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爱情悲剧令人唏嘘不已,那就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他的妻子唐婉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婚姻虽然以离婚告终,但他们的感情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那么,陆游为何与唐婉离婚?两人的感情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陆游与唐婉的婚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往往是家族之间的联姻,而非个人的选择。陆游的父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强迫他与唐婉结婚。然而,陆游并不喜欢唐婉,他的心中早已有了另一个女子的影子。这种被迫的婚姻,使得陆游与唐婉的感情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升华。 其次,陆游的个性也是导致他们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陆游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他人。他对唐婉并无感情,因此,他选择了离婚。这一决定,无疑给唐婉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然而,尽管他们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但陆游对唐婉的感情并未因此而消失。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婉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他曾在诗中写道:“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唐婉的深深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总的来说,陆游与唐婉的离婚是由于家庭压力和个人原则的冲突所导致的。尽管他们的婚姻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感情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和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陆游的梅花诗有哪些?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陆游最脍炙人口咏梅词,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千古留芳的梅花词用笔朴素,淡静幽远。陆游因梅花而在文学史上独放光华。 陆游笔下梅花源自生活、彷佛饱含清新的晨露,但又高于生活,读来袅娜多姿、惊为天人。读几首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梅花与诗人水乳交融,表达诗人宽广胸怀。 陆游吟唱梅花,最得梅花仪容风姿的美,真让读者亦爱煞梅花也。像《正月十五出游》:“细柳拂头穿野径,落梅黏袖上海舟”;《初春书怀》:“清泉冷浸疏梅蕊,共领人间第一香”,写尽梅花国色天香;小诗《岁晚》充满野趣:“小坞梅开十二三,曲塘冰绽水如蓝。”梅花仅点到为至,却温婉可人。陆游写尽梅花种种花容气质,真乃梅之知音也。 陆游笔下梅花饱含多种意象。诗人实借梅花别抒怀抱也。诗人就经常借梅花抒发离愁别绪与思乡情怀。像《梅花绝句》:“忆昔西戎日,夜宿仙人原。风吹野梅香,梦绕江南村。”精短小诗,以梅花形象,暗寓自己思乡情怀。另《累日浓云作雪不成遂有春意》:“梅花眷眷故人情。”即以深情梅花,象征深厚故人情谊。 陆游梅花诗中,吟咏梅花高洁耐寒品性者亦多。梅花在诗人笔下是精神象征。像《梅》:“若耶溪头春意吝,梅花独秀愁空山。逢时绝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仙去要令天下惜,折来聊伴放翁闲。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高度颂扬梅花傲霜不凋品性,中有放翁形象。另《连阴欲雪排闷》:“云重惟愁雪欲作,梅花忽报一枝春。”诗至此,境界突变。这里“梅花”是报春使者。《湖上寻梅》:“万木僵死我独存。”更是诗人要表达“梅”精神。 遍读陆游梅花诗,有一首写“残梅”者,过目难忘。《晚步湖堤归偶作》:“残梅委地香谁惜,归雁穿去远欲无。”下一“委”字,无限惜梅情愫,尽在其中。任何字替换不得。 大诗人陆游一生爱梅成痴,视梅花为知己。梅花象征陆游气质、精神、文采风流和旷世爱情。陆游的梅花诗,晶莹高洁,芳香扑鼻,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的诗人,大都是官员身份。也就是说,做官是古代诗人的正式职业(正差儿);而做诗人都是副业。如果把我国古代诗人都称之为“业余诗人”,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于我们的传统社会,本质是上官本主义的社会,因此官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鸿沟。做了官,基本上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荫及子孙。而百姓黔首,则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即便盛世,即便承平年代里,生活也多是维持在温饱线上下。至于乱世年代,朝不保夕、饥寒交迫则是生活常态了。 做官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荣华富贵,还是为了济苍生、救百姓于水火,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出于前者目的做官,虽然我们不能说全部都是贪官,是不好的官;但出于后者目的做官,我们却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多是清官、好官。当然,清官、好官,都是老百姓喜欢的。千百年来,直至今天,中国民间仍然还普遍有着一种“清官”情结。 那么,说到中国古代的诗人官员,或者说官员诗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入“清官”、“好官”行列。不管他们出身高贵,还是贫贱,但平民思想、济世情怀,则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例如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出身贵族,官职显赫(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身居庙堂,却心系百姓。他曾经有诗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又例如唐代诗圣杜甫,更是一位被为历代称颂的平民大诗人。他的“三吏”、“三别”,反映的都是他那个时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百姓疾苦。他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读来,仍然让我们满心酸楚。 那些胸怀平民情结的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我自己个人极为欣赏的大神级人物。近日,偶翻到他的一首题为《寄奉新高令》的诗,让我对陆放翁(陆游)又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之前,对于他的忠君爱国(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对于他的忠于爱情,有着更多的印象(对唐婉);但通过阅读《寄奉新高令》,则又增添了对他心系民间疾苦的认识。固此,我给陆游冒昧地安上了一个“民间疾苦倾听者”的头衔,不知合适否?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他的《寄奉新高令》原诗: 小雨催寒著客袍,草行露宿敢辞劳。 岁饥民食糟糠窄,吏惰官仓鼠雀豪。 只要闾阎宽箠楚,不须亭障肃弓刀。 九重屡下丁宁诏,此责吾曹未易逃。 可以说,整首诗都洋溢着民本主义(与官本主义相对应)格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与声讨。 这首诗是陆游于淳安七年(1180年),写给江西(他在江西任职)奉新县令南高寿(即高令)的。当时江西正发生灾荒,陆游亲眼看到了黎民百姓悲惨的生活实景,故而让他心生悲悯与同情。另外,他自己身居官场,更看到了百姓疾苦后面的政治背景。 岁饥民食糟糠窄,吏惰官仓鼠雀豪。 此句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灾荒年景里,百姓吃糠咽菜;而那些官吏们懒惰怠政,竟让政府(官)粮仓变成了老鼠和麻雀的家了。” 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印度裔)对于大饥荒的研究结果所揭示的那样:饥荒背后是制度原因,是人祸。想想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并非仅仅是粮食短缺,而常常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来,陆游的年代里也如此,一边官仓粮食喂老鼠,一边百姓度饥荒。 陆游对于这样悲惨现状的思考,也写进了诗中: 只要闾阎宽箠楚,不须亭障肃弓刀。 九重屡下丁宁诏,此责吾曹未易逃。 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白话:只要民间少动些刑罚,又何须让那些地方的官兵紧握弓刀呢?朝廷和君王一再下达叮咛的政令,我们这些做地方官的责任怎么可以逃避呢。 很清楚,陆游认为,民间疾苦,责任在官府苛待百姓所致;君王虽体恤百姓,但具体掌握权柄的官员总是逃脱责任。 像陆游这样能够对自己身处的体制、制度做自我反省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能说是很多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陆游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祖上好几代都曾入朝为官,母亲唐氏的祖父曾官至宰相唐婉演员。十九岁的时候,陆游与表妹唐婉结婚,唐婉不仅长得漂亮、知书达理,而且还是个才女,两人志趣相投,婚后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祝愿,但很多情况下,这种愿望都会被各种原因所打破,导致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只留下令人惋惜的凄美爱情故事。宋朝著名文学家陆游,一生写下近万首诗词,其中不少都是千古名作,但他的爱情之路却很坎坷。 史书记载:“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也就是说,陆游与唐婉结婚之后,几乎是形影不离,感情不是一般的好,以吟诗作对为乐。如果是放到现在,陆游的母亲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有加,肯定是相当开心,况且唐婉是她的亲侄女。 但是,母亲一直想让陆游用功读书,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从而便能光宗耀祖,不想让他沉迷于儿女情长,否则就没有心思读书了。起初,陆母并没有让儿子休了唐婉,只是把唐婉送回娘家,但陆游却偷偷地购置一处房产,把唐婉安置在那里,一有时间就来此相聚。 陆游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母亲的怀疑,很快就被发现。母亲勃然大怒,就逼迫儿子把唐婉休掉,估计是以断绝母子关系相威胁,作为大孝子的陆游,尽管有万般不舍,最终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含泪休了爱妻唐婉,此时两人才成婚一年左右。
好的,我推荐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天涯客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入河中元帅府任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军旅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激昂。注解: 1.仆射:官名,唐代尚书省的长官。 2.平明:黎明;白羽:箭杆尾部的白色羽毛,此处代指箭。 3.没(mo):隐没;石棱:石头突起的部分。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一次出去狩猎,将草中岩石当作猛虎,开弓劲射,箭头尽入石中。 引读: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此为第二首。本诗借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夸赞唐军将领的神武。诗作第一句交代出猎的时间和地点:天黑林暗,风疾草偃,一个“惊”字烘托出紧张莫测的氛围;第二句写将军以为遭遇猛虎,立刻搭弓劲射,既表现了将军反应迅速,身手敏捷,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三四句语出惊人,以箭没石棱这一匪夷所思的结果,反映出将军高强的武艺和过人的臂力,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感言:艺高人胆大,能强可胜敌。只有精武强能、苦练硬功,才能在关键时刻化凶险于绝境、置对手于死地。 陆游的诗歌可以在宋代排第几? 宋代文学的排序,余秋雨是这样排的。第一名是苏东坡,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在宋代之前的唐朝政文俱旺,但并不代表唐朝文学的辉煌离不开大唐经济的顶盛。因为屈原生活的年代,政局动荡,屈原的才学也没有被历史忘记。所以中国的文脉与政脉并不是紧密相联的。宋代的文学呈现出的是政文贴近。宋代重视文官当政,防范武将。通过科举制度有效的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的文人,实质上一批真正的的文化大师也确实位居要职。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这样的局面使得文化与政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政文混在一起,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文人当政的宋代,面对蒙古铁骑,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从而使朝廷陷入重重危机,中原告急。一批心怀爱国之情的文学家也随之产生,比如陆游和辛弃疾,还有文天祥。但是文学文化的高度与厚度,与政史相比,它要宽泛许多。所以宋代的排位,余秋雨还是把文学性放在了首位。 第一名苏东坡他是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等都很精通。尤其在词作、散文和书法三项上成就突出。苏东坡也从过政,最后在互相伤害中互相放弃了彼此。从此他有了李白的情志,使他的文学高度拔高了几个层次,把宋代的其他人远远甩在了身后。他只寄情于渔夫椎农的时刻,成为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美好的诚实,使读到的人都会受到感染,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和老友。他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他排在了第一位。 第二位 辛弃疾在他的身上,除了英雄主义气概外,还有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有一种国难当头大丈夫的气概。他是宋代几位一流文学家中,最后一个压阵的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把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民族的关切,融入到诗中,又善引经用典,诗词艺术风格多样化。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被排挤,最终隐退,郁郁而终。 第三名是陆游陆游与辛弃疾很像,命运多舛。不仅政途不顺利,家庭也不幸福。一生精力致力于北上复国,寄志到诗词中,一生笔耕不缀,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李白与杜甫的特点,散文、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最后也是退隐,抱憾而终。 第四名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光芒在中国文脉中独具一格,无人能敌。她把东方女性的高雅与憔悴,在晚风细中写到了极致。因为她,中国文学蒙上了一层贵族女性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让人动容的女性的呼号,而是一种普遍性的价值气息。使中国女性在文学面前扬眉吐气,在民族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坚如磐石的硬度。余秋雨评价,她与屈原离得并不远。以上排名仅供参考。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个人成就4人物评价5家族成员6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陆游字号:字务观 号放翁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越州山阴(今绍兴)出生时间:1125年11月13日(旧历十月十七)去世时间:1210年1月26日(旧历十二月廿九)主要作品:《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主要成就:爱国情怀,文学贡献信仰:道教后世地位:中兴四大诗人 人物生平2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遂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绍兴二 个人成就3 诗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1、诗歌内容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 人物评价4 杨慎:(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朱熹: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杨万里: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叶绍翁: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袁宗道:(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刘克庄:《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赵翼: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吴宽: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冯煦: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 家族成员5 历任淮西提举常平、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有藏书楼“双清堂”。 史料记载6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九十五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清·赵翼《陆放翁年谱》