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豪格
豪格在皇太极死后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豪格在皇太极死后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清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公元1643年,明崇祯16年,清崇德8年,清朝的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突然驾崩,由于皇太极死的很突然,没来得及留下遗诏,整个清王朝的上层贵族围绕着皇位的归属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其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其次则是皇太极的兄弟睿亲王多尔衮。  但最终两人都没能争到那个位置,反而是永福宫庄妃所生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妥协下捡了个大便宜,成为后来的顺治皇帝,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当上了辅政亲王。而当时在满清八旗中掌握着上三旗(正蓝旗、正黄旗、镶黄旗)的豪格成为最大的输家,实力最强且身份上也有着最大优势的豪格为何最终在斗争中失败?  豪格是皇太极精心培养的长子,在皇太极心目中也是当然的接班人,皇太极不但经常带着豪格出征,还让豪格掌管六部中最为重要的户部。可皇太极也是刚刚开始学着做皇帝,没有学到中原汉族有备无患的危机意识,都50岁了还没想到留下个遗诏什么的安排后事,结果给身后事带来了大麻烦。  皇太极猝死后,生前的政敌多尔衮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虽然是亲兄弟,可当初努尔哈赤本意是把汗位留给多尔衮的,而皇太极不但联手其余几个兄弟谋夺了汗位,还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两人之间仇恨大于天,现在趁着皇太极猝死,多尔衮当然想要借机拿回自己的东西。不过多尔衮并没有什么优势,当时满清八旗属于多尔衮掌控的力量只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豪格身为皇太极长子却有着正蓝旗、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直接支持,另外三旗中,礼亲王代善掌握着正红旗和镶红旗,而且代善倾向于豪格,只有一个掌握着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属于中立派。  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豪格当上继任皇帝的可能性相当大,即使冒着满清分裂的危险双方来一场大战争位,也是豪格的实力更强。不过这些满清贵族还是有着一定的头脑,尽量在争取协商解决以避免分裂,当然形势是有利于豪格的,多尔衮虽然竭力阻止,但毕竟实力不占优,眼看着大多数人都支持豪格继位,豪格本人也有些飘飘然,在关键时刻出了昏招。  当大家问豪格由他来继任皇位可否时,豪格为了表示谦虚,说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这么要紧的关头难道不应该是当仁不让吗?还以为要学习中原王朝来个三辞三让不成?结果被多尔衮抓住这句谦虚的话大做文章,表示既然你不愿意做皇帝,那我多尔衮来吧。旁边的礼亲王代善也是无语,覆水难收,豪格话都说出口了,代善估计心里都在大骂烂泥扶不上墙。豪格本人也意识到了自己言语的不妥,但他没有想办法挽救,而是出了第二个昏招,他一气之下离开了会议室,自己把自己排除出了后来的商议中,彻底的失去了先手。  多尔衮虽然借着豪格的愚蠢把他气走,但当时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特别是两黄旗在索尼和鳌拜等皇太极亲信的带领下言辞激烈,宁愿一战也不同意非皇太极一脉的其他人继位,多尔衮这个时候显示出的政治水准就比豪格高明的多,他主动放弃了皇位,但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权力,在和两黄旗的妥协中,多尔衮同意了由皇太极之子福临继位,多尔衮自己却拉上中立派济尔哈朗当上了辅政亲王,一举掌握住了清朝最高军政大权。  开会之前实力最强的豪格因为负气离开了会场,没能参与到最后的权力分配中去,结果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一无所获,并且在后来的斗争中一步步被剥夺军权,成为牺牲品,而顺治皇帝虽然年幼,可他有个厉害的亲娘,成为太后的庄妃大玉儿深知除了多尔衮外,豪格也是自己儿子的最大威胁,因此默认多尔衮整治豪格,豪格最终是被多尔衮找机会圈禁起来整死,当多尔衮也意外病死后,庄妃和顺治皇帝终于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0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为什么没能即皇帝位?-趣历史网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为什么没能即皇帝位?-趣历史网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4月16日—1648年4月12日),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不是不争,而是争了并没争过。  因为当时多尔衮出奇制胜,将皇太极的小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立为皇帝,这一手段着实出乎豪格意料之内。多尔衮利用了一帮可以拉拢的大臣,由大臣们提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不管大和小都可以,所以最后立了豪格的兄弟当皇帝。如此一来,大臣们便无话可说。另外,两个摄政王之中的济尔哈朗,是偏向于豪格一方的,豪格自认为以后还有斡旋的余地,所以只能暂时同意。  就是这个暂时同意,让豪格彻底失去了所有机会。  先来介绍一下豪格的背景。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乌拉那拉氏,是皇太极的大福晋。豪格对于满清,是战功卓著的一位人物,并且出身高贵。从很小的时候,豪格就跟着父亲出征。在出征蒙古、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部落的时候。由于立得战功不小,所以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后来在出征扎鲁特部的时候,更是亲手杀了该部落的贝勒,使得年轻的豪格的威名远扬。  天聪元年,豪格也跟随着其父皇太极一起,参与了宁锦大战。在这次战争中,豪格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保证粮食的安全运输。虽然最后,后金军队撤兵,但是豪格的任务完成得还是很不错的。后来在出征固特塔布囊的战役中,豪格表现依然亮眼,并且和济尔哈朗一起打配合,出色得征服了该部落,在并肩战斗得过程中建立了深厚得情谊。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养子,从小就和几个皇子在一起玩耍,尤其和皇太极较好。所以豪格从小开始,就与济尔哈朗关系非同一般,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崇德元年,豪格的父亲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鉴于豪格的表现以及大儿子的身份,豪格被父皇封为和硕肃亲王,之后又掌管户部。但是后来,由于豪格和岳讬在背后偷偷议论皇太极的不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一怒之下将二人的官位降低,后来豪格也就不再掌管户部。  但是豪格此人堪当大用,之后又因为战事被委以重任。在攻打锦州和出兵朝鲜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在出兵朝鲜时屡立战功,豪格和多尔衮二人联手攻克了昌州,又在安州取得了胜利。之后又与前来救援的援兵大战,杀得对方丢盔卸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豪格与多尔衮也是共事多年。两人后来虽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也是互相了解对方的底细的。  在后来的松锦大战当中,豪格与多尔衮联手进攻明朝的军队。皇太极打算在锦州外面长期围困住明军,于是打算在城外屯田。二人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攻占了明朝的许多城池。在1641年的时候,豪格在松山和杏山屯兵,在攻击明朝援军的过程中屡立奇功,成功地大败洪承畴,将其围困在松山城。之后洪承畴兵败投降,豪格因此也恢复了所有的官职,论功行赏,获得了不少的财宝。  相比豪格,多尔衮其实辈分要更高一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豪格其实应该叫多尔衮一声叔叔。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叫阿巴亥,是满泰的女儿。多尔衮的母亲,比努尔哈赤整整小了三十一岁。这才使得多尔衮明明是和皇太极一个辈分,却比豪格还要小三岁。  在努尔哈赤的统领下,后金对明军发动的战争,多数以胜利为主。但是在后金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充满着各种内部矛盾。由于大贝勒代善犯了错误,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正是从这时开始,皇太极、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等八个人,共同负责决策国政,这是多尔衮涉足政事的开始。所以在从政时间上看,多尔衮比豪格要早很多。  多尔衮十五岁那年,父皇死去,母亲阿巴亥被迫要陪着努尔哈赤殉葬。这些事情使得年少的多尔衮深受打击,但同时也被迫比同龄的孩子都要更早成熟。在拥护皇太极即位之后,多尔衮掌管了吏部,后来对祖大寿的作战中,多尔衮身先士卒。虽然后金军队伤亡惨重,但是也沉重地打击了明朝的军队。  皇太极对多尔衮还是比较重视的,论功行赏时,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当时的六位王之中位列第三位。多尔衮掌管六部的过程中,提拔了很多的人才,这也为他积累了不少的政治资本,为他后来监国理政打下了基础。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死去。但是在临死之前,皇太极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一下,清朝内部当时为了谁继承皇位,闹得不可开交。  在这其中,豪格与多尔衮便脱颖而出。两黄旗的大臣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豪格作为大儿子屡立战功,且威望颇高。而且本身掌管着户部和正蓝旗,相当于有三旗的势力在支持着豪格。两白旗则是多尔衮坚定的支持者。从支持者的势力来看,两人旗鼓相当。  此时的清朝高层,因为这两人都有坚定的支持者,已经有了分裂的趋势。不管是谁上位,对方都不会服,身后的势力更有可能直接发动叛乱。而且更为微妙的是,两人不管谁上位,反对者都为数众多,很难坐稳皇位。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忽然提出,自己可以不当皇帝,但是豪格同样也不能当皇帝,而是要由皇太极的另外一个儿子福临上位。这样一来,很多坚定站在豪格背后的人,立场就不那么坚定了。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登基的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可以。至于是不是豪格,他们其实未必在意。  所以,这时的豪格,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面对多尔衮提出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办法,豪格此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同意。如果他不同意,就等于是要掀起清朝内部的内战,等于自取灭亡。而且对于这时的豪格来说,局势还不是特别糟糕,因为他手里还有很大的权力。只要接下来在朝堂党争当中,斗倒了多尔衮,自己彻底把持朝政,还是有很大机会,踢掉自己的弟弟福临,自己再次登基的。  只是豪格万万没想到,他的这次退让,并没有换来日后的成功,反倒是直接让自己万劫不复了。  不久之后,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利用政治手段成功的弹劾济尔哈朗与豪格。利用其战功的漏洞与僭越的罪名,成功的使得豪格下狱。后来豪格直接死于狱中,死因不明。而作为胜利者的多尔衮,却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终其一生都只是摄政王。而且死后还被顺治给清算,直到乾隆时期才逐渐恢复名誉。  这样看来,多尔衮和豪格的这场斗争,其实是两败俱伤。反倒是原本半点机会都没有的福临,成了最大的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6
豪格简介

豪格简介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满洲正蓝旗人。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主要成就4爱新觉罗·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轶事典故6爱新觉罗·死因探究7爱新觉罗·亲属成员8爱新觉罗·府邸故居9爱新觉罗·人物墓地10爱新觉罗·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豪格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辽东出生时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4月16日)去世时间:顺治五年(1648年4月12日)主要成就:攻讨明朝和蒙古,入关平定四川父亲:爱新觉罗·皇太极母亲:继妃乌喇纳喇氏封爵:和硕肃亲王 爱新觉罗·人物生平2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肃亲王豪格出生,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子,早年时期他就跟从其父皇太极征讨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等部,几场仗下来都有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豪格跟从大贝勒代善等人征讨蒙古扎鲁特部,豪格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突出,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其父皇太极即位为后金大汗之后发动了宁锦之战,豪格在锦州与明军大战,击败了明军,然后又率领一支军队维护塔山的粮运。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了配合皇太极对蒙古的战略,他又偕同贝勒济尔哈朗一起征讨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击败之后诛杀,尽收其部。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因难以攻破明朝经营的关宁锦防线,亲率八旗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豪格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他和三贝勒莽古尔泰等人一起巡视通州的渡口,八旗军逼近明朝首都北京之后,包围并攻 爱新觉罗·主要成就3 天命十一年(1626年),豪格跟从代善征讨蒙古扎鲁特部,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天聪元年(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豪格在锦州击败了明军。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豪格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畿,他和莽古尔泰一起巡视通州,在广渠门之战中迎击明朝援兵。天聪八年(1634年)跟从皇太极自宣府直趋朔州。攻掠山西朔州及五台山,击败明朝的援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西征四川平定张献忠的政权。他到了陕西之后消灭了那里的盗贼和其他农民军的势力,彻底肃清陕西。同年十一月攻打四川,派遣鳌拜作为先锋,清军抵达西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亲自射死张献忠。又在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连续攻下了西南的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等地,稳定了四川的局势。 爱新觉罗·人物评价4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早在天命年间就因征讨蒙古有功被授为贝勒,后在伐蒙古征明朝的战争中,又建有功勋。天聪六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六年,晋升为肃亲王,主户部事。松锦之战中,豪格亦建有殊勋。豪格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清史稿》: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系诸王是庸。刘小萌:面对清朝入关前后诡谲多变的形势和重重困难,如果国家的重担真的落到豪格的肩膀上,恐怕凶多吉少。只是由于多尔衮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才使清朝入关势如破竹,扫平群雄,一统天下。所以,豪格错失皇位,是他个人的不幸,同时又是清朝的大幸。萧一山: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阎崇年:豪格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 爱新觉罗·轶事典故5 崇德元年(1636年)豪格被降亲王爵号,主要源于他与莽古济家的婚姻关系。莽古济是努尔哈赤与大福晋富察氏生的女儿,与前夫武尔古岱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讬,二女嫁给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莽古济于岳讬、豪格既是姑姑,又是岳母,莽古济性格倔强,与皇太极一向不和,随着这对同父异母姐弟间愈演愈烈的仇怨,处境两难的豪格被卷入了无法摆脱的纠葛中。天聪九年(1635年),因为与莽古济家的关系,他第一次受到父亲的处罚。事情的起因还要从豪格娶林丹汗的妻子说起。林丹汗的另两位妻子,额尔哲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伯奇福晋嫁给了豪格。莽古济见豪格娶了一个俊俏的蒙古贵妇,不禁大动肝火。莽古济离席而去,中途退出了婚宴。莽古济大闹婚宴,让皇太极很下不来台,决心还以颜色,就把莽古济一家彻底孤立起来。这场风波的起因,本来是因为莽古济干涉豪格的婚姻。天聪九年(1635年)底,豪格刚因与莽古济的关系受到处罚,仍心有余悸。对于 爱新觉罗·死因探究6 关于豪格的死因,除了“卒于狱”,还有“自杀”或被多尔衮“谋杀”等不同版本。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提到:豪格凯旋回京,皇上派摄政王迎于永定门外。肃亲王按例先拜谒皇叔(多尔衮),不意幕中伏兵四起,乱刀齐下。肃亲王的太监王忠扑在豪格身上,与他同被剁为肉酱。装殓时血肉不能分,同敛一棺。后世肃王府用太监,只许用,不准打骂,因王忠同王殉难,且同葬一处。但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不大。豪格毕竟是太宗长子,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凯旋之日,却被摄政王部下不分青红皂白乱刀砍死。如果这样的话,即便是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对皇上、诸王和天下臣民也不好交代,况且这也不符合多尔衮面对棘手问题时机敏灵活、缜密谨慎的一贯作风。 爱新觉罗·亲属成员7 家谱上的记载嫡福晋,哈达纳喇氏,哈达部吴尔古代与清太祖第三女莽古济之女。崇德元年,其母获罪,豪格将她杀死。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名杜勒玛,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洪果尔贝勒(亦作栋果尔、伊尔社齐董郭罗公)之女,博尔济吉特·明安(明安老人)的孙女。孝端文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姐妹。崇德元年七月,嫁给豪格,崇德四年十一月册封肃亲王大福晋。生第四子富绶。侧福晋,纳喇氏,赫礼台吉之女。侧福晋,硕隆武氏,德尔赫礼他布囊之女。生第五子猛峨。侧福晋,吉尔岳岱氏,布穆祜台吉之女。庶福晋,宁古塔氏,佐领他克图之女。生第六子星保。庶福晋,西林觉罗氏,男爵宁尔纳之女。庶福晋,西林觉罗氏,佐领泰尔康之女。庶福晋,黄氏,朝鲜黄业沁之女。豪格死后,自尽殉葬。生次子固泰、第三子握赫纳。妾,瓜尔佳氏,乐尔赫纳之女。妾,牛氏,诸尔密之女。妾,那拉氏,特穆之女。生长子齐正额。妾,伊尔根觉罗氏,杭素之女。生第七子舒书。妾,王氏, 爱新觉罗·府邸故居8 清初肃亲王豪格的府第位于玉带桥东岸(今东交民巷正义路东)。前后共有10位府主生活于此。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府毁于兵火。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把王府所在的大片土地划为“使馆界”。肃亲王府迁至北新桥船板胡同(今东四十三条)街北。但新府已非王府形制。过去,北京人谈起旧时北京的王府,常说:“礼王府的墙,豫王府的房,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的建筑的确好于其他王府。 爱新觉罗·人物墓地9 位于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劲松小学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松柏多被国民党军队砍伐。文革时期,劲松小学迁入,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拆除,仅存西房三间。1995年,小学改造时彻底拆除。 爱新觉罗·史籍记载10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