多表达与弟弟的感情的诗词,如他写给弟弟的《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写尽了看淡一切的感受。 直接为怀念弟弟而作的《水调歌头》,则成为影响深远的千古名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写于中秋夜,也是为怀念他的弟弟子由(苏辙)而作。这一年,苏辙三十九岁,苏轼自己也四十一岁了。二十年来,他们各为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奔走不息,经受了很多磨难和挫折。如苏轼政治上不如人意,官场一再被贬;家庭生活横生变故,夫人王弗病死。所以他无日不怀念着这惟一在世的弟弟。 这首词副题直接标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的结尾针对自古难以成全的人生悲欢离合,提出了自已的希望:“但愿人长久“,纵然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能共看明月,此心也就得到安慰了。 苏轼和苏辙的关系怎么样? 世上重亲情者,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比肩苏东坡;世上感情最好的兄弟,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超过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轼将最深的感情,给了他身边的亲人,这从他海量的诗文之中,可以一窥端倪。1075年,他的妻子王弗去世十年,苏轼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怀人之作,此词为历代精品,这首词也成了苏轼最感动人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时的词人陈师道评价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实为传世之作。而成就这样的作品,没有深厚的夫妻感情,没有对妻子的刻骨之爱,恐怕是难以写出的,至少不能写到这般感天动地。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也是“谁无兄弟,如足如手”,也是相互关心、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人间少有的。有人这样评价苏轼、苏辙兄弟关系:“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两对兄弟来,这种优势更加明显。苏家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子由(苏辙字子由)一直跟其兄学习,未曾有一日分离。子由曾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兄弟二人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宦海沉浮的荣枯相同,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 兄弟二人可谓同知、同学、同进、同退,有福共享,有难共担,尤其后来在政治上不顺,二人共逐蛮荒之地,内心皆遭受极大打击,兄弟俩却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思念,是相互的感情,帮助他们走过了人生的逆境,度过了内心的煎熬。 兄弟感情如此深厚,便经常书信来往,思念的诗词不断,苏轼给弟弟写的诗词,也有很多成为了千古绝唱,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怀念弟弟苏辙写的词《水调歌头》更是天下闻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人说:“此词一出,余词俱废!”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惊人的好?当然是因为感情深啊。

资讯百科 2022-02-19
苏辙简介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后世纪念9影视形象10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苏辙别名: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眉州眉山出生日期:1039年3月18日逝世日期:1112年10月25日主要作品:《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主要成就:诗文创作字号:字子由,一字同叔祖籍:栾城(今河北栾城县) 官职: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追赠: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太师谥号:文定封爵:开国伯、魏国公(追封) 人物生平2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 主要影响3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但在对夏政策上,苏辙力赞司马光妥协、退让的方针。在他支持下,宋方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但未能换取和平,西夏仍不断侵扰,妥协政策失败。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 历史评价4 张方平: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刘攽: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启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陈襄: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张耒: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纯仁)不曾疑。苏公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范公见事,洞达情实,各有部分,未尝疑惑。此皆过人者。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孙觌:白公(白居易)诗所谓辞达,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苏黄门诗已不逮诸公,北归后效白公体,益不逮,惟四字诗最善。张文潜(张耒)晚年诗不逮前作,意谓亦效 主要作品5 苏辙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等,并行于世。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体裁部分作品文《新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诗《墨竹赋》《南斋竹》《秋稼》 轶事典故6 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 人际关系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苏杲仕宦不显,后赠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字仲先,官至大理评事,后赠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子太师。母亲程氏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太夫人。平辈长兄苏景先早夭。次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师,谥文忠。姐姐苏八娘嫁其表兄程之才,早卒。姐妹二人——均早夭。配偶妻子史氏追封楚国太夫人。子辈长子苏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次子苏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三子苏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长女苏氏嫁文务光。次女苏氏嫁王适。三女苏氏嫁曹焕。四女苏氏嫁王浚明。五女苏氏嫁曾纵。 后世纪念8 主词条:三苏祠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纱縠行南街。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1980年7月7日,三苏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词条:三苏坟“三苏坟”坐落在河南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墓东、西两边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 影视形象9 1995年电视剧《苏东坡》:于代军饰演苏辙;2001年电视剧《骚东坡》:刘锡贤饰演苏辙;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宋昊林饰演苏辙;2015年电视剧《东坡家事》:欧瑞伟饰演苏辙;2024年电视剧《清平乐》:李欢饰演苏辙。 史料索引10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史传三编·卷三十三·名臣传二十五》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