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才,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晋国。后来重耳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育儿知识 2024-02-04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跟是什么战役有关?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跟是什么战役有关?

  退避三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4年。这场战役的胜利者是晋国,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退避三舍的背景。当时,周朝的君主周幽王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于是向晋国发起了进攻。晋国方面,由晋文公亲自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在战争中,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成功地打乱了周军的阵型。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退避三舍的具体过程。在战争中,晋军采取了分兵包抄的策略,成功地打乱了周军的阵型。周军无法抵挡晋军的攻势,最终被迫撤退。晋军则趁机追击,取得了胜利。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退避三舍的意义。退避三舍是晋国崛起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通过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具体过程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退避三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它的胜利者是晋国。通过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具体过程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23
皇帝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终成一代霸主-趣历史网

皇帝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终成一代霸主-趣历史网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楚王已有几分醉意,说:“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  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  楚王早有称霸中原的野心,第一步想先消灭宋国。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文公与群臣商量。狐偃、赵衰等大将主张不要直接与楚军交锋,而去讨伐归附楚国的卫、曹两个小国。  晋文公于是派先轸为大将,顺利地攻克了卫、曹两国,并俘获了这两国的君主。  楚国大将成得臣得到消息,只好暂缓攻打宋国,派使者见晋文公,表示愿意不再伐宋,希望晋军能退出卫、曹领地。  晋文公接受条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复国,但要求他们从此臣服晋国。  成得臣得知消息之后暴跳如雷,决意要与晋文公决一死战。他指挥大军,向晋国发起进攻。  晋文公想起当年对楚王的承诺,便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众将都不解,说:“主公难道怕成得臣吗?”晋文公说:“不,成得臣有勇无谋,我怎么会怕他呢?只是我当初与楚王有诺:一旦交兵,我当退避三舍,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一口气退了九十里,在一个名叫城濮的地方驻扎下来。  楚军中有的将领主张不必追了,此时收兵也算不战而胜,面子挣回来了。可是成得臣却丝毫听不进去,说:“他知道不敌我军,于是胆气尽丧,你们都给我追,不要停下!”  楚军追到城濮,与晋军相遇。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了。在此之前,晋军大将先轸已巧妙布阵,在许多险要地段设下埋伏,将楚军切为几段,首尾不能相顾,终于大败,损失惨重。成得臣只得拔剑自刎而死。  晋文公因城濮之战声名大振,终成一代霸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07
退避三舍的典故,退避三舍的舍是多少距离?

退避三舍的典故,退避三舍的舍是多少距离?

退避三舍是个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古代行军按三十里为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退避三舍的来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还没当上君王时,逃到楚国,楚成王接待了他,并对他很好。当时,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回到自己的国家,拿什么回报我呢?重耳答,若两国交战,愿退避三舍。之后,这句话真的应验了。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大王,楚国军队和晋国军队交战了,晋国军队主动退让九十里,然后才反击楚军,这就是城濮之战,也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

资讯百科 2022-03-19
退避三舍的典故,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退避三舍的典故,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为了缓和冲突,主动避让和回避。那么,“一舍”到底是指多少里地呢退避三舍的典故?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 我们先来了解“退避三舍”这个典故的来历。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关。晋文公就是当初的公子重耳,他的父亲是晋献公。 当年,也不知道老糊涂的晋献公听信了谁的什么谗言,非要把太子置于死地。 他先是残忍地杀死了太子申生。后来,他又怀疑太子异母的哥哥重耳也有重大嫌疑。 重耳听到了消息,就赶紧逃出晋国,去“外国”寻找活路。他东躲西藏,在外度过了19年的流亡生涯。期间,他曾经逃到了楚国。楚王很热情地收留了他。 有一次,楚王设宴款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王对重耳说:“你是晋国的公子,哪里也不是你的久居之地,总有一天你要回到你的国家的。 如果将来能够回到晋国,有朝一日还能手握大权,你会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说:“大王这是在说笑话吗?楚国美女如云,绫罗绸缎不计其数,而且还盛产象牙、裘皮等珍贵的东西。晋国有的楚国都有,晋国没有的,你们楚国也有。 天下还有你没见过的稀罕物吗?我又能拿出什么来报答你呢?” 楚王说:“公子,话可不能这么说啊!虽然我不缺什么东西,可是,我有是我自己的。历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危难的时刻,我收留并善待你,你总得有所表示啊!这也是你应具备的做人之道啊!” 重耳听完楚王的话,羞愧难当。他低下头,想了想说:“那好吧,借您吉言,希望我能够跟父皇冰释前嫌,重新回到晋国,还能执掌大权。 那时候,万一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你我两军对垒,我会‘退避三舍’,向后退让90里地,以示对您的尊敬与回报。 如果还是不能得到您的原谅,那我们只能再开战了!”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并当上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由于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所以他十分体谅百姓的疾苦。 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强盛起来。 其实当初楚国也十分强大,经常出兵征讨别国。公元前632年,楚国联合几个小国,攻打宋国。而宋国与晋国一向交好,于是宋国向晋国求助。 晋文公马上点兵,亲自出征。在攻下几个小国以后,然后挥师向楚。这样,晋文公一语成谶,楚国和晋国果然成了敌对双方。 晋文公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刻,命令军队退后90里,驻扎在城濮,也就是现在山东鄄城的西南。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当追到城濮的时候,楚国的领兵大将子玉,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根本没有把晋军放在眼里。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于是晋军集中兵力,把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子玉自知无颜见楚王,含恨自杀。晋文公下令,吩咐将士们把楚军赶跑就行了,不要再追杀。晋军还捡拾了楚军逃跑丢掉的很多粮草,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也正是这次关键的战役,也奠定了晋文公霸业的根基。 后来,晋文公知恩图报的故事传为美谈。 晋文公也以诚信、仁爱的人格魅力,以及骁勇善战,嬴得了世人的敬仰。晋文公一鼓作气,吞并了其它几个小国,成了中原的霸主。 从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退避三舍”是指退让九十里。而“一舍”当然是指30里。 从“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我们也能从中悟出好多做人的道理。 一是人生本来就是起起浮浮,在我们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或许不久会有“柳暗花明”,比如当年逃亡的公子重耳最后成了晋王; 受人之恩,定要知道回报,比如楚王说的那番令人深思的话; 做人,一定要信守诺言,才会成大器,晋文公也因此奠定了他霸业的基础;人生不可大意,或许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比如楚军后来对晋军军情的错误估计,使得战争失败。 其实现在生活当中“退避三舍”这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忽略”“漠视”。 比如有些人平时说话比较尖酸刻薄,或者是那种“杠精”之类,我们可以本着“不与傻瓜论短长”的心态,“惹不起,躲得起”,不与这种人做无谓的争论,对其“退避三舍”。 还比如日益增多的“水滴筹”“轻松筹”。有不少人,其实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差,却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财产为家人治疗,反而用“卖惨”来赚取人们的同情,骗取钱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 总之,现在“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表达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人和事,采取忽略、漠视的态度。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资讯百科 2022-03-19
退避三舍指什么动物

退避三舍指什么动物

退避三舍指的是兔子。退避三舍比喻主动让步和回避,不与他人发生冲突。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多个用来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和方法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狡兔三窟带有贬义色彩,两个成语都有退让、回避的意思。 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古代神话、历史事件、寓言传说、古诗原句等等。 据统计,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一般都是以四字居多,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以及七字的成语。 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生活妙招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