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祯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没有儿子?他是如何选择继任者的?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没有儿子?他是如何选择继任者的?

  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宗之治”,是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悲剧,尤其是他的无子问题,这一直是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那么,赵祯为什么没有儿子呢?他又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继任者的呢?  首先,关于赵祯为什么没有儿子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赵祯的妻子曹皇后身体虚弱,无法生育。另一种说法是,赵祯可能有一些遗传疾病,导致他无法生育。还有一种说法是,赵祯可能是为了专心致志于国家大事,忽视了家庭生活。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得到确证。  然而,尽管赵祯没有儿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皇位的继承问题。在他去世前,他选择了英宗赵曙作为继任者。赵曙是他的堂弟,也是他的侄子,他的父亲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祯选择赵曙作为继任者,一方面是因为赵曙有皇室血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赵曙有才能和德行。  赵曙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了赵祯的政策,使得宋朝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英宗之治”,也是宋朝的一个重要时期。  总的来说,赵祯的无子问题一直是一个谜团,但他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忽视皇位的继承问题。他选择了有才能和德行的赵曙作为继任者,使得宋朝能够继续繁荣发展。这也体现了赵祯的智慧和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22
宋仁宗赵祯是什么性格:驾崩后举国痛哭

宋仁宗赵祯是什么性格:驾崩后举国痛哭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明神武的皇帝,他们的统治给国家带来了繁荣昌盛。然而,在这些皇帝中,有一位皇帝却以其脾气之好而著称,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祯。他的仁爱之心和宽厚之德,使得他在驾崩后,举国上下都为之痛哭。本文将以宋仁宗赵祯脾气有多好为核心,探讨这位皇帝的品质和他的统治之道。  二、宋仁宗赵祯的脾气之好  1. 宽容大度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对待臣子非常宽容大度。他不仅能够容忍臣子的过失,还能够从谏如流,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这种宽容大度的品质,使得朝中的大臣们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2. 仁爱之心  宋仁宗赵祯对待百姓非常仁爱,他关心民生,励精图治。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仁爱之心,使得宋仁宗赵祯深受百姓的爱戴。  3. 谦逊有礼  宋仁宗赵祯为人谦逊有礼,他对待臣子和百姓都非常和蔼可亲。这种谦逊有礼的品质,使得他在朝野之间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宋仁宗赵祯驾崩后的举国痛哭  1. 朝野悲痛  当宋仁宗赵祯驾崩的消息传来时,朝野上下都为之悲痛不已。许多大臣和百姓都为这位仁爱之君的离去而痛哭流涕。这种悲痛之情,足以说明宋仁宗赵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2. 举国哀悼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皇帝,北宋政府为宋仁宗赵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自发地为宋仁宗赵祯举行哀悼活动,表达他们对这位仁爱之君的怀念之情。这种举国哀悼的场景,足以见证宋仁宗赵祯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四、结语  总之,宋仁宗赵祯以其脾气之好而著称于世。他的宽容大度、仁爱之心和谦逊有礼的品质,使得他在驾崩后,举国上下都为之痛哭。这种悲痛之情,足以说明宋仁宗赵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作为一位伟大的皇帝,宋仁宗赵祯的统治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11
宋仁宗赵祯是如何得知生母的真实情况的?

宋仁宗赵祯是如何得知生母的真实情况的?

  宋真宗有一个弟弟赵元俨,也就是被称为"八贤王"的原型,曾经极受宋太宗的宠爱,史称"太宗特爱之"。宋真宗晚年病重之际,皇宫内的局势变幻莫测。由于刘娥与外廷之间的矛盾极深,这让赵元俨产生了觊觎皇位的想法。  当时,赵元俨以探病为由住进皇宫,并没有离宫的打算。要知道,宋朝皇宫严禁男子留宿宫中,赵元俨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宫禁制度。毕竟,当初赵光义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也是因为他赶到皇宫并留宿,赵元俨的举动不免有模仿之嫌。  赵元俨的行为无疑让他和刘娥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因此,在宋仁宗赵祯即位后,刘娥开始正式插手朝政。赵元俨为了防备刘娥的报复,只能以"阳狂病"为借口闭门不出。这让他对刘娥既恐惧又愤怒。  在明道二年(1032年),宋仁宗的生母李顺荣病重,刘娥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宸妃在册封当天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次年三月,皇太后刘娥去世。杨淑妃,对赵祯有养育之恩的人,将宋仁宗"生母另有他人"的重大消息告诉了皇帝。而赵元俨也突然奇迹般康复,跑去告诉宋仁宗:"陛下,李宸妃是您的生母,她之死是非命所致。"  听到这个消息,宋仁宗痛苦不堪,数日不上朝。他甚至下诏自责,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随后,他前往洪福院祭告李宸妃,并亲自哭着观看母亲的容貌,在更换棺木时,他发现李宸妃的尸体被水银浸泡,容貌依然生动,衣着华丽,并没有被人暗害的痕迹。于是,宋仁宗不禁感叹道:"人言岂能信?"他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着说道:"从此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  为了弥补对生母李宸妃的愧疚,宋仁宗对李氏的亲属多加照顾。例如,李宸妃的侄子李玮受到皇帝的亲近,并在嘉祐二年(1057年)将自己的长女福康公主嫁给了他。李玮后来官至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1
宋仁宗赵祯脾气有多好?驾崩后举国痛哭-趣历史网

宋仁宗赵祯脾气有多好?驾崩后举国痛哭-趣历史网

  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宋仁宗在位的时候,虽然他的才华、谋略、经历、军功都算不上十佳,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说是中国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据说宋仁宗在驾崩后举国痛哭,就连契丹国君主都为其悲哀。宋仁宗到底做了什么,他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宋仁宗的脾气好到不敢想。有一次,开封府尹包拯上堂进谏,他慷慨激昂,越说越激动,拉住皇帝的袖子,口水甚至喷到了皇帝的脸上。但仁宗并没有露出任何不悦的表情,还在包拯转身的时候偷偷擦掉脸上的口水,最后依然采纳了包拯的建议。自己提拔的臣子,被喷成落汤鸡也要坐着听他说完。还有一次,仁宗在吃饭时,突然咬到一颗石子,把他的牙都咯出了血。他赶紧把石子吐掉,并把嘴里的血都漱干净。然后吩咐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否则那个做菜的厨师就没命了!  宋仁宗的好脾气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但他身上的优点还不止这些,宋仁宗为人善良,善于为他人着想。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宫中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到处看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很是纳闷。皇帝回寝宫后,着急的对手下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给我喝。”手下觉得奇怪,问他:“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人员伺候喝水,而要忍着口渴回来再喝呢。”宋仁宗说:“朕好几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有人拿着喝水的水壶,朕要是一问,肯定有人要因此受到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了。”  仁宗时期,四川有个读书人,献了一首”反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四川自立,就把他绑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法,此人应该严惩不贷,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太着急要做官,写一首诗发发牢骚而已,怎么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当吧。”于是就任命秀才做司户参军。  嘉祐年间,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曾这样写道:“我在路上听别人说,当今皇帝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不断,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痛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事。”考官们都认为苏辙是无中生有、恶意诽谤,仁宗却说:“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读书人。一个小小的苏辙,就敢于如此直言不讳,应该特别授予他功名。”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考试中妄言,这要是赶上别人当皇帝,死罪那是必然的吧。  宋仁宗当政期间,知人善任,宅心仁厚,仁慈善良,所以他在朝廷当中人缘极好。相传宋仁宗驾崩之后,契丹皇帝都哭了,他还在自己国家内搞了个衣冠冢供人凭吊。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28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完全拒绝枕边风?因为宋朝体制特殊-趣历史网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完全拒绝枕边风?因为宋朝体制特殊-趣历史网

  历史上皇帝对于枕边风总是难以拒绝,毕竟皇帝拥有无边的权利,加上心爱的女人夜夜给他吹枕边风的话,是很难做到完全不受任何影响的,那么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完全拒绝枕边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自律之外,还有宋朝体制特殊的缘故。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仁宗下朝之后回到皇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侍者赶紧把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给他整理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一份文书,就问了一句是什么事情。仁宗答道:“最近,一直在下雨。朝中谏官认为是皇宫里阴气过盛的缘故,所以要求减少宫中嫔妃的数量。”那女官听后不屑地说道:"那些宰相和御史,家里歌姬不计其数。就算是普通官员,只要官位稍微好一点,家中也多得是女人。皇帝身边不过就几个人,他们高呼“阴气太盛“,岂不是只许自己快活?”  见仁宗沉默不语,女官问道:“这个建议一定要执行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怎么能不执行呢?”女官仗着自己颇受宠爱,就说要裁员的话先把自己给裁了。听闻这话的仁宗立即站起来,让负责查册的人马上把名册带到后花园,过了一会儿,仁宗传旨,把梳头女官一共30人,全都放出宫去。这件事情必须立刻去办,所以皇后亲自去督办了此事。皇后一度不敢询问仁宗为什么,直到仁宗饭后喝茶的时候,皇后才小心翼翼地问:“梳头的女官是皇上平时最宠幸的人,为什么要把她赶出宫去?”仁宗答道:“因为她让我不要接受谏官的建议。”  但实际上,宋仁宗也不是天生就对谏管们言听计从的,而是他在经历苦难后获得的教训。之前仁宗最宠爱张贵妃,张贵妃想让伯父张尧佐做宣徽使,于是就在仁宗耳边吹枕边风。仁宗不忍反其意。有一天,他向百官宣布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却遭到包拯的激烈反对。仁宗辩论不过包拯,场面一度显得非常尴尬,最后还不得不撤销了这项任命。  仁宗之所以不得不听谏管的话,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国策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说皇权受到了士大夫的监督和制约。换句话说,宋仁宗耳朵里的枕头风再怎么强,他自己再怎么动心,都不能为所欲为,因为背后会有无数眼睛时时刻刻的盯着他,督促他,让他不能为所欲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9
楚国大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五女,她有过哪些封号?-趣历史网

楚国大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五女,她有过哪些封号?-趣历史网

  楚国大长公主(1042年6月21日—1043年9月23日),名不详,宋仁宗赵祯第五女,生母冯贤妃。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三年八月壬子(1043年9月23日)去世,宋仁宗辍朝二日,并追封女儿为郓国公主。  庆历四年四月癸卯(1044年5月11日),安葬于庄懿太后(即李宸妃)的陵域内。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魏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吴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楚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禧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楚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五女,生母为冯贤妃。  庆历二年六月二日(1042年6月21日)出生。  庆历三年八月壬子(1043年9月23日)去世,宋仁宗辍朝二日,并追封女儿为郓国公主。  庆历四年四月癸卯(1044年5月11日),安葬于庄懿太后(即李宸妃)的陵域内。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魏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宋英宗继位后,追封为吴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楚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禧大长帝姬。  亲属成员  父亲:宋仁宗赵祯  母亲:冯贤妃  同母妹妹:隋国公主(皇第七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06
隋国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七女,生母为冯贤妃-趣历史网

隋国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七女,生母为冯贤妃-趣历史网

  赵懿安(?—1044年6月12日),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第七女,生母为冯贤妃。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四年五月甲戌(1044年6月11日),赐号崇因保佑大师,赐名懿安。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1044年6月12日),赵懿安去世,宋仁宗辍朝二日,追封为隋国公主。  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公主灵柩发引,辍朝一日。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吴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燕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追封鲁国大长公主。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赵懿安改封庄夷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赵懿安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第七女,生母为冯贤妃。根据其异母姐皇六女(商国大长公主)生于庆历二年(1042年),异母妹皇八女齐国公主赵幼悟生于庆历三年(1043年),赵懿安生年当在庆历二年(1042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之间。  许是因为仁宗子女稀少且相继夭折,希望女儿能平安长大的缘故,仁宗没有选择像以往一样直接赐女儿公主封号,而是于庆历四年五月甲戌(1044年6月11日)让女儿入道,赐号崇因保佑大师,并赐名懿安。  可惜的是,上天没有眷顾仁宗与公主,五月乙亥(1044年6月12日),赐号仅一天,赵懿安去世,宋仁宗辍朝二日,追封女儿为隋国公主。  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公主灵柩发引,仁宗又辍朝一日。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为吴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燕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追封鲁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夷大长帝姬。  相关史料  《宋会要辑稿•帝系八》  《宋会要辑稿•礼四一》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06
商国大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六女,刚出生满六天就夭折-趣历史网

商国大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六女,刚出生满六天就夭折-趣历史网

  商国大长公主(1042年8月13日—1042年8月19日),名不详,宋仁宗赵祯第六女,母为杨修容。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二年八月壬申(1042年8月19日)夭折,此时公主刚出生满六天。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宋仁宗追封女儿为鲁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陈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商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宣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商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第六女,庆历二年七月丙寅(1042年8月13日)诞生,母为杨修容。  庆历二年八月壬申(1042年8月19日)夭折,此时公主刚出生满六天。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为鲁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宋英宗改封公主为陈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改封公主为商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改封公主为庄宣大长帝姬。  亲属成员  父亲:宋仁宗赵祯  母亲:杨修容  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宋会要辑稿•帝系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七》  《皇宋十朝纲要 卷第四 仁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趣历史网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趣历史网

  宝和公主赵氏(1042年—1043年9月11日),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第四女,生母为温成皇后张氏。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三年八月乙未(1043年9月6日),封宝和公主。  庆历三年八月庚子(1043年9月11日)去世,辍朝二日,追封为越国公主。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为秦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楚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镇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宝和公主改封庄定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宝和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四女,母为张修媛(温成皇后)。  庆历三年八月乙未(1043年9月6日),封为宝和公主。  庆历三年八月庚子(1043年9月11日)夭折,宋仁宗辍朝二日,追封女儿为越国公主。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秦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追封楚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镇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定大长帝姬。  人物评价  宋仁宗:皇第四女,懿质自持。芳仪日至。虽越在于妙岁。已积流于惠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安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三女,以母宠深得赵祯深爱-趣历史网

安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三女,以母宠深得赵祯深爱-趣历史网

  安寿公主(1041年—1042年5月27日),宋仁宗第三女,母为温成皇后。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庆历二年五月癸卯(1042年5月22日),封为安寿公主。  庆历二年五月戊申(1042年5月27日)去世,追封为唐国公主,辍朝二日,以母宠,深得宋仁宗宠爱,仁宗为公主服丧,群臣于殿门外奉慰。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追封汉国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追封魏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邓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顺大长帝姬。  人物生平  安寿公主,宋仁宗第三女,母为温成皇后,同母妹宝和公主、齐国公主。康定二年(1041年)生,母温成皇后时为才人,公主以母宠深得仁宗钟爱。  庆历二年五月癸卯(1042年5月22日),封为安寿公主。  庆历二年五月戊申(1042年5月27日)去世,时年两岁,追封为唐国公主,辍朝二日,仁宗为公主成服苑中,群臣奉慰殿门外。  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丑(1060年1月10日),改追封为汉国公主。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追封为魏国长公主。  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改封邓国大长公主。  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庄顺大长帝姬。  人物评价  宋仁宗:皇第三女,毓粹仙宗。储辉宝婺。方居妙岁。以就令猷。  史料索引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  《宋会要辑稿•帝系八》  《宋大诏令集•卷第三十六》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6-20
赵祯皇帝,赵匡胤和赵祯是什么关系?

赵祯皇帝,赵匡胤和赵祯是什么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仁宗赵祯是伯祖父与侄孙子的关系,上一张世系简表就一目了然赵祯皇帝。 宋太祖篡夺了后周郭氏江山,自己本人也死的不明不白,金匮之盟、烛光斧影都是千古疑案,总之,北宋的江山就落入他三弟赵炅手中,北宋之后的帝王都是赵炅后裔。 【可怜的死因不明的二胖】 如果说后周世宗郭荣是给人作嫁衣裳,那么,赵匡胤也是为兄弟作了嫁衣裳。周世宗提拔重用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杨坚和郭威所受到的迫害,却趁着恩主死后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 同样,赵匡胤对赵炅那也是恩重如山,关爱有加,什么事都想着亲兄弟,却不料自己死因不明,遗孀被冷待,两个儿子都非善死······真是天道好轮回看苍天饶过谁。 不晓得赵炅一系是不是被诅咒了,赵炅就生了九个儿子,疯一个,死于非命一个,早亡一个,好歹还有六个欢蹦乱跳的。到了他儿子真宗赵恒就是生一个夭折一个,直到小六子赵祯才养活了。到仁宗赵祯,游戏花丛四十年,却比他爹还惨,依旧是生一个夭折一个,到死都没养活一个儿子,只能选择赵十三做嗣子,偏偏还选择一个白眼狼出来,不是仁宗赵祯坐了四十多年江山,那赵十三又是个短命鬼,仁宗赵祯能在这大宋的宗庙蹲多久都难说,大礼议铁定会提前上演,那真宗仁宗父子只能悲催的蹲墙角了。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宋仁宗无子的原因是什么?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但是却没有留下一个亲生儿子,最后只能收养宗室子弟来继承皇位,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皇帝长期在位却没有子嗣,要么就是个人失去了生育能力,要么就是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比如或者皇帝长期宠信一人,或者后宫长期被一人把持,有身孕的宫嫔都遭到了伤害。但是,在宋仁宗的身上,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仁宗身边从来就不缺皇后妃嫔,也没冒出明宪宗万贵妃式的人物。所以导致他无子的原因很悲催——就是巧合而已。 仁宗总共有过十六个子女,但“运气不佳”,只有三个是儿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更不走运的是,三个儿子都夭折了,甚至没有一人活过三岁。 仁宗长子赵昉,生于景祐四年(1037),可惜出生当天就死了,后追封褒王。 仁宗二子赵昕,生于宝元二年(1039),也只活了半年就病死了,后追封豫王。 仁宗三子赵曦,生于庆历元年(1041),三子中算是活得最长,但也就两年多,后追封鄂王。 当三子赵曦病逝的时候,仁宗也才34岁,仁宗自己和朝臣都觉得皇帝再生育儿子应该没问题,只可惜,后宫众妃就是没人再生出皇子。到了皇祐二年(1050),京师甚至闹出了假皇子事件。说明到皇祐年间,朝野上下已经开始关注仁宗无子的问题。到了皇祐五年,终于有大臣忍不住,站出来建议仁宗收养宗室子弟,以备不患。 到了嘉祐年间,仁宗已经五十岁左右,但忽然又迎来了一波生育潮,御侍董氏和周氏又接连为仁宗生下五个孩子。只可惜,仁宗和朝臣每次都满怀期待,最终却迎来了五个公主。 嘉祐七年(1062),仁宗宣布立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庙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代要纪念,就把皇帝放在家庙供奉。就像祠堂一样,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皇帝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就给予庙号,作为祭祀和称呼时使用。 庙号根据皇帝一生作为选择,有褒贬之意。 庙号仁宗,是给宽厚仁慈的皇帝的称呼。 赵祯一生对大臣百姓都称得上宽厚仁慈,因而庙号为仁宗。 后世对宋仁宗赵祯评价极高,认为宋仁宗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范祖禹说:“(仁宗皇帝)其事有五:畏天 、爱民、奉宗庙 、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资讯百科 2022-03-14
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答:可以说赵祯皇帝,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仁宗之仁——赵祯 评论一个皇帝是否伟大,一是要看他在位时的历史功绩,主要从治国理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来分析。二是要看历史的综合评价。 一、宋仁宗的治国理政海纳百川,善于纳谏。这个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铁面包拯,他是第一个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大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角,可以说包公影响了中国千年。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了仁宗脸上,但仁宗只是用衣袖擦脸,最终还是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有一回包拯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才能与为官平庸。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仁宗比较为难,思来想去,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这在古代“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皇帝中绝无仅有,堪称一奇。包拯还弹劾过很多权贵,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不仅仅反映了包拯的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也深刻反映了宋仁宗仁爱宽厚知人善任,没有仁宗会有“包青天”吗?以仁治国,守成贤主。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以上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从社会的改进,历史的发展来说,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失败了,但从加强宋朝封建专制制度来衡量,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财政经济的治理,”重农桑” 、”均公田” 、” 减摇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 市易法” 等等,限制了兼并,扩大了财政税源,加强了中央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守为主,保家卫国。仁宗采取积极地军事防守政策,保境安民。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乱平。以宽为主,发展经济文化。仁宗在位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1041)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嘉祐五年(1060)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名臣有:范仲淹、吕夷简、包拯、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王尧臣、狄青、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等等。文学家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轼、黄庭坚等等。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蔡襄。思想家(哲学、史学、科学)有: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刘恕、刘攽、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等。画家有:武宗元、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等等。由于“群星璀璨”不能一一列举,请海涵。二、宋仁宗的历史评价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能使群臣与百姓,乃至邻国这样悼念的皇帝,全天下有几人?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所以,宋仁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资讯百科 2022-03-14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答:可以说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 郭皇后之所以被宋仁宗废除皇后名位,有人说是郭皇后“恃宠而骄”的结果,其实不然。自从刘太后安排郭氏给仁宗皇帝做皇后以来,这个皇后就从来没有被“宠”过,虽然刘太后对她庇护有加,何况废除之前,刘后早已去世,一个无“宠”可“恃”的皇后,哪里有什么机会去“骄”? 宋仁宗皇后郭氏,有人称她叫郭清悟,不确定。郭氏为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郭崇,五代宋初将领,官至平卢军节度使。其父郭允恭,官至崇仪副使、赏州知州,后赠侍中。 宋真宗去世后,13岁的儿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少,宋真宗临终遗言:“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让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一切由刘太后处理。 赵祯继承皇位不久,在刘太后的主张下,选择了郭氏为宋仁宗的皇后。其实,当时备选的二人,一是郭氏,另一个是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后来封美人。但宋仁宗不喜欢外貌一般的郭氏,更喜欢漂亮的张氏,他想纳张氏为后,但不知什么原因,刘太后不准,所以在刘太后的包办下,郭氏成了皇后。对此事,《宋史•后妃传》有过记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宋仁宗对郭氏的态度,可见一斑。宋仁宗其实根本不喜欢郭后,依他的想法,早就要废掉,只是刘太后听政,凡事无法自主。 11年后,刘太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军政大事,自己定夺,对自己的家事,自然也能作主了,因此便开始运作废除郭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说:“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宋政后,一切自己作主,十分宠幸尚、杨二美人,作为美人的尚氏一天对郭皇后不客气不礼貌,郭后发怒,打尚美人的耳刮子,结果美人没打到,却扫到了皇帝的颈。宋仁宗大怒,因此与太监阎文应谋划废除皇后,经过十分繁琐的朝堂程序,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给废除了,宋仁宗让郭皇后削发为道,打入了冷宫。当然,废除郭皇后,宋仁宗也没因此纳张美人为后,在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答案三个字:不喜欢。

资讯百科 2021-11-17
赵祯简介

赵祯简介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人物评价5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赵祯别称:赵受益、宋仁宗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汴京出生时间:1010年5月12日去世时间:1063年4月30日主要作品:《尊道赋》《御制集》主要成就:仁宗盛治、节俭爱民信仰:道家性格:天性仁孝、宽厚和善庙号:仁宗陵墓:永昭陵在位时间: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年号1: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年号2:庆历、皇祐、至和、嘉祐重要事件:庆历新政、宋夏战争、重熙增币等相关典故:狸猫换太子 人物生平2 赵受益(后改名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参见:仁宗盛治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 为政举措3 参见:庆历新政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参见:宋夏战争、侬智高起义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 人物评价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他认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著名谏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赵祯不事奢华,能够约束自己。“为人君,止于仁”,“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作为一个性情文弱温厚的守成之君,赵祯能守祖宗法度,并知人善任,有解决社会旧弊之心,因而在其统治时期,名臣辈出,有太平治世之称。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 亲属成员5 刘娥李氏董氏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