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曾经担任过宰相,并且在对抗金朝入侵的战争中表现出色。然而,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与辛弃疾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一些争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虞允文为什么不用辛弃疾?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虞允文和辛弃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敌对的。两人都是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也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然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两人的观点和风格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据史书记载,虞允文认为文学应该以“正统”为主,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现,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两人的观点和风格存在一定的冲突。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虞允文不使用辛弃疾的原因可能还与政治因素有关。当时,南宋政府内部存在着一些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虞允文作为宰相,可能考虑到辛弃疾的政治立场和背景,担心他的作品会对政治局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他可能选择了不使用辛弃疾的作品。 无论虞允文为什么不用辛弃疾,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也为南宋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允文和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然而,在两人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比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虞允文和岳飞谁更厉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虞允文和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是不同的。虞允文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双重压力,他作为宰相和文化名人,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而岳飞则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北方的辽国不断侵略南方,他作为一名将领,要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因此,两人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也是不同的。虞允文需要在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而岳飞则需要指挥军队进行战斗,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其次,两人的成就和贡献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虞允文在文学、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曾担任过宰相,主持过科举考试,还与金朝达成了《绍兴和议》。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被誉为“南唐二主”之一。而岳飞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曾多次打败敌军,保卫了南方的安宁。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综上所述,虞允文和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因此,无法简单地比较谁更厉害。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珍视他们的贡献和成就,让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智慧永远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允文和辛弃疾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文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和猜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虞允文与辛弃疾的关系到底是友情还是竞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虞允文和辛弃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竞争关系。两人都是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也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在文学创作方面,两人的观点和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和争论。此外,虞允文作为宰相,可能考虑到辛弃疾的政治立场和背景,担心他的作品会对政治局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能选择了不使用辛弃疾的作品。 然而,尽管两人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是不容忽视的。据史书记载,两人曾经多次互相赞扬和鼓励,彼此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虞允文曾称赞辛弃疾是“才高八斗”,而辛弃疾也曾对虞允文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此外,两人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过合作,共同为南宋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虞允文与辛弃疾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友情。两人都是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文学、政治和军事成就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同时也要尊重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和风格,让这段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允文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曾多次参加战争并取得了重要胜利。然而,在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中,虞允文并没有参与北伐,这一决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虞允文为什么不北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南宋政府当时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北方的金朝不断侵略南方,南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卫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同时,南宋内部也存在着一些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政府需要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政府可能认为北伐并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其次,虞允文本人也曾多次表示,他并不主张北伐。他认为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北方不同,南方军队难以适应北方的作战环境。此外,虞允文也担心北伐会给南方带来更大的损失和危险。因此,他主张采取防御性的策略,加强南方的军事建设和防御力量。 然而,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虞允文不北伐的原因可能还与政治因素有关。当时,南宋政府内部存在着一些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虞允文作为宰相,可能考虑到辛弃疾的政治立场和背景,担心他的作品会对政治局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他可能选择了不支持北伐的决策。 无论虞允文为什么不北伐,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是不可忽视的。他在南宋时期多次参加战争并取得了重要胜利,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也为南宋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允文能够留名史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主持了采石之战矶贝渚。 可喜的是,虞允文凭借此役的重大影响而名扬后世,远超诸多前辈及同僚,甚至自己的君主,成为了“以少胜多”战役、“力挽狂澜”等等名词的经典例子。 【采石之战示意图,取自网络】 可叹的是,虞允文一般为人所知,仅限于此役。你如果问大部分知晓“虞允文”这个名字的人,他有什么成就,估计除了能说出“采石之战”这几个字以外,也只能挤“抗金”、“爱国”之类的词汇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喜欢称虞允文为“名将”。但就我个人而言,不认为虞允文是名将,更喜欢称他为名臣,或者说是文臣掌兵者、文臣督师者,他本人自采石一役外,也几乎未再亲自指挥过军队。反倒是在四川时,虞允文以勤练锐卒为务,当然,这是另一说了。 关于宋人以及后世史家对采石一役的评价,颇有过夸之处: 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古今水战,采石比赤壁尤奇且难。周瑜主将,而允文书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明人丘濬评) 虞雍公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与张魏公相上下。(杨慎《太史升庵文集》) 当然,还有一位伟大元勋的评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石之战被过分夸大,甚至与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相提及(当然,到底合不合适相提并论可以另做讨论),虞允文也被越级拔擢,成为南宋一个时期的抗争代表,这与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被拔高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虞允文塑像,取自网络】 不过,虞允文被后人铭记,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开禧北伐之中,宋军的腐败昏聩令人咋舌,然而,勇将毕再遇的“异军突起”却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一抹光亮,闪耀在这个昏沉苟且的时代中,所以,毕再遇肯定会,也应该被拔高。 就拿现今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一样,为什么有稳定的“人设”(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人设),就是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种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来一次次稳固“粉丝”群体对他们的喜爱。 而把这个似乎不搭噶的例子套用到虞允文身上,就是想说:初识史书中的虞允文,是因为采石之战,但真正能让人真心喜爱甚至研究“虞允文”这个人(或者说是史料中的虞允文),靠的可不止是采石之战。 至少就我来说,初次惊艳的是虞允文以一介书生指挥弱宋兵卒大破金军,之后持续让我产生对虞允文兴趣的,是虞允文一生的事迹:出使金国的预见、采石之战的勇于担当,宣抚地方时的坚持抗争,拜相后的拔擢、凝聚贤才及整顿国政,出督四川时的厉兵秣马。 虞允文在他的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抗争派,但他在一个时代里,确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网友自制毕再遇游戏形象,取自网络】 正如《宋史》所说:“(虞允文)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 虞允文的一生,是一种人格,一种理想与时代的抗争,正是他的担当,让他与岳飞、毕再遇、孟珙、文天祥诸人并肩,成为了整个士人阶层的先驱者,昏暗时代下的闪闪光亮,足以照耀整个王朝,流芳百世。 朱元璋如何击败了陈友谅的舰队? 1、陈友谅 杀主嫉能,众叛亲离。杀了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等。同时自己穷奢极欲背离了普通部下。在战略上患得患失,没有奔袭应天专攻洪都不胜,在湖口一战多有失误,杀俘,从骄战演变为怯战。 2、朱元璋 任用贤能,广树恩德,同时注意发展实力,利用陈友谅的错误,分化其集团。 朱元璋最正确的的策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概括地说,就是要加强军事力量,保住自己的地盘,在防守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经济实力,以充足的给养支持军队和政权;不要过早地暴露称王称帝的意图,不到时机成熟决不轻易出击,以避免遭到竞争对手的嫉恨和攻击。
感谢悟空问答的五连发邀请金兵。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采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十分经典的一场战役。孱弱的北宋王朝,以一万兵力大破海陵王完颜亮数十万大军。完颜亮再回经途中被杀,金有“小尧舜”之称完颜雍继承皇位。当时海陵王号称60万,其实兵分三路,以海陵王带领的10万中路大军为主。 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的第四代君主,他对汉文化学习较多并且野心很大,一心的想要一统中原,称霸天下。海陵王完颜亮一上位,大力发展军事,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海陵王,虽然他的野心很大,但是他的政策却使得本来已经慢慢的金朝经济遭到了破坏,他不顾民生经济,将百姓强行招募入伍。所以他再挥师南下的时候,军中很多人就已经“消极怠工”,半路逃回,士气上要远低于宋军。 宋军的士气本来也是极其低迷的,虞允文本来作为中书舍人,一介文官他是代表朝廷来前线慰问送赏的。但是他看着低迷的士气,直接对着士兵豪气的说,“朝廷的赏赐,就在这里等着你们来取了。”他亲自督战,建立军防,使得士兵大受鼓舞。 在这次战役中,海陵王完颜亮要渡江作战,这对于不熟悉水战的金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虞允文抓住金兵这一点,并且采用了当时的新式武器火药,再加上作战当天水面降起大雾。宋军在心理上完胜金军,再加上当时金军基本没见过火药,吓得“求神拜佛”。一万宋军击垮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 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宋军全占取胜理所当然。 文/红雨说历史 金国占领了南宋多少领土? 北宋和金为灭掉辽,签订了海上之盟,决定共同灭辽。 于是双方夹击辽,导致辽灭亡,一部分往西逃,由耶律大石建立西辽。 双方灭辽后,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宋收回燕云各州,由于赵匡胤说过谁收复燕云诸州封王,灭辽宋军主帅童贯被封为郡王,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灭辽后,宋金之间失去了战略缓冲地带。金给宋带来很大压力,北宋便主动和刚刚崛起的蒙古联合,共同对付金。金知道后大怒,率重兵攻打北宋,北宋不堪一击,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掠到黄龙府,北宋灭亡。 赵构只身逃走,传说泥马渡康王,赵构被金兵追赶无法渡过黄河,寺庙的泥马下凡,帮赵构渡过黄河,摆脱追兵,于是赵构称帝,这个故事只是说明赵构不凡,来彰显他称帝的合法性,后来赵构带领中兴四将,收复淮河地区。然后和谈。签订了绍兴和议,和议以淮河一线及大散关为界,以南是宋以北是金,宋勉强立国,双方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这里可以看出,宋丢失的是大散关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宋保住了江淮地区,守江必守淮,江淮地区守不住,南宋可以说无法立国。 清和南宋时的金是一个族么? 不是,南宋时的金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1月28日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而清朝的金是努尔哈赤依靠“建州女真”发展起来的,后统一“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明显是熟女真的后代,而“真女真”其实随着金朝的消亡,已经烟消云散了。而“真女真”的个人战力(排除因为历史进步引起的装备升级)是要远超过“建州女真”的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1-2]。南宋初年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他在出使金国时,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在回朝后请宋廷加强防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累赠为太师,谥号“忠肃”。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传世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议》等传世,今多已亡佚。《宋诗纪要》及《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其作品。(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后世纪念9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虞允文别名:虞忠肃、虞雍国、虞雍公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出生日期:1110年12月14日逝世日期:1174年7月18日主要作品:文学:《辨鸟赋》《诛蚊赋》;书法:《适造帖》《钧堂帖》主要成就:采石之战大败金军;训练新军,宣抚四川字号:字彬父,一作彬甫官职:左丞相、四川宣抚使等爵位:雍国公追赠:少师→太傅→太师谥号:忠肃 人物生平2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12月14日),虞允文生于隆州仁寿县。其先祖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任仁寿郡守(即隆州),虞氏遂定居于此。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后来凭借父亲为官的缘故,进入仕途。母亲去世后,虞允文极度悲伤。他考虑到父亲孑然一身,且身患有疾病,故七年未曾调官,直到父亲逝世之后,才重新投身功名。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获授彭州通判,后改为权知黎州、渠州。当时,宰相秦桧当权,虞允文等蜀地文士皆不获重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高宗想要收用被废弃的蜀士,中书舍人赵逵首荐虞允文,使他被高宗召对。虞允文在应答中,首先认为人君应该敬畏上天、安抚百姓、遵效祖宗成法;其次又论及当时士大夫风气中的弊病,从而提出,在以文章、言谈、政事选用这些士人时,应该分别裁汰其中的轻浮、巧伪、苛刻者,这样才能使被选中的官员 主要影响3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虞允文受命为川陕宣谕使,与四川宣抚使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并在随后反对放弃陕西三路之地;任湖北京西制置使时,又拒绝放弃所辖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二州于金国。乾道三年(1167年),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抚使。在任内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使蜀地军政一新。乾道八年(1172年),再镇四川,勤练士卒,筹划北伐。虞允文为相期间,留心搜罗人才,洪适、汪应辰、杨万里、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皆受其赏识拔擢;又裁汰冗员,节省开支,一意革除弊政。他屡次疏请立储,使朝局安定。宋高宗末年,虞允文出使金国,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在回朝后奏请宋廷加强沿淮及海上之防御。宋金战争再起后,他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临危受命,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阻止了金军渡过长江的企图,使“宋事转危为安”。 历史评价4 赵昚:①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宋史》引)②前此虞相行拣汰之法,今方见成效。只如采石一事,亦自奇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引)赵雄:①虞某有志恢复,不幸死不及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引)②虞允文采石之功,未经显赏。久在相位,实著勋劳。(《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引)汪应辰:虞公所谓范尧夫(范纯仁)佛地位中人也。(《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引)陈亮:①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元一统志》引)②自故相虞允文再抚西师,风饕雪虐,经理兵事,不幸而薨于汉中。(《元一统志》引)杨万里:①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②维古南国,以江为壁。维宋中兴,以人为城。孰为其人,虞姓雍公。玉立长身,岩岩岱嵩。维我高宗,殪彼北戎。匪公则贤,高宗睿聪。揠而将之,万英之中。绍兴辛巳,彼敌暴至。其来冲风,其速如鬼。我师 主要作品5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作品为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为川陕宣谕使时,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1163年),又有著名的《论可战之机有九疏》;乾道三年(1167年)出为四川宣抚使时,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乌赋》,一是《诛蚊赋》。有《诗文集》10卷,今已佚。《宋诗纪要》收录其诗2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85篇。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明代书法家吴宽在《跋宋虞忠肃公手帖》中评论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文氏《停云馆帖》十跋……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者。”虞允文传世的墨迹有《 轶事典故6 虞允文为左丞相时,遭到御史萧之敏的弹劾,上章待罪。宋孝宗前往德寿宫(太上皇赵构住所)时,太上皇说:“虞允文在采石立功时,萧之敏在何处?不要听任虞允文去职。”孝宗于是将萧之敏外调地方,又亲自在扇面上题诗,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认为萧之敏为人端庄正直,请召他回朝,以开辟言路。孝宗认为虞允文所言宽厚,特命大臣曾怀将此事写在《时政记》中。为庆贺乾道八年(1171年)的会庆节(宋孝宗生辰),金世宗派外戚乌林答天锡作为使臣来南宋祝贺。乌林答天锡傲慢不恭,坚持要求孝宗下榻问候金世宗的起居,孝宗不允,他便长跪不起,一旁侍臣都惊愕失措。面对这种情况,虞允文请求孝宗先回宫中,并命知閤门事王抃告诉乌林答天锡说:“大驾既已动身,便难以再度临朝,使臣到来,且随班向陛下祝寿。”乌林答天锡闻言,惭愧退下,次日随群臣觐见孝宗。 人际关系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祖先虞世南唐太宗时官至弘文馆学士,封永兴县公。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曾祖父虞昭白追赠太师、周国公。祖父虞轩追赠太师、魏国公。父亲虞祺宋徽宗时进士,官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后赠太师、秦国公。母亲——封秦国夫人。——妻子王氏出身“成都甲族”,累封蜀国夫人。子辈长子虞公亮曾任奉议郎、直秘阁等职。次子虞公著曾任朝散郎、知开州。幼子虞杭孙曾任奉议郎、余杭县丞。女儿虞枢娘嫁从事郎、黎州军事推官张熠。孙辈孙子虞易简曾任承议郎、枣阳军使。虞刚简虞允文诸孙中最知名者,官至利州路提刑。虞方简曾任宣教郎、知江安县。虞秌曾任宣教郎、知青神县。虞夷简曾任宣教郎、郫县丞。虞普曾任承奉郎。虞曾生平不详。虞泰生平不详。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8 主词条:虞允文墓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距县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石砌拜台宽33米,长15米,宽1.3米。现存墓碑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何肇祥重立,高2.3米,宽1.8米,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墓前辟建有仁寿虞公陵广场,广场上塑虞允文像。先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乐山、眉山分家后,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9 《诚斋集·卷一百二十·宋故左丞相节度使雍国公赠太师谥忠肃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史传三编·卷三十八·名臣传三十》《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三·宋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