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时报》日前报道称,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CSE)对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百事可乐以及雀巢等知名品牌的产品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这些受消费者欢迎的“垃圾食品”都包含高水平的反式脂肪、盐以及糖,且远远高于商家宣传的含量,不仅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系误导公众。 报道称,吃一餐薯条和汉堡,基本就摄入了一天所需的脂肪,盐和糖也几乎达到了最高限量。而这些食品可能会最终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病症。 我们的油不含反式脂肪 // 麦当劳美国总部新闻发言人丽莎今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印度和中国,麦当劳使用的都是棕榈油,就因为它不含有反式脂肪。所以对于这一报告的调查结果,麦当劳觉得“非常不可靠和值得怀疑”。 目前麦当劳正在密切关注这一调查,因为其结果与麦当劳公司自己的研究测试结果完全矛盾。此外,百事的发言人也对这一报告结果进行了否认。 (责任编辑:徐晓宇)
误导加违规 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在洛杉矶向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的诉状中说,几种七喜含抗氧化物饮料的广告和包装让消费者感觉饮料中的抗氧化物来自水果,而不是添加在饮料中的维生素E。 佩珀博士斯纳普公司2009年推出七喜樱桃抗氧化、混合莓果抗氧化和石榴抗氧化饮料。饮料包装图案包含樱桃、黑莓、越橘、覆盆子和石榴等水果,但是饮料不含任何果肉或果汁成分。 另外,公众利益科学中心说,在饮料中添加维生素 E违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关于禁止在糖果和碳酸饮料中添加营养物的规定。 起诉加批驳 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寻求代表全美范围购买这三种饮料的消费者提起集体诉讼,要求生产商停止误导消费者。 主要原告、加利福尼亚州谢尔曼奥克斯居民戴维·格林说,他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几种七喜饮料中所含抗氧化物并非来自水果,如果知道,他不会购买。 公众利益科学中心执行理事迈克·雅各布森告诉美联社记者:“这是毫无根据的标榜产品有益健康。” 雅各布森说,名不副实的所谓营养饮料不少,但是这几种七喜饮料尤其离谱,因为有规定禁止在垃圾食品中添加营养物。即使添加营养物有益,人们“也不应该从碳酸饮料中获取它们”。 并非第一例 佩珀博士斯纳普公司8日发表声明说,七喜樱桃饮料是“不含果汁的樱桃味碳酸饮料……正是这样在标签上注明”。这家企业说,含氧化物七喜饮料将在2013年初退市。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未应媒体要求就声明发表评论。 // 这并非碳酸饮料制造商首次陷入涉及产品营养的麻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08年向可口可乐公司发出警告信,要求这家企业停止对一种健怡可乐的营养宣传。那种可乐号称是“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健怡可乐”。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时说,在“碳酸饮料这样的快餐食品”中添加额外营养物不妥。 公众利益科学中心2009年指控可口可乐公司对产品“维他命获得”(Vitaminwater)的宣传欺骗消费者,标榜基本上是糖水的饮料含有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的维生素。中心诉讼理事史蒂夫·加德纳说,这起诉讼尚未审结。
“纯天然”、“无糖”、“全麦”……食品包装上经常能看到这些健康的代名词,然而,据美国《健康》杂志报道,一项最新调查显示,59%的消费者都弄不明白食品标签的真正含义,从而“买错”了东西。 “纯天然” “纯天然”的不都是自然的产品,它只是商家推出的宣传用语,并非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根本就没有对这个词汇下过定义。我国的相关标准中,也没有“纯天然”这一项。因此,商家在这些食品里添加合格的着色剂、人工香料等“合成材料”并不违法。商家利用“纯天然”作为宣传手段,让消费者以为其是“绿色”产品,有误导之嫌。 “全麦” 全麦比精制粮食含有更多的纤维素和维生素,但市面上的全麦产品并非全部都由全麦制作。以面包为例,在超市等地不难找到全麦面包,但如果仔细研究配料表会发现,通常配料表的第一项都不是全麦粉。真正的全麦面包颜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麦麸的小粒,质地也比较粗糙,口感差。但很多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口感,多选用白面粉制作,然后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但其营养价值远不及真正的全麦面包。 “未添加糖分” 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特殊的饮食,可能会优先选择标有“未添加糖分”的产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糖。所有的食品,包括水果、牛奶、麦片和蔬菜,本身就含有糖分。因此,尽管这些商品没有额外添加糖分,原料本身也可能含有。 “无糖” 无糖不一定就说明它所含的热量就少。我国现行的无糖食品标准规定,每100克或l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糖含量小于0.5克即是“无糖”。 “无反式脂肪酸” 同“无糖”一样,“无反式脂肪酸”的食品,要求每100克或l00毫升含量小于0.5克。“因此,‘无反式脂肪酸’产品并不是完全不含。”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立法委主任斯蒂芬·加德纳说,购买时要仔细检查成分表,若有“氢化油”,那么就说明存在反式脂肪酸。 // “无脂” “‘无脂’并不意味着吃多少都可以,”美国营养学专家、《先看再吃》一书作者邦妮·塔布迪克斯说,“包装上自称‘无脂’,但其实它可能含有大量糖;而那些自称‘无糖’的,可能含有大量脂肪。”因此,要仔细检查热量标识,并与相应的“全脂”比较,才能得知真实情况。
1.成分表用小字印刷。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2010年一份名为《食品标签混乱》的报告指出,很多食品标签的成分表通过小字印刷、密集排版等手段故意让其“不清不楚”。一些商家甚至故意采取与背景颜色相混淆的不同色彩印出食品成分表,或者在外包装的褶皱处印出成分表,让消费者一时难以识别。 2.保健误导。本产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有助保护关节健康”……诸如此类的营养宣传不仅模糊而且误导消费者。美国《营养教育与行为》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营养营销”策略在高饱和脂肪、高钠和高盐食品(特别是儿童食品)中较为常见。 3.“高纤维”谎言。美国一项调查发现,66%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会关注“高纤维”字样。然而,加工食品中的麦芽糖糊精等提纯纤维,完全不具备来自全谷食物、水果和蔬菜中纤维的保健功效。其他虚假纤维包括:“燕麦纤维”、“小麦纤维”和“燕麦皮纤维”等。 // 4.打“全谷食物”牌。食品包装上有“由全谷食物制成”字样,并不能保证该食品的主要原料为全谷食物。消费者应关注成分表首位是否有“全麦”、“全谷物”字样。 5.为食品起个好名字。食品公司往往会给其不健康的食物起个看上去健康的名字。比如名字为“维生素水”的饮料,其实含有极少的维生素。“想瘦”营养棒、“聪明”爆米花等名字好听,实则并不健康。 6.小包装销售。小包装(小份)可使脂肪和糖等不健康成分看上去并非那么严重。比如,一份15盎司的汤汁罐头含钠960毫克。根据美国农业部标准,其钠含量为“不健康”。而如果采用小包装,一分为二,标签上每份含钠480毫克,即被列为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