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课文写了哪些事例1邓稼先的事例、回国后立马回国(爱国). 2、临死前写论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杨振宁问他是否是我们国家研发原子弹,立马写信回答(对好友的诚信). 扩展资料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1950年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导了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和实验工作,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小学、初中曾辗转多所学校,在北平(现北京)读至高二后,抵达昆明就读升学补习班,高三从四川毕业,17岁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学习。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后9天,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邓稼先的故事100字。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简介100字?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颠末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听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但是,后羿舍不得撇下老婆,只好临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收藏。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打猎,心胸鬼胎的后羿门徒蓬蒙伪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世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本身不是蓬蒙的敌手,危殆之时她应机立断,回身翻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空中、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因为嫦娥挂念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世比来的月亮上成了仙。 拓展延伸: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 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中说嫦娥是大羿之妻。据说大羿的妻子叫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一作常娥)。
在基础科学领域,其实有很多科技成果是同宗同源的,但是每一位科学家在刻苦卓越的努力之上,各自侧重的研究方向又是不一样的两弹元勋是谁: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过去以来,老一辈科学家钱三强的知名度好像不是很大,相比另外两位科学家,并没有家喻户晓,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核子武器研究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鲜为人知的是,1937年钱三强不远万里,赴法国留学,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引荐下,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钱三强的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她正是大名鼎鼎的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夫妇的女儿,他同时还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46年,钱三强与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先生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他和妻子蒋英的爱情故事也被很多人传颂许久。 大约是2010年前后,西部电影网上映过一部电影《钱学森》,讲述的是青年钱学森在美国学成之后,为了返回大陆、报效祖国,几经辗转经由香港取道回国,经历的重重困难险阻,最终如愿以偿,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在西北大漠扎根十几年,最终迎来擎天巨响,导弹腾空而起。 钱学森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空气动力学的系统研究,在弹道导弹方向颇有建树,除了理论成果之外,更是研发出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国利剑,为后续东风、红旗、巨浪系列导弹的问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被大家所熟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今,钱学森科技大学拟在长沙浏阳筹建,让我们拭目以待。 两弹元勋:邓稼先最先知道这位科学家的名字,还是在小学时候的课外读本上面,印象当中他是参与研发原子弹和氢弹的第一人。 其实,两弹元勋是一个集体荣誉,是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主要人物包括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 某一次核弹摔碎的事故,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他承受了远超人类能承受的辐射计量。 邓稼先逝世以后,张爱萍将军赋诗悼念: 功勋泽人间,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杨振宁和钱学森谁的水平更高? 要看比哪些方面。 【科学成就】钱学森是应用科学的巅峰,主要涉及控制论、弹道学。杨振宁不涉及应用科学,而是理论物理,从难度上远超钱学森。丁肇中的父亲当年对儿子说,搞应用科学,1万个人里面,只要努力,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成就。搞理论物理,1万个人里面,只有很少的人可以成功,还不到50个人。 【科学素养】钱学森严格意义上是工程师,对科学规范不是太了解,所以晚年由于对伪科学的过分热忱,犯了一些错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对此有所反思。杨振宁是比较纯粹的科学家,他一辈子坚持无神论,反对伪科学。 【对中国的贡献】钱学森是应用物理,涉及国防,对中国的贡献来的立竿见影。他主持“两弹一星”中的导弹研究,后来还领导了卫星研究。还是最早向中国大陆科学家授课,对导弹技术“扫盲”的人。曾经在中科院短暂的授课,但效果不佳。总体而言,钱学森对国家的贡献超过杨振宁,可以进入建国后所有建设人才的top50。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不能对国民经济或者国防有什么直接的贡献。但他的科学成就属于无限期有效。钱学森的导弹技术,现在还有效,但不能保证一个世纪后还有效。他在国防上的贡献,会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变而产生变量。杨振宁的科学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福祉,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量。因为基础理论是永久有效的。杨振宁归国后还在建言献策和促进科教方面起到了旗帜作用,在国家外交方面、促统一方面也有巨大作用。就以目前的来看,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至少可以进入建国后所有建设人才的top3000。 【对世界的贡献】见仁见智。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担任职务5人物评价6家族成员7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邓稼先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怀宁县出生日期:1924.06.25(甲子年)逝世日期:1986.07.29(丙寅年)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主要成就: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配偶:许鹿希所属党派:九三学社、中国共产党称号:“两弹”元勋 人物生平2 邓稼先,邓石如的六世孙,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 主要成就3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担任职务4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人物评价5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家族成员6 邓石如(1743~1805),邓稼先六世祖,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邓传密,书法家。邓稼先五世祖,邓石如之子,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邓绳侯,书画家,邓石如重孙,诗文书画皆清回绝俗。曾任安徽都督府教育司司长。著《毛诗讲义》、《离骚解诗》等。邓艺孙邓稼先的祖父,教育家,曾任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父亲:邓以蛰(1892~1973)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母亲,王淑蠲,常年在家主持家务。邓季宣,邓稼先四叔,著名教育家。安徽教育界的重要一人,曾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校长;抗战时期,任国立九中总教导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长,九中代理校长。邓仲纯,邓稼先二叔,医生,老舍称之为好友。邓仲纯、邓以蛰与陈独秀系怀宁同乡世交,情同 后世纪念7 1996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