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育儿知识 2024-02-23
郑和智擒陈祖义:航海英雄的智勇之举

郑和智擒陈祖义:航海英雄的智勇之举

  郑和,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七次下西洋,开疆拓土,传播中华文明。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智擒陈祖义的故事堪称一绝。本文将带您了解郑和是如何智擒陈祖义的。  一、背景介绍  郑和,字和靖,号三宝太监,明朝初年著名的航海家。他曾多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到达过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展示了大明国威,促进了中外交流。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智擒陈祖义的故事堪称一绝。  二、陈祖义的背景  陈祖义,福建泉州人,明成祖永乐年间的海盗头目。他领导的海盗团伙在南海一带横行霸道,劫掠商船,给海上贸易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维护海上秩序,明朝政府多次派兵剿灭陈祖义,但都未能成功。  三、郑和智擒陈祖义的过程  1. 收集情报  郑和在得知陈祖义的行踪后,决定亲自带领船队前往剿灭。在此之前,他先派遣一支小队潜入陈祖义的老巢,收集情报,了解陈祖义的实力和布防情况。  2. 制定计划  根据收集到的情报,郑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决定利用陈祖义的海盗团伙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然后一举歼灭。  3. 实施计划  郑和先是派人散布谣言,说陈祖义已经被官军抓获,海盗团伙内部人心惶惶。接着,他又派人潜入海盗团伙,挑拨离间,制造内部矛盾。在海盗团伙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郑和果断下令发动攻击。  4. 一举歼灭  在郑和的精心策划下,海盗团伙内部矛盾激化,战斗力大减。郑和趁机发动攻击,一举歼灭了陈祖义的海盗团伙,将陈祖义生擒活捉。  四、结语  郑和智擒陈祖义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敢。他运用智慧化解敌人的内部矛盾,最终成功歼灭了陈祖义的海盗团伙,维护了海上秩序。这一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14
穆斯林朝觐,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在哪里?

穆斯林朝觐,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在哪里?

麦加大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据《古兰经》经文启示,在此禁止凶杀穆斯林朝觐、抢劫、械斗,故又称禁寺。麦加大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规模宏伟,经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特别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已扩大到18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穆斯林同时作礼拜。禁寺有精雕细刻的25道大门和7座高92米的尖塔,还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6座塔分别耸立在3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35米的圆顶毗邻。这7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着一周的天数,巍峨高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全寺围墙西北长166米,东南长近170米,东北近110米,西南约111米。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每年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诚的穆斯林都辛劳跋涉,干里迢迢来到麦加大清真寺朝圣,瞻仰真主真神和他们指点的圣地圣石。 克尔白圣殿被称为伊斯兰教的第一圣殿,是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中心。圣殿克尔白在禁寺广场中央。克尔白是阿拉伯文音译,意思是“方形房屋”,圣殿又称天房即真主的房子。圣殿采用麦加近郊山上的灰色岩石建成,殿高14米多,殿的四角依所朝方向分别称为伊拉克角、叙利亚角、也门角和黑色角。殿门为金制,位于东北角,高3米,宽2米,离地约2米。殿内以大理石铺地,3根大柱支撑殿顶。圣殿自上而下终年用黑丝绸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门帘上用金银线绣有《古兰经》经文,帷幔每年更换一次,据说这一传统自伊斯兰创始以来已绵延1300多年。“伊斯兰”意为“顺从”,而教徒“穆斯林”即为“顺从者”,随着信仰伊斯兰教 的穆斯林不断增多,公元前18世纪,易卜拉欣和他的儿子伊斯梅尔监建了一座圣寺,以弘扬真主的法力和供人们朝觐礼拜,这就是伊斯兰教圣地 ——麦加大清真寺。 明朝皇帝为什么是让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为何选择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而不是其他军队将领,原因一,郑和是朱棣的心腹之人;二,郑和对海外情形较其他将领了解,且郑和的军事才能不弱。并不是因为郑和游泳特别厉害,也不是郑和有什么特殊本领。这里不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以及开辟新航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实质和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打造的一带一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对郑和的出身来历和他与朱棣的关系说起。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寥寥数语,也没有详细记载郑和的详细出身来历。只说他是云南人,成为太监后有从龙之功。当然朱棣肯定是知道郑和的底细的。现在,考古学家给我们揭开了郑和的真实来历。 上世纪在昆明发现的一座古墓,是郑和父亲的墓,墓碑详细记载了郑和的出身来历:“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原来郑和本来姓马,郑是朱棣给赐的姓。三宝是郑和的小名,后人所以称为三宝太监。 元末明初,郑和家在云南蒙古梁王手下,明军攻打梁王,把郑和俘虏,后让他做了太监配给当时的燕王朱棣。此时郑和年纪尚小,因为聪明伶俐,一直呆在朱棣身边,逐渐成为朱棣的心腹。后来朱棣以“靖难”之名篡位夺权,把自己侄子惠帝的皇帝位子给抢来(即抢明神宗惠文帝的位子)。郑和在其中立下赫赫战功,由此改赐郑姓。其关系可见一斑。 在有宋一代,对外海上贸易即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至明初,路上的丝绸之路因元朝动乱而中断,需要通过海上贸易对外交往,而阿拉伯商人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各地,对沿岸各国,各地情形了解清楚。 组织舰队下西洋的原因,朱棣是想要找他侄子的下落,同时示强海外,彰显天朝富强,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这只舰队既要和海外交往,作生意,也是一只军队。海外各国情况复杂,难免有用兵的时候。。郑和的父亲,祖父一直和阿拉伯商人有来往,而郑和在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对海外各地的情形有所耳闻,有所了解。再加上郑和是在朱棣身边成长的心腹之人,底细清楚,能力出众,在“靖难”之役军事才能也发挥出色,相比其他将领,肯定更适合领兵。朱棣选郑和率领舰队也必然的。

资讯百科 2022-02-12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3-5](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7-8])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11-12]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概述内图片来源:《三宝太监西游记通俗演义》,右坐者为郑和[14-15])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亲属成员6个人作品7历史争议8后世纪念9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郑和别称:马三保、马三宝、三宝太监、三保太监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云南昆阳(晋宁)出生时间:1371年(存疑)去世时间:1433年(存疑)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 人物生平2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4年(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应是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1385年(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今北京),而郑和再次随军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史·郑和传》等史料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但未言明具体的立功地点。有学者推测,郑和立功应该是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而郑和被赐姓“郑”也与这一立功地点有关;刘铭恕推测,此一赐姓可能是以回回历官郑阿黑之取“郑”为汉姓为先例的;还有观点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亦无特别含义;1402年(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是年12月18日(十一月二十四日),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1403年(永乐元年),郑和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并请姚广孝撰写题记。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 主要成就3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那些“风俗劲悍,专尚豪强”,素好“侵掠邻境”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 人物评价4 朱瞻基:①贤俊济济咸励翼,尔之致身自曩昔。给事黄门靡旦夕。服劳■【阝支】勤丹扆侧。皇祖嘉尔秉忠直,亦时骈蕃有龙锡。尔之中心益感激,天诏屡衔使绝域。茫茫鲸海际天碧,岛夷之蕃视麻麦。感恩慕德皆悦怿。梯航来归献玉帛。②尔以所造龙船,乃差内官高定住进来,果造得平稳轻妙,足见尔忠敬之心,朕甚嘉悦······其西洋诸番国事皆付托于尔,惟尔心腹智识,老成旧人,以副朕委任之重,尔宜慎之!袁忠彻: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李至刚:和自幼有材志。茅元仪:当是时,臣为内竖郑和,亦不辱使命焉。尹守衡:威宣海外,一破国都,再掳逆命王,一擒大盗酋;所至国王纳款朝贡,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是内臣之专征阃外,自和始也。(查继佐《罪惟录》与之类似,但改“一擒大盗酋”之“一”为“三”)傅维鳞:①丰躯伟貌,博辩机敏。②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通西南海道朝贡,著有劳绩。万斯同、王鸿绪等《明史稿》:①和有 亲属成员5 明清文献中,有关于郑和“原是回回出身”、为赛典赤·赡思丁之后、本姓马等的零星记载;清末民初发现的《故马公墓志铭》,具体记载了郑和家庭情况,并可与其他碑铭、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证,尤为重要。据《故马公墓志铭》,郑和曾祖父名“拜颜”(一说即“伯颜”),曾祖母马氏;祖母与母亲,均称“温氏”;祖父、父亲之名则未载,以“哈只”(一说即“哈吉”)代称,故父即“马哈只”。就此,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存在“淡忘论”和“避讳论”等不同的解释,参见本词条“家世考证”部分。据《故马公墓志铭》,郑和有兄长马文铭,并有姊妹四人。在此基础上,有人据郑和“小名叫三宝”,进一步推测其郑和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有一姐三妹。另有学者据《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认为郑和(“昆阳州马和侍卫”)有一妹是永乐辛丑科(1421年)进士徐升堂之妻。郑和虽为宦官,然经过继立有后嗣。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 个人作品6 郑和写经及刊刻佛经颇多,但流传至今者有限,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云南图书馆藏印本《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2002年出土于浙江报本塔的由高僧圆瀞抄写的泥金写经《妙法莲华经》(浙江平湖博物馆藏),在发愿文部分出现郑和之名,有学者将之理解为署名;但据跋文,该经系圆瀞因赞许郑和礼佛而自发抄写,而非受托于郑和,故该名并非署名,该经亦称不上“郑和写经”,更非郑和本人墨迹。2015年拍卖的《发心书写金字经》,系由郑和发愿书写,可被视作“郑和写经”。该经被报道为郑和书法作品,有推测称至少牌位牌记(即题记)为郑和亲书。但也有观点认为,在没有找到郑和的其他可靠的书法作品进行对照的情况下,本作仅能视为“发愿书写”,不一定是亲笔书写。 历史争议7 郑和本人及郑和下西洋活动留下了诸多疑团,本词条仅对其中直接关涉郑和本人者进行叙述。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范围、评价等的争议,另见词条“郑和下西洋”。《故马公墓志铭》被认为系关于郑和身世的最可靠资料,但也有一些疑点。例如其记载了郑和的曾祖父之名,却未记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之名。就此,袁嘉谷等认为是郑和对父亲和祖父之名淡忘所致。学者刘琨、李清升、马颖生等则主张避讳说,即认为这可能与郑和的父亲等具有元臣身份(李、马均认为郑父为滇阳侯米里金)并被卷入明平云南之战等历史事件有关,是后人有意隐没其名;潘群亦持避讳说,并认为立碑而隐去其名显示出明廷在安抚郑和的同时避免了触动对朱元璋平滇之役的评价。避讳说的提出及其对郑和父祖身份的推测,与郑和与元代政治家、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关系考证的问题相关。在《故马公墓志铭》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考古发现及家谱等传世文献资料,彭嘉霖、李士厚等认为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 后世纪念8 郑和人物墓葬郑和人物故居郑和庙宇供奉郑和命名事物郑和相关纪念日郑和纪念邮票根据清康熙《江宁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等文献资料(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亦有记载,但被怀疑系以讹传讹),郑和之墓当在南京牛首山,但具体位置及性质(是否为衣冠冢)则长期未有定论。建国初,文史工作者在牛首山南麓寻访到一座“回回墓”及郑氏后裔,该墓可能为郑和衣冠冢,也有观点称该墓即郑和真体墓,后该墓被以“郑和墓”之名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学术界对该葬处的认定的可靠度存有疑问。此外,学者葛晓康认为牛首山西麓的弘觉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喇嘛塔上所写“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即郑和,进而得出郑和的部分遗骨归葬于弘觉寺地宫的结论,这一观点在学界受到了不少质疑。一说该“李福善”当为太监李童,不过塔中遗骨仍可能属于郑和;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该塔是李童为表达崇佛敬佛之心以及祈求能消灾延寿而供奉的,不能确定遗骨与郑和的关系。另根据2014 史料记载9 关于郑和的史料,除《明实录》及尹守衡《明史窃》、傅维鳞《明书》、《罪惟录》、《明史稿》(并见《古今图书集成》所录《明外史》)、《明史》等明清人编写的史书所收郑和传记外,散见传世文献、金石文物等。传世文献,例如由下西洋参与者撰写的《西洋番国志》、《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记载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部分信息的《前闻记·下西洋》,此外还有“郑和写经”、家谱、地方史志等各类文献资料。金石文物,例如“马哈只墓碑”、“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郑和行香碑”、“《天妃灵应之记》碑”(一说与“通番事迹碑”互为姊妹碑)、“郑和铜钟”等。金石文物或补传世文献之阙,或与传世文献存在出入,对学界研究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研究多有助益。就上述各类资料,学界已经在汇编、校订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明抄本〈瀛涯胜览〉校注》等。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