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周朝的一位著名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为周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关于周穆王所在的时期,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争议。那么,周穆王是西周哪个时期呢? 一、历史记载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君主。他的父亲是周成王,母亲是商朝的公主娥皇,因此在位期间也曾发生过商朝与西周之间的战争。 二、考古发现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周朝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与周穆王有关的文物和遗迹,如青铜器、玉器、墓葬等。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周穆王的存在性和他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 三、历史学者的观点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周穆王可能不是西周时期的唯一君主,而是西周早期的一位君主。因为在西周时期之前的时期,周朝的政治制度比较松散,没有一个明确的君主统治整个国家。而周穆王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时期的开始,也是西周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的标志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的改革和创新对西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对于他的具体时代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敬仰和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周是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周到底有多少诸侯国?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说的清楚。虽然《荀子·儒效》记载,“(周武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但实际上经过历代周天子的分封,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早已超出了这个数字。其中,仅见诸于《史记》的,便有多达一百多国,每个爵位简单列举几个。 公爵国 1、东虢国(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虢国,史称东虢国。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则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攻灭北虢国。 2、西虢国(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与兄长虢仲同时就封,被封于雍邑(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建立虢国,史称西虢国。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西虢东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都上阳。西虢东迁后,还曾在原地留下一个小虢国,被秦武公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攻灭。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灭。 3、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寻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封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建立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晋军灭虢国后,回军途中突袭虞国,虞国灭亡。 4、宋国(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商朝灭亡后,按照分封礼法,国家即使灭亡,胜利者也不能让前朝贵族宗祀灭绝,因而周武王分封时,仍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周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宋国先后传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时,因接连与四邻为敌,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灭宋国。 侯爵国 1、卫国(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后于周成王时期随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叛乱平定后,周公在武庚统治地区建立卫国,以平叛有功的康叔为卫国国君。卫国共先后传承41位国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占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仅余国君封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2、鲁国(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定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于是便派儿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同时赐予伯禽。鲁国先后传承795年,历三十四位君主,最终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3、邢国(立、亡时间不详):姬姓。周成王为感谢周公旦的辅佐,于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商代邢国旧地(今河北邢台)。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4、晋国(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晋国的始封君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军平定,唐国百姓被迁至杜地 ,并于周成王十年(1033年)将叔虞分封于唐国。叔虞去世之后,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晋静公二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 5、滕国(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今枣庄滕州西),建立滕国。滕国共历23位国君,期间曾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但不久又复国,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6、管国(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管国。周武王去世之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之乱,最终被周公旦所灭,管国被废。 7、蔡国(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建立蔡国。后蔡叔度参与武庚之乱,被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分封其子蔡仲重立蔡国。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三年后又复国,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后因随吴国攻楚,而在楚国逼迫下又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周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国终被楚国所灭。 8、齐国(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齐国乃是周朝时的东方大国,春秋末期时发生“田氏代齐”,姜齐被田齐所取代,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齐国因频繁对外用兵,惨遭“五国伐齐”,齐国就此衰弱。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攻灭其他五国后,攻入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 9、陈国(前1046年至前478年):妫姓。陈国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妫满,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便将长女太姬嫁给了他,并其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让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陈国共历二十五位君王,期间曾两次亡国,又两次复立,最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10、蓟国(西周初至前七世纪):祁姓。蓟国本为商朝时期小国,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公元前七世纪前后,蓟国被燕国吞并,蓟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 11、杞国(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国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派人找到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将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初封时为公爵,但后来降为侯爵,至春秋后又降为伯爵。杞国先后多次迁都,最终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国之手。 12、纪国(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纪国的始封君为姜尚次子,于西周初年被分封于纪(今寿光市),是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的诸侯国。因齐哀公被烹事件,齐国与纪国结怨,一直想要吞并纪国,纪国则与鲁国结盟抗齐。然而,由于周庄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纪国最终还是于次年被齐国所灭。 13、杨国(前786年至前7世纪):杨姓。西周末年,为了抵御猃狁的进攻,周宣王于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儿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杨国最终被晋献公所灭,杨地则被封给了晋献公的弟弟伯侨。 伯爵国 1、秦国(前770年至前207年):赢姓。秦国早年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于西陲艰难求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因此被封为诸侯,得以正式位列诸侯。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后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遭遇百年衰弱,历经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才得以再次崛起,后经六代君王努力,秦国最终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但统一天下后的秦国,也仅仅存在了两世,便于前207年亡国。 2、郑国(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幼弟姬友封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武公东迁至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3、燕国(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姬奭为周武王之弟,曾跟随周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西周建立之后,被周武王分封于燕地。此后,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进入战国之后,燕国因内乱而国势衰弱,虽然燕昭王时一度中兴,但燕昭王之后却又继续衰弱,“长平之战”后因接连败于赵国而沦为弱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将王贲率兵攻灭。 4、魏国(前十一世纪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战国七雄那个魏国。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但始封君目前已无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魏地被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毕万遂改魏姓,而这也是晋国魏氏的来源。 5、曹国(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六弟叔振铎于曹,建立曹国。曹国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乃是西周时期的大国,与鲁国一起镇守东方。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曹国也沦为了二流国家,更成为了晋楚争霸的直接受害者,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曹伯阳十五年(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 6、郕国(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弟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古城村)。春秋时期,郕国夹在卫、齐、鲁等大国中间,逐渐沦为附庸。郕国曾于前686年被鲁国和齐国所灭,但之后又得以复国。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7、霍国(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立霍国。武庚之乱后,姬处被废为平民,但其封国则由其子继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认为周成王对于祖先姬处处置不当,于是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后,遂出兵攻灭霍国。 子爵国 1、吴国(前12世纪至前473年):姬姓。吴国乃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其立国早于西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曾派人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先找到仲雍后裔周章,但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君,于是周武王便将其仍封于吴,另封其弟虞仲建立虞国。从春秋中期开始,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逐渐崛起为东南大国,甚至一度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国的复仇之战中,吴国被灭。 2、楚国(前1042年至前223年):芈姓。楚人早年在商王朝的驱使下被迫南迁,后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王朝,但在分封时却并未获封。直到周成王时,楚人才被封为子爵,获封于丹阳一带。历经数百年发展,至楚成王时,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后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开始向中原挺进,更是在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后于晋国长期争霸。不过,进入战国之后,楚国因变法不够彻底,导致逐渐落后于列国,尤其是“鄢郢之战”后,因丧失江汉平原,楚国日渐衰弱。最终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3、莒国(不详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国本为东夷古国,因辅佐武王伐纣,在西周立国后,仍被封为诸侯国,乃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鲁国的大国。早期的莒国,简直就像个难民营,附近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遭难,往往会跑到莒国躲避。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 4、邾国(不详):曹姓。周武王时期,分封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后至春秋时才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得以册封为子爵。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5、巴国(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时便已经建国,后因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立国后被封为子爵国。春秋时,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后因楚国崛起而受到压迫,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多次与楚国交战。战国时,巴国与蜀国交战,却被秦国趁虚而入,最终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6、越国(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越国起源更早,夏朝时便已经存在,西周时获封子爵,越国一直都是东南大国,但却始终难以向外扩张。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长期争霸,灭吴后更是称霸于东南。不过,进入战国后,越国可就跟不上节奏了,后因越王无疆攻楚阵亡,越国陷入内乱,分崩离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男爵国 许国(约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许国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西周时期的子爵国。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次年又在楚国的扶持下复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攻灭。 除了以上之外,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还有韩、钜、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南燕、徐、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甘、荣、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遂、谭、代、黄、项、耿、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周国和东周国是兄弟国,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控制的土地还是相当大的,当时的周王畿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西部的镐京和东部的洛邑,其中镐京王畿纵横八百里,洛邑王畿纵横六百里。如此大的面积,足以确保周王室有足够的实力威慑各地诸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畿的面积却是越来越小。 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便放弃了已经毁于战火的镐京,将其赐给了护驾有功的秦国,周王室所控制的王畿便只剩下了洛邑。 由于周王室实力大损,周王室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来拱卫王室,而周王室给诸侯所能提供的报酬,便是已经为数不多的土地。例如周平王为酬谢郑武公辅佐王室之功,将虎牢以东的大片王畿赏赐给了郑国;又如周惠王为了答谢帮助自己平定王子颓之乱的郑国、虢国,将王畿酒泉赏赐给了虢国,将郑国归还了的虎牢以东土地又赐给了郑国;再如晋文公匡复周王室有功,周襄王将温、原、阳樊、赞茅等地赐给了晋国等等。 此外,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强大的诸侯王也在不断蚕食周王畿,例如晋国在攻灭了陆浑之戎后,便将原属于周王畿但被陆浑之戎占据的伊洛、三涂山等黄河以南土地据为己有,周王室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予以默认。 到春秋晚期时,周王室所控制的王畿,便只剩下了纵横两百余里,已经彻底沦为了三流小国。然而即使如此,在进入战国之后,周王室竟然再度进行了分封,而这次分封还得从周王室的内乱说起。 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周贞定王姬介去世,其长子姬去疾即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刚刚即位三个月,其二弟姬叔便杀死周哀王自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也不过短短五个月,便又被三弟姬嵬所杀,姬嵬也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 由于周考王姬嵬得位不正,登上王位之后的他,便担心自己也会像两位兄长一样,被自己的四弟姬揭所杀。思来想去,姬嵬决定干脆也让弟弟当上国君,以打消其野心,于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后不久,便将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即瀍水以西、洛河以南地区封给了弟弟姬揭,使其自成一国,始封君姬揭便是西周桓公。 西周桓公去世后,传位于其子姬灶,是为西周威公。西周威公四十七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姬灶去世,其子姬朝即位,是为西周惠公,而东周公国便是在西周惠公在位期间所立,但关于其建立的原因,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西周惠公即位之后,于同年分封儿子姬班于巩,以侍奉周王,号东周君。但根据《史记·周本纪》和《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的记载,西周惠公即位之后,其幼弟姬根因与姬朝不和,便在赵国和韩国的唆使下,于巩伯国旧地建国,是为东周国。 至此,周王畿分裂为了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两个小国,而周天子所能控制的地盘则越来越小,只剩下了一座宫殿和几户人家以及几千军队,位于东周国境内。 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虽然同宗同源,但双方的矛盾却极深,双方之间时常爆发战争。时间来到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在攻占宜阳后,秦武王嬴荡想要试举周鼎,便命右丞相樗里疾前往东周国,试探周王室的反应,结果遭到周赧王的严词拒绝。樗里疾一怒之下,便将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行迁徙到了西周公国,此后周王畿大权开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文公姬咎恐惧之下遂以周赧王姬延的名义,号召山东六国合纵伐秦,但此时周天子的号召力早已不复从前,因此最终只有燕国和楚国两国派出军队,结果遭遇战败。 秦昭襄王则随即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自知不敌,连忙跑去秦国叩头认罪,并表示愿意将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则下令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并将其贬为平民,这才放其返回西周。 不久,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民众纷纷向东逃亡,秦国轻易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由于西周国和周王室都未立新君,因此西周公国就此灭亡,而传承了八百年的周王朝也就此宣告灭亡,周王室仅存东周公国还在苟延残喘。 由于周王室和西周公国皆已败亡,东周公国遂袭承周王室的血统,但却不再称王,而继续称君,也是自此开始,史学家开始采用秦王纪年。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意图再度发动山东六国拼死一搏,秦庄襄王得知之后,命吕不韦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周王朝的最后残余势力也就此被铲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西周初年,为何诸侯对周天子言听计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除西周初期的那几代周王外,后来的周天子就显得非常没存在感了。早在横扫6国以前,这秦就非常不讲武德地灭了周。到了公元前221年,秦更直接灭了韩、魏、赵、燕、楚、齐这6国,从而统一了天下,秦王朝也得以建立。不过有个问题值得咱们探讨一下:为何西周初年时,诸侯都对周王言听计从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着一大帮诸侯组团讨伐商纣,并在牧野虐了商军,从而灭了殷商,后终建立周政权。在西周刚建立之初,诸侯们还对周天子十分尊敬,也可算做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虽然姬发当年分封了不少的诸侯,但却明确规定了哪些大佬的义务。严格意义上来说,诸侯有很高的自理权利,但对老大周王要绝对服从,尤其要明白“诸侯只是打工者,周王才是老板”的这原则性道理。 西周初年,诸侯们都有啥义务呢?主要来总结的话就3点。首先,土地为周王所有。虽然武王分封了诸侯,但那些诸侯的土地只是周王“借”给他们占用的,其本质上的所有权归周天子本人产权。其次,老大要出兵打仗的话,诸侯国们就得带着自己的人一起去帮忙。最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亲自带着贵重礼物前去老大请安。若诸侯们敢违背以上3条原则的话,那么就要悲剧了。 据史料所记,周王对违规的诸侯也有一套完善的处罚方法。哪个敢不来给老大请安,那么周天子就直接按“家法伺候”了。天子对敢不来的人有以下具体操作:初犯者降级,公爵则降成侯爵,侯爵则贬为伯爵,其他级别依次类推;二犯者,削减对方的土地;三犯者,周王亲自带着兵前去讨伐。也许会有人要问了:诸侯国自己对抗周王不就得了吗?客观来说,诸侯国在西周初期还没敢公开与天子对着干的资本。因为看下周王有多少武装就懂了。 按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西周初期,周天子的私人武装达到了14师之多。几千年前的“师”与今天的“师”有些不同。西周1师的人数有2500,周天子的个人部队就有35000人。你可别小看这35000人,因为诸侯国们的实力更加少得可怜。当时的诸侯们军士人数如下:大国3师,中国2师,下国1师。可看出来,西周初年的顶配诸侯也只能拥有7500兵而已。你让他去对抗老大,那么就跟与卵击石没啥区别。 要知道,按理论上来说,诸侯国也是周王的私有财产,因此当老大要去打某个小弟时,其他小弟也会跟在周王后面一起帮腔,故周天子真要与人干仗则会出动多于35000的兵力,同时他还有舆论上的优势,因此别人完全不敢去惹周王,更不会没事找事地违规了。据史料记载,周王的8师20000人驻扎在宗周(镐京),6师15000人镇守于成周(洛邑),他要讨伐哪个可轻松出兵。综合来看,西周初年真没人敢和老大叫板。可到了春秋战国时,周王的私人武装被自个儿玩没了,因此他们成了酱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了6国终建秦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谢邀请西周玉器, 商代的玉鱼尾部上方连有一段宽长圆弧形的玉料,如同插榫一般,这是晚商时期玉鱼常见的造型特征。还有很多玉鱼是成对出现,说明玉料可能来自于环臂型的器类,这也是商代晚期在材料使用上的分料模式,商代玉鱼与装饰较为繁复,背鳍,腹鳍,包括尾鳍皆以细平的线条进行填饰,身尾依次装饰有鳞片的纹样,尾部还有数道圆形顶端的长条直线,虽说商代的玉鱼是一直延续到西周,都比较常见的题材,但是从玉鱼的尾部装饰方法就能看出商代晚期的风格,再加上尾部的特征,也是在商代才有出现,所以,从鱼的嘴部和它的尾部就能看出商代玉鱼和西周玉鱼的区别。 西周的玉鱼,身体后部肋骨并且比较宽,尾部稍微翘并分叉,这种长条形的玉鱼在西周的早期墓中比较多的出现,鱼身扁平嘴部用砣具砣出圆眼和鱼腮,身体斜长身体中央用驼具作出一条长长的中脊线,在中脊线的上下两侧用阴刻的短平行线表示鱼的背鳍和腹鳍,鱼身体后端略鼓,或者鱼尾分作上下两侧微翘,这也是西周玉鱼的典型式样。 古玉上的螭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螭是什么?《说文》上说:“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广雅》“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因此, 螭是龙的一种。龙纹最早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最初以龙首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这种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之后的螭龙的形象有一定的变化,由双身龙变为双尾龙,有的双尾大小不等,或尾末端分叉,也有单尾长卷。 在玉器上,商周均有龙纹。螭龙纹在西周玉器中已常有所见,只是西周龙纹或螭龙纹身体变形较大,多以头部为主。所以说,西周龙首纹,如无明显的角,可视之为螭。 春秋时期,龙体多变小而弯曲,众多龙相互缠绕,又称蟠龙纹,蟠虺纹或蟠螭纹,明确分类并无标准。这个时期的单体龙多为龙形片雕,战汉时期才有螭龙圆雕或高浮雕出现。在战汉时期,螭龙的形象已相对成型,后世历代沿用,无大改变。此外,一些浮雕螭的头面部呈方形,身体也多壮健,似虎而不似龙,这种类型多称为螭虎。 以下为高古玉中的螭纹形象。 1-2. 西周龙纹或螭纹,头部为主;3-4. 东周龙形佩;5-9. 汉代各种螭龙螭虎,以浮雕为主,双螭耳杯为小型圆雕。
首先,提出一个反传统的说法,西周灭亡,与其说是后世周王怠政,不如说是西周初的几位周王责任更大周朝怎么灭亡的。西周灭亡,政治根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使得天下诸侯与周王室渐行渐远,严重削弱了周王国实力;宗法制使得西周社会阶层固化,底层没有上升空间,顶层则日渐腐化堕落。这两项制度,使得周王室到西周晚期后实力大大削弱。其中详细分析,学术界已经探讨得非常多,不再详述。 西周灭亡,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经济根因,就是藉田制。藉田制,也被称作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公私田制度。在那个时代,货币经济尚不发达,私田是作为农民报酬分配给民众的。但农民必须先把公田侍候好以后,才能到自家私田上干活。公田是农民共同耕种,私田则是各家各户独自耕种。整体上,藉田制模式,就是一种农村公社生产模式。公社生产模式,在困难时期能保证每个公社成员公平公正、生存发展,但是在发展时期却面临着效率太低的难题。因为公田共同耕种,责任不清,到后期就出现了“不告知以时,则民不知;不道之以事,则民不为”的现象。是农民不知时节、不知道如何耕种吗?其实不过是农民不愿把精力放在公田之上,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家私田之上罢了。所以,后来史书就出现了“公田不治”的记录——到如此地步,藉田制的衰落,是必然的。 藉田制的衰落,还造成了西周另一项制度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就是乡遂制度。西周的“乡”,基本就是“国人”之乡,或者说是“士人”之乡。周人的主力兵源,就是来源于各“乡”。藉田制衰落后,各“乡”成员收入大大降低,那么周人军队里的兵源素质势必大大降低,造成周王室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所以,到西周中晚期,周王幾内屡次遭遇犬戎、淮夷入侵,周懿王为躲避犬戎人入侵甚至不得不迁都,周王室军队战斗力之弱,可见一斑。 面对周王室日渐衰落的现状,西周晚期的几位帝王不但没有怠政,反而展开了两次破釜沉舟的自救改革。 周厉王的改革是“极左”:专利改革。专利改革,是将周王幾内的土地资源大部分收归“国有”,由王室统一垄断经营。短期内,专利改革让周王室实力迅速增强,周厉王因此得以南攻淮夷,北逐犬戎,灭鄂国、摄楚国,战果赫然。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得罪了天下卿士、诸侯,势必不能长久。所以,公元前841年爆发的“国人暴动”,让周厉王黯然下台,被囚禁在彘地直至死亡。专利改革,从此落幕。 周宣王改革是“极右”:不藉于千亩。不藉于千亩,是将周王室所有的“国有”藉田公社完全私有化,让渡给那些善于经营的地主阶层代为经营,周王室不再直接经营土地。短期内,这种与“地主”阶层达成妥协的改革,赢得了天下大多数人心,使得周王室重新得到了天下卿士、诸侯阶层的拥戴,周王室实力大大增强。周宣王执政前期东南彻底征服了淮夷,西北对犬戎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反击,正式宣告了周王室的复兴! 然而,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在他执政后期也暴露出来。 底层的农民,由于藉田制的解散,在市场经济冲击和地主阶层的残酷剥削下,生活失去保障,纷纷逃离周王幾,以致后期周王室卿大夫们都担心周宣王“料民”会暴露周王室人口急剧减少的事实。上层的卿大夫诸侯,也由于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经营得好、有些经营得差,贫富不均而日渐离心;以致到周幽王时期犬戎入侵之时,居然没有诸侯前来勤王,西周因此而灭亡! 因此,从根源上来说,西周灭亡是周王国“国爷”、“国父”、“国叔”们创建的制度所造成。周厉王与周宣王的激进改革,虽然是想挽狂澜于即倒,但是在改革旧制度的同时,却没能在新制度下建立起新的社会平衡点,反而加速了周王室的没落,最终造成了西周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