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念有关。萧何是一个重视实际效果的人,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迅速稳定局面,有效推动国家发展的人。而曹参在这方面的表现,无疑更符合萧何的期望。曹参在任职期间,以稳重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国家的政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另一方面,这也与刘邦的个人喜好有关。刘邦是一个重视人才的人,他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与他共同奋斗,共同建设国家的人。而曹参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更符合刘邦的期望。曹参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着对刘邦的忠诚和支持,这让刘邦对他产生了深厚的信任。 至于陈平,虽然他的能力非常出色,但他的性格却让刘邦有些担忧。陈平是一个性格独立,有着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人。他在处理问题上,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妥协。这种性格,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可能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因此,刘邦在选择丞相时,最终选择了曹参。 总的来说,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这是出于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考虑,也是出于对刘邦个人喜好的尊重。这个选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引言 萧何和韩信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然而,他们的人生经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个成为了伟大的功臣,一个则被处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成萧何败萧何的故事吧。 二、成萧何 萧何是汉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曾经担任过太尉、丞相等职务,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经验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在军事上有过出色的表现,曾经率领军队多次打败敌人,为汉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败萧何 然而,萧何最终却失败了。据史书记载,他曾经因为与吕后的矛盾而被贬官,最终被处死。这一事件让人们对他的才华和贡献产生了怀疑,也让他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曲折和不幸。 四、原因分析 萧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因为他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阶层。据历史记载,当时汉朝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各个势力都在争夺权力。而萧何作为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官员,他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因此,一些权贵阶层可能认为他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从而采取了打压他的手段。 五、结语 无论是成萧何还是败萧何,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们的才华和贡献却得到了历史的肯定。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引言 萧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他在汉朝初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却鲜有记载,尤其是他的具体年龄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确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萧何活了多少岁吧。 二、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萧何在公元前202年去世,享年约64岁左右。这个年龄虽然不是很精确,但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历史资料也提到了萧何的年龄,比如《史记》中就有“萧何年六十有四”的记载。 三、推测原因 尽管萧何的确切年龄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来推测他可能的年龄。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萧何在汉高祖刘邦起义期间就已经出生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他的寿命可能受到了影响。其次,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萧何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这些职务都需要他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能会对他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四、结语 无论是萧何的真实年龄还是他的生平经历,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引言 萧何、张良、韩信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却一直备受争议,到底谁最聪明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二、萧何的聪明 萧何是汉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曾经担任过太尉、丞相等职务,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经验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在军事上有过出色的表现,曾经率领军队多次打败敌人,为汉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有人认为萧何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三、张良的聪明 张良是汉朝初期的一位谋士,他曾经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他的智慧和计谋被后人称为“奇策”,被誉为中国古代谋略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也有人认为张良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四、韩信的聪明 韩信是汉朝初期的一位将领,他曾经率领军队多次打败敌人,为汉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被后人称为“神机妙算”,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也有人认为韩信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五、结论 无论是萧何、张良还是韩信,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但谁最聪明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韩信的死与萧何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这是萧何向吕后献计杀死韩信之后,流着泪水说出的一句话。 在有的人看来,萧何计杀韩信的做法让人不耻,认为他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而有的人却认为萧何计杀韩信是一种无奈之举。正如他所言的那样,计杀自己的“好友”,萧何终究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不过,说到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足以引起热议的话题。 韩信弃楚投汉之后,得到萧何的力荐成为了刘邦座下的破楚大将军。也就是在这个舞台上,韩信充分施展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立下了不世功勋,成就了王侯之业。然而,后来吕后欲除韩信而无计可施时,萧何又献计助吕后除去了韩信。 因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跟萧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人都对其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进行评价,时至今日,这个成语已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那么,这句口头禅当中的“成也萧何”是否真的说得过去呢? 事实上,尽管韩信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才能才能一路“出将入相”,但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受到了萧何的赏识。 一、“成也萧何” 萧何与刘邦两人是同乡,因私交甚密,加上他经常帮助刘邦的缘故,使得他深受刘邦的信任。在刘邦起兵攻打三秦时候,令萧何固守汉中,足以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如此亲密的关系,萧何在刘邦面前才能说得上话。 而韩信呢,一开始则是一个落魄的子弟,因为没有门路的缘故无法踏入仕途。在项梁起义之后,韩信起了心思打算去投奔对方。结果,虽然成功找到了出路,但是并不受项梁重用。因自恃才华高绝的缘故,韩信愤而弃楚投汉。 在韩信成为一名治粟都尉时,萧何开始与韩信进行接触。通过一番交流之后,萧何就发现韩信此人有将帅之才。于是,对韩信格外欣赏的他多次在刘邦面前进行举荐。奈何刘邦一开始死活不肯重用韩信,韩信听闻之后,一怒而奔走。 最后,萧何在刘邦面前说韩信此人当真是国士无双,还说刘邦若是欲取天下,非韩信此人再无能与之成就大事的人了。经过一番口舌之后,刘邦终于同意重用韩信,并且封其为大将军。正是因为得到这个舞台,韩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将,更是帮刘邦立下不世功勋。 从这一点来讲,韩信能够官拜大将军,能够一展所长,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萧何的举荐的。也就是说,“成也萧何”说得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成也萧何”的下一句,“败也萧何”是否能说得过去呢? 实际上,尽管韩信的败亡主因并非是萧何,但因萧何献计欺骗了韩信的缘故,使得韩信迅速败亡了。 二、“败也萧何” 从史料记载中的事迹可以看出,韩信败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说萧何反复无常,简单的献计之后就杀了韩信。其败亡的主要原因跟刘邦诛杀功臣有直接的关系,更是跟他自己有逆反之心有重要的关系。 韩信的军事才华在当时可谓是声名极盛,在楚汉相争的战争年代,他的军事才能得到极大发挥。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在战场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屡立战功的他根本无人能与之相比。也正因如此,韩信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一大重臣。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之后,这种情况就开始改变了。韩信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委任重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的军事势力越来越大。 名义上,韩信是刘邦手下的臣子,要受到刘邦的节制,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然“如日中天”,甚至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另外一个项羽了。 下齐之后,韩信据势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实在是让刘邦心境乱跳。后来刘邦并未如韩信所愿,反而借着伪游云梦擒下韩信之后,将其兵权削弱,封其为淮阴侯。 至此,韩信应该能够感受到刘邦的决心,因而只要韬光养晦下去,未来未尝不能得偿所愿,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然而韩信却多次在刘邦面前炫耀兵威,实乃是取死之道耳。 在项羽尚未败亡之前,刘邦其实是无法奈何韩信的。因为正如同萧何所预言的那样,非韩信不足以取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根本没有人能够抵御项羽。 等到项羽败亡之后,韩信的兵权已然大到了刘邦无法掌控的程度,因此,刘邦“不得不”伪游云梦削其兵权。 而韩信呢,在被削兵权之后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内心起了谋逆的念头。可惜,韩信在打算袭击吕后、太子等人时,其消息被吕后所知。随后,萧何献计于吕后,写信将韩信欺骗了过来。等韩信来了之后,被吕后指使武士绑缚起来,直接被杀死在了长乐钟室。 从这一点来说,“败也萧何”的说法,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那么,萧何计杀韩信之后,痛哭留下的“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是否是惺惺作态呢? 其实,若是站在萧何的角度来看待此事的话,那他在计杀韩信之后有痛哭的表现也就很正常了。 三、不得不杀 韩信是从一介治粟都尉开始,而被萧何赏识看重举荐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起码有一半的功劳都要算在萧何的身上。而韩信能有如此成就,想来世人对其评价,也多半会带着“萧何识人有术”的标签。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韩信越是厉害,越是立下大功,那萧何应该更加高兴才多。那他有什么理由计杀韩信呢?计杀韩信之后,说不得他自己也要背一个“识人不明”的骂名,那又是何苦呢! 其实,从韩信谋逆之心萌发,欲袭击吕后和太子等人之事就可以看出来。若真的让韩信得逞的话,那么刚刚一统的天下又会陷入战乱之中,而天下百姓又将步入连年战火的纷乱时代。这一点,萧何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尽管是萧何举荐了韩信,成就了韩信的不世伟业,但他为了天下百姓,却不得不将韩信计杀。正因如此,萧何计杀韩信之后,才会流着眼泪说自己不负天下苍生。如此说来,这是萧何痛心之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事后的痛哭姿态也并非是惺惺作态。 从这一点来看,萧何助吕后除掉韩信是符合国家利益的,这件事无论是站在刘邦一方还是站在他自己一方,无疑是有功于国家的。 不过,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胡三省等人认为刘邦诛杀韩信是有错的。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中,作者也认为韩信是值得同情的,认为韩信之死纯粹是吕后和萧何合谋所致。 随后众多小说都为刘邦开脱,认为韩信因谋逆而咎由自取,其败亡主因被归咎于萧何身上。久而久之,后人就越发觉得“败也萧何”名副其实了。 结语: 关于韩信被萧何计杀一事,有的人认为是刘邦对韩信猜忌过重,不得不将其“逼反”,从而指示萧何跟吕后计杀韩信。而有的人认为是韩信拥兵自重自取灭亡。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的人认为是吕后太过歹毒,在后宫争权夺利中,从萧何处借计杀了刘邦的功臣韩信。 不过,关于其中的是是非非,孰对孰错,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我们来说,在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口头禅时,却是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其背后的故事。这一点,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么,对此你是何看法呢?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萧何为什么杀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韩信是秦末乱世中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此人“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根本不可能一统天下。但韩信最终还是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只是关于韩信之死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点,虽然刘邦不放心韩信,但真正导致韩信身死的却是另外一个人——萧何! 那一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齐王韩信早已被贬为“淮阴侯”,驰骋疆场也成了不可企及的梦想。这不陈豨造反刘邦宁可亲自出征也不信任韩信……没多久韩信接到刘邦成功的消息,要在宫中宴饮群臣,因为叫他一起去的是萧何,韩信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只身前往参加。谁想到这一去却踏进了鬼门关。 韩信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萧何竟然会骗他!如果是其他人也就罢了,为什么会是萧何呢?萧何与韩信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如果当初不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将其举荐给刘邦,韩信根本没有机会统帅大军征战沙场,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被后世誉为“兵仙”。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韩信对萧何也是无比的尊重。谁都可以背叛韩信,唯独萧何的举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关于为什么要杀韩信,萧何也有辩解:“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那么韩信之死和天下苍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于萧何、张良,韩信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从本领上来看韩信是不世出的名将,曾经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都不是其对手,怎能不让人胆战心惊。作为队友当然是好事,可如果有一天变成敌人了呢?韩信死的时候也不过35岁,正是一个人经历最旺盛的年龄。可此时天下已经平定,而且大老板刘邦对韩信也不怎么信任,如果说不搞事情,恐怕韩信自己都不信!一旦韩信叛乱,天下必将重燃战火…… 其实杀不杀韩信对萧何来讲无所谓,但萧何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当初起义刘邦不过是个痞子、落魄户,做老大怎么也轮不到刘邦,可萧何甘愿退居次位,宁愿做一个“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的人,“安抚百姓、管理国家”在过去是丞相的职位,这就是萧何的理想。 韩信对于天下初定的汉朝来讲是不稳定因素,也是萧何理想的“大敌”。之前萧何举荐韩信做大将军,正是希望韩信能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如今天下已定,韩信还要搞事情,那么只能对不起了。萧何设计杀韩信或许有些不讲兄弟情谊,但比起天下苍生孰轻孰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而刘邦在举事前做过的最高官阶也不过是泗水亭长。主吏椽的地位比亭长高,但后来萧何却主动居于人下,推举刘邦做头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句话,叫形势比人强。 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萧何就是那个懂得形势的人,也是那个识时务者。 刘邦的举事,也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刘邦绝非陈胜、项羽那样的野心家,他当时为沛县往咸阳送刑徒,但刚刚走到丰邑西边的沼泽地,就有一些刑徒跑掉了,刘邦计算着,如果照着这个速度跑下去,用不到到达咸阳,刑徒就跑光了。 刘邦捉摸着,既然无法把刑徒送到咸阳去,那不如不去了。然后刘邦喝一顿酒,就把所有刑徒都放了,一部分胆大的刑徒不愿走,就保刘邦做山大王,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的队伍越滚越大,已然达到一百人左右的规模了。 这时候,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反了,各郡县相继响应陈胜,沛县县令也想响应陈胜,但担心沛县父老兄弟不会听他的,所以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建议下,打算召刘邦回县城,靠刘邦身边的死士威慑沛县父老兄弟。 但沛县县令在刘邦回来的时候,突然反悔了,要逮捕萧何、曹参等人,萧何、曹参等人跑出县城,和刘邦站在一起,刘邦使了个计策,就把沛县县令给搞定了。 刘邦进入沛县,沛县父老子弟打算推举一个人出来做领头的,很多人都同意推举刘邦,刘邦推辞了。 但是,大家想啊,刘邦手下那百八十号死士,会放过这样一个上位的机会吗?如果最后推举出来的不是刘邦,他们还能上位吗? 所以那些人会同意由别人来做领头的人吗? 萧何是何等聪明的人啊,能看不出这样的情势吗?能在这个时候去抢那个领头的位置吗? 不会,萧何明白,形势比人强,当时的形势是,除了刘邦,选其他人,都会有一场火并,在蛋糕还没做大的时候,就自相残杀,是不利的,所以萧何自然会站在刘邦一边,甘心做刘邦的属下,听从刘邦的调遣。 从此,刘邦跟萧何的君臣名分就定了下来。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前,韩信没有任何带兵经验,但萧何和刘邦都确定韩信能够担当“大将”之任,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淮阴侯韩信被登坛拜将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次火箭式提拔,因夏侯婴的举荐,由连敖被提拔为治粟都尉,然而韩信仍旧不满意,仍旧觉得没受到重用,于是做了逃兵,萧何知道韩信做了逃兵,就赶忙去追,韩信那边跑啊跑,萧何这边就追啊追,追上之后,萧何就把韩信带了回来,并在刘邦面前举荐韩信出任“大将”,刘邦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和刘邦是如何确定韩信能够担当“大将”之任的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和萧何都不是一般人,都具备非凡的识人之能,尤其是萧何。 早在刘邦、萧何等人举事之前,萧何在沛县任主吏椽,刘邦在沛县任主吏椽,萧何的职级远比刘邦的职级高,但萧何却一直很是看好刘邦,经常护着刘邦。 也是在萧何任主吏椽的时候,萧何在考核中第一,咸阳来的官吏要举荐萧何到咸阳去做官,萧何却婉拒了,为什么萧何会婉拒到咸阳工作的机会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萧何的选择是正确的,萧何后来跟着刘邦一起反秦,始终是二把手,二人一路做到,刘邦最后成了汉的皇帝,萧何成了汉的相国。 没有人知道萧何为什么如此有眼光,我们只知道,韩信被提拔到治粟都尉之后,和萧何有了接触,几次接触之后,萧何对韩信的印象就是一个“奇”字,当时,萧何也算是见过很多诸侯和豪杰了,却能对一个刚由连敖提拔上来的中层军官感到惊奇,肯定是因为,韩信确实与众不同,萧何后来对刘邦形容韩信的时候,盛赞韩信为“国士无双”。 刘邦这个人呢,也是很厉害的,往往三言两语,便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真本事。 史书记载,在登坛拜将之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长谈,这次长谈相当于面试,韩信这个任命流程是反着来的,正常的流程应该是先面试后任命,到韩信这里则是先任命后面试,面试结束,刘邦对韩信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得信晚”。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虽然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但在还定三秦和东征彭城的两场大战中,韩信并没有独立领兵的机会,这与郦商、周勃等长期追随刘邦的其他“将”不同,彭城之战后,韩信作为“大将”,也收拢了大量的汉军散卒,刘邦方才给了韩信独自领兵的机会,派韩信去征讨西魏国,西魏王魏豹刚一迎战韩信率领的汉军,就被韩信擒获了,自那之后,韩信才有了在战场上开挂的机会。 所以说呢,这段历史确实是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刘邦先给予了韩信名位,但并未在给予名位之后立即给韩信实权,而是不断地考察韩信,直到刘邦确定,韩信却非纸上谈兵的赵括,方才放手让韩信去干。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萧何最初大力举荐韩信,但是后来又辅佐吕后,诛杀了韩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初,刘邦刚刚被立为汉王,萧何被刘邦拜相,成为百官之首。 但以刘邦灭秦的功劳来看,封王巴蜀其实是对刘邦的“侮辱”,刘邦军中人一般都认为,这是“迁”,在赶往汉国都城南郑的途中,很多人接二连三地做了逃兵。 当背楚投汉的韩信也做了逃兵之后,萧何二话不说,直接连夜追赶,没有人知道萧何是怎么追上韩信的,没人知道萧何是怎么把韩信劝回去的,大家只知道,韩信被追回之后,便被汉王刘邦登坛拜将,成为了“大将”,正是萧何的力荐,韩信才能坐火箭一样被提拔上去。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使韩信有了功成名就的机会,也是最后夺去韩信的那个人。萧何既已成全了韩信,为何还要毁掉韩信呢? 这是因为,萧何从来都是站队小能手,从来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萧何就迅速地意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力主迎回在外流亡的刘邦,共图大事,在沛县县令反悔,欲与刘邦为敌时,萧何从坚固的沛县县城逃了出来,和刘邦站在一起,刘邦巧计夺下沛县县城,萧何又站出拥护刘邦出任义军一把手。 于萧何来说,这很不容易,因为举事前的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和做主吏椽的萧何比起来,地位上还是差很多的,主动推举原本地位低的人上高位,上到自己头上,一般人都做不到,但萧何做到了,这是因为,萧何是站队小能手。 骗杀韩信也是一样,也是因为萧何要站队。 当时,韩信已经跟吕后起冲突了,而且是起很大的冲突,韩信打算矫诏释放官奴和刑徒,武装起来,袭击吕后跟太子,吕后接到奏报,必然得先下手为强,先行做掉韩信。 如何做掉韩信呢?当然不能跟韩信对拼了,刘邦讲过一句话,叫“斗智不斗力”,刘邦是这样的,作为刘邦的妻子,吕后自然也深得刘邦思想的精髓,也要跟韩信玩“智”,用手段骗杀韩信。 这时候,作为站队小能手的萧何,当然知道韩信成不了大事,韩信没有做“老大”的气魄,所以萧何必然站队吕后,也只能站队吕后。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萧何 (?-前193年),沛郡丰邑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 ”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汉高祖刘邦举事前,刘邦做过的最高的官阶,不过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萧何则是沛县的主吏椽。 主吏椽的地位可是比亭长得多了。 结果呢,在刘邦举事之后,萧何却主动推举刘邦做头领。为什么萧何甘居人下,不自己做头领呢? 有一句话,叫形势比人强。 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萧何就是那个懂得形势的人,也是那个识时务者。 刘邦的举事,也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刘邦绝非陈胜、项羽那样的野心家,他当时为沛县往咸阳送刑徒,但刚刚走到丰邑西边的沼泽地,就有一些刑徒跑掉了,刘邦计算着,如果照着这个速度跑下去,用不到到达咸阳,刑徒就跑光了。 刘邦捉摸着,既然无法把刑徒送到咸阳去,那不如不去了。然后刘邦喝一顿酒,就把所有刑徒都放了,一部分胆大的刑徒不愿走,就保刘邦做山大王,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的队伍越滚越大,已然达到一百人左右的规模了。 这时候,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反了,各郡县相继响应陈胜,沛县县令也想响应陈胜,但担心沛县父老兄弟不会听他的,所以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建议下,打算召刘邦回县城,靠刘邦身边的死士威慑沛县父老兄弟。 但沛县县令在刘邦回来的时候,突然反悔了,要逮捕萧何、曹参等人,萧何、曹参等人跑出县城,和刘邦站在一起,刘邦使了个计策,就把沛县县令给搞定了。 刘邦进入沛县,沛县父老子弟打算推举一个人出来做领头的,很多人都同意推举刘邦,刘邦推辞了。 但是,大家想啊,刘邦手下那百八十号死士,会放过这样一个上位的机会吗?如果最后推举出来的不是刘邦,他们还能上位吗? 所以那些人会同意由别人来做领头的人吗? 萧何是何等聪明的人啊,能看不出这样的情势吗?能在这个时候去抢那个领头的位置吗? 不会,萧何明白,形势比人强,当时的形势是,除了刘邦,选其他人,都会有一场火并,在蛋糕还没做大的时候,就自相残杀,是不利的,所以萧何自然会站在刘邦一边,甘心做刘邦的属下,听从刘邦的调遣。 从此,刘邦跟萧何的君臣名分就定了下来。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初,刘邦刚刚被立为汉王,萧何被刘邦拜相,成为百官之首。 但以刘邦灭秦的功劳来看,封王巴蜀其实是对刘邦的“侮辱”,刘邦军中人一般都认为,这是“迁”,在赶往汉国都城南郑的途中,很多人接二连三地做了逃兵。 当背楚投汉的韩信也做了逃兵之后,萧何二话不说,直接连夜追赶,没有人知道萧何是怎么追上韩信的,没人知道萧何是怎么把韩信劝回去的,大家只知道,韩信被追回之后,便被汉王刘邦登坛拜将,成为了“大将”,正是萧何的力荐,韩信才能坐火箭一样被提拔上去。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使韩信有了功成名就的机会,也是最后夺去韩信的那个人。萧何既已成全了韩信,为何还要毁掉韩信呢? 这是因为,萧何从来都是站队小能手,从来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萧何就迅速地意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力主迎回在外流亡的刘邦,共图大事,在沛县县令反悔,欲与刘邦为敌时,萧何从坚固的沛县县城逃了出来,和刘邦站在一起,刘邦巧计夺下沛县县城,萧何又站出拥护刘邦出任义军一把手。 于萧何来说,这很不容易,因为举事前的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和做主吏椽的萧何比起来,地位上还是差很多的,主动推举原本地位低的人上高位,上到自己头上,一般人都做不到,但萧何做到了,这是因为,萧何是站队小能手。 骗杀韩信也是一样,也是因为萧何要站队。 当时,韩信已经跟吕后起冲突了,而且是起很大的冲突,韩信打算矫诏释放官奴和刑徒,武装起来,袭击吕后跟太子,吕后接到奏报,必然得先下手为强,先行做掉韩信。 如何做掉韩信呢?当然不能跟韩信对拼了,刘邦讲过一句话,叫“斗智不斗力”,刘邦是这样的,作为刘邦的妻子,吕后自然也深得刘邦思想的精髓,也要跟韩信玩“智”,用手段骗杀韩信。 这时候,作为站队小能手的萧何,当然知道韩信成不了大事,韩信没有做“老大”的气魄,所以萧何必然站队吕后,也只能站队吕后。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 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 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只是记载了某个人的个人事迹而已。 至于说为什么司马迁老爷子要这么区分,这就涉及到《史记》的内容分类问题了。 很多人都知道,《史记》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指以人物和故事主线,来记载历史事件,从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 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其实更像是一张网,或者说是一个由很多节点组成的立体结构。历史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王侯将相,帝王公卿,还是底层百姓,贩夫走卒,其实都是一个节点。然后,所有的节点,共同组成了一段历史。 而那些同时代的节点,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大网,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 所以,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记载历史,其实都会有所偏颇。因为最完整的历史,其实是把所有节点的故事,都给记录下来,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某一个时代某个普通的百姓,他的故事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响太小,所以确实没必要记载他的故事。 于是,在古代史官的眼里,真正有记载价值的,其实就是那些帝王公卿的事迹。而且,因为先秦时期纸还没有出现,大家记载历史的难度比较大。 即便是那些帝王公卿,史官们也只会记载他们人生当中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先秦时期,几乎所有国家记载的历史,采用的格式几乎是一致的。 ‘某年,在某国,某某某做了什么事情’。 用这种格式记载的史书,其实就叫做‘编年体’史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修订的《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官方记载的历史,后来被孔子修订成册。 这种编年体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但是同时,这种记载方式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普通人读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读一下《竹书纪年》或者《资治通鉴》。如果是一个对历史完全没有任何了解,连很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没听说过的历史小白,直接去看这种编年体史书,肯定会产生一种很迷茫的感觉。 直到司马迁出现。 在司马迁出现以前,历史上所有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这种编年体的形式,来记载历史的。但是到了司马迁这里,司马迁他们家,从祖上开始,就一直都是吃‘史官’这碗饭的。 所以,司马迁很清楚,这种编年体历史,存在的很多弊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才萌生出写《史记》的念头。 或许,可以换一个记载方式,用一种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的方式,记载历史。 就这样,经过司马迁的创新之后,‘纪传体’这种新的历史记载方式,开始正式被大家所熟知了。以往的编年体,都是以年份为基础,很容易让历史初学者搞不清楚状况。但是纪传体则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写故事的方法来记载历史。 这样一来,就算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易读懂史书了。 不过,用这种纪传体的方式来讲历史,其实也有弊端。因为是以人物故事作为主体,而不同的人物之间,哪怕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也有可能毫无瓜葛。 这就导致大家读纪传体史书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断层的感觉,会觉得历史不够连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迁老爷子就不得不把《史记》当中的内容,也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就这样,《史记》当中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就开始出现了。 这些内容当中,‘十表’其实是记载历史的表格。以年月为顺序,记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可以简单看作史记的‘目录’。‘八书’则是记载了古代的法律、礼仪、天文历法之类的东西。这两个部分,确实和人物故事没啥关系。 但是剩下的三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部分就全都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此来叙述历史了。 而在这三个部分当中,本纪是以王朝更替为主线,记载帝王或者最高执政者掌权期间,国家发生的大事。在古代历史上,天子或者说帝王,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核心。所以有关帝王的事迹,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历史主线。 而接下来,在帝王之外,依然处于核心圈层,但是并没有帝王那么重要的,就是诸侯。这些诸侯,或许不像天子那样,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天下。但是在他们所在的诸侯国,或者在中央政府,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这种影响力,还是世袭的。 所以,司马迁就在历史上选择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家族,把他们的家族历史,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当中。当然,世家当中所记载的家族,无一例外,全都是诸侯。 这些诸侯,又分成两类。一类是汉朝之前的,一类是汉朝之后的。 汉朝之前的诸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有名的诸侯国,比如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的六国,还有吴越鲁宋这种国家,再加上孔子他们家族,就全都被以家族历史的形式,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 不过,汉朝之前的诸侯,指的基本上就是西周册封的那些诸侯。至于说夏商时期的那些诸侯国,不好意思,因为那些历史太过久远,就算是司马迁那个时代,也没多少史料可以查了,所以司马迁老爷子就没写。 而世家中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汉朝开国之后。这部分世家,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老刘家自己家人,一类是开国功臣。 老刘家自己家的诸侯王就不用说了,如果按照夏商周三代的惯例,以后老刘家的那些诸侯,肯定是会千秋万代传下去的。而功臣这个大团体当中,司马迁老爷子其实只选了五个家族。 这五个家族,分别是萧何家族、曹参家族、张良家族、陈平家族,以及周勃家族。之所以选这五个家族,是因为从当时司马迁的那个时代角度来看,只有这几个家族,虽然没有封王,但是却又以诸侯的形式,有自己的封地,并且可以存在至少好几代人的时间。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迁老爷子看人还是很准的。五个家族当中,虽然陈平和周勃两人的后代,都没能繁荣太久。但是萧何、张良以及曹参这三位,他们的后人,基本上后来都做到了源远流长。 萧何的后人,后来形成了一个兰陵萧氏。从汉朝到唐朝,兰陵萧氏一直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家族,并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这两个朝代。 张良的后人就更牛了,张良的九世孙,就是那位创立道教的张道陵,道教就是他们家建立的。直到今天,龙虎山天师依然是张良的后代。 至于曹参家族,同样也是如此。后来三国时代的曹操,就自称是曹参的后代。 总之,世家当中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只有一两代人,可以深刻影响历史。而是有一个家族,可以在长达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当中,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但是列传就不一样了。 列传当中的那些人物,他们虽然也都曾经影响过历史,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所以,他们自己只能载入列传,而不能载入世家这部分了。 所以,从史记内部的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同为汉初三杰,但是张良与萧何,后来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家族,而且长时间影响汉朝历史,自然可以载入世家这一部分。至少在司马迁老爷子眼里,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其实没多大区别。 但是韩信就不一样了,虽然韩信功劳也很大,而且也曾经裂土分王,但是最后他却被吕后所生,封国也被没收了,更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和封地。如此一来,他的影响力仅限于他自己这一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世家了。 这就是韩信和萧何张良之间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汉朝第一开国功臣萧何,为何晚年自毁名誉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上一章咱们讲了汉朝开国第一武将韩信,韩信虽然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到头来却落得被刘邦灭了三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功高盖主,自己却不知收敛。最后没有落得善终。今天咱们讲萧何,他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部长,项羽刘邦楚汉相争时,萧何坐镇后方,留守汉中,他为刘邦源源不断地筹集钱财粮饷,招募士兵。为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何年轻的时候是沛县的主吏掾,正式的国家公务人员,他从小对人和善,热爱学习,脑子还好,对历代的法律很感兴趣。他也很好交朋友,当时的泗水亭长刘邦,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屠夫樊哙,还有吹鼓手周勃都是他的发小兄弟。刘邦的媳妇吕雉被捕后就是他和监狱长曹参·想办法保释出狱的。第一集咱们讲到刘邦因为押送囚犯去给始皇帝修建陵墓,在路上人就跑了很多,没办法刘邦就和剩下的人跑到芒砀山蛰伏避难了,沛县县长得知此事后就把吕雉给抓到监狱了。此后并于身处芒砀山的刘邦时刻保持着联系。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破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纷纷开始杀烧抢掠,刘邦更是想要在秦王宫殿中睡上一觉。唯有萧何进入丞相府把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全部收藏起来,以备以后之需,由此可见萧何是一个很有远见之人,萧何收集的这些秦朝资料为日后汉朝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大家都听说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所以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会与韩信擦肩而过了。如果没有萧何就没有大将军韩信,后来韩信参与谋反又被萧何设计,韩信被萧何和吕后诛杀,后来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 萧何是汉朝第一功臣,也是汉朝的丞相,但是晚年的刘邦在铲除异姓王之后就把目光放到了声望极高的丞相萧何身上,萧何为了自保,没办法只能自污名声,贱价强买民间田宅,让百姓怨恨自己,做出贪官污吏的行为。这才使自己得以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死跟萧何有何关系?为何世人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这是萧何向吕后献计杀死韩信之后,流着泪水说出的一句话。 在有的人看来,萧何计杀韩信的做法让人不耻,认为他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而有的人却认为萧何计杀韩信是一种无奈之举。正如他所言的那样,计杀自己的“好友”,萧何终究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不过,说到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足以引起热议的话题。 韩信弃楚投汉之后,得到萧何的力荐成为了刘邦座下的破楚大将军。也就是在这个舞台上,韩信充分施展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立下了不世功勋,成就了王侯之业。然而,后来吕后欲除韩信而无计可施时,萧何又献计助吕后除去了韩信。 因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跟萧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人都对其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进行评价,时至今日,这个成语已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那么,这句口头禅当中的“成也萧何”是否真的说得过去呢? 事实上,尽管韩信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才能才能一路“出将入相”,但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受到了萧何的赏识。 一、“成也萧何” 萧何与刘邦两人是同乡,因私交甚密,加上他经常帮助刘邦的缘故,使得他深受刘邦的信任。在刘邦起兵攻打三秦时候,令萧何固守汉中,足以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如此亲密的关系,萧何在刘邦面前才能说得上话。 而韩信呢,一开始则是一个落魄的子弟,因为没有门路的缘故无法踏入仕途。在项梁起义之后,韩信起了心思打算去投奔对方。结果,虽然成功找到了出路,但是并不受项梁重用。因自恃才华高绝的缘故,韩信愤而弃楚投汉。 在韩信成为一名治粟都尉时,萧何开始与韩信进行接触。通过一番交流之后,萧何就发现韩信此人有将帅之才。于是,对韩信格外欣赏的他多次在刘邦面前进行举荐。奈何刘邦一开始死活不肯重用韩信,韩信听闻之后,一怒而奔走。 最后,萧何在刘邦面前说韩信此人当真是国士无双,还说刘邦若是欲取天下,非韩信此人再无能与之成就大事的人了。经过一番口舌之后,刘邦终于同意重用韩信,并且封其为大将军。正是因为得到这个舞台,韩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将,更是帮刘邦立下不世功勋。 从这一点来讲,韩信能够官拜大将军,能够一展所长,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萧何的举荐的。也就是说,“成也萧何”说得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成也萧何”的下一句,“败也萧何”是否能说得过去呢? 实际上,尽管韩信的败亡主因并非是萧何,但因萧何献计欺骗了韩信的缘故,使得韩信迅速败亡了。 二、“败也萧何” 从史料记载中的事迹可以看出,韩信败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说萧何反复无常,简单的献计之后就杀了韩信。其败亡的主要原因跟刘邦诛杀功臣有直接的关系,更是跟他自己有逆反之心有重要的关系。 韩信的军事才华在当时可谓是声名极盛,在楚汉相争的战争年代,他的军事才能得到极大发挥。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在战场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屡立战功的他根本无人能与之相比。也正因如此,韩信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一大重臣。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之后,这种情况就开始改变了。韩信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委任重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的军事势力越来越大。 名义上,韩信是刘邦手下的臣子,要受到刘邦的节制,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然“如日中天”,甚至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另外一个项羽了。 下齐之后,韩信据势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实在是让刘邦心境乱跳。后来刘邦并未如韩信所愿,反而借着伪游云梦擒下韩信之后,将其兵权削弱,封其为淮阴侯。 至此,韩信应该能够感受到刘邦的决心,因而只要韬光养晦下去,未来未尝不能得偿所愿,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然而韩信却多次在刘邦面前炫耀兵威,实乃是取死之道耳。 在项羽尚未败亡之前,刘邦其实是无法奈何韩信的。因为正如同萧何所预言的那样,非韩信不足以取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根本没有人能够抵御项羽。 等到项羽败亡之后,韩信的兵权已然大到了刘邦无法掌控的程度,因此,刘邦“不得不”伪游云梦削其兵权。 而韩信呢,在被削兵权之后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内心起了谋逆的念头。可惜,韩信在打算袭击吕后、太子等人时,其消息被吕后所知。随后,萧何献计于吕后,写信将韩信欺骗了过来。等韩信来了之后,被吕后指使武士绑缚起来,直接被杀死在了长乐钟室。 从这一点来说,“败也萧何”的说法,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那么,萧何计杀韩信之后,痛哭留下的“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是否是惺惺作态呢? 其实,若是站在萧何的角度来看待此事的话,那他在计杀韩信之后有痛哭的表现也就很正常了。 三、不得不杀 韩信是从一介治粟都尉开始,而被萧何赏识看重举荐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起码有一半的功劳都要算在萧何的身上。而韩信能有如此成就,想来世人对其评价,也多半会带着“萧何识人有术”的标签。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韩信越是厉害,越是立下大功,那萧何应该更加高兴才多。那他有什么理由计杀韩信呢?计杀韩信之后,说不得他自己也要背一个“识人不明”的骂名,那又是何苦呢! 其实,从韩信谋逆之心萌发,欲袭击吕后和太子等人之事就可以看出来。若真的让韩信得逞的话,那么刚刚一统的天下又会陷入战乱之中,而天下百姓又将步入连年战火的纷乱时代。这一点,萧何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尽管是萧何举荐了韩信,成就了韩信的不世伟业,但他为了天下百姓,却不得不将韩信计杀。正因如此,萧何计杀韩信之后,才会流着眼泪说自己不负天下苍生。如此说来,这是萧何痛心之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事后的痛哭姿态也并非是惺惺作态。 从这一点来看,萧何助吕后除掉韩信是符合国家利益的,这件事无论是站在刘邦一方还是站在他自己一方,无疑是有功于国家的。 不过,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胡三省等人认为刘邦诛杀韩信是有错的。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中,作者也认为韩信是值得同情的,认为韩信之死纯粹是吕后和萧何合谋所致。 随后众多小说都为刘邦开脱,认为韩信因谋逆而咎由自取,其败亡主因被归咎于萧何身上。久而久之,后人就越发觉得“败也萧何”名副其实了。 结语: 关于韩信被萧何计杀一事,有的人认为是刘邦对韩信猜忌过重,不得不将其“逼反”,从而指示萧何跟吕后计杀韩信。而有的人认为是韩信拥兵自重自取灭亡。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的人认为是吕后太过歹毒,在后宫争权夺利中,从萧何处借计杀了刘邦的功臣韩信。 不过,关于其中的是是非非,孰对孰错,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我们来说,在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口头禅时,却是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其背后的故事。这一点,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么,对此你是何看法呢?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萧何曾月下追韩信,后来为何不帮韩信,反而为吕后谋划除掉韩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萧何和韩信之间的故事早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来说明,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因为萧何而青史留名,成为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同时,韩信的被杀也和萧何有直接的关系。这里就有很多人问了,当初萧何既然能够月下追韩信,为何后来不肯救韩信,反而为吕后出谋划策将其杀害呢?其实这并非是萧何做错了,问题出在韩信和刘邦身上。 萧何当初对韩信的看重是真心的,说他是韩信的伯乐一点都为过,像韩信那样的人,一没有出身,二没有战功,除非经过数年的战场拼命厮杀,否则是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的,他要想脱颖而出是很难的。他之前的经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他先是跑到项梁的军中,希望被委以重任,但项梁压根注意不到这个人,项梁死了之后,他又跟着项羽,同样没有在短时间内引起项羽的注意和重视,他不得不离开项羽又跑到刘邦那里,刘邦同样没有重用他。 他自认胸中有万千韬略,却无法发挥出来,倒是在刘邦手下的时候和萧何有了接触,两人一来二去之间就对彼此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萧何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时间长了,看人的本事到时不小,经过和韩信的数日相处,他认为只要给韩信机会,他必定能创造奇迹,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所以萧何数次在刘邦面前提到韩信,试图说服刘邦用用他,但刘邦始终不松口,韩信左等右等,等不来刘邦的重用,因此再次选择离开,他趁夜逃亡,萧何知道后来不及将这件事报告给刘邦,直接牵了一匹马去追了,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而萧何这近似疯狂的举动,显然震撼到了刘邦,刘邦本以为萧何这个智囊也逃走了,原来却只是去追韩信,此时此刻,他似乎才不得不重新审视韩信这个人。因为萧何用行动和语言告诉他这样一件事:韩信“国士无双”,是他刘邦夺得天下的最大筹码。 还说什么呢?重用呗,在萧何的建议下,韩信以隆重的礼仪将韩信奉上大将军,让他领军打仗,不得不说,后来的事实证明,萧何眼光确实毒辣,正是韩信成为楚汉之争中让刘邦获得胜利的一个最大的依仗。 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项羽都害怕,项羽甚至还派使者试图说服韩信和他联合,共同对付刘邦,但是韩信不肯背弃刘邦,因此拒绝了项羽,后来更是十面埋伏,让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刘邦称帝建国。 刘邦能称帝建国,韩信确实功不可没,谁都无法否认韩信的功劳,但是这功劳却未必能给韩信带来好的结局,因为在西汉初期,韩信即遭到了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所谓功高震主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汉朝建立后,韩信过得很憋屈,这种憋屈让他对刘邦的忠诚都打了折扣,最终引出了吕后的杀意。 吕后杀韩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韩信与谋反的陈豨里应外合,试图颠覆大汉的通知。陈豨在外起兵,刘邦亲自去平叛,而韩信在内谋划着发功兵变,试图控制吕后和太子刘盈,只不过这件事很快被告发到了吕后那里,吕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吕后想将韩信召进宫,然后趁机杀死他,只不过她害怕韩信压根不听她的诏令,于是吕后找来足智多谋的萧何,萧何给吕后出主意,“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萧何亲自给韩信写了一封信:“虽疾,疆入贺。” 韩信不疑有他就进了宫,然后就被早就埋伏好的武士给捆了,吕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内将韩信处死。很多人不理解萧何为什么在这里不救韩信,反而帮助吕后除掉韩信。其实萧何也是不得不这样做,他不可能去做损己利人的事情。 为什么说救韩信对萧何来说是损己利人的事情呢?实际上,早在韩信和陈豨谋划着搞事情以前,刘邦就已经猜忌韩信了。这种猜忌不仅仅是功高震主在作祟,还有韩信的“伐己功,矜己能”。 韩信之前确实对刘邦很忠心,没有想过要离开刘邦,在有能力左右局势的时候,不肯倒向项羽来对付刘邦,也不愿意接受蒯通的建议自立门户,这是他的优点。 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恃功而骄,很多时候在刘邦需要他出兵的时候,他都会有意无意地“刁难”刘邦,逼着刘邦答应点什么条件,让刘邦的心中很是不痛快,但为了大计,刘邦又不得不一次次容忍韩信,直到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不太愿意忍了,他直接下了韩信的兵权,让他做了楚王,后来又在陈平的谋划下将韩信押赴洛阳,并将他贬为淮阴侯。 自此之后,韩信基本就处于没啥自由的状态。对于这样的处境,韩信自然是很不满意的,他没少发牢骚,也没少装病不朝,发展到后来他终于和陈豨相约有机会在未来一起搞事情。 而这一切,刘邦知道后自然也不可能容得下韩信,只不过到底念着韩信是功臣,不太愿意直接将他杀了,但吕后却不管那么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还是尽早除掉韩信的好,所以她才找萧何商量怎么抓住韩信,而萧何也真的出了注意,为什么不出呢? 萧何又不傻,他怎么可能想不到韩信的结局,韩信恃功而骄必然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而且刘邦和吕后对韩信都有猜忌之心,只不过刘邦还没有下定决心要杀韩信,而吕后提前要杀韩信而已,在萧何看来,刘邦和吕后迟早是要杀韩信的,韩信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他如果不为吕后出主意,很可能就会被被吕后猜忌,吕后一猜忌,刘邦也就不远了,到时候他又如何自保呢?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被皇上和皇后都盯上的人,很难能善终,所以萧何不可能为了韩信去搭上自己。 再说了,吕后当时代表的实际上也是刘邦的意思,既然他们都想要韩信的命,他这个做臣子的又怎么能不为君分忧呢?况且韩信的死也并不冤枉,尽管当初刘邦让武士捆绑住刘邦将他押送洛阳的时候,他曾说过:“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并非没有道理,但韩信也并非那么无辜,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伐己功,矜其能”,让刘邦很是不满,又在刘邦将他贬为淮阴侯后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最终落得了一个自己被杀、宗族被夷的结局,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说道萧何传,刘备听了谋士徐庶的推荐,准备安排礼物,前往隆中寻访诸葛亮。正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前来拜望,便向司马徽打探:诸葛卧龙究竟是何人物? 司马徽说出了两句惊骇众人的品评: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 或许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蜀汉丞相的人设太过鲜明,后来的读者连带将《史记》中的张良也当作了高祖刘邦的丞相,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 一个大汉丞相究竟职司何务?汉文帝曾经这样问过他的丞相陈平,陈平的回答是: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果以这样的工作职责去审视张良的话,我们会发现,陈平所说的大部分工作原来并不是张良的分内事。张良在刘邦身边都干什么工作?刘邦自己说得最清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换做今天的话说,张良乃是西汉军队的参谋总长。至于丞相也就是国务总理的工作,刘邦从来没有委任过张良。不但没有,并且自起兵沛县到崩逝长安,刘邦的总理大臣自始至终都是由另一位干吏来担当的,他就是——萧何。 萧何担任总理大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反秦起义爆发,刘邦被沛县父老推为沛公的时候。《史记》载: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所谓“沛公”,其实就是沛县的一县之长。按照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县令配有两位副手,一则为丞,二则为尉。前者协理民政与财政,后者帮办军事与治安。 刘邦做了沛令之后,随即任命萧何为县丞,并且授予他“督事”——也就是总览事务——的重权。之所以将这么重的事权授予萧何,并不是因为刘邦也跟项羽一样任人唯亲,而是刘邦麾下再也寻不出一位比萧何更优秀的基层行政长官了。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早年的萧何因通晓律令、用文深刻,长期担任沛县的主吏掾,是沛县群吏中的佼佼者。后来更追随秦朝中央政府派往泗水郡的监郡御史工作,又“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鉴于他杰出的工作表现,监郡御史甚至一度起念向中央举荐萧何,将他调入关中,提拔任用,只因萧何执意推辞,方才作罢。 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不但培养了萧何务实高效的秦吏作风,更锻炼了他敏锐的意识和独道的眼光。《史记》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以我个人的愚见,私意以为对萧何抢救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这件事,司马迁并没有充分说明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上文中,太史公是站在军事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情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萧何抢救出的这批资料为刘邦东出函谷、争雄天下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情报,如此而已。 但这件事无论对萧何还是刘邦,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么简单。 对萧何个人而言,在得到这批律令图书之前,他只有郡、县两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经历,充其量算是个基层干吏。刘邦如果就是沛公,以萧何为丞,料理一县之务,萧何应付起来应该绰有余裕。 可刘邦的事业发展得太快了,从沛公晋爵为汉王,从据守区区沛县到奄有关中四塞,刘邦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天下最有潜力逐鹿问鼎的诸侯王。韩信、张良、陈平等当世最优秀的将相之才也因此先后聚集到了汉王麾下。 遥想当年,春秋首霸齐桓公返国即位之前,鲍叔牙也曾是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可登基之后,眼光已经突破齐国一隅的桓公开始图谋霸业、经略天下了,鲍叔牙的能力渐渐跟不上齐桓公的雄心,于是被管仲取而代之。 从沛公蜕变为汉王之后,刘邦身边也不乏“管仲”。别人不说,父、祖两辈历相五代韩王的张良难道不能胜任汉王的丞相吗? 但事实是,刘邦并没有将总理万几的丞相一职授予张良,他选择了继续信任萧何: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能够力压张良等人,坐稳汉王丞相的位置,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那批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图书。 通过学习这批宝贵的公文档案,萧何事实上磨炼了担任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领导职务所必须的工作能力。用秦朝“以吏为师”的培养标准来看,此时的萧何已经历遍了从基层吏员到朝廷三公的各级行政岗位,拥有了完整的秦吏培养履历。 刘邦本人与萧何一样都是秦吏出身,治国理民都以法制为抓手。入关灭秦,刘邦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表面上看是扫除故秦苛法,实质上却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仍是沿用了故秦的法家治国精神。有鉴于刘邦的早年经历与政策偏好,即便张良的相才不输于萧何,可因为他父、祖为相使用的是山东六国的旧制而非秦制,刘邦仍然会把丞相的职务授予秦吏出身的萧何。 至于说那批律令图书对刘邦的积极意义,恐怕也不只于提供天下阨塞、户口、兵力强弱等一时的军事情报,更有影响后来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价值蕴含其中。据《史记》所载: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史记·萧相国世家》 在入关灭秦的次年,萧何着手在关中地方创制汉朝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这些工作如果白手起家的话,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功夫才能成就。 仅以行政区划的设计来说,当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改革,从公元前352年起,整整耗去了3年才将秦国的所有乡邑整合为三十一县。要知道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拢共也不过打了5年,紧张的战争形势要求刘邦必须尽快重建关中,激发战争潜力,他可等不起这3年。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关中的元气呢?蓝图是现成的——就是那批故秦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图书。按图索骥,因秦制而立汉制,在关中建设一个刘姓为名、秦制为实的新政权便是最务实的选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秦吏萧何以秦制重建关中,的确为刘邦提供了最有力的后勤保障。 刘邦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絶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如果我们仅在破项羽、灭西楚的话题下来讨论,萧何经营关中的意义就将局限于为刘邦建设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至于楚汉战争的宏观战略设计,实际上是把握在张良手里的,也因此刘邦提到灭楚“三杰”的时候,张良的排名会在萧何之前。 可要是我们将话题转换到西汉帝国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上,那萧何的作用与影响就远非张良所能比拟了。萧何一手建设的关中就像西汉帝国的第一套“样板房”,随着汉军征服天下的脚步迈向远方,类似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将在越来越多的新占领区建立起来,直至覆盖整个华夏版图。 汉军击垮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既宣告了张良这位战略设计师的成功,也同时意味着萧何这位制度设计师的成功。 在西汉帝国统一天下之后,遍数朝野百官,在治国理民上稍能抗衡萧何的,只有一个曹参。因为曹参在天下遍行萧何法制的时候,利用诸侯相国的身份便利在齐国开辟了一块试行黄老治国的“特区”。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故去之后,曹参因为他的推荐准备卸下齐相之职,进京继任相国。临走前,他叮嘱新来的齐相说: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交代说,对监狱和市场,你要睁只眼闭只眼,千万不可穷治狱、市!新任齐相表示不解:难道治理国家,就没有比治狱、治市更重要的事儿了吗?再者说,秦法讲究的是用文深刻、法不容奸,难道我们能眼看着监狱和市场沦为法制的死角吗?面对着继任者的质疑,曹参向他解释说: “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说,监狱和市场倒也不能说是执政的第一要务。但你要明白一点:从理论上讲,再严厉、再缜密的法制也不可能将社会上的坏人彻底铲除。 与其逼迫他们流窜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威胁各行各业的稳定与安全,倒不如让出一点空间,将他们羁縻在某些狭小的社会领域之内。监狱和市场就是容奸的所在,如果穷治狱、市,只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让奸邪像瘟疫一样蔓延得到处都是! 自公元前201年出任齐相,曹参就开始访贤问能,孜孜以求治国之道。在胶西盖公的指点下,他逐渐领悟到了黄老治术的精髓。又因为早年曾做过沛县狱掾,所以曹参便从治狱入手,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实践才最终形成了那套“以狱、市为寄”的治国方略。 可即便是这么出色的政治家,入朝拜相之后仍然无法抵消萧何的影响力: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规曹随。萧何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力之强,再没有比这个成语形容得更贴切的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