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贞吉
赵贞吉简介

赵贞吉简介

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内)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史料记载7亲属成员8卒年争议9墓葬纪念10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赵贞吉别称:赵文肃字号:字孟静 号大洲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桐梓坝出生时间:1508年12月16日去世时间:1576年4月13日主要作品:《赵文肃公文集》主要成就:明穆宗时入阁,参与促成“俺答封贡”信仰:儒学官职: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保追赠:少保谥号:文肃 人物生平2 赵贞吉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16日)出生于四川内江桐梓坝,六岁时随祖父赵文杰于武功县读书,每日能读一卷书。年幼时与其弟赵蒙吉自相师友,互进其学,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惊曰:“予固疑物理之远于本也,今获所归矣。”(我本来怀疑万物的规律是远离本心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归向。)欲往从王守仁治学,父母不许,遂遍诵六经自求之。十九岁习静般若寺,自号洞巾道人,适逢首辅杨廷和因大礼议之事惹怒明世宗朱厚熜,被罢职归乡,赵贞吉慨然兴叹:“孟子贤人也,孔子志梦周公,孟子志行王道,俱欲见诸行事,岂仅取为我忘情斯世哉!”遂立志学以致用,经邦济世,于是复攻举子业。嘉靖七年(1528年),二十一岁的赵贞吉中四川省乡试第四,《易经》房魁,为举人,率领本乡赴试者一同去新都拜谒杨廷和,杨廷和评价他说:“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指杨慎)弗逮也。”嘉靖八年(1529年),下第归乡,会其母余太夫人故去 主要成就3 赵贞吉自少年时代起即崇尚阳明学说,治学以经世致用、就实黜虚为要,反对空谈之学,注重实用,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政治生涯之中。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赵贞吉在自己殿试的策对文章中,便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内容涉及国家安全、财政收支、农民负担、整顿吏治等重大问题,策论切中时弊,并提出希望统治者于社会各方面实施针对性改革措施,这篇策对文章得到了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的高度认可,认为可以和汉朝贾谊的《治安策》相媲美。两年后,因感于明世宗迷惑方术,不理朝政,而朝臣大多因循苟且,赵贞吉上《乞求真儒疏》,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聘人才的主张,结果惹恼了执政当局(“疏上,慨然有国无其人之感焉,阁臣见之皆不怿。”尹守衡·《明史窃》),被迫请假回籍暂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一蒙古俺答部南下劫掠,抵达北京城外,并向明王朝要挟索贡。执政当局计无所出,召集百官商议,直至日中, 个人作品4 赵贞吉著有《文肃集》二十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皇明经世文编》卷254~卷255辑有《赵文肃公文集》两卷。今人官长驰有《赵贞吉诗文集注》。 人物评价5 赵贞吉博学才高,但他为人好强,容易发怒,常常得罪人。对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诸多怨恨。高拱、张居正的名望、资历都不如赵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赵贞吉与他们都恃才争强好胜,互不相让,赵贞吉最终被排挤离职。杨廷和:孟静,社稷臣也。胡直:公孝友天至,从绾发与弟颐吉(此处应为蒙吉)自相师友,刚忠英伟,称其气貌,解褐即身任天下,忧先一世,虽百千挫不回,稍激勇退倬,有凤翔千仞之志,至其学问渊源,上探尧孔之微,而并包逮于伯阳、子羽,爰远泥洹,雅自命曰:经世、出世。其亦希古之博大人哉!将与天地精神往来遨乎其初!荀杨诸子,未足窥其奥也。海内士业文章者,争高模拟。公负特操,不袭人后,而博辨雄深,环玮变化如出溟海、起神龙,不可端崖,要归于道。(《少保赵文肃公传》)姜宝:今世论学者多阴采二氏之微妙,而阳讳其名,公于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讼言之,倡言之,而不少避忌,盖其所见真,所论当,人固莫得而訾议也,于 史料记载6 《明儒学案·卷三十三·泰州学案二》《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亲属成员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先祖赵雄字温叔,南宋孝宗时宰相,封卫国公。卒赠少师,谥号“文定”。祖父赵文杰字士英,号桂窝,举人,官至云梦知县,追赠尚书。父亲赵勣号静山主人,官赠翰林编修,追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世称“资政公”。母亲余氏初赠孺人,后赠夫人。——原配陈氏封一品夫人。继室李氏——侧室郭氏封太恭人。同辈二弟赵蒙吉字仲通,号圭洲,少号小洲。贡士,官至国子监学正。三弟赵颐吉字正甫,举人,官历唐县令。曾随兄于庚戌之变时奔赴前线军营宣谕,散金犒军。幼弟赵复吉——子辈长子赵鼎柱(赵台鼎)字长玄,号金泉,于医学颇有建树,辑著有《脉望》,官历蜀王府左长史。次子——质美能诗文,早亡(《松窗梦语》载其溺死于沱江之中)。三子赵景柱字见泉,以父荫中书舍人。孙辈孙子赵祖荫鼎柱子,以祖荫中书舍人,官历云南寻甸军民府知府。表格参考资料: 卒年争议8 关于赵贞吉的卒年,《明神宗实录》记载为万历四年十二月,《明史》记载为万历十年,二者相去五年有余。而有不少明末的史料显示赵贞吉卒于万历四年(1576年),寿终于六十九岁。其证据在:一、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记载赵贞吉“万历四年三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九,赠少保,谥文肃。”二、李贽在《续藏书》卷十二《内阁辅臣传》记载:“少保赵文肃公,丙子(万历四年)三月薨,春秋六十九。”三、傅维鳞的《明书》卷一百十五记载:“赵贞吉……万历四年丙子三月卒,年六十九。”以上三书的成书年代都早于《明史》,其记载应更为准确。因此,可以论证赵贞吉卒于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 墓葬纪念9 赵贞吉墓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四合乡三山村12组碑亭湾,于2008年8月中旬被发现。经发掘勘测,墓葬为典型明代形制风格石室墓,由加工制作精细的条石、板石砌筑而成,再以封门石板封堵墓口、墓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内空最高1.63米。一前室横贯靠前,两端分别线刻文臣、武将站像,有镇墓守护之意。后室分为三个棺室,前室一侧对应三个龛台,作置放祭品或随葬物之用。赵贞吉墓室由甬道、主室和两侧室组成。甬道左右两侧壁线刻文、武官员站立画像;三后室居中为赵贞吉棺室,长2.78米,宽1.26米,主墓室石质门框雕凿楹联一副:“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儒理学茔。”正壁刻有清晰精美侍者图,竖行楷体书写“明敕建少保赵文肃大洲墓”。左右两侧室的正壁也分别刻有“一品夫人陈氏墓”和“太恭人郭氏墓”。三室墓顶均为平顶,整个墓室面积为17平方米。经考古人员队初步发掘清理、拍摄、测绘、拓片等程序,并参考比对相关文史资料后确认,古 影视形象10 2007年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徐敏饰演赵贞吉。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