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1909.9.15-2008.11.1),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5人物评价6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谈家桢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宁波出生日期:1909年9月15日逝世日期:2008年11月1日职业:遗传学家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主要成就: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 人物生平2 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15日,谈家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慈溪。他的祖父是个世传的银匠。父亲谈振镛在家乡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以后在邮政局里当一名小职员。母亲杨梅英心地善良、勤劳刻苦。6岁那年,谈家桢在当地上私塾,12岁毕业于教会办的道本小学。1921年(民国十年),谈家桢进入教会办的宁波斐迪中学。1925年(民国十四年),转学到浙江湖州东吴第三中学高中部。1926年(民国十五年),谈家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第三中学,并被学校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1927年(民国十七年),北伐取得胜利,他积极参加学校的罢课和驱逐反动外籍教员运动。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经胡经甫推荐,谈家桢成了燕京大学唯一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谈家桢告别了母亲和新婚夫人 主要成就3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起进行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基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异色瓢虫等位基因嵌镶显性遗传和果蝇性隔离形成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的发现,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对中国遗传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在领导中苏合作的弥猴 社会任职4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他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1979年起,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至1998年,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1996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他曾担任过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 人物评价5 谈先生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人,他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坚持真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晚年的谈先生上书中央,对中国遗传资源的保护及人类基因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院士评) 后世纪念6 2016年5月28日,谈家桢先生的铜像揭幕仪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举行。2013年11月1日,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05周年座谈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