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双井铺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前的中国,总体上呈现一种落后封闭的状态,国民思想僵化闭塞,整个民族昏睡不醒,虽无外患之忧,国内社会矛盾却很尖锐,在这种封建体制背景下,说不上什么教育文化的发展。但,总有一批人,他们会率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而这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呢?其中主要集中在林则徐和魏源两人身上! 林则徐,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新思想的代表之一。禁烟先驱!民族英雄!同时也因销毁鸦片活动,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的英政府并没有否定中国的禁烟政策:“英国认为,鸦片贸易合法化会对中国有利。然而,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要求,因为他们没有要求的权利……”。虽然这里有一种短暂求全侥幸心理,但我个人认为,国内体制还能赢得一段缓冲、完善和健全的过程。 1839年9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从英国鸦片贩子手里缴来的近2万箱鸦片,导致中英局势趋于紧张,剑拔弩张。林则徐和邓廷桢为了宽慰道光皇帝,给他上了一道奏折,里面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英军在进攻广州受阻后,沿海北上,于当年的7月5日攻占了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辖区)。这时候,林则徐又给道光皇帝写了一道奏折,说道:“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这里我的理解是: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林则徐认为洋人一旦被击倒,就不容易爬起来,因此方便进行近身格斗,这就属于认知错误!18世纪40年代,持这一种看法的中国人为数甚多,便不足为怪,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 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命人整理、翻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其依据是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制,《世界地理大全》这本书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一部国际地理著作,主要是描写世界的地理和社会文化,《四洲志》使广东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虽然看到了中外的悬殊,但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最终也没能走出旧时代!在短暂的“开眼看世界”之后,他回归了自己的士大夫阵营,继续和光同尘,继续在前辈“名臣”早已划定的道路上亦步亦趋…… 林则徐作为一个赶上历史巨变的人,虽然极力于看世界,但他当时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意识到中国不仅技术落后,制度和思想也落后,只学技术是无法救中国的。只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非知道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天生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没体会到农耕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差距,他的局限性在于思想层次上的局限性。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魏源是湖南隆回县人,清朝著名的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曾任内阁中书,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隐居杭州。魏源生活在动乱的年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深感外敌入侵、国势孱弱,遂于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投入浙东的抗英斗争。林则徐被朝廷革职后,魏源辞幕发愤著书,次年写成《圣武记》,书中记述了清朝自开国至道光之前的重要军事活动,颂扬盛世武功,探索王朝历史盛衰的规律,筹谋海防之策和国家强兵之道,意在激励当朝统治者发愤图强,振兴武备。林则徐禁烟失败,发配伊犁,在京口会唔魏源,亲手将他自己主持编译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四洲志》书稿交给魏源。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广泛搜集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来他对该书作了修订,将初版时的五十卷本扩充至百卷本。《海国图志》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分析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之道,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书中甚至谈到具体的战术方案,如主张避敌所长,攻敌所短,不与敌在海上交锋,而在内河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堵截歼灭。全书集中体现了魏源希望国家变革图强的进步思想,提出善于向西方学习,最终必能制服强敌。 魏源不仅主张兴办军事工业,改进武器装备,还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和销售轮船器械,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凤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等,认为只要是有利于民用的,都应该鼓励兴造,使国家的工业尽快发展起来。此外,他建议设立翻译馆,专门负责翻译外文书籍,建议在福建、广东两省举行武试,增设水师一科,如果发现能够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的人才,就应破格赐予科举出身,以此鼓励科学发明。 魏源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才非不足”,“材料非不足”;如果能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多年之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从而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此外,魏源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也十分推崇,例如,他认为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的桃花源;又称赞美国“以部落代君长”的政治制度非常理想,可以长久地推行。魏源的这些理念和要求改革的思想,对当时闭关自守、以天朝自诩的大清帝国,无异于一股惊世骇俗的冲击波。 由于时代和个人知识、经历的局限,魏源对西方也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他认为外国传教士会残忍地把华人的眼睛挖出来,配上铅粉来炼制白银,这就无疑是荒诞之说了。还有,魏源的书籍中,介绍得最多的是如何快速让清朝自强中兴,这种快速显得迫切而又忘乎所以,如在近代科学教育的推行、近代工业的兴办、近代军队的训练上,他提出了比西方更为激进的牺牲手段,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的措施主要在于提高征税效率,弥补国库发展近代事业所需,而非减税降负,提高百姓福利。 从近代时间上来说,林则徐应当算是这“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毕竟他的《四洲志》要在《海国图志》之前。但是我觉得魏源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比他更合适!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虽然魏源所写之书是有借鉴林则徐的书的内容的,但是魏源是首个提出全面向外国学习方法来应对侵略的说法的人,在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反对侵略的,但是林则徐并未详尽提出向外国学习的看法,仅仅通过《四洲志》并不能断定他就是首先打开眼界的人。 第二,在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之后,魏源不是只有一个假大空的想法,而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涵盖军事和民用工业,他希望通过学习来加强军事实力,以此来达到抵抗侵略者的目的。《海国图志》中;“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等等就能证明。 第三,魏源还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民主的方式,可见他对于外国技术和制度都有很深的了解,并且知道当时社会的痛处在哪里,并希望通过看到世界上西方国家的发展来吸取好的地方。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海国图志》有着非常清晰地体现! 第四、对其颇为珍视,成为19世纪日本最畅销的书籍之一的日本,《海国图志》的理论和思想深入人心,《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正如梁启超先生那句话所说:“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 第五、我们所说的晚清学风,是后世研究晚清学风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经世致用”。而这个理念是是魏源提出来的。并且还努力对此理念进行宣导和发扬。在那个时段,西方对于中国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的整个思想有了极大进步,一少部分人理解并认同了:“经世致用”这个理念,使得这个理念得以广泛的传播。 第六、纵观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的重要演讲、署名文章和寄语,他多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典故来阐述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其中“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出自魏源 《默觚·学篇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出自魏源名言。“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出自魏源《默觚·治篇七》。“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出自魏源的《默觚·治篇八》。“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出自魏源《默觚·治篇七》…… 第七、2004年10月15日的《国际在线》在追思和缅怀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诞辰210周年,(驻湖南记者 黄溪云):……魏源是我国近代拥有进步思想的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毛泽东称他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国图志》和《圣武记》。《海国图志》成为后来中国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启蒙老师”…… 第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9月15日《杜家毫:革命理想高于天》一文中:“一方山水育一方文化。富饶美丽的21.18万平方公里湖湘大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从ˊ上下求索ˋ的三闾大夫屈原,到华夏四大发明者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从宋明理学之祖周敦颐,到奠定湖湘学派规模的张栻,从集理学之大成者王船山,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ˊ求仁履实、通经致用ˋ的湖湘学风、ˊ体用合一、内圣外王ˋ的湖湘学派、ˊ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ˊ的湖湘精神,汇聚成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毕竟”开眼“不仅是“睁眼”看世界的风景,领略不同的文化,更多的含义是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与不足,这样才能摆脱落后的局面。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站在历史的当下,先看历史人物是否秉心于公,再看其是否治事以能。鸦片战争后,和魏源有相同的救国和维护领土主张的林则徐,他们都拥有比较开明的思想,都是想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争到底,又强调要向这些西方国家学习那些先进的东西,这些理念也表现了中国近代的一个侧影。 但是,他们本质上还是维护地主——这个封建制度标志性阶层的利益,虽然拥有着一些进步的理念,但受当时封建制度的影响也有着许多的不足。他们只是提出一些先进的理论,想去用这些理念引领国人走出新的道路。但他们的理念并没有用积极的行动去加以实现,并且对封建政权根本上的制度也是没有相应的改革之策。不管是“林则徐”也好,“魏源”也好,他们的“看世界”,“看西方列强”世界,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确实达到了特定超前的视界。 作 者 简 介 双井铺,实名“陈阳林”。男,自由职业。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民协会员,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人民日报,国际日报,中国经济日报,人民网论坛等多家权威媒体发表作品。家乡坐落在湖南隆回县城东双井铺,笔名由此而来。
民主主义革命,是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性质而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的资产阶级领导,所以称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就是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国民革命失败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相联系而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道路! 主要矛盾:外国殖民侵略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总路线: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那时,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人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物质生产中去,而获得的生活资料却极端贫乏。★★★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结成了共同劳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关系,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能力有所提高,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简单的生存之外还有剩余,即开始出现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人多肉少 原始社会没有什么主要矛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那时,人类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人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物质生产中去,而获得的生活资料却极端贫乏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 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结成了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关系,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能力有所提高,生产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简单的生存之外还有剩余,即开始出现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近代河北出现过不少名人王习三,人们比较熟悉的李大钊、佟麟阁、董存瑞、马本斋、王二小等等。过去曾介绍过一些河北名人,这里主要介绍4位河北籍的开国少将。 王之平(1902—1965),开国少将,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人。大革命时期,他曾在满城、徐水、新城、北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被捕,西安事变后出狱。1937年8月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抗战时期,曾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巡视组组长,第3军分区后方医院卫生处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晋察冀反“扫荡”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解放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天津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边疆(1917—1994),开国少将,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人。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区队长,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3旅政治部副主任,64军190师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镜如(1914—1999),开国少将,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人。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统战科科长,769团政治处副主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14团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干部部副部长,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第三海军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柴书林(1913—1995),开国少将,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人。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参加“12·9”运动,任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部长。 1938年2月,徒步40多天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同12月,参加“百团大战”和“黄土岭战斗”,曾任晋察冀军区3分区20团营教导员,晋察冀边区平北地委敌工部副部长等职。 1945年初,任张北县工委书记等职,组织敌后抗战,率领一支60多人的骑兵小分队,在张北、崇礼一带,寻机歼灭日伪军。同年夏季,苏蒙联军对日宣战,他奉命率骑兵支队与苏蒙联军会师,经谈判,接管张北县城,为坝上草原解放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冀热察区察北专区专员,冀热察军区冀察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皖南军区池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投身察北剿匪战斗中,给察北匪患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借土匪之名进占察北的阴谋。后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 你知道的河北名人还有哪些请补充。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有什么历史? 前206—前195年(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阜成县。 《尔雅》:“大陆曰阜。”《说文》称:“阜”为“山无石者”。刘熙《释名》:“土山曰阜。” 《太平寰宇记》载,阜城县境地势高且多土岗沙丘,河患较轻,为求物阜民丰,取《尚书》“阜成于民”之义,故名“阜成县”。905年(唐末)改称汉阜县,后唐复置阜城县。改“成”为“城”。 西汉置阜城县。《尔雅》:“大陆曰阜。”《说文》称:“阜”为“山无石者”。刘熙《释名》:“土山曰阜。”县境坡阜较高,河患较轻,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定名“阜成”。后改为阜城。?年,阜城县辖4个镇、6个乡:阜城镇、古城镇、码头镇、霞口镇、漫河乡、建桥乡、蒋坊乡、大白乡、崔家庙乡、王集乡。 2000年,阜城县辖5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574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阜城镇 57573、古城镇 40446、码头镇39092、霞口镇 31030、崔家庙镇 42890、漫河乡 27428、建桥乡 18230、蒋坊乡 25654、大白乡 20119、王集乡 23280。 2002年底,阜城县面积697.2平方千米,人口33.02万。辖5个镇、5个乡,610个村委会。县政府驻阜城镇府前路。 人文历史 1、人文荟萃 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的学者名流,北齐的刘昼、北周的熊安生等博学多闻,精通经史,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民国初期就已成名的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独创一派,成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当代阜城大地,也养育出不少文化艺术名流,冀派内画艺术大师王习三、著名歌唱家于淑珍、著名播音员王铁成、著名国画家皮之先、儿童文学作家罗辰生、评剧表滨艺术家刘秀荣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文物古迹 阜城县文庙始建于公元1368至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明嘉靖和万历年间曾经两次大规模整修。在河北省内文庙建筑中,阜城镇的大成殿是最荒凉落寞的一座。在清朝曾当过县衙门,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小学,解放初期曾经作为县政府的小礼堂使用至20世纪70年代,此后大殿一直荒废破败。2008年底,经河北省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将阜城县文庙大成殿定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雍正年间的《阜城县志》记载,当时的完整文庙大门叫揽星门,门外东西有两个牌坊,分别是德配天地坊和道贯古今坊。揽星门内一座状元桥,过了桥就是如今幸存的大成殿。大成殿后是明伦堂,明伦堂后是銮驾库。大成殿是中轴建筑,东侧是县学宫,学宫后是训导官署。大成殿的西侧建筑由南向北是忠义祠、节孝祠、县教谕官署。 如今的文庙仅剩大成殿,它坐北朝南,周围是枯黄的杂草和低矮的平房。两块石碑立在殿前,乃公元1612年(大明万历年间)重新修缮文庙时所留,上面的字迹因风化严重已经变得模糊,主要记载了修建文庙的经过和捐资修建人的名字。 大成殿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殿高18米,长25米,大厅面积204平方米。灰色砖瓦,木结构的房梁,屋顶两端有温兽。殿内的地面铺着30厘米的方砖。八根约40厘米的立柱直冲房梁,下面垫有石鼓墩,上面还刻有荷花的图案,纹路清晰可见。鐧惧害鍦板浘
有大海雀、南极狼、海鼬、牙买加仓鼠、斑驴、小兔猼、袋熊、虎头鼠、弹鼠、白足澳洲林鼠、猫狐、西袋狸、东袋狸、白狼、长尾鹦鹉、旅鸽、基奈山狼等。北美白狼是唯一全身纯白的狼,于1911年灭绝。 近代灭绝的动物 灭绝动物指的是已经消失的动物,灭绝的原因是人类捕杀和环境破坏使很多动物从地球消失。 人为导致灭绝的动物有渡渡鸟、史德拉海牛、恐鸟、白足澳洲林鼠、开普狮、牙买加仓鼠、北美旅鸽等。 澳大利亚24种大型动物灭绝了23种,北美47个属里灭绝了34个属,南美60个属里灭绝了50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