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不与无知者争论?那就先记住这句话吧。我不和你争无知者无畏是贬义词吗,因为你不配!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会遇到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有些人,对事不对人,即使争论,即使面红耳赤,但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形成什么不良后果。和这样的类似朋友,类似同事的合理辩论,是有益的。辩论辩论,即使是争论争论,也无妨。但对这几种人,我们千万不要和他们争论,不是因为我们怕什么,而是因为他们不配和我们争论。 第一种人:愚蠢无知的人。首先,我们要明白,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所以,和愚蠢的人争辩,完全没有必要,一则,会拉低我们的智商,让我们沦为和他们一样的愚蠢,接着,他们会用他们丰富的“愚蠢”经验,轻易地打败我们。二则,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愚蠢作战。我们要生活,我们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和愚蠢的人争论,等于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正确的做法,远离愚蠢的人,让他们连争论的人都没有,直到扫兴到底。 第二种人:浑身负能量的人。一个浑身负能力的人,是无知的,也非常可怕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没有快乐,似乎都是悲凉的,似乎都是凄惨的。所以,他们总是喜欢婆婆妈妈地拉人聊天,喜欢用一脸愁苦的可怜相示人。不管什么事情,他们总是想到最可怜,最可悲的境地。长时间和这些人在一起,你的世界是阴暗的,你的日子是愁苦的,你的未来,是乌云弥漫的。所以,看到负能量的人,我们千万不要走太近,简单的敷衍,快速地离开,才是智者的选择。 第三种人:喜欢恶语相向的人。一个喜欢恶语相向的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理有疾病的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他们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都是该打击的人。不论从社会上的一些口吐脏言的狂暴者,还是网络上的语言暴民,这些人的共性,就是“置于人死地”也不愿善罢甘休。比如,遇到人跳楼,他们也喜欢大声喊着赶快跳。这样的人,是无知的,我们千万别和他们争论,选择远离,选择对他们不屑一顾,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有个朋友小马,在一家私企工作,他就遇到了公司里的几个“言论暴徒”,每天出口,就是脏话,就是恶毒的语言,恶劣的语言环境,让他不堪承受。于是,他自己又找到了一家人文环境非常好的公司,虽然薪资低了点,但是,工作环境让小马非常满意。他工作越来越好,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业务经理的了。 第四种人:总是居高临下的人。说话总是居高临下的人,很冷漠,很无知,也很可怕。和他们争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让你先发言,然后,他们用一脸嘲讽的神情看着你,即使你说得很有道理,他们也永远不会相信你的话。但你情绪失控的时候,他们则会非常冷静地微笑起来,让你不知所措。所以,和居高临下的人争论,我们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让我们的心理变得扭曲,变形。 一个人,要懂得和能解决问题的人争论,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否则,和以上的四种无知的人争论,我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而这,完全没有必要。所以,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我们一定要懂得,别和这四种人争论,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愚蠢,而他们,也根本不配和我们争论。 南山大叔,福建省作协会员,出版有《谁拾走了你生命的麦穗》等6部书籍。(南山大叔原创头条号已经与维权骑士、快版权签约,欢迎大家关注,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南山大叔的今日头条原创平台::///m5147372473/ 另外,更多精彩文章,还有很多美妙动听的音乐,尽在南山大叔今日头条原创平台。
“汪洋恣肆”的“汪洋”是“汪洋大海的样子”,在这里表示广阔宏 大贬义词;“恣肆”是放纵无拘束,此词表面上看像是含贬义,其实不含。“汪洋恣 肆”全语是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广、气势豪放的,是褒义词。宋代曾 巩《祭王平甫文》中有“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恣肆,如不可穷” 这样的话,说的是王平甫写文章气势非常豪放,像无法收束住似的,不过他 用的是“徜徉恣肆”。 “徜徉”是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其广度当然不及“汪 洋”。所以估计“汪洋恣肆”乃是后人对“徜徉恣肆”的发展。如黄人《清文 汇。序》:“故其文光怪瑰轶,汪洋恣肆。”(所以他的文章光彩绚丽,不同 寻常且气势豪放。)郭沫若《庄子的批判》:“文章是做得汪洋恣肆的,然而 要点也不外乎这几句。 ”都是用“汪洋恣肆”形容文章的气势的。与“汪洋恣 肆”含义差不多的还有“汪洋辟阖 ”,“辟阖”即“开和关”,全语 用来指议论酣畅淋漓,放得开,收得拢。也作“汪洋自恣”。用例为清。方苞 《古文约选凡例》:“但其著书主于指事类情,汪洋自恣,不可绳以篇法(不 能用章法衡量它)。 ”。 “枉尺直寻”是贬义词吗? 不是。“枉尺直寻”语出《孟子。滕文公下》:陈代曰:“不见诸侯, 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这段话说的是孟子没有主动地去见诸侯。孟子的弟子陈代就对 孟子说:“您不愿去见诸侯,好像太讲宄小节了吧;如果去见诸侯,成大事可以称王天下,成小事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屈曲的只有一尺, 伸直了却有一寻(寻:古量名,八尺)。 ’似乎可以去见一见。”孟子听了陈代的话后说:从前齐景公要打猎,用旌旗召唤园林主管,主管不去。齐景公就 想杀他,而孔子则赞扬了园林主管。孔子赞扬园林主管,就是因为这位主管在 不合礼规的召唤下而拒绝应召(合礼规的召唤凭据是用“皮冠”而不是用“旌旗”)。 孟子举齐景公的例子是向陈代说明:园林主管因召唤他所用的凭据不 合礼规,他都敢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拒约应召;如今诸侯没召见自己,自己怎 么可以主动地去进见呢?主动去进见是不合礼规的。接着孟子还说了一句“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即孟子认为陈代在这里所说的“枉尺直寻” 是只从利益方面考虑的。 由于有孟子的这句话,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枉尺直 寻”比喻小处有损,大处得益。如《后汉书。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小处受损,大处得益,议论的人都讥讽这种做法。)此中的“枉尺直 寻”即是。显然这进行讥讽的人是与孟子的观点一致的。由上可知,“枉尺直寻”是《志》(记载人和事的著作)上表明“谋略” 的话,适用于不同的施谋对象,因此是无所谓含贬义与不含贬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