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是先秦时期诸侯国,在春秋中后期,一度极为强大,尤其是在攻灭吴国后,越王勾践更是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但这么强大的越国,在进入战国后却毫无存在感,更是在战国中期便被楚国攻灭,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晋楚争霸分别扶持吴越,吴越争霸最终越国胜出 关于越国的起源,目前仍有争议,有说法认为是大禹后裔,夏朝少康为了延续大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分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所谓大禹后裔说法不足为信,乃是春秋时期越国崛起后,为了中原争霸而牵强附会的结果。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越人早在周朝之前便已经活跃于中原政权东南却是事实。 东周中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在楚国联秦抗晋的策略下,晋国形势极为危急,为了牵制楚国,晋国遂扶持楚国东部的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吴国迅速崛起,时常袭扰楚国东部,以致“无岁不有吴师”。为了缓解东部压力,楚国则开始扶持吴国南部的越国,以求对吴国形成牵制。 在这种大背景下,越国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承后,直到允常在周敬王时期成为越人首领,越国这才“拓土始大”,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并僭越称王。 由于地缘关系的影响,吴越崛起之后本就难免冲突,再加上两国背后分别有晋楚的支持,因此吴越崛起之后,便又由此引发了“吴越争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于“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就在楚国万分危急时刻,越王允常趁着吴国国内空虚,出兵攻打吴国,由此引发夫概之乱,导致吴国最终被迫撤军。由于此战,吴越两国怨恨加深,战争日益频繁。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承袭王位。次年,趁着越国国君新丧,吴王阖闾遂发兵攻打越国,勾践率兵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击败吴军,吴王阖闾亦因此战受伤而死。阖闾临终之前,告诫儿子夫差日后一定要向越国复仇。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兵历马准备攻越,不顾范蠡等人劝阻,决定先发制人攻打吴国,吴越双方于夫椒大战,越国兵败,勾践在范蠡劝说下派文种求和,并于两年后向吴国称臣。 之后,便是著名的“卧薪尝胆”,而夫差在失去越国的威胁后,却开始放松警惕,最终释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方面以金钱美女贿赂吴国君臣,导致吴国自上而下日益衰败,另一方面则精心治理越国,暗中积聚力量,随时准备向吴国复仇。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参与黄池会盟争霸,越王勾践趁着吴国国内空虚,趁机攻入吴国境内,大败吴国守军,杀死吴太子,夫差回国后被迫向越请和。四年后,越国再度出兵攻吴,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践灭吴后短暂称霸,却因内乱很快步入衰退期 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越王勾践再度伐吴,经过长达三年的时间,最终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攻入吴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吴国灭亡。勾践灭吴之后,北渡淮河在徐州与齐、晋会合,向周天子进献贡品,周元王则派使者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 勾践灭吴之后,越国的国土已经与中原诸国接壤,威慑鲁、宋、卫等国,因此越王勾践一心想要北上称霸,为此不仅赐死了一心反对自己的文种,而且将淮河流域送给了楚国,将吴国攻占的宋国领土还给了宋国,又将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送给了鲁国。在付出了如此代价后,越王勾践终于获得了诸侯们的认可,得以称霸于东南。 在称霸期间,勾践将国都迁至更靠近中原的琅琊,以更好的吸收中原文化,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各诸侯国事务,以维持自己的霸业。 越王勾践去世后,其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在此期间,越国基本维持了霸主地位。 虽然越国成为霸主后,与中原来往极为紧密,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但受中原礼制的影响还较小。结果,从越王不寿开始,越国便爆发了“越人三弑其君”事件。越王不寿在位十年,被太子朱勾所杀,朱勾遂自立为君。虽说朱勾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先后吞并滕国、郯国,但也就此埋下了越国内乱的种子。 周威烈王十五年(前411年),越王朱勾去世,太子翳即位。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越王翳的三个儿子,并鼓动越王翳除掉太子诸咎,但未能获准。同年七月,恐惧中的太子诸咎发动政变,杀死父亲。十月,越人又杀死太子诸咎,吴地的越人遂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 两年后,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罪魁祸首豫,并废黜错枝王位,改为拥立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 周显王六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杀死了之侯,拥立其弟无颛为越王。 如上所述,战国初期,中原列国都在忙着变法图强,而越国却由于内乱而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与此同时,随着齐楚两国的崛起,越国的霸业已经很难继续维持,甚至不得不向南迁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无颛迁都救过最终失败,无彊盲目自大自取灭亡 由于受到齐楚两国的压制,立都于吴又受到吴人的牵制,无颛为了挽回国家颓势,于是又重新将国都迁回了故都会稽,然而此时越国国力的衰退,已经很难再通过迁都来扭转,越国衰落的命运根本没能就此扭转。 无颛在位十八年去世,由其弟无疆继承王位。无疆也想恢复以前越国的霸主地位,但相较于兄长而言,他却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方式,在没有认识到越国国力的现实,便想通过出兵攻打他国来重新恢复霸业。 无疆即位之后,便派兵北攻齐国,而当时的齐国刚刚被楚国大败,齐威王得知消息后,连忙派使者跑去忽悠越王无疆,表示,“如果越国不攻打楚国,大则不能称王,小则不能称霸”,并表示“如今楚国出动大军北上曲沃、於中,景翠的军队则集结于北部的鲁国、齐国和南阳地区,楚国军队如此分散,正是越国进攻楚国的好时机啊”。 与此同时,楚怀王也早有灭越之心,从周慎靓王五年至九年(前310年至前306年),楚怀王便派召滑在越国活动,伺机制造越国内乱,寻找攻灭越国的机会。 周慎靓王九年(前306年),在齐国使者的一通忽悠之下,越王无疆竟然真的放弃了进攻齐国,转而攻打楚国,此举正中楚怀王下怀,楚怀王遂派昭滑率军伐越,越国惨败,国都被楚军攻陷,越王无疆被杀,越国被楚国所灭。 由于越王无疆生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继承人,结果导致越王无疆死后,越国王族子弟纷纷南逃沿海地区各自建国,有的称王,有的称君,但已经难以再称诸侯,只能对楚国俯首称臣、苟延残喘,直到秦始皇灭楚之后,这些越国子弟后裔又纷纷降秦,但皆被废除爵位。后来,秦末天下大乱时,这些越国贵族后裔又有不少参加了反秦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国的灭亡,简单来说,就是一部熊孩子的败家史。 先是因为储位之争,爆发了一场长达多年的内乱,导致国力大幅衰退;然后好不容易恢复稳定,又企图通过战争来重振国威。结果开战之后,又没选好对手,直接被人家打崩了! 所以最后,春秋时期曾显赫一时的越国,到了战国时代,就只能被楚国吞并了。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之后,最终干掉吴国,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平定吴国之后,勾践率军北上,在徐州地区与几大诸侯会盟。在春秋时代,会盟往往是一个国家称霸的标志。比如在历史上,齐桓公和晋文公,就曾多次与诸侯会盟,成了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 至于勾践,在这次会盟过程当中,除了名义上的‘匡扶周王室,向周王室进贡之外’,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解决战后的吴国。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不同。在战国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打败了另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将这个诸侯国彻底占领,扩大自己的地盘。但在春秋时代,这样做很容易就会引起大家的围殴。 所以,在这次会盟当中,勾践的主要任务,就是联合几大强国,瓜分吴国。在勾践的主持下,淮河流域归了楚国,昔日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归给了鲁国。至于剩下的土地,那自然全都归了越国。 既然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自然愿意尊勾践为盟主,而勾践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占领吴国剩下的地盘。在这次会盟之后,越国不但成了所谓的霸主国,同时自身势力范围,也可以影响到整个江淮流域。 除此之外,既然地盘迅速扩大,越国原有的都城安城,就显得有些不大合适了。所以,在这之后,勾践正式迁都到琅琊地区,国力进一步提升。至此,越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465年,在灭掉吴国8年之后,勾践病逝。而随着勾践的去世,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越国先后传了两代越王,一个是勾践的儿子鹿郢,一个是勾践的孙子不寿。这两位越王,都只能算是平庸的守成之君,既没有如何开拓进取,也没有让越国遭受什么损失。 对于越国人来说,这二十年的时间,应该算是最美好的时光了。国家比较强大,对外也没有什么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在纷乱的春秋战国交替时代,这样的生活,已经算是相当难得了。 然而,二十年之后,就在越王不寿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朱勾,却弑杀了自己的父亲,自立为王。对于朱勾弑父这件事,史书上记载的极为简略,对于这件事的详细过程,史书上没什么记载。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件事的发生,显然对越国产生了本质的改变。不光开了一个坏头,为日后越国内部,多次发生弑君自立现象,埋下了伏笔。而且,朱勾称王之后,还改变了之前越国休养生息的状态,开始主动掀起对外战争。 随着朱勾称王,越国百姓的好日子,算是彻底到头了。 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在这三十七年当中,越国多次对外扩张,还吞并了滕国和郯国。朱勾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越王翳,同样也是一位好战的国王,多次主动对外开战。但最终,除了获得少量地盘之外,越国的整体实力增长,却很有限。 连续两代越王,常年对外用兵,却又没有取得太多成果。如此一来,越国内部的很多问题,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了。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国力消耗的问题。当年越国修养生息二十年,攒下了雄厚的家底,所以才能支持后面两代越王的扩张。但是,这两代越王常年对外开战,却耗光了前辈们留下了到底家底,逐渐透支了越国的国力。 如此一来,百姓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越国内部的矛盾,就开始越发凸显出来。除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外,原本越国地区的百姓,和吴国地区的百姓,矛盾更是越来越大。 对于越国,吴地的百姓始终没什么认同感。哪怕吴国已经被灭掉了上百年,吴地的百姓仍是对越国的认同感不高。很多吴地的贵族,甚至还计划复国。 不得不说,越国的统治者,真的是很失败。 而为了安抚吴地百姓,同时也为了稳固对吴地的统治。公元前378年,越国将都城迁到了苏州地区。这次迁都,虽然保证了越国对吴地的控制,但也彻底打断了越国的扩张道路。 要知道,相比苏州地区,琅琊地区显然更靠近北方,更靠近当时的中原核心。迁都苏州之后,越国的主要力量,都被牵制在国内。很多原本被迁到北方的越国人,也纷纷南下,返回故土,回到了江南,甚至搬到了岭南地区。 如此一来,越国在北方的力量,自然就更弱了。想要向北方扩张,难度自然也就更大。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上升过程,一旦被打断,接下来等待这个国家的,只能是不断下跌。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内部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果不其然,当时的越国,就没能逃过这个规律。 越王翳在位后期,围绕着王位继承的问题,越国开始内乱。首先,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争夺王位,先后陷害了越王翳的三个儿子,最后还想陷害太子诸咎。诸咎不甘心失败,于是直接发动政变,干掉了自己的父亲,自立为王。 但在这场政变之后,越国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注定诸咎坐不稳王位。在很多越国贵族,以及吴地旧贵族的支持下,最终,诸咎被杀,越国开始陷入内乱。 在这场内乱当中,越国国力顿时大跌,跌出了一流强国的位置。此后,另一派越国人拥立诸咎的儿子错枝为王。而错枝上位后,因为是被一些吴国旧贵族拥立的,自身也没什么实权,大权都被国内的那些吴国旧贵族把持。 再之后,失势的越国旧贵族,又不干了。最终,以卿大夫寺区为首的越国旧贵族,再次发动政变,诛杀了那些吴国旧贵族,并且废了错枝,拥立错枝的叔叔初无余为王。而初无余登基后,同样也没实权,大权都掌握在那位卿大夫寺区的手里。 十年之后,寺区家里又发生内乱,寺区的弟弟干掉了寺区,然后又废了初无余,改为拥立无颛为王。 总之,在长达12年的内斗当中,越国高层互杀不断,让越国彻底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如果是一个和平的时代,越国或许还有赶上的机会。但问题是,这段时间,恰好正是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演变的那段时间。各国都在忙着变法,唯有越国忙着内斗。 此消彼长之下,越国的衰落,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好在,后来即位的越王无颛,倒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虽然没有重新夺回权力,但是也避免了自己完全被架空的命运。后来,在无颛的主持下,越国还将国都,重新迁回了旧都会稽。自此之后,越王受吴国旧贵族的影响,开始减少,自身的权力也逐渐变大。 无颛在位十八年之后,接下来,由无颛的弟弟无疆即位。有着前面哥哥的那些工作,无疆也成了一位拥有部分实权的越王。但同时,因为那些越国贵族,已经彻底做大。所以,无疆和这些贵族,斗争了几十年,都没能彻底拿回所有权力。 所以,到了无疆晚年的时候,无疆不得不寄希望于战争。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重振王族的威势,同时也能拿回越王的权力。 客观来说,无疆的这个方向,其实并没有错。如果他真的能打赢的话,或许还真有机会重振越国。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位越王无疆,只能算是志大才疏。虽然知道方向,但在指挥打仗方面,却堪称一窍不通。 按照无疆的计划,越国压上了最后的家底,倾尽全国的力量去打齐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越国到底是祖上阔过的,此时实力还有一些。所以,在越国的拼命进攻下,齐国很快就节节败退,越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但是,在这之后,齐国却派人来游说越国,说要和越国一起进攻楚国。但凡无疆有点战略思想,都不会同意这个游说,而是会先捡齐国这个软柿子捏。但结果,无疆偏偏相信了齐国的游说,掉过头去打楚国。 这个战略错误,彻底把越国给带崩了。 原本楚国早就有吞并越国的心思,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之前越国北上和齐国交战的时候,楚国就想过趁火打劫。此时越国刚刚和齐国死磕了一场,军队折损严重,再来打楚国,哪还能打得过。所以,一场大战之后,越国主力军队,被楚国消灭得干干净净。而北方仅剩下的一部分军队,也被齐国给打没了。 经此一战之后,越国军队被全部消灭,楚国大军直指会稽,最后杀了无疆。此时的越国,其实仍然有一定的残余力量。如果有一位越国王族站出来,带领大家抗击楚国,未必没有复国的希望。比如后来的齐国,其实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但问题是,无疆在临死之前,偏偏又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无疆死后,他的儿子们,又为了继承人的资格,打得头破血流。如此一来,越国最后的希望,也彻底没有了。 在这之后,越国的大部分地盘,被楚国和齐国瓜分。齐楚两国也得以迅速膨胀,率先跻身战国七雄之列。至于残存的越国人,则是在岭南那边,靠着地形的优势,建立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政权。 如果是春秋时代,越国或许还有再崛起的希望。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一个比一个强,残存的越国势力,根本打不过,只能勉强苟延残喘而已。 后来,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残存的越国也被吞并,地盘也被改称为会稽郡和闽中郡。昔日强大的越国,终于彻底消失不见了。 纵观整个越国的衰败史,我们不难发现:越国的衰败,其实纯粹是自己搞出来的。但凡越国能出一位明君,说不定都能扭转乾坤。但可惜的是,越国后来的几代国王,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的守成之君,除了争权夺利之外,根本不会带着国家前进。 这样的越国,灭亡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王诸咎,战国时期越国第40任君主(前375年),越王翳的儿子。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375年七月,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的越国,忽然发生了一场特殊的政变。 当时越国的太子姒诸咎,因为担心自己被废,所以趁机发动了叛乱。在这场叛乱当中,姒诸咎直接兵围越国王国,驱逐了自己的叔叔,干掉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王。 在春秋战国时代,像这种宫廷政变其实并不是太过罕见的事情。至于说儿子在政变当中,干掉自己的老爹,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没有先例。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场看似平常的政变,却成了整个东周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因为在这场政变之后,越国开始迅速衰落。曾经在春秋末期,一度称霸于诸侯的越国,最后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没能参与战国时期的混战。 这也是为什么,越国明明是春秋末期的霸主,但是战国七雄当中,却没有越国的原因。而越国的消失,则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国局势的发展。 那么,这场诸咎之乱,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诸咎已经是太子,为何还要发动政变,杀害自己的父亲呢?越国作为一个偏远国家,为何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的霸主。而这场诸咎之乱发生后,越国又是怎么一步步衰落,最后退出了战国时期的混战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越国的特殊历史。 越国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传说越国的先祖,曾经是大禹直系后人当中的一个分支,所以才被分到了会稽地区。但对于这种说法,后世很多史学家始终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后来越国崛起之后,故意给自己构建出来的‘祖先记忆’,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所以,也有很多史学家,通过考证后认为,越国应该起源于良渚文化,后来在和中原地区其他文明的不断接触当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在漫长的夏商时代,越国其实并不是一个诸侯国,仅仅只是一个部落而已。 不管越国到底来自于哪里,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越国的历史非常漫长。而且,在春秋初期的时候,越国就已经非常强大。当年齐桓公就曾担心,越国会趁齐国空虚,趁机派兵偷袭齐国。能够让巅峰时期的齐国,都感到忌惮,越国的强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越国,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的历史上,记载却并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越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偏。在春秋时代,江南地区在中原诸国眼里,基本上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越国当时也不怎么喜欢和中原各国来往,所以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大家对越国的了解也比较少,历史记载就更少了。 真正改变越国命运,让越国逐渐走入中原各国视线的,其实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叫做‘晋楚争霸’。 春秋中期,中原诸国当中,率先称霸的齐国,因为内斗问题,国力有些衰落。而西方的秦国,则是因为始终没有东出的道路,一直被晋国堵在西边,根本没机会参与中原争霸。 如此一来,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自然就只剩下晋国和楚国这两大强国了。在整个春秋中期,晋国和楚国较量了一百多年。从晋文公称霸开始,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晋楚两国直接开战十多次,间接扶持代理国进行的战争,那就更是数也数不清了。因为晋楚争霸,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被卷了进去,被迫站队。 在这一百多年里,楚国这边,除了楚庄王在位时期,稍稍占据过一点优势之外,基本上都是被晋国压制。但同时,楚国领土面积比较大,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这就导致晋国虽然可以压制楚国,但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楚国。想要灭掉楚国,更是痴人说梦。 所以,打着打着,晋国高层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既然晋国自己无法灭掉楚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楚国旁边,再找一个诸侯国,然后扶持这个诸侯国,让这个诸侯国从侧面牵制楚国呢?如此一来,楚国无法集中力量防御晋国的进攻,这不就有了灭楚的希望吗? 正是出于这个思路,接下来,晋国就在楚国东面,挑了一个弱小的诸侯国进行扶持。这个被晋国扶持起来的国家,就是后来和越国产生了无数恩怨的吴国。 而楚国这边,见到晋国扶持了一个吴国之后,最初倒是也没当回事。因为吴国最开始的时候,实在是太弱,弱到楚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连吴国的军队,都是晋国派了一支成建制的军队,然后一点点帮吴国训练出来的。 但让楚国没想到的是,在晋国不遗余力地扶持下,短短不到二十年之后,吴国就迅速成长为一个一流强国,足以威胁楚国的侧面安全。到了这个时候,楚国就彻底难受了。既要抵挡吴国的袭扰,同样还要挡住晋国的正面压制,此时的楚国,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再和晋国争霸,战争也逐渐转移到了楚国的国境之内。 这个时候,楚国高层就想到,可以在吴国背后,同样扶持一个国家,用来牵制吴国。而这个被楚国找到的国家,就是越国。 随着晋楚两国,分别扶持吴越两国,春秋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光是解决内部矛盾,就已经分身乏术了。再加上此时吴国已经彻底成长起来,所以晋国高层就在想,要不晋国先停战一段时间,先让吴国去从侧面多袭扰楚国,等到楚国彻底衰落之后,晋国再派兵一举灭了楚国。 楚国这边,因为连年征战,国力损失极为严重,此时也有了停战的念头。至于其他中原各国,之前上百年里,一直跟着晋楚两国混战,早就已经是不胜其烦。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想休战了。 所以最终,大家一拍即合,干脆签了一个停战协议,彻底议和了。这次和平谈判之后,整整四十年的时间,晋楚两国都再没有过直接动手的战争,中原地区也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但同时,因为晋楚两国休战了,所有的矛盾,都转移到了吴越两国那边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中原各国的争霸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吴越两国进行的原因。 随着晋楚两国休战,并且各自扶持吴越两国,舞台就已经彻底搭好了。所以接下来,就该吴越两国登台做主角了。 第一回合,晋国扶持吴国,吴国这边的寿梦和僚两代国君在位,基本实现了吴国的崛起,开始不断袭扰楚国边境。在这期间,楚国对越国的扶持力度不大,再加上吴国刚刚崛起,双方矛盾有限,所以并没有太大冲突。 第二回合,吴国国内发生政变,阖闾取代了僚,成为了新的吴王。阖闾登基之后,继续袭扰楚国边境。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吴国已经极为强大,甚至可以单独和楚国正面厮杀。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楚国才开始加大对越国的扶持,越国和吴国的正面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解决身后的越国,可以保证吴国接下来更好地针对楚国。所以阖闾在位期间,首先率兵进攻越国,从越国手里夺下了太湖平原。此战之后,越国遭遇重创,吴国的国土面积大幅增加。但同时,这一战吴越两国也彻底打出了死仇,成了后面吴越百年厮杀的开端。 第三回合,暂时重创越国之后,吴国反过来继续针对楚国。此时楚国已经衰落,吴国趁势进军,晋国也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进攻楚国。最终,在晋吴两国的夹击下,楚国一路惨败,甚至就连楚国的国都,都被吴国给占领了。 关键时刻,西边的秦国开始发力,派兵帮助楚国复国。与此同时,楚国国内的抗击声音,也非常强烈。很多楚国百姓,开始自发抗击晋吴两国的军队。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越国那边也同时发力。越王允常果断出兵,奇袭吴国后方。因为此时的吴国,主力军队都在楚国内部作战,而且已经陷入了泥潭,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脱身。所以越国军队进入吴国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得吴国不得不撤回全部军队,回国进行防御。 因为秦国和越国的出手,楚国终于算是暂时避免了亡国之祸。但这一战,也让楚国的国力大损。所以自此之后,一直到战国初期的时候,楚国一直在忙着养伤,再也无力参与国外的战争了。 而且,这一战,也让吴越两国,彻底结下了解不开的死仇。 此后的十年里,因为吴越两国一直高度警惕对方,所以双方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直到十年之后,随着越王允常去世,越国新君即位,国内开始出现暂时不稳的现象。而这位新即位的越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 勾践即位后,第四回合开始。吴国首先出手,想要趁着越国新君即位,进攻越国。结果,勾践早有准备,所以在战场上大败吴军,甚至还射伤了阖闾,导致阖闾最终不治去世。 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第五回合开始。夫差即位三年后,重整旗鼓,再次对越国发起进攻,直接生擒了勾践。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然后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新恢复越国的国力,准备反攻吴国。 因为卧薪尝胆的故事,实在是太过有名。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就不细说了。总之,勾践战败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重新让越国强大了起来,有了复仇的实力。 于是,接下来,第七回合,也就是吴楚两国的最终决战,正式开始了。 之前击败了越国之后,吴国已经是东南第一大国,再加上楚国的衰落,此时的吴国,已经有能力前往中原进行争霸了。而老牌强国晋国,之前虽然是吴国的恩主,但此时面对霸主国的宝座,双方一样无法善了。 所以接下来,吴王夫差就带上了吴国全部的精锐北上,打算和晋国一争高下。偏偏这个时候,晋国内部又矛盾重重,士大夫家族几乎瓜分了晋国,根本无法一致对外。所以,面对吴国这个新兴的大国,晋国这个老牌强国也招架不住,只能将霸主国的宝座,拱手让人。 而越国这边,眼见吴国把所有主力,都派去了北方,瞬间就知道机会来了。接下来勾践果断带兵,奇袭吴国境内,给吴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此战之后,夫差率军返回,因为国内已经被越国洗劫一空,暂时无力作战,只能暂时臣服。 而接下来,越国则是先行撤兵,暂避锋芒。几年之后,越国再次出兵,这一次终于重创了吴国主力,彻底把吴国打落尘埃。 此战之后,不管是国力还是精锐,吴国都已经损失殆尽。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越国就不再惧怕吴国的复仇,干脆直接大军压境,彻底吞并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全部过程。 随着吴国被灭,越国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顶点。之前吴国已经逼得晋国低头,如今越国又战胜了吴国,那晋国自然也要向越国低头,越国自然也就成了新的霸主。 那么,当越国战胜吴国的时候,中原地区其他几个老牌强国,都在忙什么呢? 首先是晋国,晋国当时内部世家混战,经过惨烈的混战之后,只剩下了六个强大的世家。这六个家族,相互倾轧,搞得晋国内部近乎四分五裂。然后是秦国,此时的秦国,已经被晋国堵在西边上百年的时间,再加上晋国对秦国进行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封锁,导致秦国此时在中原诸国眼里,甚至还不如越国这种新兴国家,根本就是所谓的蛮夷。 至于楚国,虽然已经从之前的灭国之战当中,逐渐恢复了过来,但是国力还没有恢复多少,基本上还在养伤状态。而东边的齐国,此时则是出现了权臣势大的状态,新兴世家田家,把持朝政,彻底架空了齐国国君,正在忙着谋朝篡位。 如此一来,所有老牌强国,都没时间去和越国争夺霸主之位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勾践打赢了吴国之后,马上就顺利称霸了。 而从勾践称霸的那天开始,接下来勾践在位十年,越国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国。勾践死后,他的儿子鹿郢,以及孙子不寿,都算是合格的守成之君。他们在位期间,越国一直都比较强大,还算是名正言顺的霸主国。 顺便说一句,勾践的孙子不寿在位期间,晋国那边,发生了那场著名的‘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了智家,从此把持了晋国的大权。此后几十年里,晋国基本上处于被这三家不断瓜分的状态,而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春秋历史进入了最后的一个阶段。 至于越国,这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不寿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朱勾,直接发动了政变,然后干掉了他老子,自己登基做了越王。如果从经过来看,这件事其实和后来的诸咎之乱,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的区别在于,朱勾即位之后,很快坐稳了王位,继续坐在春秋霸主的宝座上。不过,朱勾在位期间,天下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秦晋齐这三个国家,虽然依旧在衰退期,但是楚国却开始逐渐从之前的失败当中走出来,开始打算挑战越国的权威。 在这段历史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墨子和公输家比机关术的故事了。当时楚国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所以就打算再次向外扩张。这期间楚国也曾多次和越国交手,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压制越国。后来为了争霸需要,楚国又打算去进攻宋国,所以墨子才会星夜兼程去见楚王,当着楚王的面,和公输家比试机关术,最后打消了楚国进攻宋国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后来越国果断想要邀请墨子,去越国做事。可惜墨子根本看不上越国,直接就给回绝了。 朱勾在位三十七年,朱勾去世后,他的儿子翳又在位三十六年。这爷俩加在一起,总计七十多年。这七十多年,也是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那一段岁月。 在这段时间里,晋国那边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国终于登场。齐国那边,田氏代齐,齐国彻底换了主人。秦国那边,当时依然在持续衰落。楚国这边,则是已经再次崛起,国力丝毫不逊色于越国。 到了这个时候,越国再想独自称霸,已经不现实了。但此时的越国,依然是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诸侯国的顶级强国。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越国,国力还要在齐国和楚国之上,隐隐可以排在中原诸国之首。只不过彼此之间的差距,没有之前那么大了而已。 而翳在位后期的时候,迫于中原地区几个大国的压力,也不得不开始迁都,将越国的重心逐渐南移。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翳的这个选择,无疑是大错特错。正是他的这个选择,导致了后来越国彻底衰落了下去。 而到了翳在位后期的时候,也就发生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诸咎之乱’这件事。 对于诸咎之乱这件事,史书上的记载非常少。主要是因为当时所有的历史记载,后来在漫长的历史上,都逐渐遗失了。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基本上仅限于《竹书纪年》,以及《史记》当中记载的一小部分而已。 简单来说,这场诸咎之乱,以及后续发生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翳在位后期,他的弟弟也想做国王,所以就在暗中使坏,先后谋反了他的三个侄子。等到最后就剩下太子诸咎的时候,诸咎不甘心坐以待毙,所以就发动了政变,赶跑了自己的叔叔,顺便干掉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王。 这种事情,在之前越国的历史上,也不是没发生过。而且之前越国发生了这种事情之后,越国也没出现任何动乱,所以当时大家也没觉得有太多不妥。 但问题是,诸咎搞事情的这个时间点,太过特殊了。这个时间点,恰好是中原各国纷纷进行变化,从奴隶制开始转向封建制的关键时期。 诸咎发动政变后,仅仅只过了三个月,国内就出现了叛乱。最后,越国人联手冲入王宫,杀死了新王诸咎。至于说这场动乱,到底是谁推动的,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诸咎被杀之后,吴国旧地居住的那些越国人,又推荐诸咎的儿子做新国王。 但是接下来,诸咎的儿子,却宁死不做国王,甚至还逃进了山洞。最后,虽然被找出来强行推举做了越王,但权力却都掌握在推举他的那些贵族手里。一年之后,越国的另一个名叫寺区的卿大夫,起兵平乱,最后不但干掉了那个罪魁祸首,也就是老国王翳的弟弟,同时还废黜了诸咎的儿子。 到了这个时候,越国的大权,已经全部落入到了这个寺区的手里。 寺区掌权之后,他又拥立翳的另外一个儿子做越王。十年之后,寺区去世,寺区的弟弟又杀了他哥哥立的这个越王,再次拥立了新越王。这个新越王在位十八年,虽然一直在抗争,但能力有限,一直没有彻底掌握大权。 直到十八年之后,这位越王去世,他的弟弟无疆即位。而这个无疆,就是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了。 从诸咎发起宫廷政变,一直到无疆登基,这期间一共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里,越国一直在内乱,国力暴跌。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里,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楚国已经进行过吴起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国力还是有所提升。韩赵魏三国已经彻底独立,也纷纷进行了变法维新。至于齐国,当时国内正是田忌和孙膑等一众猛人掌权的时候,更不好惹。 所以,这三十年的混乱,导致越国彻底掉队了。原本在诸咎之乱以前,越国虽然有些衰落,但还是一流大国。但如今,越国却已经彻底掉队,国力被落下了一大截。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越国彻底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无疆登基之后,一直忙着和国内的士大夫家族争夺权力,但一直收效甚微。所以,到了无疆在位后期的时候,无疆不得不孤注一掷,打算通过对外战争,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以此来解决国内的士大夫家族。 当时的越国,虽然已经有些衰落,但老底子还在。所以接下来,无疆就把越国的主力集中起来,准备去打齐国。但是就在越国刚刚打算出兵的时候,齐国却主动派人前来,说要和越国一起联手,趁着楚国主力北上,进攻楚国。 被齐国这么一番忽悠之后,无疆竟然真的同意了。然而接下来,当无疆出兵之后,却发现楚国早有准备。与此同时,齐国也从背后反水,进攻越国北方。 最终,无疆当场战死。更要命的是,无疆生前没有立下明确的储君,这就导致无疆战死之后,无疆的两个儿子,都宣称自己才是正统继承人,各自建国,越国也就彻底分裂了。 随着越国分裂,昔日强大的越国,就彻底烟消云散。此后,齐国和楚国瓜分了越国的绝大多数地盘。只有南方山区里的一部分地盘,因为距离太远,得以幸存,后来延续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 以上这些历史,就是为什么到了战国之后,越国会彻底默默无闻的原因。因为从朱勾在位期间,越国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霸主的地位。而到了诸咎之乱的时候,越国则是错过了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最后一班车。到了这个时候,越国虽然老底子依然很强,但其实已经没什么机会翻盘了。 诸咎之乱,直接导致越国彻底陷入内乱。自此之后,越国就彻底错过了转型的机会,这才是越国衰败的关键。 但毫无疑问,在春秋战国相接的这段历史上,诸咎之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之后,越国彻底落后于诸国,再也无法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如果没有诸咎之乱,越国说不定也能进行变法维新。要是那样的话,战国时代或许就不是战国七雄,而是战国八雄了。一旦越国延续下去,后面整个战国历史,恐怕都会变得截然不同。甚至于最后是否会由秦国统一天下,都会变成一个未知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国为何能在春秋后期称霸?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越国作为春秋后期新崛起的一个大国,之所以能顺利称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其他几个大国,比如齐秦晋楚这四个国家,在之前上百年的混战当中,都已经耗尽了国力,而且内部出现巨大的问题。 至于勾践称霸的时候,几个中原大国的实际情况,其实也不复杂。 简单来说,秦国一直被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无法参加中原争霸战;晋国正在忙着解决内部卿大夫世家掌权的问题,根本无暇外顾;楚国之前被吴国差点打到灭国,此时正在忙着养伤;至于齐国,此时则是出现了一个非常能搞事情的田家,正在忙着谋朝篡位。 想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春秋时期几大强国的历史。 首先是秦国。秦国的先祖原来是周王室的马夫,靠着给周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块地盘。后来到了西周末年,因为西周首都镐京被攻破,所以各地诸侯纷纷前来救援,这里面就有秦国的先祖。 正是因为这次勤王之功,再加上赶跑了犬戎之后,秦国又帮着周平王迁都洛阳,所以周平王即位之后,就给了秦国一个伯爵的爵位,并且许诺秦国,以后在西方可以随意扩张。只要赶跑了犬戎,所有得到的地盘,都可以归秦国所有。 因为周王室的这个承诺,此后百年里,秦国的历代国君,开始玩了命的扩张,逐渐占据了整个关中。等到秦国占据整个关中的时候,此时已经是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了。到了这个时候,秦国也想外出争霸,但问题是,秦国想要东出,必须得走函谷关这条路线。 而这条路线,当时则是被晋国牢牢把持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秦穆公在位期间,用出了各种招数,想要从晋国这边打开一条通道,软的硬的都用过。软的比如和亲,硬的就来战争。但结果,不管是哪种招数,秦国都没能实现东出的愿望。 所以到了秦穆公晚年的时候,秦国便再也不想着东出的事情,开始努力在西方发展。因为秦国赶跑了西边的犬戎,在西方势力很大,所以后来还被周天子嘉奖了一下,这也是秦穆公称霸的理由。 而秦穆公之后,接下来一直到战国时期,秦国都没有再向东方扩张。所以到了勾践称霸的时候,秦国依然被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就管不着东方的事情。另外,秦国放弃东出之后,晋国开始对秦国进行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封锁,导致在大家眼里,此时的秦国,就是一个蛮夷之地。 勾践称霸的时候,秦国这边正是秦厉共公在位期间。在这段时间里,秦国主要是在西方扩张,但是像义渠以及巴蜀这样的国家,秦国击败他们容易,但暂时还没办法吞并他们。 接下来的是齐国。 齐国在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一度成为了中原诸国之首。但是到了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内部因为争夺国君宝座的原因,开始混战,导致齐国国力暴跌。等到齐国重新稳定之后,这时候晋国已经彻底崛起,齐国再也追不上了。 晋国崛起之后,除了在西方堵住秦国,不让秦国东出之外,对齐国也没少打压,一直想尽了办法,压制齐国的发展。虽然齐景公在位期间,重用晏子等一大堆猛人,暂时扭转了颓势。但是等到齐景公去世之后,齐国很快就再次陷入了衰退期。 最重要的是,当年齐桓公在位的时候,收留了一个逃难的陈国公子,名叫陈完。而陈完入齐之后,还改了个姓氏,改氏为田。而田氏经过几代的发展之后,到了春秋中后期的时候,已经成了齐国内部首屈一指的大族。 后来,田氏更是清理了齐国内部支持公族的几个大族,架空了齐国国君,独掌大权。勾践称霸的时候,齐国正是齐平公在位期间。此时田氏已经彻底掌握了大权,正在忙着对内清除反对势力,准备谋朝篡位。所以,勾践称霸的时候,齐国基本无力去管国外的事情,自己那点事情还忙不过来呢。 齐国之后,便是晋国,晋国的事情,也是最多的。 晋国在西周时期,就是一个大国,当年晋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而且还是姜子牙的外孙。后来到了东周初期的时候,晋国更是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一流强国。 但可惜的是,后来晋国内部,宗室之间大宗和小宗围绕着国君的宝座,开始连年混战,所以晋国才错过了首先称霸的机会。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晋国内部已经开始稳定,并且逐渐清理公族,避免之前的恶性事件再次发生。 再之后不久,晋国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秦国之所以愿意支持晋文公,就是因为想以此插手晋国内政,以此打开通道。但晋文公登基之后,依然不给土地,反倒是撺掇秦国一起去打楚国。 秦国为了得到东出的通道,只能帮着晋国一起去打楚国。所以接下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晋国很快击败了楚国,最后晋文公也顺利称霸。 再之后,晋国就一直努力保持这种优势。此后的上百年里,秦国被晋国堵在西方,齐国则是一直被晋国压制。南边的楚国,算是唯一能够和晋国竞争的超级大国,但基本也处于被压着打的局面。 这样的晋国,自然是很强的。但当年的晋文公在位期间,也给晋国留下了一个大雷。因为他爹在位的时候,把晋国宗室都给赶跑了,所以晋文公掌权之后,只能任用那些对自己忠诚的大臣。 后来,这些大臣的后代,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之后,形成了十一个超强的‘士大夫家族’,瓜分了晋国的高层权力。此后,这十一个家族,又开始相互混战,逐渐将其他家族淘汰出局。 勾践称霸的时候,此时晋国内部的十一个世家,已经淘汰了五个,还剩六个。这六个家族,彻底架空了晋国国君,导致晋国根本无力对外开战。这六个家族之间,彼此也是明争暗斗,极大消耗了晋国国力。 所以,勾践称霸的时候,晋国虽然象征性地去抵挡了一下,但基本也没有实力一致对外。如果当时晋国内部比较团结,估计勾践也没有称霸的资格了。 最后一个,则是楚国。而楚国和越国的关系,也是所有大国当中,最多的一个。 楚国地处南方,向来被中原诸国视作蛮夷。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了春秋初期的时候,楚国在南方几乎是跑马圈地,迅速扩张,根本没有任何阻力。直到晋文公登基的时候,楚国才逐渐北上,但很快又被晋文公压制。 晋文公去世后,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楚国一直被晋国压制。直到十多年之后,楚国出了一位楚庄王,这才导致楚国开始逆风翻盘。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逐渐反过来压制了晋国,顺利称霸。但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国内部围绕着继承权,又开始进行混战,导致楚国迅速丢掉了霸主国的位置。 与此同时,晋国为了彻底压制楚国,就在楚国东侧,扶持了一个吴国。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吴国迅速壮大,逐渐成了楚国的心腹大患。等到吴国壮大起来之后,此时的晋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矛盾,急需休战。至于其他诸侯国,也各自有休战的理由。 所以,在这之后,晋国和楚国就签订了停战协议。随着晋楚两国休战,中原其他诸侯国,也开始停战,所以接下来的争霸战争,就转移到了东南吴越地区。 晋楚两国停战之后,吴国却没有停战,依然在不断袭扰楚国。而且,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吴国越来越强,甚至逐渐到了和楚国对等的高度。见到吴国崛起后,楚国便想在吴国身后,也扶持一个国家牵制吴国,这就是越国。 晋楚停战四十年之后,此时的吴国,已经极为强大,楚国也已经彻底衰落。所以这一年,晋国撕毁了和约,联合中原诸国进攻楚国,吴国也同时发力,一口气打到了楚国王都。此时的楚国,已经濒临崩溃。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怕楚国灭亡之后,晋国一家独大,所以派兵前来救援。与此同时,越国偷袭了吴国的老窝,导致吴国不得不撤兵。 在秦国和越国的帮助下,楚国总算是逃过一劫,顺利复国。但经此一役之后,楚国元气大伤。直到勾践称霸的时候,楚国还是在养伤,根本无力和越国争霸。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吴国和越国结下了死仇。在这之后,便是吴国和越国的战争了。而吴国和越国开战期间,楚国被打残了,秦国被堵在西边出不来,晋国内部士大夫家族混战,齐国出现了一个夺权的田氏,这几家都无力对外扩张。 所以,当吴国把越国吞并之后,吴国很顺利就称霸了,谁都阻止不了。而越国把吴国灭了之后,已经比原来的吴国更强。这时候的齐秦晋楚四国,自然更加无力阻止勾践称霸了。 而除了齐秦晋楚这四个国家之外,其他诸侯国,比如郑国和宋国之类的二流诸侯国,在之前长达上百年的晋楚争霸当中,根本没有置身事外的权力,只能选边站队。这直接导致,这些二流诸侯国,此时都已经被打废了。这些诸侯国,自然就更没能力阻止勾践了。 至于最北边的燕国,此时实力也就是一个二流诸侯国的水平,而且国内也有权臣掌权的问题。再加上地处北国,距离太远,自然更没机会插手勾践的事情了。 这就是勾践称霸的时候,中原诸国的具体情况了。但凡当时有一个能打的,勾践都不可能顺利称霸。就算勾践再强,恐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想之前的晋楚争霸那样,陷入常年的战争状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越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越国(公元前19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 《注》越,扬也。 越非民族之称,乃东南扬州之地名也。 吴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禹之时,上古就将东南江南的大扬州地区叫做越,吴越春秋还记载大禹在会稽诛杀防风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姒姓是尧赐于大禹的(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越南是不是古时候的南越国? 有些朋友听到南越国很容易会和现在地越南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首先来解释一下南越的含义,我国古代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所以就把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称为“越”,由于它位于南方,所以就成为“南越”。 南越国的由来:根据司马迁《史记列传·南越列传》记载,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后,便派大军攻占岭南,为了巩固统治,迁徙了50万大军到岭南,中原人和当地的土著居民杂居。后来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爆发。赵佗断绝了与内地的联系,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在番禺(今广州)。疆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南越国自赵佗起历经五代,此间一直是汉朝的藩属国。直到汉武帝刘彻发动对南越国的进攻,此后岭南地区才正式划入中央的行政区划。 越南:越南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并且也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后来秦始皇派大军占领岭南,在当地设立了三个郡,越南大部分地区就属于象郡管理。后来天下大乱,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被南越国管理和统治。此后越南(当时叫交趾)一直是中国的直接领土,接受中央的管辖。 后来越南在五代十国时期,利用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摆脱了中国的控制,自己建国。但是对中国称臣,是中国的藩属国。清朝嘉庆皇帝时,越南请求改国号为“南越”,最终,嘉庆皇帝赐国号为“越南”。 结束语;南越国与越南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越南中北部曾是南越国的领土。越南是近代后才形成的。 我是历史黑洞超小白,一个喜爱历史的爱好者。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赵佗的南越国主要包括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大部和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以及现今的越南北部地区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历史上恒山郡现今的河北人秦朝武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毫无疑问属于中国的地方政权,但是越南也有人学韩国把赵佗建立的南越国称为他们历史上的赵朝。 秦始皇南征百越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后在此地设立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加以统治,后来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后驻守百越之地的龙川县令赵佗马上杀掉秦朝官吏控制了南海郡,然后发兵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郡等地自称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鉴于国家百废待兴就没有去征讨割据一方的赵佗了,于是就借驴下坡封了赵佗为南越王让其自治,到了吕后称制时期由于其错误政策,赵佗又和朝廷决裂并派兵攻打临近的汉朝郡县和长沙国,还自称南越武帝俨然和汉朝皇帝并驾齐驱。 等到汉文帝继位后,他通过给赵佗修祖坟等一系列交好政策,再次成功的安抚了赵佗让其去帝号重新归属汉朝,之后直到赵佗去世也没有背叛过汉朝,而赵佗死时已经104岁了他的儿子们也都死了,于是就传位给了其孙赵胡,赵胡又传位给其子赵婴齐。 赵婴齐原本在当地娶了个女子生下了长子赵建德,后来赵胡不敢去觐见汉武帝就让赵婴齐作为质子到长安当侍卫,赵婴齐在长安又娶了一个中原女子樛氏为妻生下赵兴,于是赵婴齐继承王位后就以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赵婴齐死后自然赵兴就继位了,而南越国的亡国之祸也开始了。 赵兴继位后汉朝派出安国少季前去劝说樛氏和赵兴母子进一步归顺汉朝,而这个安国少季本就是樛氏的旧情人,加上不服南越国水土早就想回中原了,于是母子两人商议归附汉朝跟随安国少季一起回中原,只是南越国的三朝元老吕嘉可不愿意了,于是这母子俩和安国少季打算趁宴会一举杀死吕嘉,结果事到临头却因为胆怯放跑了吕嘉。 于是吕嘉没多久就拥立赵建德发动叛乱了杀死了樛氏和赵兴母子以及安国少季等汉使,并把汉朝派去接应他们会中原的2000士兵也给消灭了,汉武帝闻之大怒派出10大军一举消灭了南越国,在其境内设立了七个郡加上海南的儋耳郡和珠崖郡合称南海九郡。 而越南就比较搞笑了许多人竟然把赵佗建立的南越国称之为赵朝当作他们历史的一部分,这和韩国人把中国地方政权高句丽纳入他们国家历史一样的滑稽可笑,许多越南人以百越后裔自居主张百越故地都是他们的领土,其实百越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由诸多民族组成的一种笼统的泛称而已。 再说无论是高句丽还是南越国都是由中国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尤其是赵佗还是中原人,总不能因为他们的政权有部分领土扩张到古代也是属于中国,只不过现在属于他们的地方就说这个政权是他们的吧!真按他们的说法历史上长江以北都是韩国的而长江以南都是越南的,那么中华五千年文明就只能在长江水里游泳面对两大列强瑟瑟发抖了。 战国时期的韩国和越国谁更强大? 战国时期的越国,无疑比韩国强大。虽然近从表面上来看,韩国存在的时间是远远超过越国的。但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本身有多么强大,而是多国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越国的后裔也坚持到了汉朝时期,才被逐步吞并。 为了方便快速的理解韩国和越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我们可以先看看与之类似的其他两个国家–魏国与楚国。 作为晋国的后裔与继承人之一,韩国在很大程度上与魏国有着非常类似的地缘形式格局。在北方的赵国几乎拿到了晋国最有活力的边区之后,韩魏两国分享的就是晋国不断从山西故地南下征服的中原领地。结果,他们一方面失去了最好的兵源地和对外交流渠道,另一方面也将自己不自觉的至于了四战之地。本身的强大会让周遭所有的诸侯国忌惮三分。魏国在整个战国时代的两次崛起与衰落,都是这种地缘形式决定的。 而且,韩国相对魏国来说是有更多劣势的。韩国的领地在农业产出上不如魏国,也没有大梁那样的列国交通枢纽城市来作为贸易集散地。所以,不仅人口少而且资源也及其匮乏。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部分矿藏和精兵政策。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韩国就是一个弱化版的魏国。有魏国所拥有的一切缺点,但绝无魏国赖以雄起的优势部分。 最后,韩国也是靠着周边国家的一次次战略解围和直接援助,才避免被强邻吞并。面对魏国时,就有依靠齐国的出兵解围。面对楚国时,又需要秦国出兵援助。该国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的闪光点,就是使用当时磅数最大的单兵弩。也就是说,战国时期最好的弩兵是韩国军队的。但这丝毫不能帮助其摆脱军事弱国地位。 再看越国,这个诸侯国在战国早年就进入了巅峰。但也因此而变得忘乎所以,最好被楚国几乎是以一锅端的形式给彻底打散。在很多方面,越国也很像是消灭他的楚国。中央王权的力量有限,地方贵族有很大自主权。这点在其中央被楚国歼灭后就可以看出。 很多贵族的贵族或者原本就存在的地方领袖,在浙江东南部与福建沿海继续存在。尽管丧失了勾践成功以来的全部征服土地,却也侥幸躲过了后来的很多诸侯兵灾。不同小国之间会有一些争霸战争,还会在楚国遭遇外敌时进行背后偷袭。他们的后裔在汉初就形成了东瓯、闽越等有名的地方小国。一直到汉朝建立后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掉。 当然,很多人也不清楚勾践这个人,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第一个玩强化耕战体制改革的君主。他的越国在很多方面的作为,都与后来法家提倡的模范国家相当。但就如同楚国地方贵族经常抵制中央诸侯王的索取无度一样,越国的地方派在后来也可能直接抛弃了他们的国君。闹的楚国东征胜利后,地方派子啊东南沿海坚守,王室后裔则在山东南部的殖民地里继续苟延残喘。 所以,仅从大量的地方派势力与中央控制的耕战体系面积,就足以将韩国比肩下去。亦如楚国在大部分时候都强于魏国是一个道理。
吴国大致是今天的江苏省和一半的安徽省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极盛时期还包括湖北省、一半的河南省。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 ,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越国原来大致是现在的浙江省,灭亡吴国后,大致包括山东南部、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三国时吴国首都是那个城市? 在现在的南京。 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遗址。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吴国的姑苏是现在城市的哪? 现代的苏州更是以其超强的经济实力为国人所熟知,在江苏省内完全是一哥的地位,多年都不曾动摇。不但在江苏省内,甚至在国内都是非常有地位的。别的不说,就拿苏州下面的县级市为例,足以让人看到苏州经济强得可怕。最近发布的2018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前五名中有昆山、张家港、常熟三个都是属于苏州所辖县级市,还有第七名太仓市也是。若吴县市没被划为吴中区、相城区的话,前五里面一定有它的位置。 应该会有很多人想知道,如此强大的苏州,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古代苏州太湖平原是鱼米之乡,南宋时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而“苏”字的繁体“蘇”就是有鱼有禾,因此不少人认为,苏州就是的名称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实际上,并非如此,苏州的来历要远比这复杂,而且历史要久得多。 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想把君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主动避让,前往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落脚之地在梅里。关于当时的梅里在如今什么地方,有些争议,有说是在无锡梅村,有说在苏州,暂且不论。泰伯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加上他高尚的德行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在苏州一带建立吴国,也叫勾吴。史称泰伯奔吴。 春秋时期,吴国曾崛起成为一霸,甚至给楚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差点就灭了强大的楚国。吴国都城一直变来变去,在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兴建都城,自此都城的位置算是基本固定下来。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将都城迁到原来吴国都城。再后来楚国将吴越之地收入囊中,并将春申君封于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吴中区、相城区一带)为会稽郡郡治所在。 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杨素等率大军南下,灭了南陈。改吴州为苏州,如果说吴县、吴州来自于吴国还有迹可循,那突然蹦出个苏州来,又是从何说起呢?苏州也有个很有名气的古称叫姑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来自于《枫桥夜泊》,就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避乱苏州时写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姑苏以城西姑苏山而得名。 也就是说苏州的“苏”取自姑苏山,那姑苏山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姑苏山是因吴王阖闾在山上建姑苏台而得名,现在山上还有遗迹。那吴王阖闾所用的姑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姑苏的由来实际上有比吴更久的历史,据说是和大禹治水有关。大禹在太湖治水的时候,有个助手叫“胥”,后来水灾治好后,被尊为“水平王”,封于此地,成为当地的首领。而后这一地区也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 古代吴、楚地区方言中“胥”和“苏”同音,比如楚国国都被吴国攻陷时,那位前往秦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来救兵的楚国大夫申包胥,在《战国策》中就写作“勃苏”。即使是现在,在苏州人的方言中还有一些古语的遗留,比如把“髭须”叫作“租苏”。因此,姑胥就是姑苏,姑胥山也就是姑苏山,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吴国大致是今天的江苏省和一半的安徽省,极盛时期还包括湖北省、一半的河南省。越国原来大致是现在的浙江省,灭亡吴国后,大致包括山东南部、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 越国和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吴国是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 越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越国迁都从浙江绍兴迁到山东琅琊,雄踞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