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只活到23岁,一生只钟爱董鄂妃,那他的14个孩子是和谁生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作为大清入关以来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与其最为钟爱的董鄂妃的传奇爱情故事,始终让人感怀动容。 而三千佳丽中,如此独饮一瓢水的顺治,为何在他23年有限的生命里,一共孕育了14个孩子,这些孩子又是和谁生下的呢? 顺治废后而又立后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室共孕育了上百名皇子公主,其中以康乾盛世为最多子女时期,康熙帝共有55位子女,乾隆则有27位。 而到了晚清衰败时期,从同治开始,直到清朝在溥仪手中灭亡,都一无所出。 在大清刚入关之际,大清王朝政权不稳,顺治以六岁少儿之身登基,而多尔衮被封摄政王,辅佐顺治治理朝野。 待顺治娶亲之时,多尔衮遵照满蒙联姻的惯例,为年幼的顺治帝挑选了来自科尔沁草原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将其册封为皇后。 但顺治并未对博尔济吉特氏产生好感,两年后想将其废除后位,降为妃子。群臣听此消息后议论纷纷,便开始展开争论,并劝阻顺治,不同意将博尔济吉特氏废除皇后之位。 但早已下定决心的顺治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于是将博尔济吉特氏废除后的第二年五月,迎娶了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另一个博尔济吉特氏。 但这段感情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因为顺治此生最为疼爱的女人——董鄂妃出现了。 顺治心中的“白月光” 董鄂妃虽是满洲正白旗,但自幼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她,具有与北方满族女子不同的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性情。 而且经由汉族文化的熏陶之下,董鄂妃精通文史、谈古至今,腹有诗书气自华。 再加上其面容姣好,在初入宫时,就备受顺治的青睐,授册封为贤妃仅一月余后,顺治晋封其为皇贵妃,并在册封书上写“聪慧端庄,品性优良,还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董鄂妃。” 这样的晋升速度,已经属于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况,更为让人意外的是,顺治在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时,还颁布了诏书,并且大赦天下。 这一次册立皇贵妃的礼制,是按照皇后的礼制举行的典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董鄂妃知书达理、识文断字,她深知后宫不能干政的祖训,而每当顺治想要其批阅奏折时,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同顺治讲大清后宫干政的带来的种种劣处。 董鄂妃总是如同琴瑟和鸣的夫妻一般,侍奉在顺治左右,于是顺治对于这样有貌,又能够善解自己心意的“红颜知己”甚为疼爱,给了董鄂妃超越祖制的无上荣光。 在古时后宫中都是母凭子贵,得一龙子就能保住嫔妃此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而在顺治帝眼里,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备受宠爱,也是因为此子是顺治与心爱之人的结晶,与传宗接代所生孩子具有不同的意义。 于是在皇四子出生后,也是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并且在诏书中还叫其为皇之第一子生,可顺治对其的重视,将其视如嫡出。 但天意弄人,顺治与董鄂妃唯一的孩子出生不过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为了表达他对于孩子的疼惜,与安慰董鄂妃沉浸在痛失爱子的悲痛中,将皇四子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大规模为其修建陵墓,并且为其大操大办葬礼。 董鄂妃因自幼体弱多病,又遭受痛失爱子的打击,使得其不久后就缠绵于病榻,三年后的八月十九日便就此香消玉殒,逝世后顺治追封其为孝献皇后,以皇后的礼制举行葬礼仪式。 顺治的14位子女 虽然顺治独宠于董鄂妃一人,但是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天下的君主,不能只顾情爱而不顾人民,势必要担任起传宗接代,维系皇室血统的任务。 在顺治短暂的23岁人生中,后宫共孕育了14位皇室血脉,其皇长子,是据清史记载是顺治与宫女巴氏所生的第一位皇子牛钮,但只活了83天就夭折。 但传说,清廷为了顾全皇室脸面,不愿皇室子女的母亲地位卑微,将皇子送出宫。对外谎称夭折,顺治还与这位庶妃巴氏生育了两个女儿,分别是皇三女和皇五女。 皇二子福全是与董鄂妃一脉的董鄂氏所生,后被封为裕亲王,而皇三子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康熙帝玄烨,他的生母则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皇五子常宁与皇长女,都为庶妃陈氏所出,常宁后被封为恭亲王,辅佐康熙;而皇六子奇绶生母为庶妃唐氏,七岁时夭亡。 皇七子隆禧为庶妃钮祜禄氏所出,被封为纯亲王,但在其20岁是轰然病逝。皇八子永干也在其八岁时离世,其生母为庶妃穆克图氏。 而皇二女、皇四女以及皇六女分别是庶妃杨氏、乌苏氏、克里纳喇氏所出。 皇二女15岁时被封为和硕恭悫公主,后来嫁给了鳌拜的侄子,皇四女与皇六女都早早夭折。 在清朝医疗条件不好的时代,顺治帝无法治疗自己心爱之人,也无法挽回亲生骨肉的生命,而他也因天花而英年早逝,这样传奇的一生实在让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把董鄂妃说成董小宛更多的是民间的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杜撰,实际上,顺治的宠妃董鄂妃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压根就是两个人。董鄂妃和董小宛,两个人的名字中都带一个“董”字,又都是同样的美艳倾国康熙有多恨董鄂妃、绝世无双,也而在不少的民间传说中,将董鄂妃和董小宛说成是一个人,是当年清军南下,俘获了董小宛献给了顺治皇帝,成为了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这才有了两个人红颜薄命、看破红尘的传说和故事,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更是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无限放大,因而才造就了顺治宠妃“董鄂妃”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一个人的说法。 历史上,顺治皇帝不可能和董小宛有任何的交集,董鄂妃与董小宛也压根就是两个人。 首先在年龄上,顺治皇帝和董小宛就有着一定的差距。 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而顺治皇帝福临出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出生的时候,董小宛比顺治皇帝大整整16岁,那个时候已经算是隔代的人了,如果真的有恋情也是“母子恋”,况且董鄂妃去世的时候顺治皇帝只有13岁。所以从年龄上来说,这种说法便不太可能了。 其次,就是地域上来说。 董小宛久居江南,而顺治一直为多尔衮限制在京畿之地,两个人在地理位置也没有办法让两个人所结实。 再次,董小宛真正嫁给了复社名士冒辟疆。 早在1639年,15岁的董小宛结识了江南复社名士冒辟疆,之后便嫁给了冒辟疆。在江南的南明福王政权被清军攻陷后,遂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所以,顺治和董小宛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交集,因而董鄂妃并不是董小宛。 关于董鄂妃的身世以及董鄂妃是如何嫁给顺治皇帝的,历史上也是中说纷纭。关于董鄂妃是如何入宫并且成为顺治妃子的,在清朝的官修史书中一直没有记载,但是在传教士汤若望所著的《汤若望传》有这样一段描述: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这其中,对于董鄂氏的身份进行了非常明确暗示。 第一,董鄂妃是唯一一位顺治在世期间被册封的皇贵妃。 第二,董鄂妃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顺治皇帝生下皇四子,按照嫡长子的礼仪进行了庆祝并且大赦天下,顺治更是有意将董鄂妃的儿子立为皇太子。但是董鄂妃的儿子不满周岁便早殇,使得董鄂妃的伤心过度,身体大不如前,不到四年的时间,董鄂妃就去世了。 第三,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册为“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去世,而博穆博果尔生前就是一名统兵的军官将领。 也正是因为这段史料的记载和佐证,才有了董鄂妃“襄亲王福晋说”的出身说法,董鄂妃本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因为被顺治看上而在博穆博果尔死后被顺治夺了过来。甚至有记载说顺治为了得到董鄂妃,不惜故意制造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战死的结局。 因此,董鄂妃不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已经得到了证实和确定,但是董鄂妃究竟是如何入宫的,是如何嫁给顺治皇帝的,至今依旧无法得到证实,所以“董鄂妃的出身之谜”,也成为了满清后宫之中的一个重要的疑案。 顺治帝为何会情迷董鄂妃? 董鄂妃,清顺治内大臣鄂硕之女,本是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在一次入宫的家宴上被顺治帝一见钟情。博穆博果尔死后,顺治帝不顾朝臣及自己母后孝庄太后的反对把董鄂氏纳入后宫,并独宠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顺治帝册封董鄂氏为贤妃,仅一个月又将董鄂氏进封为皇贵妃,并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按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大赦天下,这在大清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一次,可见顺治帝是何等的宠爱董鄂氏。 顺治帝为什么这么喜爱董鄂氏呢?首先顺治帝作为皇帝并不是什么事都顺心如意的,他的第一次婚姻是掌握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手中的,在政治因素的逼迫下顺治帝不得不违心地牺牲自己的婚姻,因此他的感情生活必定是压抑的。再一个董鄂氏具记载是一个惠质兰心,温柔亲切,善解人意而又美丽非凡的女子,这样的女人对顺治帝这种感情生活极度不幸的男人极具诱惑力。董鄂氏还很是博学多才,见识颇丰,她比顺治帝大,日常相处中除了温柔小意还会不经意流露出仿佛宠自己幼弟的溺爱纵容,这样的感情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年轻帝王对之前婚姻无法掌控而今很满足的虚荣心。董鄂氏是二婚嫁给顺治的,她在后宫立足的根本就是顺治帝的宠爱。因此她会很用心地抓紧这份宠爱,会表现出对顺治帝无比的依赖和崇拜,使顺治帝产生更多更强大的保护欲。 能在后宫那么多女人中独享宠爱,没有点心计和智慧是不可能办到的。从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百般宠信中我们都能想像得到,董鄂氏绝对是个很聪明的女人,这样聪明的女人只要再有五分相貌就足够迷倒男人了。
            清世祖孝献皇后董鄂氏(1639年—1660年9月23日),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便晋封为皇贵妃,十二月行皇贵妃册立礼(并为此大赦天下),其父进三等伯。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病逝,追尊为皇后,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目录 1基本资料 2孝献皇后人物生平3孝献皇后身后殊荣4孝献皇后身世之争5孝献皇后家族成员6孝献皇后轶事典故7孝献皇后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董鄂氏别名:董鄂妃、孝献皇后、端敬皇后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辽宁出生日期:公元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逝世日期:公元1660年09月23日(清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丈夫:爱新觉罗·福临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陵寝:清孝陵居住地:永寿宫-承乾宫 信仰:佛教旗籍:满洲正白旗父亲:内大臣鄂硕弟弟:大将军费扬古 孝献皇后人物生平2 董鄂氏为满洲八旗著姓(满语中意思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清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的父亲鄂硕是正白旗的军官,顺治二年以后,鄂硕随军南征,此后的五六年间,都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扎,这使得他的子女自幼受到江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对孩子们的一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董鄂氏天资聪慧,好读史书,精书法,有一种独特的风韵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娴静气质美,而且悟性极高。董鄂氏的才学在当时入关之初的满洲世家女中,可谓是寥若晨星,已经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寻觅到知音,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清代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氏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更为董鄂氏颁诏大赦天下。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 孝献皇后身后殊荣3 顺治帝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降为静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红颜知己还是董鄂氏,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董鄂氏原本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顺治哀痛至极,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董鄂氏临终前曾嘱咐:“去世后禁装金玉之物,丧礼俭素”还未说完便亡,顺治帝仍以皇后礼葬。董鄂氏去世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顺治皇帝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 孝献皇后身世之争4 董鄂妃的身世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正史说,第二种是秦淮八艳之董小宛说,第三种是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福晋说。顺治帝与董鄂妃之事,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来历问题,又引起人们的议论,先曾说她是明末秦淮八艳董小宛,后又认为她本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前一种说法属于误解,较快得到澄清,后一种意见则绵延不绝,流传至今。现许多影视,小说都沿用重要这一意见。由于董鄂氏身前身后典礼过于特殊和身上各种谜、扑朔迷离的身世,这也是董鄂妃成为清初风云人物之一。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武侠董小宛》等小说电视剧,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八艳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 孝献皇后家族成员5 丈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曾祖父:鲁克素/伦布,后金建国初期,董鄂·鲁克素同弟董鄂·屯布率四百人来归。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赐名为鲁克素,编入佐领,令伊次子董鄂·席尔泰统之。祖父:董鄂·席汉,鲁克素之长子;满洲正白旗人,著名后金将领。由骑都尉兼佐领。追杀卓农额驸属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鲜阳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进攻三塔,击贼阵亡。后追赠三等轻车都尉。伯父:董鄂·罗硕(礼部侍郎)以罗硕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轻车都尉叔叔:董鄂·格兰(五品官)父亲:董鄂·鄂硕(内大臣)后因皇贵妃的缘故晋封三等伯,鄂硕去世后因其女引用前代皇后之例追赠为侯)继母: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玄孙女,贝子穆尔祜长女,生年与孝献皇后相同)哥哥:董鄂·鄂汉,一等侍卫。鄂硕故以其子一等侍卫鄂汉管理第一参领第六佐领系。弟弟:董鄂·费扬古,抚远大将军,一等公,谥号襄壮。以有勇谋著称,能征战又擅长诗词。康熙中归化军民商贾感念费 孝献皇后轶事典故6 世祖所最宠爱者为董妃,美而贤,聪慧能文。有一汉人记其事者,谓妃时进规谏,请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亲览。又劝帝崇尚俭德,宫中宴会只须饮馔适口,不必太丰。帝自言每日临寝之时,妃必亲查室内势度而调适之。薨时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亲作碑文,记妃德行。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愿,劝帝出与大臣共之。其劝帝亲贤勤政类如此。由此亦可见当时朝廷礼节尚简略,上下情意相亲,不似后此之尊卑悬绝也。盖初入关时,犹存满洲旧风,其后则一切如汉人之制度矣。世祖虽有过情,董鄂却无败度。后其弟费扬古又有名绩于康熙朝,读袁随园《抚远大将军费襄壮公传》,笔墨飞舞,令人向往。世祖之于董鄂,事虽过中,不失为钟情佳话,弥可存也。“献”字谥号:满语“sure”(sure:聪明、贤明、聪睿)“聪明睿智曰献,智哲有圣曰献,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另史料记载《端敬皇后行状》:“后幼聪颖过人”、“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 孝献皇后史籍记载7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上亲制行状,略曰:“后倪静循礼,事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返跸晏,必迎问寒暑,或意少若几乱,则曰:‘陛下归晚,体得毋倦耶?’趣具餐,躬进之,命共餐,则辞。朕值庆典,举数觞,必诫侍者,室无过燠,中夜罝罝起视。朕省封事,夜分,未尝不侍侧。诸曹循例章报,朕辄置之,后曰:‘此虽奉行成法,安知无当更张,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阅,起谢:‘不敢干政。’览廷谳疏,握笔未忍下,后问是疏安所云,朕谕之,则泣曰:‘诸辟皆愚无知,岂尽无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